荷花刺綉鞋
① 刺綉的簡介
中國刺綉起源於抄3000多年前襲,傳說古代蘇州有一位聰穎漂亮的姑娘,在結婚前正在趕制一件新嫁妝,在製作過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個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絨綉了一朵小花,不僅將破洞掩蓋住,而且還顯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啟發,聰明的蘇州人從此就開始喜歡穿綉花衣服了。根據西漢劉向所撰的《說苑》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吳人就開始把刺綉工藝應用於美化生活。到了三國時期,蘇綉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據說三國時期的趙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畫又能綉的特長,為孫權作的一幅"畫綉",被時人堪稱"針絕",從而趙夫人便成為"畫綉"的鼻祖。
② 鞋墊是干什麼的 起什麼作用啊
鞋墊的功能
1.防止腳掌在鞋內滑動。
2.提高承托,提高步伐的穩定。
3.吸震。
4.矯正步行及站立姿勢。
③ 一般人穿的綉花鞋和壽鞋的區別
一般人穿的綉花來鞋和壽自鞋區別為:對象不同、鞋面不同、鞋底材質不同。
一、對象不同
1、綉花鞋:綉花鞋的使用人是活人,給活著的對綉花鞋有所喜好的女性穿的。
2、壽鞋:壽鞋的使用人是亡人,給過世的女人穿的。
二、鞋面不同
1、綉花鞋:綉花鞋的鞋面秀的各式各樣,有龍鳳呈祥、金魚、囍等圖案,不會有壽字圖案。
三、鞋底材質不同
1、綉花鞋:綉花鞋的鞋底為了防滑防水,材質都是橡膠的。
2、壽鞋:壽鞋的鞋底因為要燒掉或埋掉,材質都是布及紙的。
④ 刺綉分為哪幾種
刺綉分為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四大名綉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
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綉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4)荷花刺綉鞋擴展閱讀
手工刺綉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綉工精巧細膩絕倫。
就刺綉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綉、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綉藝術表現效果。
這種絲織刺綉工藝品的生產,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綉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
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綉樓」為貞,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產地不同,風格烔異。刺綉的針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等。刺綉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
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綉,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綉的絕妙效果。刺綉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檯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此外,刺綉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經濟價值很高。
⑤ 對古代官家小姐的鞋子的細節描寫
古代中國,婦女和女孩的畸形腳是一種最吸引人的風俗。那時,最小的足被看作為美女的典型。這是一種用布包纏過的「纏足」,它在中國民間曾廣為流行,這種「纏足」,曾被稱為「三寸金蓮」。後來三寸金蓮也泛指纏足鞋。
「三寸金蓮」是中國獨有一種纏足鞋飾。研究中國的「三寸金蓮」主要就是研究它的起源、發展、製作、禮儀和習俗。下面將從起源,分類(包括發展和製作)和禮儀習俗三個方面對「三寸金蓮」進行論述。
「三寸金蓮」的起源
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三寸金蓮的」起源有以下五種說法:
孔子時代(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就視小足為美女的標准之一,相傳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選美女時,女子小足也被列為美女標准之一。當然,那時的小足一般當為天然纖足,並無纏過。但由此,小足在中國男子的心目中成為評價女子的條件之一。(二千多年來,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長得嬌小為美的思想觀念。)此其一。
