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佛語
㈠ 蓮的植物花語
蓮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
「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陳志歲《詠荷》)荷,即蓮。在詩人筆下,荷花不僅表示堅貞、純潔,還是謙遜、恬謐,自守晏清形象的象徵。
另一個說法:蓮花的花語是信仰。還表示堅貞純潔;無邪、得不到的愛;君子。
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 天竺(古印度)盛產蓮,有青、黃、紅、白四種。佛教中所說的蓮花多指代白蓮,名為芬陀利花。佛教依蓮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蓮華經》。
因蓮是佛教文化其中的元素,故蓮也常用於佛教藝術作品中,其中中國銅領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先生的當代熔銅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蓮,有寫意的寫實的,將蓮的表現豐富多樣,而獨具藝術特色。
當人們走進寺廟,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的姿態。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似乎在指引眾生通往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佛教為什麼如此崇拜荷花?簡要地說有兩方面原由:
第一,與荷花特性相關。
荷花,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雖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菊花那樣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與迎著酷夏驕陽而盛開的特性贏得了佛教至高無上的崇拜。
佛教認為「六塵」,因世間充滿「六塵」,故把人世間稱為「六塵」。由於「六塵」的污染與干擾,人世間又充滿著慾望與競爭,使人們難以班門平靜,難得潔凈。這種情況與「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的佛國凈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清凈的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與干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別屬性與人世間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保持潔凈,以便順利進入凈土佛國。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習俗的影響。
早在佛教誕生以前的印度,每當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燒,在這酷暑的日子裡,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夏夜,或清晨,在盛開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賞荷,綠水蔭秀,粉紅淡紫相間,芬芳四溢,使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荷香隨風從萬綠叢中散發出來,令人的心肺像洗滌過似地頓覺涼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勝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學中,常常以蓮花比喻美麗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說:「悉多有位女郎長得儀容秀美,渾身卻像塗上污泥的蓮藕,閃光的美容從不顯露。」另外,在古典文學中形容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經中,還將釋迦牟尼的誕生與荷花聯系起來。佛經中說:釋迦降生之前,皇宮御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就是蓮花王子,還流傳著一則動人的故事:
從前,在恆河上游有個國家,國王名叫波羅奈,又稱蓮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年病疫流行,求醫葯者甚眾,國王見狀大發慈悲,集中宮廷御醫四處奔走,為百姓治病。御醫們說,要治癒這種流行病,只有京城東北河中赤魚的血肉,食之能愈,便投入河中化為赤魚,獻身為百姓治病。百姓紛紛前來割切赤魚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魚「割處隨而復生」,赤魚是割不盡的,如是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國內的百姓全部治癒。佛經說,這位蓮花王子就是後來的佛祖釋迦牟尼。
在《雜寶藏經》中還載有蓮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時,雪山之麓住著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經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隻雌鹿來此石岩上舐了幾下,不久便懷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稱鹿女。後來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後,便取來撫養。鹿女長大後,所經的路上,均出現了蓮花,故又稱蓮花女。一次國王烏提延打獵路過看見地上有蓮花七重,便四處打聽鹿女,將她領回宮中,納為王妃。鹿女到王宮不久便懷孕 ,一胎生了五百個兒子,個個面目端正清秀,長大之後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為國家的保護者。國王欣喜萬分,封鹿女為第二夫人,時人又稱蓮花夫人。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 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以荷花顏色分之,佛經上有白、青、紅、紫、黃等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又名「百葉華」。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希(稀)有之華(花)」,佛祖釋迦稱她為「人中好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因色青故名。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不「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這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佛經上說: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還有以蓮瓣多寡分之,佛經上說有人華、天華和菩薩華三種。人華者,蓮瓣僅十餘而已,天華者蓮瓣達數百,而菩薩華者,蓮瓣多達千數,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佛國蓮華的象徵。 蓮所獨具的成長方式,令其躍於萬花之上,成為一種崇高的生命感悟。蓮在開花的同時,其果實已具備,這種花果同具的獨特性以及其緊密關系,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寓意深遠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當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結果等待著我們,這也暗含了人們心底對蓮花這份至情崇高的愛敬與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者,蓮花逸群出塵,潔身自處,雖置身淤泥之地,卻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帶水,妙潔自在。以蓮明志,在顛沛流離的人生逆境,毅然堅守內心一份篤定的馥郁柔芳。喧囂的紅塵世界裡,多少孜孜求學、始終堅持追隨真理的人們,忍受著拼搏的孤獨,清者自清於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蓮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長、綻放與結果,此番人生精勤誠懇的付出,未來終將綻開「火焰化紅蓮」的勝景。
「四德」與「十善」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歸納成「四德」與「十優」。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凈。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之。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也。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致的概括。
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
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以上的類比,內容雖無針對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確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潔凈之特性與佛陀的精神使蓮華得到了升華。隨著佛教的流傳,蓮的形象也在亞洲各國成了神靈、聖潔、復活的象徵。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佛壇上、在緬甸的蒲甘古城中、在柬埔寨吳哥窟的大廟中,在斯里蘭卡的鍾形塔里、在中國西藏的符籙上,到處可以見到蓮的圖畫。
相信太陽神的日本人往往把蓮與死亡以及幽靈聯系在一起。但是,與蓮聯系最密的還是中國,除了作為佛教象徵外,在文學領域內以它為題的詩詞歌賦也不計其數,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美術作品:朱宣咸中國畫《映日紅》。
㈡ 佛經十朵蓮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專,度一切苦屬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常念《心經》,消災減難,增長福德,轉危為安,功德無量!
