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何太後
㈠ 三國演義 羅貫中 簡述
《三國演義》線裝本(廣陵書社)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及西晉初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軍事政治沖突,在軍事政治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地圖《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關羽、劉備、趙雲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於使用詭計,是一個十分偉大政治家、陰謀家、軍事家、詩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和演義中的差別是很多很大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羅貫中,明(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一說山西省清徐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據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㈡ 關於《紅樓夢》《三國演義》人物分析(人物盡量要全分析到位詳略得當比較實用,網址也行原因:本人為了高考
董卓被稱為大奸賊,來自西涼,呂布被他收為義子,後王允設美人計,使呂布背叛董卓,並殺了董卓。袁紹、公孫瓚、曹操、孫堅在當時是各路諸侯,在董卓做亂時有十八鎮諸侯伐董卓,袁紹為首領。
劉表是荊州的城主也是漢室親戚;劉備在之前無名無職,後被尊為皇叔;而關羽、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
王司徒是呂布的第一個義父,結果被董卓用計害了,還是被呂布所殺。
劉關張是桃園結義兄弟,劉備是高祖皇帝的後代,也就是說是漢獻帝的叔父。劉禪是劉備的兒子。關興,關索是關羽的親兒子,而關平是他的干兒子。張包是張飛的兒子。
曹操的兒子有丕、彰、植、熊。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他們是孫堅的兒子。
孫權和周俞是連襟。 曹操是夏侯淵的族兄,夏侯淵的侄女被張飛搶去做老婆,生了個兒子嫁給劉備的兒子阿斗。而孫權又是劉備的大舅哥。總之,三國就是一幫親戚之間的斗爭!
《紅樓夢》
1、風流婉轉林黛玉
大觀園美女之TOP,無疑是黛玉。我知道立即有人舉手反對,因為林黛玉型美女在今日已不受歡迎,甚至書中也從未說過黛玉最美,倒是稱贊寶釵「容貌豐美,人人都說黛玉不及」。不過莫讓作者騙了,紅樓夢很多筆墨都是狡猾異常的。
書中凡描寫黛玉之處,筆墨最是空靈,無不盡力模擬其「態」之美。事實上,作者從來未把她的五官和身段一一寫來。即使是她剛出場亮相,用了一段鋪排渲染(這種古典長篇的俗套,紅樓夢中極少),給我們留下印象的始終只有她的眉眼。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即使這樣的細筆描寫,你也依舊不能明確黛玉的眉毛是小山眉還是新月眉,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而這對黛玉的美似乎毫無影響。
賈府眾人眼中看去:「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對黛玉始終是一個「態度」,美而不明確的「態度」。試想十九回靜日玉生香,何等旖旎的一段文字,黛玉之一顰一笑,不是第一等美人如何使得!此類文字,書中太多,只能略舉幾處。
一是二十六回末,黛玉到怡紅院吃了閉門羹,誤解了寶玉:
……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原來這林黛玉秉絕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真是:花魂默默無情緒,鳥夢痴痴何處驚。因有一首詩道:「顰兒才貌世應稀,獨抱幽芳出綉閨。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
此不就是詩化了的「沉魚落雁」嗎?
一是二十七回葬花。葬花這一日是芒種節,也就是送花神的日子。前面先勾染了一下氣氛,遠遠拉開,緩緩寫來,直到回末才有寶玉:
……因低頭看見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嘆道:「這是他心裡生了氣,也不收拾這花兒來了。待我送了去,明兒再問著他。」說著……便把那花兜了起來。 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處來,將已到了花冢,猶未轉過山坡,只聽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
聽到黛玉泣誦葬花詞,寶玉「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此節實兼寫二人,雖無多一語及黛玉,但寶玉不覺慟倒於「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之處,正極寫黛玉一哭之凄美。
又,第十六回,林如海死,黛玉奔喪回家,寶玉迎接,「心中品度黛玉,越發出落的超逸了。」須知此時黛玉是一身重孝,通體素白,又在悲戚之中,何等可憐可愛。雪芹也不明言,只用「超逸」兩字,叫你自己想去就是。
然而要證明黛玉之美,不能單從寶玉眼睛裡面看去。他自然認為黛玉最美的。那就換雙眼睛來看看吧。魯迅先生有句妙語,說賈府的焦大定然不會愛上林妹妹。其實不然,焦大們喜歡的美女類型只會是林妹妹而不會是林之孝家的。那道理,就如《渴望》裡面劉慧芳喜歡王滬生而不會喜歡宋大成一樣。
換誰的眼睛呢?呆霸王薛蟠。二十五回逢五鬼,寶玉鳳姐忽然病倒,大觀園中亂成一團。
……別人慌張自不必講,獨有薛蟠更比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媽被人擠倒,又恐薛寶釵被人瞧見,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賈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
這段文字,在程本中被盡數刪去了。大約程、高兩位老先生覺得在緊要關頭來游戲筆墨,太油滑了;又覺得猥褻,唐突了黛玉。但,妙處恰在這。好色的呆霸王,哪懂得什麼性靈之美啊,可是只論皮相,他也能一眼認定黛玉好看。黛玉是一等一的美女,還用說嗎?