據《南史.齊東昏候記》中記載,南齊東昏候(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宮女用金箔剪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後令潘妃在上邊走,一步一姿,千嬌百媚,走過的路上就像開出了許多金蓮,這就是所謂「步步生蓮花」了。後來,婦女便稱女子纖足為「金蓮」。繼而,「金蓮」又被引伸為婦女纏足鞋。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當時已把「金蓮」與女子之足聯系在一起,但由於「步步生蓮花」這一現象的反復出現,就可能使宮廷中的婦女在語言中將「纖足」與「金蓮」之間的距離縮短。而在花卉中也確有金蓮這一花名,它同時也被稱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纖足也被充滿詩意地稱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此其二。
隋朝煬帝(公元604-617年在位)中一個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運河」,但不用船夫,卻要選一百名美女在「運河」兩岸為他拉纖。有一位住在「運河」邊上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上了。為了表示反抗,吳月娘讓父親為她打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蓮花瓣刀,十分小巧、別致和鋒利。她用一要小布條,把短刀緊緊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一雙鞋。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會印出一朵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見了非常喜歡,又見吳月娘長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纏足。吳月娘等皇帝身邊的侍臣離開後,便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向隋煬帝刺去,帝一閃,手臂受傷。帝隨即拔劍朝吳月娘砍去,吳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隋煬帝回宮後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但從此之後,民間女子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足來。這一說法在中國運河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如同中國吃月餅紀念明代戚繼光(公元1582-1587年),吃粽子紀念戰國屈原(公元前339-公元前278年)一樣,都是一種有可能的民間傳統習俗。如果這一傳說存在的話,則用布裹足的現象已為人們在當時所了解。
以上傳說是根據民間老人口述整理的,並且已被編入《中國風俗語》一書中。此其三。
唐統一全國以後,國力鼎盛,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的思想開朗,追求創新,服飾融合了外域特點,產生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講究靈便與實用,減少禁律,屬於中國的服飾開放時期。這一時期,婦女形成了著靴的風氣。但從開元到天寶年間,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逐漸怠於政事,陶醉於歌舞昇平之中,744年(天寶3年)玄宗納其子壽王妃楊太真為貴妃,寵愛無比,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寶11年)又起用貴妃兄楊國忠為宰相,徹底改變了太宗朝「任人唯賢」的政策,帝王宮廷,達官貴人的驕侈淫佚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整個國家的風氣走向畸型。此後,朝野女子從著靴穿褲又逐漸回復到秦漢的寬袖大袍,而楊貴妃則成為著尖頭綉鞋的先導。這不能不認為是一個歷史的倒退,這是以著靴為標志婦女解放走向以纏小足為標志的婦女悲劇的一個劃時代的倒退。文獻記載楊貴妃生前和死時均穿纏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嫏記》一文中寫道:「楊貴妃在馬嵬坡被唐明皇賜死時,有個女子拾得她一雙雀頭鞋,薄檀木底,鞋長僅3.5寸,」徐用理在《楊妃妙舞圖詠》一詩中也寫道:「凌波步小弓三寸。」唐代詩人杜牧(公元803-852年)的詩中也有「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荀裹輕雲。唐尺一尺摺合蘇尺八寸,蘇尺又比營造尺大一寸,一尺減四寸只有六寸,摺合蘇尺四寸八分,又摺合今營造尺四寸三分。」因此,唐朝(公元前618-907年)也必定纏足。又《唐書》曰:「今靸鞋為不纏足者所穿,纏足者以絲為鞋。」也當為一證。這一記載同時也表明,唐代的纏足鞋是以絲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號、2號女俑均穿尖頭鞋。故白居易詩有「小頭鞋履窄衣裳」之句此其四。
