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荷花白描
㈠ 長發飄飄的優美詩句
形容長發飄飄的優美詩句有:
1、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____崔護《題都城南庄》
2、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____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3、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____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4、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____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5、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____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6、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____劉禹錫《楊柳枝 / 柳枝詞》
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佚名《關雎》
8、.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____劉徹《秋風辭》
9、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10、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____李延年《李延年歌》
(1)唯美荷花白描擴展閱讀:
形容長發飄飄的優美句子:
1、彷彿兮若青雲之閉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2、一頭黑發濕潤、柔軟而美麗,彷彿被晨露沐浴過。
3、她的頭發梳成皇冠形,像細碎的金沙一樣閃著光。
4、她梳著一條小辮子,像麻雀尾巴。
5、她那黑亮黑亮的頭發像柳絲一樣輕柔。
6、她的頭發已經半干,被晚風吹拂著,在明月般的臉龐前飄動著。
㈡ [轉載]我們用什麼溫暖詩歌——兼述李哲夫詩歌意境的創造
我們用什麼溫暖詩歌——兼述李哲夫詩歌意境的創造與展現 文/蘇美晴 詩歌的再現論,在以往詩歌的述評里我不僅僅是提到過,也張揚過。在極盡紛雜的網路詩歌的再現,似乎讓迷茫的寫詩,成為更為懵懂的事情了。首先,在創作中,我們必須承認詩歌作為一種文本藝術,是一種不可少的高級精神的需求,是詩人以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那麼這條途徑被認知的成度,更是詩人的價值所在。寫,為什麼寫,用什麼去溫暖我們的詩歌,這是我們必須要注重的寫作要領。前不久看過歌德的繪畫,不得不為之震驚。藝術的兼容性更為詩歌的創作找到了,隱喻人類共同記憶和命運的根本特性。欣喜在嘉陵江我找到了李哲夫,在一本尚不完整的詩稿中,集攝影,繪畫於一體的詩歌,溫暖著我們。當我向你坦述一首詩歌的時候,更為可信的是在向你描述一種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親近,一些含糊不清的事件,都具備了它本來的面目。 一、誰在傷害詩歌 海德格爾說:「我們探索藝術品的現實性,是為了現實地找到其中包含的藝術。」在此,經驗主義美學觀為我們提供了可參考的價值體驗。我始終認為詩人對美的追求是獨到的,在知覺的感知和材料的認同,以及物質對象的關繫上,科學的方法論等諸多方面具有更為獨特的領悟能力。他把懷疑抽象化和普遍化,先知先覺般地用文字的力量再現出來。詩歌的美是超脫於物質上的領悟,詩歌的美是有了這些美的理念而越發活躍和超然。「豐富的人生閱歷,執著與敏感的洞察力,使其很多詩人擅長於感受和把握人生的細膩情懷,對美與大自然體驗的深邃,也逐漸形成詩人們詩歌寫作的獨特視角,並且加深其深厚的創作功底。」這是李哲夫在《詩路、思路、出路》里一文的話。這不難讓我們看出其對詩歌寫作的理解,也不難看出對經驗美學的贊同。那麼,近年裡的詩歌寫作中,膾炙人口的詩歌為什麼那麼少,是誰在傷害著詩歌? 同為攝影家和畫家的李哲夫,用他的詩歌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塊玉的呈現 你知道是從湖底呢還是內心呢(《有夢如水來》)。那些被穿越的彷彿是一個世紀的水/ 靈魂的燈盞被玉點燃/可有你一直嚮往的另一塊翡翠(《一個產玉的地方》)人的一生受到很多的困惑,如影相隨的誘惑,顛覆的真理,恐懼的事件等,都會凸顯出人間的誘惑,兩難和是非。