想轉運,多學佛,佛的智慧是無窮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㈢ 佛經十朵蓮花十朵藕怎麼念
胡麻種著園園兒呢,
要唱十朵蓮花呢。
一朵蓮花水上漂,
雙手懷抱楊柳梢,
穆桂英的武藝高,
半天雲里走一遭,
打聽楊宗保來了。
二朵蓮花倒下掛,
平貴西涼招附馬,
寶釧受的磨難大,
寶釧受磨難著呢,
來時還情願著呢。
三朵蓮花兒到上長,
避山救母劉彥昌,
你想人著誰不想,
但比人心一搭兒長。
四朵蓮花開的細,
林黛玉么賈寶玉,
連你沒為名和譽,
叫人講了一台戲,
空背名聲好著氣。
五朵蓮花開的圓,
陳世美么秦香蓮,
從前推的好不難,
這么和婚原打原。
六朵蓮花開的好,
馬秀英么高宗保,
從前拿你說的好,
這會兒就連亂話兒攪。
七朵蓮花開在心,
慧娘鬧館白舜卿,
鋼刀拿來一夢中,
平章你把刀子磨,
我情願死來不願活。
八朵蓮花向陽拉,
唱個劉全來進瓜,
翠蓮上吊把繩拉,
皇姑成了百姓家。
九朵蓮花開的勻,
青白二蛇許官人,
青白二蛇四大仙,
幼童出來考狀元。
十朵蓮花園里開,
梁山伯么祝英台,
有了婚緣離不開,
從前誰把誰愛來,
這會兒良心誰壞來。
訪客十朵蓮花扎
(詩詞集景58)
搜益
訪客十朵蓮花407/原雪
麒麟和詩/搜益
1學佛路上
學海無涯智慧多,佛法無邊善超脫。
佛光照臨少蹉跎,回頭四岸差不多。
路正得免世間苦,善哉善哉阿彌陀。
上法聽聞樂娑婆,潛心修佛得快樂!
2.真佛行者
真言入耳盡清明,逆耳忠言最善聽。
佛心慈悲救生靈,救苦救難積陰德。
行善本願了大事,好事做盡少存多。
任它東西南北風。見風轉舵死能活!
3.茶禪一味
茶香滿園立時春,種茶哪怕苦海深。
禪意還是再來人。悟道德福春秋末。
一念守護菩提果,脫胎換骨佛點破。
味道正和佛子心,修練獲得果人生。
4.蓮生
蓮花出水美芙蓉,色即是空空即色。
生死乾坤也匆匆,時空概念瞬間中。
大道本是凡夫寶,虔誠功夫不會跑。
師說落日有時紅,夕陽西下夢寐叢!
5.白瑪晉美仁波切
因果自古甚分明,種瓜得瓜屬聖明。
功過轉瞬又歸零,抵消得失事也成。
若將修道記心上,早出苦海成仁象。
鐵樹花開如繁星,馬長出角你能信?
6.老竇
竇師風采壓群芳,努力奮斗獲獎賞。
智勇羨煞讀書郎,勤學苦練本領強。
慧根獨具驚天地,文武雙全成勇將。
高風氣節傳四方,正氣昂然美名揚!
7.金剛台
金玉良言啟童蒙,苦口婆心起作用!
剛勁布施念佛功,勸化行善神意通。
台下落淚因法語,感言來至佛語悟。
善心無悔似長虹,氣壯山河的補充!
8.雲水居士
雲開見日結慧緣,隱士不乏正氣然。
水流千里納百川,後浪推著前浪翻!
居易清風依明月,長安平靜夜月色。
士同知己修靜禪,陰功德才不簡單。
9.雨田
雨潤萬物細無聲,德才兼備有雄心!
