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蘭花嶺
1. 成礦控制因素
安徽東南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控制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是地層、岩石組合、岩漿岩、構造等。這些地質因素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地質結果,反映了礦床時空分布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對於某一具體礦床而言,可能是某一種控制因素起主要作用,但對於區內多數礦床,通常是上述地質因素綜合控製作用的結果。
評價區內金銅多金屬礦床受控於以下主要地質因素。
(一)地層及岩石組合
1.中元古代西村岩組變質細碧岩
西村岩組為一蛇綠岩套岩石組合,主要有變質細碧岩、球粒玄武岩、層狀輝綠岩、角斑岩及石英角碧岩,其間夾有千枚狀碎屑岩。銅礦化與變質細碧岩密切相關,其化學成分具有高Na低Ca富水特徵,且富集Cr、Pb、Zn、V等元素。細碧角斑岩系中見有硅質岩、碧玉岩,具有海相火山熱水噴流-沉積礦床特徵。原細碧角斑岩有沉積岩和海相火山岩雙重性質,銅礦化受地層和火山岩控制明顯,如黃土嶺銅礦和水竹坑銅礦。
2.青白口紀鋪嶺組變質安山玄武岩
鋪嶺組火山岩為弧後盆地拉張環境下於水下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也是古隆起北部基底構造區內微量元素最豐富的層位。變質安山玄武岩富集Cu、Sn、Co、Ni、V等元素,其中尤以Cu最為富集。礦床具有明顯層控時控特徵,含礦岩層有硅質岩(噴流岩),礦體下盤見有底蝕構造,說明這類礦床可能為海底火山噴流口以上所形成的熱水噴流沉積礦床,如宕里、壁坑、上戴等銅礦床。
3.青白口紀周家村組、井潭組變質火山-沉積岩
這類礦床主要分布在青白口紀周家村組、井潭組變質火山-沉積岩系、晉寧期片麻狀花崗岩和花崗質糜棱岩帶內,礦石類型主要有含金石英脈、含金蝕變岩和含金糜棱岩,前者主要分布在韌性剪切帶中心與邊部,後兩種礦石類型主要分布在蝕變破碎帶及韌性剪切帶中心與花崗質糜棱岩邊部,如天井山、璜尖金礦等。
4.南華紀晚世南沱組含礫含錳凝灰質粉砂質泥岩組合
該岩石組合主要為含礫含錳凝灰質粉砂質泥岩,夾透鏡狀白雲質灰岩、含錳結核粉砂質泥岩,含礫粉砂岩。區內鎢錫鉬礦主要武存於該岩石組合及南沱組與藍田組假整合面上。礦化類型主要是與岩漿熱液作用有關的鎢錫鉬礦床和以錫為主的錫鎢鉬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由含鎢錫鉬石英脈和含錫鎢鉬花崗斑岩。前者受控於構造破碎帶,後者礦化分布於花崗斑岩體內。如寧國西塢口鎢錫鉬礦床等。
5.震旦—寒武紀黑色岩系
安徽東南地區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震旦紀藍田組(Z1l),寒武紀荷塘組
6.奧陶紀鈣泥質岩石組合
區內與這類地層密切相關的礦化類型主要是熱液型和矽卡岩型銅金多金屬礦,主要賦礦地層是早奧陶世侖山組白雲質灰岩、灰岩,晚奧陶世硯瓦山組瘤狀灰岩、泥灰岩。礦化體一般分布於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岩與上述岩層接觸部位及圍岩裂隙構造帶內,如寧國銀坑洞、大里村鉛鋅銀礦及氣息嶺鎢鉬礦床(點)。
7.中志留世唐家塢組砂岩組合
以涇縣烏溪、南大山、紫金山等一批岩漿熱液型金銅鉛鋅銀礦床為代表,主要賦礦地層為中志留世唐家塢組石英砂岩、細砂岩、粉砂岩。區內晚侏羅世同熔型小岩株與這類岩層接觸,一般礦化發育並形成工業礦床(體)。這類礦床多分布於太平褶斷帶和江南過渡帶內。
8.石炭紀一二疊紀鈣、硅質岩石組合
區內與這類岩層有關礦床類型多以矽卡岩型和熱液型礦床為主。賦礦地區是晚石炭世黃龍組、船山組灰岩及二疊紀棲霞組灰岩、硅質岩。礦化體一般產於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岩與上述岩層接觸部位及其圍岩裂隙構造帶內,如涇縣外潭倉、銅山、麻嶺等銅多金屬礦床(點)。這類礦床(點)多分布在太平褶斷帶北部地區。
9.侏羅紀洪琴組砂礫岩
侏羅紀洪琴組砂礫岩為不整合沉積於江南古隆起的內部湖相沉積。其岩石組合為灰白色礫岩、紫紅色砂岩及砂質泥岩,局部夾有英安質凝灰岩,金礦化產於洪琴組底部礫岩和砂礫中,一般為小型金礦床或礦點。
10.白堊紀徽州組砂岩
白堊紀徽州組為內陸湖泊相沉積產物。下部為紫紅色砂礫岩,上部為紫紅色砂岩。銅礦化產於砂岩中,已知產地多為礦點,銅礦石品位較低。
(二)岩漿岩
岩漿作用是安徽東南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已知礦產地中約有95%的礦床(點)與中生代侵入岩有關,不同時代、不同成因、不同岩石類型的侵入岩具有不同的成礦專屬性。
1.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
這類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崗閃長(斑)岩、斜長花崗斑岩和黑雲母二長花崗斑岩,岩體形成於151~137.3Ma,主要分布於區域主幹斷裂兩側及其交匯處。這些斷裂包括邊界斷裂、深大斷裂、古隆起內部後南華紀沉積盆地內寒武紀與震旦紀地層間滑脫大型拆離構造。在區域上構成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構造-岩漿岩-礦化帶,如北東向寧國墩-五城、銅山-平里、嶺南-小川以及近東西向祁門-三陽和東源-三寶-金谷山等構造-岩漿岩-礦化帶。與礦化有關岩體多呈岩株、岩瘤產出,出露面積一般<2km2。研究資料表明,這類侵入岩岩漿來自上地幔,同熔部分下地殼,淺成和超淺成定位,部分侵入體具有隱爆特徵。岩石蝕變強烈,主要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鉀化等。富含W、Mo、Au、Cu和多金屬元素。一般與花崗閃長斑岩和斜長花崗斑岩金銅鉛鋅礦化有關;鎢鉬礦化與花崗閃長斑岩和二長花崗斑岩有關。成礦類型有岩漿熱液型、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礦床。
2.早白堊世花崗岩、花崗斑岩
