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

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

發布時間: 2021-12-27 19:02:02

A. 《木蘭花慢》老來情未減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你要找的是不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望採納

B. 辛棄疾的 (木蘭花慢)什麼意思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稼軒詞多是感時撫事之作,並且詞情豪放。即或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詞即是如此。這首詞是作者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的。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洩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上闋頭三句「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勢籠罩全篇。蘇軾有「對尊前,惜流年」的詞句(《江神子·冬景》),此處便化用了但感覺更深沉悲慨。詞人意有所郁結,面對別酒隨事觸發。本意雖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來」兩字神貌可鑒。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壯年,何以老邁自居,心情蕭索至此呢?詞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騎渡江」,率眾南歸後,正擬做一番扭轉乾坤的事業,不料竟沉淪下僚,輾轉宦海。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況且朝廷苟安,北伐無期,旌旗未展頭先白,怎能不「對別酒,怯流年呢?」「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作者身處政治逆境中,對於寒暑易節,素魄盈虧,特別敏感,雙眼看友人高蹈離去,惜別而外,另有衷曲,於是浮想聯翩,情思奔涌。「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都不管」和「只管」道盡「水」與「西風」的無情,一語雙關。既設想了友人別後歸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離任乃朝中局勢所致。以西風喻惡勢力,在辛詞中不乏其例。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滿江紅》)歸船何處去?聯想更深一層。「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筆鋒陡轉,變剛為柔,一種渾厚超脫的意境悠然展現出來,前句用張翰的故事,後句用黃庭堅的詩意,使人讀之翕然而有「歸歟」之念。此二句當是懸想范倅離任後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

下闋,轉到送別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由上闋末句初跌而出,格調轉亢,與上面「歸歟」之境構成迥然不同的畫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語調,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興國的景象!夜裡在承明廬修改詔書,又奉命去籌劃邊事,極言恩遇之深。承明,廬名,是漢代朝官值宿(猶後代的值班)之地,詞里借指宮廷。這幾句寄託了詞人的理想,表明願為光復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大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的氣概。下面再一轉折,將滔滔思潮訇然閘住。「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變奮激昂揚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長安,這里代指南宋都城臨安。「愁腸殢酒」乃化用唐未韓偓《有憶》詩「腸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擾之意。話語外表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憤。

前面幾經翻跌,蓄意蓄勢,至結尾,突然振拔:「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詞人醉中張弓滿月,空弦虛射,卻驚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斷」兩字極有神韻,其實是翻用《戰國策》「虛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著痕跡。一個壯懷激烈、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過這兩句顯現出來,他的情懷只能在酒醉後發泄出來。正如清陳廷焯說:「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機會不來,……故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鬱。」(《白雨齋詞話》)

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在於聯想與造境上。豐富的聯想與跌宕起伏的筆法相結合,使跳躍性的結構顯得整齊嚴密。全詞的感情由聯想展開。「老來情味減」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歸船」;由「西風」、「歸船」想到「江上」,燈前下邊轉到朝廷思賢,再轉到托愁腸殢酒,最後落到醉中發泄。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蘊含著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與詞人沉鬱雄放的風格相一致。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張仲固名堅,鎮江人,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秋受命知興元府(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兼利州東路安撫使,當時作者任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兼荊湖南路安撫使,雖已接受改任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之命,但尚未赴任。此詞是在張仲固卸江西轉運判官任後,取道湖南赴任時,作者設宴相送席間作者作的。

作者一生致力於光復故土,洗血民族恥辱。因他餞送的人要去漢中,而從漢中到關中的地區,正是李綱等人主張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聯想到漢朝基業的建立,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就以「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為此詞的起筆。

接著追憶了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直指關中,把踞守關中的秦的三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的往事。那是多麼高明的戰略決策,多麼令人羨慕的戰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謀善戰的漢初三傑的貢獻。無奈「追亡事,今不見」即便有韓信那樣的戰將,也不可能為時所用,以致出現了文恬武嬉、萎靡不振的局面。

綠水青山,枉自如故;壯志難酬,宏才不展。南宋政府養那麼多兵馬,卻經常使敵騎猶如入無人之境,恣意馳騁,那怎能不長使英雄淚滿襟呢!