風流婉轉四個字,正可以形容黛玉。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形容可卿「風流裊娜,又似黛玉」。
六十二回,探春談及大家生日,說獨獨二月里沒有。襲人立即說:「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麼沒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不要小看這一句話,包含了很多信息。第一,探春精明能幹,人人生日皆隨口報出,獨獨遺漏了黛玉。可見,黛玉來賈家多年,從來沒有鄭重慶賀過一次生日,否則探春不會沒有印象。和熙鳳、寶釵賀生辰的文字參照一下,冷暖自知。第二,襲人深惡黛玉,最怕她嫁給寶玉,內心排斥之情已在「不是咱家的人」一語中流露無遺。黛玉縱然孤棲,也是賈府外孫,按當時標准,比寶釵與賈府的親屬關系還更近呢。她住賈府,怎麼也比寶釵更理所應當。探春提到寶釵時都沒感覺「不是咱家的人」,襲人卻惡毒地特別指出這一點。第三,這是書中唯一一次指明黛玉生日。農歷二月十二日,乃是花朝節——百花之神的生日。有人很困惑為什麼安排襲人和黛玉同生日。其實,襲人姓花。讓她和黛玉同生日,就是為了提示花朝節。作者心目之中,大觀園的百花之神,正是黛玉啊。
又,瀟湘館,寶玉本題作「有鳳來儀」,是「頌聖」,指元春省親的。元春為了低調,賜名瀟湘館。門前翠竹竿竿,鳳尾森森,龍吟細細,黛玉居於此間,不是把黛玉比作鳳凰么?黛玉號「瀟湘妃子」,又是把黛玉比擬於娥、英這對神女。
總之,作者明裡不說黛玉最美,甚至還挑剔黛玉不夠美,暗地裡卻把一切最美麗的字眼,奉獻在她身上。他描寫黛玉實在煞費苦心,又要騙人上當,又怕人上當。現代人比較功利,喜歡寶釵大約是遠勝過黛玉。但是紅樓夢問世後,早先一百多年間,讀者受騙上當的卻不多,推崇黛玉的還是遠遠多於寶釵。
2、名士風流史湘雲
湘雲是紅樓中呼聲甚高的人物。自此書面世以來,一直深受讀者喜愛,在很多讀者心目中,甚至超過「雙峰並立,二水分流」的寶釵和黛玉。原因很簡單,黛玉多思,寶釵多謀,都屬於「比較麻煩」的女孩子,和她們相處久了,不免累得慌。而「憨」湘雲呢,磊落豁達,胸無城府,最易相與,自然受歡迎。
湘雲出場甚是倉促,甚至沒有好好交待一下她的來歷。我們只知道她是史鼎的侄女,賈母的侄孫女。雖然家世顯赫,卻業已式微;更兼父母雙亡,寄人籬下。
書中對湘雲外貌亦不刻畫五官而重其神采。
湘雲年齡甚小。書中對她第一次外形的描寫,卻是在床上。
……只見他姊妹兩個尚卧在衾內。那林黛玉嚴嚴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紅綾被,安穩合目而睡。那史湘雲卻一把青絲拖於枕畔,被只齊胸,一彎雪白的膀子撂於被外,又帶著兩個金鐲子。寶玉見了,嘆道:「睡覺還是不老實!回來風吹了,又嚷肩窩疼了。」一面說,一面輕輕的替他蓋上……
書中此類「床上鏡頭」,每令人忍俊不禁。蓋場景極誘惑,而小說人物和讀者卻絲毫不察,因筆墨極天真的緣故。比如寶玉闖入閨房,本禮法所禁。雙美共卧,湘雲的姿態實是撩人,但是寶玉偏偏一毫意淫也無。湘雲「一彎雪白的膀子」只有淘氣的意味,沒有性的意味,比較寶釵的「雪白的膀子」大是不同。由此可知湘雲的皮膚很白。但彼時貴族小姐大抵如此,也不算特出。
讓讀者感受湘雲之美貌的則是六十二回醉卧芍葯裀:
……只見一個小丫頭笑嘻嘻的走來:「姑娘們快瞧雲姑娘去,吃醉了圖涼快,在山子後頭一塊青板石凳上睡著了。」眾人聽說,都笑道:「快別吵嚷。」說著,都走來看時,果見湘雲卧於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葯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的圍著他,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葯花瓣枕著。眾人看了,又是愛,又是笑,忙上來推喚挽扶……
這時候,湘雲嘴裡還一邊迷迷糊糊喊著酒令呢!