田闊寓意好心情,猶如萬事不求人。
善待世間輪回客,誠懇待人結緣份。
人人發願度生靈,愛護生命凈靈魂。
10.妙音
妙道慈悲手留香,憐香惜玉理應當。
音律平和好宮商。識譜聽音智商高!
老子無為除大患,妙在不明懵懂殘。
師正傳法禮空王,阿彌陀佛萬事揚!
常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消災減難,增長福德,轉危為安,功德無量!
想轉運,多學佛,佛的智慧是無窮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xīn 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ú tí sà 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 dé ā nuò 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zhò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說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㈣ 蓮花在佛經中有何譬喻
在《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記載,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悅、吉祥,因此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的十種善法。此外,袈裟也稱為蓮華衣、蓮花服,乃取蓮花清凈無染之義。此十種善法為:
1.遠離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一切鏡,而不生貪愛,雖然處於五濁死流,也無所染著,譬如蓮花指出污泥而不染。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滅除惡業生起善業,為了守護身、口、意三業的清凈,而不與絲毫之惡共俱,譬如蓮花雖然只是一點微滴之水也不會停留在花上。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堅持一切戒律而無毀犯,由於持戒能滅除身口之惡,如同香能除去糞穢的臭氣,譬如蓮花妙香廣布,遠近皆聞。
4.個體清凈:菩薩雖然處於五濁惡世之中,但因持戒的緣故,得使身心清凈無有染著,譬如蓮花雖然處於污泥中,但是自然潔凈而無染著。
5.面相熙怡:菩薩的心常住禪悅,諸相圓滿,使見者都心生歡喜。譬如蓮花開敷時,使一切見者都心生喜悅。
6.柔軟不澀:菩薩修習慈善之行,但是於諸法也無所滯礙,所以體常清凈,柔軟細妙而不粗澀,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7.見者皆吉:菩薩的善行成就,形象庄嚴美妙,見者皆獲吉祥。譬如蓮花芬馥美妙,使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譬如蓮花開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凈: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凈,譬如蓮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凈。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時,一切天人皆喜悅意樂護持,因為了知菩薩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蓮花初生時,雖尚未見花,但是眾人都升起已有蓮花之想。
㈤ 佛經中有一則「蓮花夫人」的故事,讀一讀,體會「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 急等,短一點,
那是愛心,慈悲之心,戰勝邪惡的無上恆心!
㈥ 荷花在佛語里代表什麼含義
荷花常常被賦予蓮被賦予清純、高潔、脫俗、正直、嫻靜、深情等品質。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熱帶地區,印度人還將它作為自己的國花。由於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所以荷花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蓮與佛教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廟牆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綉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凈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凈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強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擾,還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這聽起來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濃,其實只是較高的一種思想境界層次。一切事理通達了,參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開,不再貪婪、恐嚇、焦慮、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擺脫了苦境,變得輕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觀音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凈世界不染煩惱。」《大藏經圖像》第六卷載《白寶口抄》雲:「論凡夫心如合蓮花,聖人心似開蓮花……問:『何故眾生心性譬蓮花乎?』答:『《秘藏記》雲:蓮花部吾自身中,有凈菩提心清凈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乃名蓮花部。』《疏十二》雲:『觀蓮花不觀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花處污泥之中,生處雖說惡,而蓮花體性清凈,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變復如是,雖種種不盡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花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佛教的各個宗派,又以凈土宗與蓮花的關系更密切。東晉時,高僧道安讀了《彌勒下生經》後,嚮往彌勒凈土,於是在彌勒佛像前念佛立誓,發願來世往生彌勒居住的兜率天。道安的這種思想,又影響了他的高足弟子慧遠。慧遠繼承與發揚了師父的核心思想,更加熱心於西方極樂凈土的崇拜,唯一不同的是他所嚮往的彌勒凈土改為彌陀凈土。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遠入廬山,建東林寺,倡導
㈦ 荷花在佛語里代表什麼含義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以上的類比,內容雖無針對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確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潔凈之特性與佛陀的精神使蓮華得到了升華
㈧ 13朵蓮花在佛語中代表什麼意思 解釋清楚些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表徵清凈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眾生輪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不知決覺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五欲六塵之欲樂,沾不得,染不得,應該體會五欲六塵空幻不實,如幻如化,要出離五欲六塵才能解脫自在,修學佛法者,要效法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蓮花在佛門中,為佛菩薩所常拿來作譬喻,表徵著清靜、無染、光明、自在、解脫之義。其它之花,佛陀就較少比喻,佛陀坐蓮花顯的很庄嚴,清凈自在,安詳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