因被餞送者為張姓,故下闋用張良受書為帝王師的故事,贊頌張仲固這次出帥興元,只是小試其才。

此下全部轉入抒發離別之情。其中需要稍加解釋的是:當作者餞別張仲固時,他本人也已奉調江西並即將赴任。當張仲固抵達任所,回首思念餞送者時,他已到了「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南昌故郡了,所以有「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之句。「車輪四角」是化用了陸龜蒙《古意》詩「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棲托。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句意,表明作者也幻想車輪在一夜之間能生出四角,使張仲固無法即刻乘車離去,而再住幾時,但這又怎麼可能呢!滿懷離愁,無法消解,離別之後又因為想念而致使身體消瘦,「帶減腰圍」了。

這首詞中的「山川滿目淚沾衣」(李嶠《汾陰行》),「江涵秋影雁初飛」(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均借用了古人的原詩句卻顯得自然,毫無斧鑿痕跡。作者精湛的藝術手法在這首詞中表現的極為典型。

C. 「對別酒,卻流年」是哪首詞中的句子

應該是怯。
木蘭花慢
滁州送范倅 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D. 木蘭花慢-古詩-朗讀

木蘭花慢·題廣文克明菊隱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白話譯文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蒓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 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說都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雲霄里一隻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E.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原文: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譯文: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

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蒓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

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說都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雲霄里一隻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5)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乾道八年(1172)稼軒任滁州任上。范昂任滁州通判,是辛棄疾的副手,幫助處理政事。這年秋天,范昂任滿,稼軒作此詞為他送行。

2,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贈與范昂的,這次范昂被召回臨安,作者對他寄與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並熱情地鼓勵他到前方去籌劃軍事,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洩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上闋頭三句「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勢籠罩全篇。蘇軾有「對尊前,惜流年」的詞句(《江神子·冬景》),此處便化用了但感覺更深沉悲慨。詞人意有所郁結,面對別酒隨事觸發。

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壯年,何以老邁自居,心情蕭索至此呢?詞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騎渡江」,率眾南歸後,正擬做一番扭轉乾坤的事業,不料竟沉淪下僚,輾轉宦海。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詞人出任滁州知州,當時朝廷苟安,北伐無期,旌旗未展頭先白,作者只能「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作者身處政治逆境中,對於寒暑易節,素魄盈虧,特別敏感,雙眼看友人高蹈離去,惜別而外,另有衷曲,於是浮想聯翩,情思奔涌。「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都不管」和「只管」道盡「水」與「西風」的無情,一語雙關。

既設想了友人別後歸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離任乃朝中局勢所致。

以西風喻惡勢力,在辛詞中不乏其例。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筆鋒陡轉,變剛為柔,一種渾厚超脫的意境悠然展現出來,前句用張翰的故事,後句用黃庭堅的詩意,使人讀之翕然而有「歸歟」之念。此二句當是懸想范倅離任後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

下闋,轉到送別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由上闋末句初跌而出,格調轉亢,與上面「歸歟」之境構成迥然不同的畫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語調,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興國的景象!夜裡在承明廬修改詔書,又奉命去籌劃邊事,極言恩遇之深。承明,廬名,是漢代朝官值宿(猶後代的值班)之地,詞里借指宮廷。這幾句寄託了詞人的理想,表明願為光復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變奮激昂揚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長安,這里代指南宋都城臨安。話語外表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憤。

F. 木蘭花慢的意思

木蘭花慢,詞牌名【代表作品】 一、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辛棄疾 二、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辛棄疾 三、木蘭花慢(紫騮嘶凍草) 吳文英四、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柳永
五、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梁曾等 都是很好的詞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梁曾
作者:梁曾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雲回首暗高台。煙樹渺吟懷。棄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