在中國,史學界一般公認「三寸金蓮」起源於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履為禮服之足飾,據《逸雅》記載:「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飾,有雲頭、如意等高頭紋飾,自五代李後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興起裹足之風,改穿起尖頭綉鞋。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後主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窅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並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台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而得名為「金蓮」。此後,宮內外女子皆仿效起來。並以纏足為美,為貴,為嬌,為雅。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認為,中國婦女纏足便從五代開始了。此其五。
以上五種「三寸金蓮」的起源說的最大分岐是起源時間。但它們最大的相同之處是起源環境,都源於宮廷。這也是當時最高統治階層奢侈的象徵。「三寸金蓮」的起源時間,民間把纏足視為稀罕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更遷,「三寸金蓮」必定會從皇宮里流傳開去。前三種起源說的依據是不充足的,但作為傳說,也有存在的可能,但不能看作纏足的起源時間,至多隻能認為是纏足起源的「准備」階段。後二種起源說比較可信,但時間跨度(或稱時間誤差)竟有100年以上。如果纏足的起源推前到唐朝晚期,這一提法似乎更符合文獻記載。而五代十國實際上也就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
其次,以上五種纏足起源說以其相互印證又共同告訴我們,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面: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形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時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關於「金蓮」得名也可歸納為以下因素:
由於步步生(金箔)蓮花的傳說而得名。
由於宮女在金蓮台上跳舞而得名。
由於纏足形似蓮花,而中國又常有因物貴而在其前面加上「金」字的習俗,如「金口」「金晴」「金言」等。因此,纏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纖細嬌美而獲「金蓮」之雅號。
另一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古時後妃都喜在綉鞋上飾珠飾金。即有三寸綉鞋,當然也會有三寸綉金或飾金鞋。再說,蓮花中又以金蓮為最貴,《遼史》一書中就寫道:「……道宗每歲賞金蓮……」。如此,以金蓮形容女子纖足也許是最恰當的。
由唐朝晚期(一說為五代)起源的婦女纏足,如前所述,到了宋代風氣大盛,並在文獻史料中屢有出現。山西省太原晉祠建立於宋代,所塑的女像具有宋代婦女典型的服式特點,女像足著小鞋履。宋話本小說《碾玉觀音》中有「蓮步半折小弓弓」之句,形容腳步很小。「折」為拇指和食指伸開時的間距。「半折」指這一間距的一半。一般來說,「折」為五寸至六寸,那麼半折當為二點五寸。「小弓弓」指纏足後的弓形腳底(也指鞋底)。而《楓窗小犢》一文中也有「衣靴弓履」之句。弓履者,纏足者所著弓形底鞋。宋朝的「三寸金蓮」以錦緞作鞋面,上綉各種圖案,並按材料、製法和裝色分別定名為「綉鞋」、「錦鞋」、「緞鞋」、「鳳鞋」、「金鏤鞋」。宋代以後詩文中的「金蓮」一詞即指這類鞋。宋代婦女綉鞋的另一特點為鞋色。其與秦漢、隋唐崇尚紅、紫、藍、綠等濃艷色彩不同,講究一種淺、淡、柔和的間色,如鵝黃、粉紅、淺、淡青、素白等。這一鞋色一直影響到元、明、清。但是,在宋初鞋色仍受唐代影響,以大紅為主。宋代也有不纏足女子,他們一般穿著圓頭、平頭和翹頭鞋飾。
元朝(公元1271-1368年)由於受蒙古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朝野普遍著靴。尤以元代仕女蒙服為甚,蒙服一般為身穿袍襖,足著軟靴。但對民間漢族女子的影響並不大。元代仕女漢服仍承繼宋制,一般下穿百褶裙,裙長及足,腳穿尖頭綉鞋。元朝王實甫寫的《西廂記》中的第三本第三折中就有「金蓮蹴損牡丹芽」之句。這句詩是元朝民間漢族女子鞋飾的一個縮影。即漢族女子依然著「三寸金蓮」。元朝的實際統治者為蒙古族。當然,蒙族女子著靴對元朝民間「三寸金蓮」的發展勢頭或多或少是會有沖擊的。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後,「三寸金蓮」似乎又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明代裹足極盛,甚至成為品美之飾。《孟蜀宮妓圖》所畫明代仕女著常服時即足著尖頭小履。此外,據史載明代後妃仕女著禮服,便服時也著尖頭綉花小鞋。明代命婦服式中之鞋履當也為尖頭小履,且綉飾花紋。僅《西遊記》一書就有過若干處這樣的描寫:「鳳嘴弓嘴三寸」「緗裙斜拽露金蓮。」這些句子的弓形和金蓮即指「三寸金蓮」。小說源於民間,「三寸金蓮」一詞在書中如此頻繁地出現,正是社會風貌在作者頭腦中的不斷反映。此外,明代唐寅所畫五代故事中的《四美人圖》不僅有了五代飾的影子,而且婦女均著弓形底鞋,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不多的弓形鞋圖像之一。