區內早白堊世花崗(斑)岩、二長花崗岩體多呈基狀產出,呈北東向展布。而與礦化有關岩體多為岩株、岩枝和小岩瘤,成岩年代為131~109Ma。這類岩石SiO2為75.2%~76.35%,K2O+Na2O為8%,屬富硅富鹼鈣鹼岩系鋁過飽和岩類,富集W、Sn、Mo、Be等元素。花崗斑岩中發育微粒狀閃長質包體,由斜長石和黑雲母組成,包體中含有斜長石斑晶捕虜體。花崗斑岩及其閃長質包體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網圖顯示二者具相同成因類型。這類岩體與W、Mo、Sn密切相關,如西塢口鎢錫礦床及古門坑、巧川鎢礦床等。與這類岩體有關礦床多為岩漿熱液型和矽卡岩型礦床。
(三)控岩控礦構造
區內控岩控礦構造表現為多種和多樣式,主要有深大斷裂和基底斷裂、層間滑脫構造、褶皺構造、韌性剪切帶及隱破構造等。
1.深大斷裂和基底斷裂
這類斷裂主要有呈近東西向展布的祁門-三陽深大斷裂,呈北東向展布的寧國墩-五城深斷裂及銅山-平里、榔橋-里東坑、嶺南-小川大斷裂,以及西嶺腳、逍遙-後山庵和嶺腳斷裂等。它們控制岩體和礦產,構成規模不等的構造-岩漿岩-礦化帶。其中祁門-三陽斷裂中西段控制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體和銅鎢礦化,構成東源-三寶-金谷山斑岩型鎢銅礦化帶;受寧國墩-五城斷裂南段、祁門-五城斷裂和嶺南-小川斷裂聯合控制構成天井山、小賀、茶子嶺、九畝丘金礦化帶;受寧國墩·五城斷裂中段控制的巧川、際下鎢銀礦及和陽金等礦化帶,該斷裂北東段控制西塢口-陸家山鎢錫礦化帶;受北東向深大斷裂控制侏羅紀侵入岩及其有關鎢銀多金屬礦床,如依坑、潭口銀多金屬礦床、里東坑鎢鉬銅礦床及古祝鉬銅礦。此外,還有與北東向次級斷裂聯合控制的逍遙鎢銅鉛鋅礦、嶺腳、小賀多金屬礦床等。
2.滑覆構造
層間滑脫構造是安徽東南地區重要的導礦和控礦構造,三寶-金谷山東西向滑脫構造是在古隆起內部南華紀開始不整合沉積的藍田盆地和績溪盆地北翼發生的,滑脫構造界面主要在寒武紀和震旦紀之間,沿滑脫面自西向東侵入大屋、三寶、金谷山、石屋、高村等花崗閃長斑岩和斜長花崗斑岩小岩株,伴隨上述成礦母岩形成三寶銅多金屬礦床和金谷山銅礦床,成礦類型以斑岩型為主。
3.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在褶皺的轉折部位往往形成虛脫空間,尤其是疊加褶皺的共結區,其疊加空間更為明顯,為岩漿和礦液提供了理想場所。如西塢口鎢錫礦產於績溪復背斜核部;際下鎢礦處於北東(縱)向仁里復向斜和北西(橫)向褶皺的疊加地段;蘭花嶺鉬礦產於蘭花嶺背斜的轉折端;銅山銅礦、麻嶺銅礦均產於銅山向斜的核部。這些礦床的形成主要受褶皺構造控制外,還疊加斷裂構造作用。褶皺構造所控制的礦床主要為鎢、錫、鉬、銅,以熱液型和斑岩型為主。
4.韌性剪切帶
韌性剪切帶在評價區內控礦作用主要以北東、北東東向剪切帶與金、銅礦(化)關系密切。天井山石英脈型金礦位於白際嶺韌性剪切帶的北緣,璜尖金礦位於白際嶺韌性剪切帶南緣。大阜韌性剪切帶控制了銅尖下等礦床,這些礦床是在區域變質變形和韌性剪切過程中形成的熱液作用下所形成的礦床。
5.隱爆構造
安徽東南地區沿區域大斷裂及其旁側、隆內後南華紀盆地內寒武-震旦紀地層間的滑脫構造帶內往往侵入晚侏羅世同熔型小岩株,伴隨小岩株的淺成和超淺成侵入體發育隱爆角礫構造,形成以銅為主的銅多金屬角礫狀礦(化)體。角礫狀銅多金屬礦化,是斑岩型礦床的礦石類型。三寶、小柏溪、金谷山、蘇村、九畝丘、小賀等礦產地均發育含礦隱爆角礫岩。主要礦種以銅為主,銀多金屬次之,主要成礦類型為斑(玢)岩型和熱液型。
2. 三 礦產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
以系統研究區域地質、礦產、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等綜合信息為基礎,以區域構造-成岩-成礦為主線,以成礦地質背景、成礦系統和成礦演化為基本內容,研究區域成礦系統的時空結構和礦床的形成與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評價提供地質依據和指明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找礦成果,發現了一批重要的礦產地。
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拜仁達壩銀多金屬礦床勘查與發現
拜仁達壩銀多金屬礦床是在充分研究區域成礦背景及1:20萬化探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綜合地質和綜合物探手段,調查與科研相結合,地質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它是在大興安嶺西坡發現的第一個大型礦床,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銀多金屬礦床。由於該礦床的發現和該地區的巨大找礦潛力,多位院士、專家倡議,把大興安嶺地區建成我國21世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接替基地。
小佟家堡子金礦外景
3. 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抄植有限責任公司是2013-10-16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街道新南村一組。
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0000786444391,企業法人周應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項目:花卉種植;禮品花卉銷售;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其他相關服務;集貿市場管理服務。(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1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陝西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 子午嶺有野生蘭花嗎
理論上是沒有的。實際上有沒有就不知道了。萬一有個龍蛋也是說不準的。批量的蘭花是靠組培進行快繁的,現實的蘭花繁育幾率很小,是要靠機會的。
5. 重要區段地球物理特徵
依據皖東南地區重力場、磁場展布特徵,宏觀上可將研究區劃分為下揚子地塊、江南地塊、浙西地塊3個一級重磁異常區。實際上,一級重磁異常區和部分二級異常區正對應著4個成礦預測區(由於Ⅲ區較小,歸並到Ⅱ2區。有關成礦預測區的劃分見第二章)。需要說明的是,物探異常是深部復雜地質現象的綜合反映,重、磁場之間存在差異,重、磁異常區界線與地質上劃分的構造界線不完全一致,這與成礦區劃分與構造分區不完全吻合一樣。例如,依據區域重、磁場展布特徵,研究區北部邊緣雲嶺-晏公堂一帶為區域性重力梯度帶和皖東南正磁異常區邊界,故將其作為下揚子地塊與江南地塊的界線,這與地質上以北東走向的江南深斷裂為界有別。