有這幅動人的花間沉醉圖,湘雲形象頓時鮮明起來。王蒙大贊這是書中極成功之描寫,稱湘雲為「自然之子」。六十三回壽怡紅,湘雲抽到的花簽是海棠,上書「只恐夜深花睡去」,又借黛玉之口說:「夜深二字,改石涼二字。」提醒回顧前文,正把湘雲比成「香夢沉酣」的海棠花。其姿容之盛,儀態之美,堪與黛玉寶釵頡頏。無怪作者安排她在詠白海棠詩時後來居上,白海棠本就是她精神之寫照。
湘雲最喜歡扮假小子。賈母曾錯認湘雲為寶玉。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參照畫之意境,細加雕琢,筆墨可謂豪華到奢侈,總寫群艷,中間最突出的正是湘雲:
……黛玉換上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狸里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齊踏雪行來。只見眾姊妹都在那邊,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斗篷,獨李紈穿一件青哆羅呢對襟褂子,薛寶釵穿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絨絲的鶴氅;邢岫煙仍是家常舊衣,並無避雪之衣。一時史湘雲來了,穿著賈母與他的一件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發燒大褂子,頭上帶著一頂挖雲鵝黃片金里大紅猩猩氈昭君套,又圍著大貂鼠風領。黛玉先笑道:「你們瞧瞧,孫行者來了。他一般的也拿著雪褂子,故意裝出個小騷達子來。」湘雲笑道:「你們瞧我里頭打扮的。」一面說,一面脫了褂子。只見他里頭穿著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鑲領袖秋香色盤金五色綉龍窄裉小袖掩衿銀鼠短襖,裡面短短的一件水紅裝緞狐肷褶子,腰裡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絛,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的蜂腰猿背,鶴勢螂形。眾人都笑道:「偏他只愛打扮成個小子的樣兒,原比他打扮女兒更俏麗了些。」……
「蜂腰猿背,鶴勢螂形」,就是個子高挑,四肢修長,寬肩細腰,正是今日時裝模特兒之標准身段。配上那一身別致亮麗的行頭,立於雪地之中,湘雲之嬌俏,可稱第一。
湘雲和寶玉吃鹿肉,黛玉嘲笑他們,湘雲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 ,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膻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綉口。」作者著力刻畫的,正是湘雲這種「名士」的派頭,於放曠不羈之中,顯其嫵媚風流。紅樓夢中的審美傾向,是向著《世說新語》的時代回歸。書中理想人物的身上,莫不體現著對晉人風神的追隨。這是對在登峰造極的專制壓抑之下趨於破散的人格之美的一種呼喚。
但,我對湘雲並非特別的喜愛,原因卻也在此。湘雲身上模擬的意味太重了,那種名士派頭和她的稚氣不能水乳交融,可信可親的程度反而降低。我覺得湘雲的形象是越來越有生命力的,在凹晶館聯詩一回開始飽滿綻放。可惜也就到了盡頭,後四十回她的形象必然會再有一個提升,可惜我們永遠都看不到了。續書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蒼白模糊的影子。
脂批透露,大觀園諸人的生活原型,以湘雲最美,黛玉的原型反而比較普通。這一點特別有意思。書中寶玉和黛玉的形象成型最晚,因為寄託著作者的愛和理想,離原型反而是最遠的。又,很多探佚派學者都認為後四十回原稿中湘雲嫁寶玉,最後又分開了。我覺得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從前八十回看,寶玉和湘雲之間,友愛甚篤,然而最沒有情愛成分;寶玉對寶釵的肉體頗有艷羨之情,湘雲對於他卻絲毫不存欲的吸引,這從第二十一回就可以看出來。他們之間純是好兄弟好朋友的關系。然而造化弄人,賈府事敗之後,顛沛流離的寶玉和湘雲,偶然相遇,於無可奈何之下互相取暖,又終於被離散,實在是第一等蒼涼文字。我不懷疑雪芹生花妙筆會寫出這樣情節,但是我對學者們用所謂「舊時真本紅樓夢」的孤證,或是從書中找到某些文字,硬是附會為湘雲嫁寶玉的伏筆,卻是嗤之以鼻的。
3、文采精華賈探春
第三回,林黛玉進榮國府,見到了三個姊妹,書中雖未明言,但是誰都能判定寫的各是哪一個。其中「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的,不是探春又是誰?。
六十五回,興兒嘴裡透露出來的消息,探春渾名「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只是有刺扎手」,又雲「老鴰窩里出鳳凰」。話雖粗俗,卻也可見探春之美是舉家公認的。
以今日之流行審美,探春的鴨蛋臉和窄肩膀有點過時,但是高挑纖秀,細腰長眉,卻是現代女孩子都夢寐以求的。至於一雙俊眼,是怎麼樣一個俊法,就要你自己想像了。王觀詞雲:「水是眼波橫」,「媚」成分的多,「俊」的成分少。而探春之「顧盼神飛」,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信果敢之氣。
探春和鳳姐身上有著這個沒落貴族之家最缺乏的生命力,一種「豹子的精神」。但探春比鳳姐更美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試想海棠社結社緣起,她寫給寶玉的那封信,可不就深得晉人風流。探春之氣質極似謝道蘊,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能養育得出幾個謝道蘊呢?「文采精華,見之忘俗」,是探春的確評。