順治皇帝1644年10月遷者北京,清朝正式建立。(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滿族人)滿族人入關後,曾明令禁纏足,更禁滿人纏足。但漢族女子照纏不誤,連滿人也偷偷學著纏,而且越纏越小。從中國目前收藏的傳世實物「三寸金蓮」來看,最小的鞋長僅9厘米,還不到二寸八分。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陔餘叢考》載:康熙初,曾詔禁裹腳,康熙七年又罷此禁,太平天國也曾禁止纏足。漢族男子的鞋飾隨滿族習俗有較大普通化,而漢族女子由於很少出門,即便出門也是坐轎,這就給「三寸金蓮」創造了一個悄悄發展的機會。因為,皇帝禁令也無法禁到他們頭上。康熙七年後甚至可以說,清朝的「三寸金蓮」反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清代仕女漢裝的特點為:身穿大襟長褂,下穿大口綉花褲,褲口一般飾有花邊,足著尖頭綉花鞋。清代《海上百艷圖》之「更唱迭和圖」和《吳友如畫寶》之「願花常好」所畫清代仕女均著大口綉花褲和尖足綉鞋。清末民國初,婦女有將褲口用布條縛住者,但為了在褂下仍能露出大口綉花褲,竟別出心裁地另將長約27-30厘米的綉花褲管縫在「金蓮」鞋幫上,形似「金蓮」靴,真可謂是獨具匠心了。
清代綉鞋的紋飾也頗有講究,綉牡丹意為富貴榮華,以年輕女子為多。綉蝙蝠捧「壽」意為多福多壽,以老年婦女為多。此外,包括綉鞋在內的服飾中還有一種紋飾――季花。據清代德齡所著《御香縹緲錄》中之「御衣庫」記有「照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別,規定各式不同的衣服,每一季節又用一種花來代表,在冬季里用的是黃色的臘梅花,在春季里用的牡丹花,在夏季里用的是荷花,在秋季里用的是菊花。」這種代表四季的典型的花稱為「季花」。它也曾經是著名的上海「小花園鞋店」的特色產品。清代前後流傳下來的「三寸金蓮」實物(包括流傳到國外的)至少還有千雙以上。
與服飾制度一樣,清朝的鞋飾制度也十分嚴格。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蓮」在內的鞋飾上用金綉和珍珠,不可飾龍鳳,不可穿用黃色及綠色「三寸金蓮」。至多隻可穿杏黃色(即一種泛紅的黃色)「三寸金蓮」。貴族女子許穿金黃色(即深黃色)「三寸金蓮」。違者照律治罪。為了漂亮,平民女子也只能在「三寸金蓮」上裝飾絨球、銅鈴、蝴蝶以及刺綉各式花鳥圖案。不然,就在式樣上講究精工細作。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纏足之風才逐漸廢止。但僅僅也是「逐漸廢止」。「逐漸」一詞包含以下方面:一指穿「三寸金蓮」的地區逐漸縮小,城市廢止較快,農村較慢。沿海城市較快,內地城市較慢。二指年幼及年輕女子中穿「三寸金蓮」逐漸減少和廢止。三指「三寸金蓮」的尺寸逐漸變化。以後更多的纏足不是三寸,而是四寸或五寸。且纏足鞋均為平底無跟。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的「三寸金蓮」則是辛亥革命前的遺跡了。此時,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纏足之風仍很興盛。這與文化的不開化,經濟的不發達和外來影響甚微有直接關系。特別是甘肅省境內的東鄉族以「放足」、「解放足」著稱。這類足比「三寸金蓮」大一點,但仍為尖足纏足。其尖足鞋飾也比古時「三寸金蓮」有了進化。後幫腰有鞋帶跟,鞋底特厚,夏以夾布為之,冬以棉花為之。大底下另加一至二層牛皮。清末民國初,每逢喜慶之日,東鄉族婦女喜穿高跟尖足綉花鞋,還非常喜歡在尖足鞋上綉花,綉法是最早流傳的「達子花」。以後由於與漢族刺綉方法交融,多採用平花和散花。
中國西南地區的布依族婦女都是紡織和刺綉能手,老年婦女至今仍愛穿十分精美的翹頭滿幫綉花尖足鞋,約四寸余大。過去,布依族年輕女子常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綉花尖足鞋作為一種最珍貴的禮物或最美好的象徵。此外,浙江省寧波市、江蘇省鹽城縣和廣東省東莞縣的「三寸金蓮」最小,鞋長不超過8厘米(二寸四分)。
時至一九八六年夏,當我赴中國西北,西南實地考察時,還見四處有腳穿綉花尖足小鞋的老年婦女,且人數還不少。今天,在中國北方和江南一帶農村,甚至城市裡,也仍然常見纏足的老年婦女。因此,河北省、山東省和上海市的一些特色鞋店裡,還在銷售纏足小鞋,而且統一採用小木楦製作。數年前,13厘米鞋(約4寸不到)仍有生產。近年,最小的鞋民為15厘米(約四點五寸)。總的來看,目前大城市七十歲以上老人中,仍有1%左右的小足,長江以北則高於1%,農村至少為5%以上,西南、西北的一些農村達10%左右,預計十五至二十年後,中國纏足現象將徹底絕跡。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過去的歷史也在不斷地被重新認識,到那時,或許我們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來證實「三寸金蓮」起源的唯一確切的年代。
⑥ 江南民間刺綉作為一種服飾刺綉藝術,與民風民俗有怎樣的聯系
民間刺綉是江南民間愛情生活的重要信物,與江南的民俗風情一起代代相傳。在綉女們的刺綉過程和刺綉作品中到處都呈現出傳統文化的斑斕色彩。自古以來,無論貧富貴賤,女紅刺綉都是江南女子必習的手工技藝。刺綉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所必備的技藝,也是平民百姓人家的姑娘的針線活計。枕套、手帕,綉鞋、嫁衣以及扇袋荷包等都要親手綉制,這也是人們評判一位閨閣小姐是否心靈手巧的首要條件。女紅水平的高低成了對女性才情、人品判斷的重要標准。