G. [急。]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一
作「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
女亘(一作「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屬慢調變格,不同的文本詞語與句讀稍
有差異,這里序依《全宋詞》,正文依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
根據作者自序可知,他是有意仿效屈原的《天問》體式填詞。《天
問》是楚辭中的名篇,中國文學史上的傑作,在我國哲學史和科學史上
也佔有重要地位。天,應指一切事物的本源。天問,就是探求事物的原
始意義。詩人在篇中提出170多個關於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問題,應
用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說:「懷疑自
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對屈原這
種懷疑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仿《天問》句式,
採用詰問語氣,也對自然現象和神話故事有所懷疑,只不過限於篇幅,
不能象《天問》那樣大問特問,然而,詞作對自然科學的啟示,並不遜
色於《天問》。
詞作緊緊圍繞「送月」這一主題設問,在觀察中由淺入深,洋溢著
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首句「向何處,去悠悠?」並沒有什麼奇特
之處,誰都可能提出這么一個問題。第二句「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
光景東頭?」就顯出思考和想像的魅力來了,詞人此番是既提出問題又
解決問題,盡管當時他並不知道這種設想到底對不對,但在今天我們看
來,應該給他打滿分,因為的的確確,當我們看到月亮落下去時,西方
的人正看到月輪東升。「汗漫」,謂不可知的事物。「空汗漫」與「飛
鏡無根」聯系起來看,辛氏似乎意識到月亮是運行在空曠緲縹之中,於
是發出「誰系」的疑問。上闋末句「女亘娥不嫁誰留?」引出神話故事
,使人聯想到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闋是對天空中月亮運行軌跡的懸想和發問,下闋則是對月亮從海
底升起的傳統說法表示質疑。辛氏顯然不滿於前人的說法,並試圖推翻
它。「無由」,沒有來由,沒有根據。「謂經海底問無由」,意即:說
是月亮從海底升起,卻問不出個所以然。接下去,詞人採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以破前人之說。不是說月亮中有「玉殿瓊樓」嗎?要
是在海底,大概會被鯨魚撞壞。月亮中不是有蟾蜍(即「蝦蟆」)和玉
兔嗎?要是蟾蜍,倒還不怕水,兔子怎能游泳?最後,詞人進一步發問
,涉及月亮盈虧的自然現象。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依舊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楚,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詞,800多年來,膾炙人口,一直成為人們詠頌的佳篇,尤其對於漢中人來說,作者就漢中故事所抒發的情懷,更有一番親切深沉的感受。

這是一首表達朋友離別的贈詩,但看不出常見的那種悲傷的離愁,看到的只是對千多年前往事的追憶,看到的是抗金情懷的交流。其所以作者能獨辟蹊徑,用這種方式贈別,就是因為贈詩者和受贈者,都是當時力主抗金的人物,志同道合,自然心境一致。

辛棄疾,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堪稱最傑出的愛國詩人,當時任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撫使,已經接到朝廷任他為隆興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之命,尚未上任。張仲固,名堅,鎮江人,原為江南西路轉運判官,調任興元知府兼利州東路安撫使,而主管一路的軍政長官即可稱帥。當時的興元府,就是今漢中,同時也是利州東路的治所,為南宋西北的邊防重鎮。所以,辛棄疾對好朋友去抗金邊防重鎮,寄予了很大希望。此詞是在張仲固卸江西轉運判官任後,取道湖南赴任時,作者設宴相送在席間作的。

詞的上闋,首開第一句「漢中開漢業」,詩人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張仲固即將赴任的地方是漢業所興之地,特在此點明漢中的歷史地位,即漢中在漢家歷程上的重要性。此句在當時異族入侵的背景下,更包含著深一層的含義:由漢中開創的漢家基業,將要被異族顛覆,作為漢人,當像張良等人一樣,奮起保住漢家基業。「問此地,是耶非?」這一設問句,作為大文豪的作者,並不是不清楚,甚或懷疑,而是加重語言氛圍,即「難道不是」之意。「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寫漢王劉邦從漢中揮師東進,出定三秦,打敗項羽,一統華夏,建立漢業。「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依舊淚沾衣。」漢王其所以能奪得天下,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蕭何追回逃亡的韓信,劉邦破格任用韓信為大將軍。這樣的任賢用能佳話,今天是看不見了(對主戰派人士棄而不用),只是山川依舊,而在胡人的鐵蹄下人們只有淚濕衣裳。當時南宋朝廷任用主和派,詩人引用初唐詩人李嶠《汾陰行》一詩「但山川依舊淚沾衣」原句,感慨自己的抗金主張不被採用。「落日胡塵未斷」,金軍侵略者的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從來就沒有間斷過,而南宋朝廷的戰馬只在蕭瑟的秋風中因無所戰事養得膘肥體壯。