另外,下揚子地塊(Ⅰ)中的下揚子地塊異常區不是本次研究對象,本文將不作詳細分析。
(一)江南地塊重磁異常區(Ⅱ)
占據研究區絕大部分地域,北部邊緣大致以雲嶺-晏公堂一帶為界,東南邊緣則以仙霞-井潭-長陔-璜茅一帶為界,總體特徵為北東向重低磷高區。根據重磁異常性質等特徵,大致以仙寓山-湯口-績溪一帶的重磁變異帶為界,可分為黃山區-寧國(太平褶斷帶)重低強磁、祁門-屯溪(江南造山帶)重高弱磁兩個二級異常區,現分述如下。
1.太平褶斷帶(黃山區-寧國)異常區(Ⅱ1)
該異常區位於仙寓山-湯口-績溪一帶以北,主要分布有古生代地層,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發育,中酸性侵入岩大面積出露。
重力場以北東-北北東向圈閉負異常為主要特徵,寧國部分地區為北西向異常展布。場值北高南低,包村—寧國一帶為-10×10-5~-20×10-5ms-2,黃山—伏嶺一帶為-30×10-5~-40×10-5ms-2,黃山重力低中心值為-44×10-5ms-2,為研究區最低值。該異常規模較大,一般為數十至數百km2。主要有北東向厚岸(重力異常編號G1,下同)、萌坑(G2)、黃山(G5)、榔橋(G6)、旌德(G8)、伏嶺(G13),北西向港口灣(G10)、西嶺腳(G11)等重力低異常。根據皖東南地區物性資料分析,認為上述幅度較大的重力低均由岩體引起,而圈閉負異常間的相對重力高則反映高密度沉積岩的賦存狀況。
航磁化極異常在寧國-績溪以西地區,以區域正磁背景場上疊加的北北東-北東向條帶狀異常展布為主要特徵,異常密集、梯度明顯、規模較大,具多個中心,場值一般在200~400n T以上。此異常區主要有北北東向雲嶺-包村(航磁異常編號C2)、萌坑(C4)、茂林(C5)、銅山(C6)、太平(C7)、榔橋(C9)、東泥坑(C1l)、旌德(Cl3)、蘭花嶺(C15)、橋頭鋪(C17),北東向汀溪(C10),北北西向潘村(C16)異常等。寧國-績溪以東地區,以低背景中分布的規模較小、形態各異的異常為主,場值一般為0~50n T。主要有北北東·北東向浪盪塢(C18)、荊州-麻葉嶺(C22)、銀峰(C48),北西向油坑口(C20),東西向中村(C47)、似等軸狀中半坑(C19)、逍遙(C21)異常及大理-汪村(C46)弧形異常等,局部磁異常反映了已知及隱伏侵入岩的發育。
另外,1:20萬祁門幅北部邊緣鋪嶺地區的北東東向重、磁局部異常(G15、C25)等,是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2.江南造山帶(祁門-屯溪)異常區(Ⅱ2)
異常區位於仙寓山-湯口-績溪一帶以南,井潭-長陔一帶以西,呈北東東向楔狀。主要出露元古代淺變質岩系,藍田、績溪地區分布早古生代地層,發育中新生代盆地——休寧斷陷,近東西向、北東向斷裂構造發育,不同時代的酸性-超基性岩漿岩沿祁門-三陽斷裂和寧國墩-五城斷裂等發育。總體呈現為重高弱磁異常區,按地質構造可劃分3個三級異常區。
(1)歷口構造帶異常區(Ⅱ2-1):位於祁門-三陽斷裂以北的歷口-黟縣-潛口-績溪一帶,呈北東東向波浪形。重力場西高東低,場值為-20×10-5~-30×10-5ms-2左右。磁異常主要分布在東部。
黟縣以西分布經公橋-歷口重力高(G18)和大皮堰重力低(G17)等,異常幅度不大。重力場變化舒緩特徵反映該區岩層比較穩定;沿木塔口-閃里一帶,兩側重力異常性質不同,認為可能存在隱伏斷裂構造。磁場處於平緩區。
黟縣以東的藍田-大谷運異常區,呈北東東向朝南略凸的似塊狀展布,主要出露元古代岩層,而藍田等地分布有古生代地層,岩漿岩較發育。重力場展布以南高北低的漸變梯度帶為主要特徵,場值變化為-20×10-5~-30×10-5ms-2。根據這一過渡異常特徵,以及其南側為一完整的重力高異常綜合分析,初步認為該地區可能為一較大的推覆構造,由其南部推覆至此。在梯度帶背景上疊加著局部重力高、低異常,有北東向黟縣(G16)、近南北向大谷運(G9)、近東西向依坑(G24)重力低,以及北西向藍田異常(G20)等,其中重力低由相對低密度的岩體引起。
黟縣以東航磁以低緩背景上疊加的局部異常為特徵。黟縣、大谷運、依坑3個重力低位置均有磁異常分布,依次為C26、C14、C31異常。另有似等軸狀潛口(C32)、富碣(C33)局部磁異常等。場值一般為50~100n T,黟縣異常達500n T以上,為研究區最高值。經分析,這些局部磁異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2)障公山隆起帶異常區(Ⅱ2-2):位於渚口-祁門-溪口-五城一帶以南,西南延入江西省。省內異常總體近東西走向,以重低緩磁為主要特徵。該區出露為中元古代地層,北東向斷層發育,皖贛交界帶(主要在江西一側)岩漿岩較發育。
重力異常主體位於皖贛交界帶,東西走向,其中心位於江西側,場值-40×10-5ms-2。舍會山-板橋一帶出露的板橋組、漳前組岩石平均密度>2.7,顯然重力異常不是地表岩層引起。經分析認為該「畸變」的重力低由沿障公山背斜核部發育的東西向隱伏構造岩漿岩帶引起,出露鵝湖等岩體。平里一帶重力等值線呈北東東向平緩展布,反映岩層分布比較穩定。
航磁為區域低背景場,分布有北東向里東坑(C28)、郭坑(C29)等局部異常。局部異常規模小、為數平方千米,場值約-50~+50n T。經分析,磁異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3)白際嶺島弧帶(屯溪)異常區(Ⅱ2-3):位於祁門-三陽斷裂以南、祁門-溪口-五城重力梯度帶以東,為呈「V」形重高緩磁異常區。該區主要出露元古代岩層,休寧-屯溪一帶發育中新生代盆地——休寧斷陷。
重力場為一完整的「V」形重力高異常,其北側、西南側、東南側均為密集的重力梯度帶所圍。以蘭渡-溪口為界,西部異常為北西向,場值變化不大,為-20×10-5~-16×10-5m·s-2;東部異常為北東向,場值變化約-20×10-5~-10×10-5m·s-2。從重力場量值、幅度分析,西部觀音橋-善福嶺一帶的岩層可能與歷口-祁門一帶的岩性更為接近;東部月潭-深渡地區為屯溪重力高的主體,表明該區岩石密度較高、岩層相對穩定、賦存厚度較大;屯溪一帶為重力高中心,反證低密度的中新生代沉積厚度不大。
磁場處於平緩區,航磁局部異常大多分布在邊界重磁變異帶附近。北側有漁亭(C27)、伏川(C34)、北岸(C35)異常,東南側有黃備(C39)、黃毛尖(C45)異常等,西南側有水路塘(C30)局部異常。除漁亭異常為北西西向外,其餘均為北東向。磁異常主要由中酸性隱伏侵入岩引起,北岸、伏川異常分別由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引起。