揚州花鼓戲
江南民間刺綉作為一種服飾刺綉藝術,給人以視覺藝術的欣賞,以絲綢為材料通過剌綉技藝含器表達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觀念。江南民間刺綉與民風民俗和民間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在刺綉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人與自然的感情聯系,是地域、民族文化的物質表現。在江南民間刺綉藝術品中有一些存世的綉片,雖然表現手法比較簡單,其外觀效果可能比較粗糙,但其中蘊藏著昔日江南女子心靈手巧藝術素養的民俗文化,記錄著人們的情感軌跡。其中蘊含的民間信仰、宗教意識和民族心理種種歷史因素顯得尤為珍貴。
⑦ 傳統刺綉有幾種要求全面點的介紹 。
在我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隴綉:
慶陽刺綉也就是隴綉,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刺綉巧針細線地綉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閑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綉花煙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綉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綉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綉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綉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綉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綉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侗綉:
侗綉是刺綉的一種,是侗族人民一針一線在侗布上綉出來的,其風格自然、樸素、大方。侗族刺綉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綉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復綉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綉是農耕文化的產物。 侗族的刺綉品上,還有些獨特的起點綴作用的附屬物。這些附屬物大多為圓形,也間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綉在圖案上,可以填充空間,組成線條,還可利用它的色澤增加服飾品的光彩。當姑娘們在節日里穿戴上這些服飾翻翻起舞時,人們很遠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純手工製作的刺綉,歷經作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綉花等數十道工序 。對於侗家姑娘來說,學刺綉是沒有專門老師的,靠的是一個人的模仿能力與悟性,以及勤問和勤練。同時,侗綉都是綉在侗家自己製作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綉綉好,布料也是關鍵。 侗族刺綉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綉於一體的傳統工藝為當地許多婦女所熟練掌握。自古以來,侗族婦女頭上包著自織的白頭巾,上身穿著對襟花衣,兩邊袖口鑲有寬幅花邊,衣腳衣叉都配有花邊,分層次,胸部另配一塊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顯示技藝的地方,極其花樣繁多,有的綉上雙龍搶寶,有的綉上金錢葫蘆,有的綉上牡丹富貴,有的綉上孔雀開屏等圖案,這些就是具有濃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綉。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⑧ 刺綉分為哪幾種,有什麼區別
1、蘇綉:是蘇州刺綉的統稱,以精細雅潔平勻為特徵。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控股,被譽為「東方明珠」。其代表作為貓。
2、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其代表作為虎。
3、蜀綉: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其代表作為熊貓。
4、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其代表作為鳳凰。
歷史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
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