下闋是詩人表達對朋友離去的勸勉和情感。「一編書是帝王師」,借張良以《太公兵法》成為劉邦的謀士定鼎天下的典故,勸勉張仲固主兵漢中,當像張良一樣,建功立業。「小試去征西。」是說張仲固到西北前線,只是小試身手。出於對朋友能力的信任,覺得他到興元主持征西軍政,並不是大不了事。「更草草離楚,匆匆去路,愁滿旌旗。」但急急忙忙離開楚地,到西北前線,能不能旗開得勝,卻是值得人憂愁的。因為朝廷並不積極主張抗金,收復失地。這里表達了詩人既相信和希望朋友抗金獲勝,又擔心朝廷不支持而難獲成功。「回首處,君思我,正江涵秋影雁初飛。」當作者餞別張仲固時,他木人也已奉調江西並即將赴任。當張仲固抵達任所漢中時,回首思念餞送者時,他已到了南昌任上,那已經是秋雁初飛之時了。「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筵席之後,各赴前路,要想再次相見就更難了,作者借用唐代詩人陸龜蒙《古意》詩「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棲托。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句意,幻想朋友的車子生出四個角,不要走得快了,好朋友當在一起好好多聚一些時辰。不然,自此分別後,身體會因思念而消瘦,身上衣服的帶子也就顯得寬鬆了。

辛棄疾的這首詞,以送別為主線,把詠史、感今和惜別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借「興元」這一名地來大作文章,明褒暗貶、旁敲側擊,可謂一箭四雕,肯定劉邦,正是諷刺南宋小朝廷的無所作為;贊美蕭何追韓信,在於揭露南宋王朝用人不當;寫張良,又巧妙地聯系張仲固,寄託作者收復失地的願望;贈別朋友,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和對朋友的厚望。

H. 辛棄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原文】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釋義】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蒓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


I. 目斷秋宵落雁 醒來時響空弦

辛棄疾《木蘭花慢》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啼酒只依然。目斷秋宵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題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詞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像奇、構思新穎的送月詞。

送月,怎麼送法呢?本詞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不同,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剎那間的月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問。「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可憐」,可愛。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他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的大膽想像,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表現了他的聰穎靈悟,也說明由於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致,因此才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為「天外」;「汗漫」,空闊無邊;「浩浩」,廣大的樣子;「姮娥」,嫦娥。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後,詞人又針對有關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盪盪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來說,也只有象他這樣想像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問,問的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一問,說明詞人對有關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發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相近,兩位巨匠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疑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線說的。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起,是寫詞人的擔憂,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台樓閣。「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故」,本來;堪,能夠;「雲何」,為什麼?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結尾二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麼漸漸地會變成「鉤」樣的月牙呢?這與「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駱賓王:《玩初月》)的發問相比,更為具體深刻。

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J.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這句詩什麼意思

意思: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

出自:宋 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原詩: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代: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釋義: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蒓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

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說都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雲霄里一隻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蒓:指蒓菜羹。鱸:指鱸魚膾。兒女:有二義,一指青年男女。一指兒子和女兒。此處當指作者。殢酒:困酒。

(10)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擴展閱讀

詩詞主旨:

上片寫惜別之情和流光虛度之嘆。下片寄託自己感慨之情。全詞運用對比的手法寄託情懷,從「怯」開始,到「況」一進,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問我」到「醉來」,層層相催,逼人欷獻嘆惋。抒發離情中透露著豪放。

作者成就: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

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

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

熱點內容
酒吧情人節布置場所 發布:2025-09-15 10:32:38 瀏覽:775
海棠何太後 發布:2025-09-15 10:17:36 瀏覽:686
插花設計法則 發布:2025-09-15 10:14:46 瀏覽:303
七夕運動裝 發布:2025-09-15 10:09:31 瀏覽:549
情人節追著跑 發布:2025-09-15 09:24:42 瀏覽:387
六月丁香色婷婷色基地 發布:2025-09-15 09:20:00 瀏覽:981
海棠奇緣火鍋 發布:2025-09-15 09:19:26 瀏覽:812
海棠粉成分 發布:2025-09-15 09:00:02 瀏覽:20
關於七夕單身狗的圖片 發布:2025-09-15 08:44:35 瀏覽:371
無私的荷花 發布:2025-09-15 08:42:29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