(二)浙西地塊重磁異常區(Ⅲ)
該異常在研究區內僅為皖浙褶斷帶二級異常區(Ⅲ1)的一部分。它位於研究區東南邊緣,主要處在皖浙交界帶,大致以仙霞-井潭-長陔-璜茅一帶為界,三陽坑以北與江南地塊的太平褶斷帶(黃山區-寧國)異常區(Ⅱ1)連接,三陽坑以南與江南隆起帶(祁門-屯溪)異常區(Ⅱ2)連接,以北東-北北東向長條狀重低磁高異常帶展布為主要特徵,局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陽坑以南地段。重力分布為黃石潭-街口-長陔(G27)、嶺南-浯田嶺-白際(G28)重力低帶,中心場值為-32×10-5~-40×10-5ms-2。航磁分布有長春塢(C36)、周家村(C37)、璜源(C44)及長陔(C40)、石門(C41)、結竹營(C42)、五里亭(C43)等局部異常,場值一般為50~100 n T。另外,北段安徽省內主要分布為北東向仙霞重低磁高異常(G30、C49)。經分析,重磁局部異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帶)引起。
重磁場包含了大量來自不同深度的地質信息,如何由重磁場特徵推斷出它們的空間分布位置、范圍以及主要性質是重磁異常區域解釋推斷的重要任務,也是礦產資源評價中充分應用地球物理場綜合信息的基本目標。特別是應研究深部斷裂構造及隱伏岩體等基礎地質問題,彌補區域地質調查之不足。
(三)斷裂構造解譯
在應用地球物理進行地質礦產勘查、勘探中,反映斷裂構造的地球物理場綜合信息標志為:不同性質和不同方向展布的區域性重磁異常區帶的接合部、平直陡變的區域重力梯度帶、具明顯走向的狹長帶狀或串珠狀磁異常,以上這些現象往往為深大斷裂帶的反映。重力高、低突變(常為梯度帶),帶狀重、磁異常的轉折、錯動,(一組)等值線的扭曲、收斂或發散等,多數是不同規模斷裂構造所致。水平一階導數相當於垂直求導方向的濾波器,應用其正、負極值帶分析研究某一方向的線性構造特徵。
依據研究區重磁異常上述特徵,綜合釐定主要(隱伏)斷裂13條(表3-3-3)。所推測的斷裂構造以北東-北北東向為主,其次是近東西向及北西向,現就主要斷裂簡述如下。
表3-3-3 皖東南地區物探推測斷裂一覽表
1.青陽-寧國深大斷裂(周王斷裂)(F5)
位於研究區北緣天井園-雲嶺-晏公堂一帶,近東西走向。北側為下揚子區域性重高磁高異常區,南側為江南區域性重低磁高異常區,重力梯度帶十分明顯,上延後仍存在,反映為隱伏深斷裂。該斷裂可能為周王深大斷裂帶的一段。
該斷裂發育於侏羅紀,地質上為侏羅紀花崗閃長岩帶的分界,南側有青陽、茂林、榔橋、汀潭、解帶山等侵入岩體呈東西向展布,北側未見此類侵入體。南側的重低磁高由具磁性低密度的花崗閃長岩體引起。
2.城安-鎮頭大斷裂(F4)
位於研究區中部,經花園里、鋪嶺、際聯、湯口至中半坑,呈北東東走向。重磁場特徵反映明顯,重力梯度帶反應了該斷裂的空間分布,在水平0°方向導數異常上反映更加明顯。江南地塊異常區中規模大、幅度大、梯度陡的局部重力低及磁異常均分布在其北側,南側重磁場變化平緩,局部異常規模較小(除黟縣異常外)。區域上控制了中元古代地層的分布北界,為太平褶斷帶與歷口斷裂帶的分界斷裂。
3.祁門-三陽深斷裂(Fl)
橫跨研究區南部,西由江西經公橋延入我省,經渚口、祁門、休寧、歙縣、三陽坑,向東進入浙江境內朝昌化(南)一帶繼續延伸,總體呈近東西向「~」形展布。重力為梯度帶顯示,磁場為正、負異常區交變帶,北側為區域性重低磁高異常區,南側為區域性重高磁低異常區。重磁異常上延後,上述特徵仍存在,反映中酸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之局部重磁異常沿F1線分布,如黃土嶺(G22)重力高和伏川(C34)、小岫村(C23)磁異常等。此斷裂的構造控製作用明顯,北部岩漿岩廣泛產出,南側岩漿活動明顯減弱。結合地質出露不同時代岩體,綜合認為該斷裂為深斷裂,多期活動,且受到後期構造的改造、錯動。
4.寧國墩-五城深斷裂(F2)
該斷裂北起寧國墩北,經西嶺腳、伏嶺、洪琴、五里亭、嶺南進入江西省,呈北東向展布。重力場以異常變異為主要特徵,榔橋-棉花嶺北西向梯度帶在棉花嶺發散,伏嶺異常收斂,岩寺至歙縣間梯度帶明顯扭曲等,反映侵入岩的大理、浪盪塢、中半坑、油坑口等局部磁異常沿線分布。該斷裂為區域性深大斷裂,導岩控岩作用明顯,除磁異常解釋的隱伏岩體外,重力異常反映的有劉村、西嶺腳、伏嶺侵入岩等。該斷裂相當於前人稱虎嶺關-月潭斷裂所在位置。
5.嶺南-小川 -銀峰深大斷裂(F3)
該斷裂由地質上嶺南-小川大斷裂和銀峰斷裂復合構成,它斜貫研究區東南邊緣,位於璜茅-井潭-仙霞一帶,東北方向朝浙江省長興一帶延伸,南西方向延入江西省,呈北東·北北東走向。重、磁場反映十分明顯,且二者指示的斷裂位置較吻合。重力場為陡變的線性梯度帶,其西北側為北東東向異常區分布,東南側為北北東向重力低帶分布;磁場為不同性質異常區帶的分界線,西北側為負磁背景區,東南側為同方向展布的正磁異常帶。上延後,上述重磁異常特徵仍存在,沿該斷裂各期次侵入岩及基性脈岩發育。該斷裂為區內又一條重要斷裂,是評價區東南部青白口紀井潭組火山岩由南西向北東斜向拼貼造成的構造邊界,亦為白際嶺-天目山西界斷裂。以三陽坑為界,斷裂的南西段控制青白口紀井潭組火山岩的形成及分布,北東段控制中生代清涼峰火山盆地的北西邊界,過火山盆地後,稱銀峰斷裂,具隱伏性質。
6.祁門-五城斷裂(F12)
位於仙洞沅-高嶺腳-木坑-小賀一帶,呈北西走向。重力梯度帶極為明顯,其東北側為屯溪重力高,西南側為障公山重力低。該斷裂控制皖贛接壤處構造岩漿岩帶、障公山隆起帶的邊界,同時控制中新生代休寧斷陷發育的西南邊界。
以上斷裂、尤其是深斷裂基本奠定了本區的構造格局。其餘物探推測斷裂見表3-3~3。
(四)岩漿岩解譯
岩石物性差異是引起地球物理場異常及其地質解釋的前提。根據皖東南地區岩(礦)石物性資料統計分析:①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平均密度為2.59~2.62,許村岩體為2.67,基性侵入岩為2.87,古生代-新元古代岩層密度約2.65,中元古代下部岩石平均密度為2.74。當相對地表而言存在剩餘密度時,酸性-中酸性岩體將形成重力低異常,基性岩可引起重力高異常。②沉積岩、淺變質岩系及花崗岩基本上無磁或為弱磁性,中酸性、基性岩類具中強磁性,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將產生不同梯度特徵的局部磁異常。
通過數據處理來突出異常信息是具體圈定岩體有效的方法手段。磁異常化極消除了斜磁化的不對稱等影響,有利於地質解釋。垂向導數相當於高通濾波器,既突出局部異常特徵又壓制區域低波數值成分。