脂批說賈府事敗之日,「此人若在,諸子孫當不至流離也。」這個評語非同小可,試想,在樹倒猢猻散之際,寄望於一個閨中女子來使子孫免於零落,批書人和作者對她是何等贊賞。
探春心志高遠,無奈,她生錯了時代。她的花簽詩是「瑤池仙品」的杏花,詩曰「日邊紅杏倚雲栽」,又說「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很多研究者指出,探春的結局是遠嫁海外,甚至成為某藩王的王妃。她曾經哀嘆:「但凡我是個男人,早就走出去了。」最後,她是走出了這個叫她徹底失望的家,但是,走,能走到哪去呢?還不是只能走進另一個男人的庇護之下,只留得一曲凄凄慘慘的《分骨肉》,叫人不勝唏噓。
今日探春一定酷似亦舒筆下她自己最欣賞的那類女主人公。年輕貌美,卻不以美貌為食,坐鎮中環豪華辦公室,叱吒風雲,業績超然,同行男士聞之色變;品味一流,穿著奢華卻低調,假期飛巴黎對她們已算是老土……只是今日之探春也和當年之探春一樣難脫尷尬境地,無他,太過優秀了,沒有男人配得起她們。不屑攀附豪門,又不能屈就寒士,同階級的男人則庸俗無趣。只好高貴而落寞的微笑著,等待天降奇緣來打開她們的心扉。好在她們很懂得愛護自己,永遠青春不老,靚麗如昔,和狐媚子的歌後影星一起托起城市的光彩。
4.妙玉
妙玉雖自稱是「檻外人」,但實際上她並未能邁出塵世的門檻兒。她的師父臨寂時曾勸她留在京城,說到時候自然會有她的結果,而妙玉等來的結果卻是被強人劫持受辱。這是她預言不靈呢,還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
妙玉出身讀書仕宦之家,這使她秉承了一種雅潔之氣;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後,父母俱亡,為睹觀音遺跡和貝葉遺文,她隨師從蘇州到了京城。賈府為元春歸省聘買尼姑,她才被請到了賈府的櫳翠庵。這使她與賈府的公子小姐有機會生出俗緣。
從稟性上說,妙玉是個極其高潔的女尼,僅看喝茶的方式即可證明:妙玉沏茶用的水是從梅花上收的雪溶化的;劉老老用她的杯子嘗了口茶,她便嫌臟棄擲;到惜春處閑坐,她竟自己帶上茶具。由此觀之,妙玉的行為也確實不入俗人的眼。
賈府里與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個是邢岫煙,一個是惜春,一個是黛玉,一個是寶玉。但是這四人也並非全是與妙玉相契無間。邢岫煙幼時曾妙玉識字,妙玉與岫煙交往,多半是出於師生之誼,未必真心推重岫煙。惜春雖與妙玉有共同的語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煙火氣,少的是靈氣。妙玉與她在一起談經論佛可以,但要進行心靈交流,妙玉恐怕還認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個高潔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潔與孤僻又勝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遠妙玉之意;如果說寶玉對黛玉還有一種俗情的話,那麼他對妙玉有都不敢有這種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閃念,他也會視為罪過,他對妙玉有的只是一種敬重之情。這樣看來,寶玉對妙玉的疏遠,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齡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齡周圍卻沒有一個朋友,她獨守靜庵,心中孤苦可知。
說她孤苦,是因為她心中塵念未絕。塵念未絕,寶玉過生日,她才送去賀帖;寶玉到她庵中吃茶,她才遞過了自己的杯子;與寶玉閑談,她才免不了耳熱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別人要不來,寶玉一討即得……「雲空未必空」,妙玉到底還做不到一了百了。
「太高人慾妒,過潔世同嫌。」妙玉超乎尋常的高潔,使她隔絕了與世人的心靈交流。她的雅潔,並不為塵世所容,所以曹雪芹給她設計了個「金玉之質終陷泥淖」的命運。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志宗僚》。但這里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范、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顒、鮑勛、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鍾離牧、是儀、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干,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咨,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斗」、「後主」、「先主」等), 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系(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卧龍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於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 《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