心靈如水般明凈,如潮般洶涌,如哲人般的思考,這些都像李哲夫寫的這塊玉一樣,展現內心,展現詩人的內人是何等至關重要的事情呀!在商言商的定論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詩人,卻不可不為這個時代所動容,也不可不為錯誤的思索和判斷而負責。其實詩歌的寫作不僅僅是詩人個體的事情,從一個共同的認知里,浮生如夢般的境遇中,詩人更應該找到自己。李哲夫詩歌單純的語言,悲憫的心境,讓他的詩歌好讀,讓他的詩歌更與生活接軌。商業的利益和炒作,是傷害詩歌的最大禍首,交流成為一種互通有無的形式,讓詩歌的內容空泛而失去了真實。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量的徵文活動,讓一些詩人的內心缺乏李哲夫詩歌里的這般寧靜,讓詩歌成為投其所好的文欄位落,詩歌的空虛感越來越強。鎮不空/河不空/只有來來往往的人心很空(《烏鎮里的老街》)。 在現實的理解中,詩歌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具有它的歷史作用。作為一種精神的享受,就有其存在的理由。通觀古今,大凡經典著作為寫詩而寫的很少,由來都是心境的釋然靈感的噴薄。誰能在塵世間不凡不雅也不俗(《沈園》)。真實地展現內心而不成為一些專業的廢品。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藝術長存,而我們的生命短暫。」詩歌作為精神的家園,更值得讓後人品味對象的客觀化。沒有空氣便沒有呼吸,認識自己深化我們想像的天地和心靈的世界。首先詩人不應該傷害「自己」,不應該在虛幻的現實里龍飛鳳舞,不應該缺乏體驗的勇氣和承擔荒誕的慷慨。詩人自身的傷害,決定了詩歌的氣質,原理和現象。把詩歌作為一種高級的藝術,作為一門人文的學科,作為對現實的反思。我想欣賞者和被欣賞者就不存在傷害的問題了,就會在一個意義上開拓更為新穎的新思路,李哲夫就是為了詩歌藝術而真實地生活。 二、視覺里感知和生命 荷的盛開/讓寺院沒了寧靜/幾近乾涸的荷塘之水不見一絲漣漪/布穀鳥在林間咕咕的叫著/太陽烤得我大汗淋漓/荷低著頭/我也低著頭在塘邊驅趕著風/不遠處的敬香聲與磬音催我轉身/荷風舔了舔我的臉龐/回頭的腳步軟了。這是李哲夫的一首小詩《七月之荷》。之所以拿出來是因為它很代表李哲夫詩歌寫作的基調。在展現自我,為真實寫作的前提下,我們不得不在此論述到詩的寫作手法和創作基調等這些技術性的東西上來。 首先李哲夫的詩里,是以一種畫卷般展現出來的一種視覺上的感悟。視覺形式里的生命,是用詞語白描而成的。荷花的靜態與內心的喧鬧,感覺主義里的移情讓詩歌里的藝術性更能保持住一種懸隔的心態,並領引著我們這個民族的一般精神和心裡趨向。佛坐在蓮花上,這種心靈與自然的神秘溝通,無距離的融合讓心不平靜,腳步卻很疲軟,從而獲得愉悅和感動的過程。享受這首詩的過程就是享受一種與眾不同的感性,讓生命意志的趨向更為絕對。李哲夫詩歌更讓我看到的是一種哥特的藝術。那裡在自然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演繹這頗具感染力的「入畫」的意境。 情感上,李哲夫的詩歌是浪漫的牧歌式的,他詩歌里的諸多構成要素,是為構建自己詩歌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裝飾而成為裝飾品。美的原則與其欣賞的原則是相匹配的。稜角分明的男士的精神醞釀與幸福的掙扎形式,即是年輕的,又是成長的,有活力的。那雨/不隨我的心跳動/它繼續敲打昨夜芭蕉/是在嫌棄我夢魘的深度不夠/窗下麻雀不在我夢里…(《秋雨》)我累了/卻不能歇在這里/四姑娘山在遠方微笑著/我想進入她的身體…(《遙望四姑娘山》) 形式的載體已經形成李哲夫詩歌的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不同的藝術體驗,就呈現出的各不相同的形式。在現代詩歌的敘述,視覺表現乃至語言本身之間的激發,建構和遮掩等更有賴於李哲夫的繪畫功底。蘇軾說:「寓意於物則樂,留意於物則病。」客觀物象的選擇是詩歌的基本要素,如何選擇,選擇什麼樣的物象入詩入畫,採取什麼樣的心態,或者引發什麼樣的情感,這就展現出一個詩人的文化背景和對藝術的領悟能力了。李哲夫詩歌里首先都是直觀的感覺,然後才是情感的滲透,與幻覺與思考,成為我們今天欣賞起詩歌的更多的感悟。綠葉旁/蓮在水中睡出了香氣/一聲聲鳥鳴之後/岸邊垂柳被那縷春風剪出一條條新芽(《睡蓮》)。原上的綠,讓我仰視/春,將一個色拉長 /長到山巔,散落幾朵游動的雲/許多綠都熱了/那牧羊女喚來風之後/高原的春里/可有我思念的那個人(《遙想的春》)。用心物交感,通過一種抽象的視覺語言來表達感性和理性的美感。作為自然物象的相親相近與詩人心靈的融合,是意象最為突出的共同特徵,成為李哲夫詩歌里共同的表達。 畫家的出身讓李哲夫詩歌有很明顯的色彩感。對主觀色彩上濃郁的表達,讓詩歌成為一幅文字的繪畫。「一部完美的藝術品是人的精神作品,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自然的作品」(歌德)。