區內各類岩漿岩廣泛出露,除個別岩體因與圍岩無物性差異或差異不大,或因岩體規模較小等未能引起明顯的物探異常外,大部分與重、磁異常對應較好,這就為從已知到未知類比推測隱伏岩體提供了依據。對同源重、磁異常,以磁異常解釋岩體產狀。岩性依據重力異常正負性質、正磁異常梯度幅度及其組合等綜合判斷,如重力低位置磁異常不明顯多為花崗岩(如伏嶺岩體等),局部磁異常位置伴生幅度不大的重力低或重力異常不明顯多為中酸性岩體(如大谷運岩體、里東坑岩體等)。異常解釋按與出露岩體岩性關系認識來處理:①長陔-白際一帶重力低伴生局部磁異常,反映該處的花崗岩中磁性暗色礦物含量較高,解釋結果為花崗岩類。②伏嶺重力低西側明顯繞曲形成次級異常,其位置與楊溪岩體偏離,同時存在局部緩磁異常(C19中半坑異常),故解譯為隱伏的中酸性岩體。
本次研究共圈定區內已知和隱伏岩體58處(個),部分多中心異常次峰所圈同源「小」岩體未編號(表3-3-4)。其中:①按岩體出露情況劃分:隱伏岩體22個,部分隱伏(指解釋產狀與出露范圍差別較大)岩體7個,已知(出露)岩體29個;②按岩石種類劃分:酸性花崗岩體3個,花崗岩類(黑雲母花崗岩等)9個,中酸性花崗閃長岩類岩體42個,中基性-超基性岩體4個;③按重磁異常特徵劃分:航磁異常解釋47處,重力異常解釋11處,且約一半具有較明顯的重磁伴生異常現象。
表3-3-4 皖東南地區物探推斷岩體簡表
續表
(五)基底構造探討
地球物理場的分區體現了涵蓋基底的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局部磁異常大多由淺層磁性岩漿岩引起,區域磁異常主要反映深部磁性場源——深變質結晶基底的分布。現結合鄰區就研究區的基底構造輪廓進行探討。
石台-旌德一帶存在一規模很大的北東東向區域磁異常,呈西南側未封閉的橢圓形,延伸上百千米,寬數十千米,其中心位於石台七都一帶。根據磁場空間分布理論,經用不同延拓高度的異常極值估算,深部磁性場源為一產狀平緩、頂部埋探約10km的薄板狀體。對此地質體性質進行分析後認為:①岩漿岩磁性不均勻,如此規模區域異常通常非侵入岩所能引起。②在鄰區懷寧半月湖鑽孔中發現的古-中元古代基底董嶺岩群具較強磁性,在明光市嘉山集地區的鑽孔中發現新太古代基底,由此推測下揚子區普遍存在元古代、新太古代變質基底。③贛北星子地區存在與石台地區同處一北東向異常帶的高磁異常區,該地星子雜岩下限延入古元古代,另獲得2700Ma的捕獲鋯石年齡。因此認為石台-旌德背景磁異常可能由新元古代-新太古代深變質基底引起。
6. (十二)遼寧省鳳城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評價項目實物地質資料
遼寧省鳳城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評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由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查總院承擔。評價區位於遼寧省鳳城市青城子鉛礦北東部,距鳳城市80km,行政區劃隸屬於丹東市、本溪市和遼陽市。
該項目評價了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產資源潛力,估算了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產資源量,擴大了青城子鉛礦外圍找礦勘查區域,拓寬了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產找礦思路,增加了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產勘查類型,開創了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產勘查的新局面,同時為遼吉裂谷區開展同類型的地質找礦工作指明了方向。
1.礦區地質情況簡介
(1)區域地質概況
遼河群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屬於一套火山噴發型優地槽相陸間裂谷型沉積建造,遼東裂谷發育演化不同階段所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沉積環境,為區域Cu、Co、Pb、Zn、Au、Ag多金屬元素富集成礦提供了初始的聚集沉澱條件。Au、Ag礦床多賦存於遼河群上部碎屑岩沉積建造中。
根據區域5條實測長剖面原生暈樣品微量元素測試數據,並以元素濃集系數為准則確定其富集、貧化元素組合特徵,遼河群富集元素為Pb、Ag、Au、W、Sn、Bi、Mo、As、Cd、B、F,貧化元素為Cu、Zn、Ni、Co、Cr、Mn、Ti、P等。
綜合區域地球化學統計數據,遼河群下部火山碎屑岩建造中富集Cu、Co、B、Fe元素,中部碳酸鹽岩建造中富集Pb、Mo、Ag、Au、As(Zn)元素,上部砂泥質碎屑岩建造中富集Cu、F及Ti、Co、Cr、V等元素。在青城子礦集區,遼河群下部浪子山組、里爾峪組和高家峪組富集Pb、Cu、Co,Au次之;中部大石橋組富集Pb、Zn、Ag、Au,Cu次之;上部蓋縣組富集Au、Ag、Pb,Zn次之。而且各主成礦元素存在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現象,由下至上依次為Cu、Co、Pb、Zn、Ag、Au,由內向外依次為Pb、Zn、Ag、Au。按照遼河群沉積建造類型及主成礦元素聚集程度,區域上可以概略地劃分出3 套含礦層位。
1)銅鈷礦源層。里爾峪組和高家峪組下部中酸性變質火山岩層是區域上銅、鈷礦床的礦源層和賦礦層。
2)鉛鋅礦源層。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和大石橋組一段及三段大理岩層是區域上鉛、鋅多金屬礦床的礦源層和賦礦層。
3)金銀礦源層。大石橋組上部碳酸鹽岩與蓋縣組下部碎屑岩過渡互層帶,是區域上金、銀礦產的礦源層和賦礦層。
(2)構造
東西向草河口復向斜和虎皮峪復背斜是區域主體構造形式,各類金屬礦產集中分布於草河口復向斜兩翼和北西向深斷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級斷裂附近,受東西向褶皺和北西向斷裂構造聯合控制。
青城子礦區及其外圍大中型鉛、鋅、金、銀礦床主要賦存於東西向和北東向兩組褶皺疊加復合部位,或以北西向深斷裂為主構造面的推覆構造前緣地段。大中型鉛、鋅、金、銀礦體主要賦存於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疊加復合所形成的圈閉構造空間內。根據青城子地區地質勘查及礦山開采資料,初步總結出5種控礦圈閉構造形式:
1)由斷裂帶轉彎處或斷裂由陡變緩處形成的扁豆狀圈閉構造。如劉家金礦床8號斷裂帶控礦構造,林家金礦床3號斷裂帶控礦構造,朱家堡子-馬家堡子鉛鋅含礦斷裂帶控礦構造等。
2)由主幹斷裂與其旁側羽狀斷裂交接處形成的圈閉構造。此種控礦構造形式往往控制一些局部的小規模富鉛鋅礦體,是控制青城子礦區鉛鋅礦體的一種常見的控礦構造形式,多見於青城子鉛礦南山坑口1號礦體,有時也見於青城子鉛礦其他坑口。
3)由兩組斷裂相交復合處形成的圈閉構造。這種控礦構造形式控制的鉛鋅多金屬礦體通常具有延深大於延長的特點,主礦體通常呈筒狀產出,礦體形態比較復雜。
4)由大石橋組與蓋縣組過渡帶與斷裂構造形成的圈閉構造。此種控礦構造形式或者由兩組不同方向背斜橫跨疊加構成規模較大的「穹狀」構造圈閉空間,或者由背斜傾沒端與含礦層位層間滑脫面聯合控制著鉛、鋅、金、銀礦體。此種圈閉構造一般容易產出品位高、厚度大的大-中型多金屬礦床。
5)由緩傾斜層間韌脆性斷裂形成的圈閉構造。此種控礦圈閉構造一般與韌性剪切作用密切相關,由其形成的構造圈閉空間往往產出含量偏低、規模較大、礦化連續性較強的大型金礦體。
(3)岩漿岩
本區域由早到晚岩漿演化趨勢表現為:岩體規模逐漸變小,侵位深度逐漸變淺,分異程度逐漸增高,鹼交代作用逐漸增強,微量元素含量逐漸增加,蝕變礦化強度逐漸增大。
遼河期基性岩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特徵為:①鐵族元素。在小女寨、隆昌、北莊子岩體中Ti、Cr、Ni元素含量為基性岩平均值的2~3倍,個別岩體中Co元素含量達到0.02%。②造礦元素。在個別基性岩體中硫化物含量高出基性岩平均值。③副礦物特徵。小女寨、隆昌、北莊子岩體中富含磁鐵礦,多數岩體中含鈦鐵礦。
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體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特徵為:韓嶺岩體和窪嶺岩體Cu元素含量高於地殼酸性岩漿岩平均值的3~5倍,雙頂溝似斑狀花崗岩體和石門溝黑雲母花崗閃長岩體Pb元素含量分別高於地殼克拉克平均值的26倍和9倍,再度侵入相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韓家嶺岩體黑雲母花崗岩、雙頂溝岩體細粒花崗岩、三家子花崗岩體Zn元素含量高出地殼酸性岩漿岩平均值的2倍左右,海城岩體中Cu元素含量高出酸性岩平均值的3倍,北大山、白水寺、崗草甸子、海城岩體中Pb元素含量高出酸性岩平均值的5倍。
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體副礦物含量特徵為:雙頂溝岩體中發現數粒黃銅礦、磁鐵礦和鈾方釷石,磁鐵礦含量達到32.68 g/t;柳家嶺岩體中發現孔雀石、獨居石、磷釔礦、褐簾石,韓家嶺岩中發現方鉛礦及獨居石、磷釔礦和褐簾石;石門溝岩體中發現數粒輝鉬礦;弟兄山岩體中發現方鉛礦、錫石、輝鉬礦、磁鐵礦,磁鐵礦含量達n×102~n×103g/t;小套袖峪岩體發現褐釔鈳礦、黑稀金-復稀金礦。
與遼河期基性岩成礦作用有關的區域礦產有:隆昌、大北灣、北莊子岩漿型含釩鈦磁鐵礦點,小女寨、高嶺鎳、鈷、銅岩漿熔離礦床,賈東溝、媽媽街、水泉、摩天嶺鈷鎳磁黃鐵礦點。
與印支期中-酸性花崗岩成礦作用有關的區域礦產有:三家子岩體附近矽卡岩型銅礦點,石門溝岩體西部接觸帶圍岩中鉛礦(化)點和石英脈型銅礦點,北側寬甸境內矽卡岩型磁鐵礦點。
與燕山期花崗岩漿熱液活動有關的區域礦產有:蘭花嶺和達貝山花崗岩體周邊部分布有馬溝鉛鋅礦床、蘇家堡子鉛礦床、王家堡子富鉛銀礦床、李家堡子鉛礦床、翟家溝鉛礦床、正溝鉛礦點。
評價區內與印支期—燕山期岩漿熱液活動有關的金、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均位於弟兄山、新嶺、雙頂溝岩體1.0~1.5 km范圍內,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脈多與金、銀、鉛、鋅礦體相伴產出,或作為金、銀礦體的圍岩,或本身(花崗斑岩、煌斑岩脈)即成為富金、銀礦體。
2.鑽孔岩礦心採集
初步查明小佟家堡子-楊樹金礦區與尖山子斷裂之間地段(灣地溝區)存在第三金礦富集帶,未來金礦資源潛力巨大。在遼河群大石橋組與蓋縣組片岩接觸過渡部位發現了灣地溝式金礦床,在蓋縣組片岩中發現了林家三道溝式片岩型金礦床。收集保管該區2個鑽孔,均位於尖山溝特大型金(銀)礦產地。
ZK48-6鑽孔,位於灣地溝礦段,孔深437.40m,控制Ⅱ號礦體。該孔於-70m 見礦,穿厚8.20m,Au含量2.46×10-6,其中穿厚2.00m,Au含量4.26×10-6。金礦體可分為3種含礦岩石類型,即石墨硅化大理岩型、石墨硅化黑雲變粒岩型和石榴子雲母片岩型。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毒砂,其次含少量閃鋅礦、方鉛礦、黝銅礦,微量黃銅礦和磁黃鐵礦。礦石中金礦物可分為兩種賦存狀態,即不可見金和可見金。礦石中不可見金礦物主要分布於硫化物中,礦石中可見金多數為金銀礦,少數為銀金礦。
ZK108-17鑽孔,位於林家三道溝礦段,孔深175.20 m。單孔控制5號金礦體,屬於盲礦體,規模不詳。厚度0.80m,Au含量2.10×10-6。礦石中金屬礦物為黃鐵礦、毒砂、砷黝銅礦、磁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等。金銀礦物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可見金銀礦物主要分布在脈石礦物中,少量分布在黃鐵礦中,不可見金銀礦物主要分布於金屬硫化物中。圍岩蝕變類型有水絹雲母-絹雲母化、硅化、碳酸鹽化。
3.相關資料
1)遼寧省鳳城青城子鉛礦外圍金銀礦評價成果報告;
2)ZK48-6鑽孔原始編錄;
3)ZK108-17鑽孔原始編錄;
4)青城子鉛礦外圍東部區地形地質圖;
5)林家三道溝ZK108-17鑽孔柱狀圖;
6)灣地溝ZK48-6鑽孔柱狀圖;
7)灣地溝48號剖面圖;
8)青城子鉛礦外圍林家三道溝區104勘探線剖面圖。
7. 這是個什麼品種的蘭花秦嶺山脈裡面挖的
這個應該是蕙蘭
8. 山西蘭花王莽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山西蘭花王莽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於2003年9月組建成立。現有員工300多人。景區內版水、電、權路、步道、景觀設施、停車場、遊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停車場商貿區、卧龍山莊、山頂生態休閑館等接待設施已能滿足遊客的基本需求。景區的各項投資已達5億余元。
法定代表人:焦定國
成立時間:2003-09-03