很難說清楚的事,李哲夫詩歌的游記感是不是對畫作寫生的另一種素描?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的詩歌里,沒有那種常用來欺騙讀者的比較浮躁的情感。真實的律動,讓讀者與之親近的時候,就是走進自然,而不是「將詩看成新聞記事」或「將藝術和大眾都看成為被動的東西」(《論兩個詩人及詩的精神和形式》馮雪峰)。 接觸最為本真的生活,就是醞釀著最為本真的自我。完全獨立於社會意象和自然意象之外的詩歌,其自律的感覺就會淡化,詩歌的生命力也就無處可說。藝術與自然的無距離的融合狀態,才是最為真實的,也是我們最為渴求的。 三、遠方的色彩 詩性的溫暖是對理性的感悟訴諸於普通人的感官和情感。我們用什麼去溫暖我們的詩歌?在李哲夫的詩歌里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產生與詩人生存環境的重要關系。那一方水土養育下的具有靈性的詩人,就像是亞熱帶上的椰子樹,它兼容了詩人的精神氣候,唯美地長在它藝術的環境里,辨別著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在美感中,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李哲夫情感上的美感。對他游歷的地方,接觸到的事物以及在真摯地揣摩意象藝術品的時候,我們都能感覺到他的審美感受。像《臘八粥》《鳳槐》《玉蟾山》等。內容的真實讓接受中實現為現實的詩作。 詩人的精氣神也溫暖著詩歌的走向。一個悲觀委靡的詩人他詩歌里的苦哀苦長就佔了絕大部分。把悲傷無限擴大,便讓我們領略到了無限的悲苦。而李哲夫往往是放大了他的歡樂,以細小的感動溫暖著我們,也溫暖著他的詩歌。如《十二樂女》《鳳凰的青荇》《過杭州灣》等。李哲夫作為一個畫家一個詩人他是快樂的,因此他表現的主題就是快樂的,健康的,自由的。情感與認知結合起來,他詩歌里的美就越發強烈。感受、體驗,想像,幻想、直覺和審美情趣,都能感受到李哲夫就是這樣用鮮明的色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遠方的色彩,讓人神往,讓人怦然心動。比如樹木,花朵,比如人,比如嘉陵江的水,比如江南的霧氣,意象的創作有迴音,有動感,這是一個不菲的創作體驗。那些時候/街上到處四溢芒果的芬芳/它們鼓著豐滿的肚子像初生的嬰兒/我望著傣女籃子里的芒果吞了吞口水/在心中想著誘人的香顏(《芒果熟了》)。愛,在這個蔚藍的背景里深得很純/我卻獨自站在晴川閣聽見它的低語(《致銀杏樹》)。 不做詩歌的旅遊,安靜地寫作就會有更多的好詩問世。詩歌現場的不缺席,這也是我們在李哲夫詩歌里值得學習的事。改變自我「蝸居」習性,是放寬詩路的最佳途徑。頻繁而持續的技術活動,反而使詩歌更為陌生。親和的態度是對詩創作的最大動力。我們優先地善待生活,就是優先地為我們詩歌的創作培養優良的養料。在詩性的土壤里我們才不會感覺貧乏,內心便會有更為廣闊的表達方式。即便是虛化了夢境,也會讓我們感覺很扎實。我相信李哲夫和他的嘉陵江,會為我們呈現更為濃烈的遠方色彩。 「時間化而到時」(海德格爾),這是讓我們最為激動的時刻。月光在沙灘上/還是那麼銀白/秀,你以前的月光/還帶著嗎/也跟我一樣/又拿出來灑滿沙灘嗎《嘉陵江畔》。詩意的流放,讓我們體驗了一次人間的盛宴。詩人情感碰撞出來的東西,顯現出詩歌的個性和其詩歌存在的價值。李哲夫的詩歌不是對美的雕琢,是自然的流露,是呈現,是文本的畫卷。
㈢ 中國古詩史上最唯美最斷腸的十首詩詞
詩詞有:《悲歌》、《落梅風·樓台小》、《武陵春·春晚》、《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秋夕》。
1、《悲歌》
兩漢:佚名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思念故鄉,鬱郁累累。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譯文:
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遠方就當作返回了故鄉。
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崗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思鄉的憂愁盈滿心懷。
想要回家,可家中已無親人,想要渡河卻無船可渡。
心裡思鄉的悲愁無處可說,只能憋悶在心中,就像車輪在腸子里轉動一般,陣陣絞痛。
4、《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
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
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5、《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