注冊資本:11627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052410000356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晉城陵川縣古郊鄉王莽嶺景區
9. 修編成果
本次共應用19個圖幅的1:5萬區調和礦調資料,對區內1:20萬地質圖進行了修編成圖。其中應用1:5萬區調、礦調資料面積約佔全區85%,幾乎覆蓋主要成礦區段。除此之外,還引用了安徽省及鄰省地質志、地層志和岩石地層等資料。修編的主要內容是地層、侵入岩、構造等。
1.岩石地層
新建的岩石地層單位系統是在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安徽及鄰省地質志、安徽及鄰省岩石地層單位清理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綜合整理而成。新編排的岩石地層單位表共劃分出中元古代、青白口紀、南華紀、震旦紀,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等15個紀級地質時代沉積單位(系)、76個地層組(群)級單位。根據評價區前震旦紀基底的特徵,以北區、西區和南(東)區分別建立地層系統。
2.侵入岩
新建立的侵入岩體的地質時代及期次主要在參照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安徽及鄰省地質志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同源岩漿演化理論,根據岩漿構造區(帶)、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漿成礦專屬性等相關特徵綜合整理而成。共劃分中元古代、青白口紀、侏羅紀、白堊紀、白堊紀末—古近紀初等5個地質時代、2個侵入期、4個侵入階段、21個侵入期次(數)。
3.脈岩
對於脈岩的劃分主要依其岩性,總體上以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為基礎,僅對少量脈岩按新規則要求作了新調整。
4.區域斷裂
在前人工作和研究基礎上,通過本次綜合整理和研究,釐定了祁門-三陽、章家渡(江南)、寧國墩-五城深斷裂,銅山-平里、榔橋-里東坑、旌德-漳前、蘭花嶺-月潭、嶺南-小川等大斷裂,城安-鎮頭、江灣-街口逆沖-滑覆構造帶,以及包村、西嶺腳(棉花嶺)、銀峰、逍遙-後山庵、嶺腳等斷裂,釐定出障公山、大阜和白際嶺等多條韌性剪切帶。
對於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中生代斑岩侵入體中的隱爆角礫岩筒,主要有祁門三寶、歙縣金谷山和蘇村等地。
總之,此次修編處理後的1:20萬地質圖,較好地體現和反映了當今該地區的研究水平和認識水平。主要成礦區段的地質研究程度,達到了1:10萬比例尺精度要求。為礦產資源評價有效提取數據和合理建立評價模型,提供了翔實豐富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評價預測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10. 成礦規律
對安徽東南地區銅金多金屬礦成礦規律的研究,是在研究成礦地質環境、控礦地質因素、成礦地質特徵及地球化學背景基礎上進行的。然而該項研究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本書總結的成礦規律主要是時空分布規律,認識應用這些規律,有助於提高礦產預測水平和地質找礦效果。
(一)時間分布規律
區內金銅多金屬礦產的形成,在時間上具有不均性。全區120多處礦產地中,與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岩漿作用有關的礦產地佔90%以上,礦床形成時代大約為151Ma~109Ma,為燕山期成礦,其次是中元代末期和青白口紀成礦。
中元古代末期銅礦床分布於白際嶺島弧帶與歷口構造帶接合部位,及祁門-三陽斷裂中西段北側。礦化賦存於西村岩組細碧岩內,為中元古代晚期初始盆地水下火山熱水噴流沉積銅礦床,如黃土嶺、水竹坑、大備坑等礦床。
青白口紀銅礦床主要分布在歷口構造帶青白口紀鋪嶺組中基性火山岩內。這類礦床的形成,一般是在海底噴流口以上噴流溢出的含礦流體和含礦氣液及火山物質,通過冷海水相互作用,使熱水和氣液中物質組分在海底沉澱富集成礦。礦化成因類型可歸為熱水噴流沉積銅礦床。
青白口紀周家村組、井潭組變質火山-沉積岩中含金石英脈型礦床主要分布在白際嶺島弧帶內,受韌性剪切帶和韌脆性剪切帶控制,金礦床形成與區域變質及韌性剪切形成熱液作用有關。
產於震旦紀—寒武紀的銀鉛鋅礦床,礦化主要產於早震旦世藍田組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黑色岩系為封閉海灣還原條件下沉積,富含Ag、Mo、V等金屬元素,其中Ag含量達40×10-6~68×10-6。局部地段達礦化層,部分地段在岩漿熱液作用下富集成沉積改造型銀礦床,如西坑、留杯盪銀礦床等。
晚侏羅世鎢鉬錫鉛鋅和金銅礦床,主要分布在近東西向祁門·三陽斷裂、北東向寧國墩·五城斷裂、北西向祁門-五城斷裂兩側及江南斷裂帶東南側。礦化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斜長花崗斑岩密切相關,如東源鎢礦、三寶銅多金屬礦、和陽金礦及逍遙南銅礦等。與二長花崗斑岩密切相關的礦產,主要為銅鉬礦床,如古祝、里東坑鉬銅礦床等。
早白堊世鎢錫鉬礦床,礦化與早白堊世花崗(斑)岩、黑雲母二長花崗(斑)岩有關。主要分布在太平褶斷帶、歷口構造帶北部及寧國墩-五城斷裂兩側,礦石多為雲英岩化含鎢鉬錫石英脈和含鎢錫花崗斑岩。礦化類型多為矽卡岩型,岩漿熱液脈型和斑岩型,如西鎢口鎢錫礦床和古門坑黑鎢礦。
中生代砂礫岩金銅礦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區中生代斷陷盆地區。侏羅紀洪琴組底部砂礫岩中含金,白堊紀徽州組砂岩中含銅,如蓮花尖金礦和桂林銅礦。
綜上所述,區內金銅多金屬礦床除中元古代末期和青白口紀成礦外,主體為燕山期成礦,成礦與岩漿熱液作用密切相關。這類礦床的成礦過程與形成,具有以下特點。
1.成礦作用與成岩作用的同時性
安徽東南地區岩漿熱液礦床的形成過程和成礦母岩的冷凝結晶過程在時間上大體一致。鎢錫等礦種的岩漿熱液礦床是在岩漿演化分異的末期含礦氣液成礦,這類礦床的成礦作用可延續到岩漿末期,但總體上仍在岩漿活動時間的范圍內。
2.成礦岩漿與含礦流體的同源性
安徽東南地區不同的岩漿系列各自對應與之具成因關系的礦床和成礦系列,成礦與成礦母岩有著密切的時空關系。岩漿岩中成礦元素的豐度,如Cu、Au等元素,與礦床系列中主要礦種或其組合呈正相關關系。成岩的岩漿和含礦的流體都是深部同一岩漿源有規律順序演化的產物,含礦流體源於成礦岩體,兩者是同源的。
3.礦床(體)是綜合地質作用的產物
同一成礦區帶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礦物組合、不同成因、不同成礦特點、分布特點的礦床,是同源岩漿-熱液在演化的不同時間(序次)相繼生成的,它們有自身的階段演化富集特徵,也受不同階段不同的圍岩條件(包括圍岩的岩性條件和構造條件)的影響和控制。雖然岩漿-熱液是成礦的決定性因素,但圍岩也參與了成礦活動,並對成礦方式和進程有重要的影響。構造則是岩漿岩-熱液與圍岩組合在一起,使之成礦的關鍵因素。因此,礦床(體)的形成是岩漿熱液、圍岩、構造綜合作用的有機集合體。
4.液態不混熔是區內斑岩型熱液型礦床形成的又一特點
區內主要的斑岩型鎢、鉬、銅礦,是主要含礦氣液經交代-充填作用形成的,但在其成礦過程中,其成礦元素主要出自斑岩體內部及深部的含礦氣液,也產生於富礦質的液相和貧礦質的氣液相的不相溶分離現象,使礦化富集部位(礦體生成部位)處於礦化蝕變帶的中心或深部,受到含礦斑岩體外圍成礦物質影響較少,這與岩漿型礦床(體)是由礦漿中所包含硅酸鹽熔體和硫化物液體經不相溶分離結晶而成礦是不相同的。
5.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對銀(鉛鋅)成礦富集作用
對沉積-改造型銀礦床而言,同生沉積Ag(Pb、Zn)成礦元素高含量的黑色岩系和玄武安山岩,是在後期岩漿熱液作用下,使Ag(Cu)等成礦元素產生活化、遷移和富集而成工業礦床。
(二)空間分布規律
區內鎢、鉬、錫、鉛鋅、銀、金、銅礦產空間分布規律,主要體現在所處的區域構造位置、構造-岩漿岩、地層、岩石組合控制及礦化分布的集中性和分帶性。
本書大體以東西向祁門-三陽斷裂、近東西向城安-鎮頭滑覆構造帶(古隆起北緣斷裂)、北東向寧國墩-五城斷裂及北西向祁門-五城斷裂為界。安徽東南地區金屬成礦亞帶 本書參照地礦部《固體礦產成礦預測基本要求》(1990),將安徽東南地區多金屬及金銅成礦區帶劃分為:Ⅰ級(江南造山帶成礦帶為Ⅰ級),Ⅱ級(安徽東南地區成礦亞帶為Ⅱ級),Ⅲ級(江南造山帶安徽東南地區成礦亞帶次組單元成礦區段為Ⅲ級),Ⅳ級(成礦區段內的礦化區或礦田為Ⅳ級)。
區內成礦條件研究資料顯示,與中生代岩漿熱液作用有關的鎢、鉬、鉛鋅、銅礦床為主要礦床,次為前南華紀變質與剪切作用有關的熱液石英脈型金(鉛鋅)礦床、中元古代末和青白口紀海相火山熱水噴流沉積銅礦,及早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積改造型銀多金屬礦,再次為中生代中晚期沉積砂岩型金銅礦。它們分布於各成礦區段內。
太平-涇縣銅金鎢鉬錫多金屬成礦區段位於江南隆起帶北側太平褶斷帶內,礦化以銅金為主,次為鎢鉬錫多金屬。礦化類型多為矽卡岩型和岩漿熱液型礦床,沉積改造型銀礦分布在褶斷帶的南側。該區段為金屬礦化,總體受北東向大斷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如以漳前-旌德斷裂為界,西段礦化多為銅金多金屬礦床,東段以鎢鉬錫多金屬為主。西段礦化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岩密切相關,受控於北東向大斷裂,構成包村-小嶺銅礦化區、銅山-南大山銅金礦化區、烏溪金礦化區、譚家橋-迄溪橋銅金多金屬礦化區;東段礦化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和早白堊世花崗(斑)岩密切相關,亦受控於北東向大斷裂及其派生斷裂控制,構成蘭花嶺鎢鉬多金屬礦化區、西塢口鎢錫鉬多金屬礦區。該成礦區段南側分布的沉積-改造型銀礦,主要產於震旦紀、寒武紀黑色岩系,黑色岩系呈東西向展布,構成大歷口北-留杯盪銀礦化段。
黟縣-績溪鎢鉬銅金多金屬成礦區段位於江南造山帶次級構造單元歷口構造區內。礦床主要分布在寧國墩-五城斷裂北東段、古隆起北緣斷裂和祁門-三陽深斷裂之間的中間塊體、藍田盆地的北翼。礦化類型多樣,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鎢鉬銅金多金屬礦床、海相火山熱水噴流沉積銅礦及沉積-疊加改造型銀礦床。前兩種礦化類型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斜長花崗斑岩、石英閃長玢岩密切相關,並受近東西向祁門-三陽深斷裂西段、北西向祁門-五城大斷裂和一組北東向深大斷裂北段及其派生斷裂聯合控制,構成東源·三寶-金谷山鎢鉬銅多金屬礦化區、黃村-汪滿田銅鉛鋅銀礦化區、楊溪金銅礦化區。賦存於青白口紀鋪嶺組火山岩中海相火山熱水噴流沉積銅礦,形成了近東西向宕里-壁坑-上戴銅礦化區。沉積改造型銀礦主要分布於該成礦區段北側,受震旦紀、寒武紀黑色岩系和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岩控制,形成西坑-柏溪銀多金屬礦化區。
平里-漳前金多金屬成礦區段位於障公山隆起帶內,區段內出露中元古代變質基底(下部基底),中生代岩漿岩和礦化欠發育。礦化主要受北東向大斷裂控制,金屬礦化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斑)岩、花崗岩密切相關,自西向東有黃騰坑金礦化區、里東坑鎢鉬多金屬礦化區、小連口-楊村金多金屬礦化區及將軍殿金礦化區。已知金多金屬礦化區一般范圍小,礦產地和礦點分布較少,但成礦信息較豐富。
小賀-逍遙金銅多金屬成礦區段為安徽東南地區富有資源潛力區之一。該區段礦化主要受北東向深大斷裂及派生斷裂、韌性剪切帶和韌脆性剪切帶控制,並與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岩密切相關,均呈北東向展布。大體以近東西向祁門-三陽斷裂為界,北段為嶺腳-逍遙-仙霞成礦段,礦化以鎢、鉬、錫、鉛鋅、銅為主,礦化類型多為岩漿熱液型、矽卡岩型和似斑岩型;南段為小賀-璜尖-古祝成礦段,礦化以金為主的金銅多金屬礦床。礦化類型主體為石英脈型金礦(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金石英脈、含金蝕變破碎岩和含金糜棱岩)及岩漿熱液型多金屬礦床(點)。
該成礦區段礦化由於受北東向深大斷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區域上構成北東向構造-岩漿岩-礦化帶尤為顯著,是安徽東南地區重要的構造-岩漿岩-礦化帶。北礦化段形成的礦化區主要有中村、銀峰、仙霞、麻葉嶺、逍遙、嶺腳等鎢銅多金屬礦化區;南礦化段主要有古門坑、抽絲、古祝、九畝丘、小賀、璜尖、嶺南等以金為主的金鎢多金屬礦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