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蘭花
A. 倒吊蘭,為什麼死葉心
吊蘭這種花可是很容易移植的。你這個可能是土壤方面有問題,營養方面上不去,所以才會有死葉心的。
B. 什麼是倒吊蘭花
倒吊蘭是人們經常在家種植的植物,但是有多少人了解這種植物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倒吊蘭蔓生藤本。莖圓柱狀,較長,具多分枝,彎曲或旋轉,長達數米或更長,紅褐色或綠褐色,節常多少膨大,節上具鱗片。花序大型,多分枝,分枝長5-15厘米或更長,有時側生的總狀花序又具分枝;花序軸較纖細,無毛;花白黃花或淡黃色,略具褐斑,不甚張開;花瓣長圓形,略比萼片短而窄;唇瓣稍帶褐色,近倒卵形,凹陷,長約1厘米,頂端略有3裂。果實長圓筒狀,淡紅色,表面光滑。花期4-5月,果期8月。生於竹林或闊葉林下,攀援於樹木或石上,海拔500米以下
C. 倒吊蘭怎麼種殖
吊蘭盆栽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園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並加少量基肥作為基質。每2—3年換盆一次,重新調制培養土。其肉質根貯水組織發達,抗旱力較強,但3—9月生長旺期需水量較大,要經常澆水及噴霧,以增加濕度;秋後逐漸減少澆水量,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生長旺期每月施兩次稀薄液肥。肥料以氮肥為主,但金心和金邊品種不宜施氮肥過量,否 則葉片的線斑會變得不明顯。吊蘭喜半陰環境,如放置地點光線過強或不足,葉片就容易變成淡綠色或黃綠色,缺乏生氣,失去應有的觀賞價值,甚至於枯而死;如陽光直射,空氣乾燥,最容易引起吊蘭枯焦,所以應置於陰涼通風處,並注意保持環境濕度。吊蘭不易發生病蟲害,但如盆土積水且通風不良,除會導致爛根外,也可能會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噴葯防治。 生長期需較高溫度,定期噴霧有利於生長。每星期澆1次以氮為主的肥料,使葉片油綠具光澤。不施用問題葉不大,僅生長稍慢而已,每隔1-2年換1次盆,盆土可以泥炭土加肥料,有是因盆土過干,施肥過量或吹風通氣太猛而引起枝條末梢變黑。
據我自己的經驗
雖好不要太去 」搭理」他
會「鬧脾氣」
還有,最好是重在土裡,在水裡的養分不太夠。
D. 倒吊蘭的花語~
吊蘭的花語是「無奈而又給人希望」。
這來源於一個傳說,說有個妒賢忌才的主考官為了讓他的干兒子魁名高中,下決心要捺著那個姓林的才子,在批改林德祥的卷子時恰好碰到皇帝微服來訪,主考官慌忙之中把卷子藏到案頭那盆長得茂盛的蘭花中,被相中這盆開得漂亮的皇帝在不經意中看到並得知了實情,結局大家都能猜得到,不僅免了他的官職,還把那盆花「賜」給了他。主考官又羞又惱,不久就死了。從此以後,這種蘭花的莖葉就再也沒有直起來過,且漸漸演變成今天的吊蘭,而它的花語也是取其意而來。
E. 倒吊蘭在蘭花中的層次
吊蘭不是蘭花,不屬蘭科
F. 倒吊蘭的用途是什麼啊
吊蘭,葉色鮮翠,葉形如蘭,清新雅緻,是人們喜愛的常見家庭觀葉花卉。另外它還有凈化室內空氣的獨特效用,這是人們喜歡在室內種植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吊蘭,人們稱之為「空中花卉」,它也確實不虛此名,那些從葉腋中抽出的匍匐莖,既剛又柔,由盆沿向外斜垂下來,長可達數尺,各個莖端又昂生著大大小小的新株,翠色如洗,隨風輕盪。若將花盆懸掛於梁下、檐底、室內窗前、門旁,或置於陽台、欄桿之上,則於其它盆花可上下相映成趣。
即實用又美觀!
G. 家裡能養下垂的吊蘭花嗎
可以的啊!靈性植物營造好風水 吊蘭幫你旺室解煞
吊蘭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植物之間存著一種場-生物場
卧室一般要清凈、安詳、溫馨。可用吊蘭、百合、晚香玉、馬蹄蓮等。可令夫妻關系和睦,身心都可在溫馨、安靜中得到休息。
吊蘭養殖容易,適應性強,最為傳統的居室垂掛植物之一。它葉片細長柔軟,從葉腋中抽生出小植株,由盆沿向下垂,舒展散垂,似花朵,四季常綠。吊蘭是植物中的「甲醛去除之王」。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H. 倒吊蘭如何養
家庭盆養吊蘭,在一般情況下,常易出現葉尖乾枯、葉片逐漸失去光澤等現象,為養護管理好吊蘭,需採取如下的措施。
換土換盆 盆弔吊蘭在管理上,為求莖葉茂盛,在每年的3月份應換土、換盆一次。若盆較深,基肥較足,可兩年換盆一次。在翻盆時,將植株從盆中磕出,剪去枯腐根和多餘的根系,換上新的富含腐殖質的培養土,再施以牲畜蹄角片或腐熟的餅肥作基肥。栽好後,放半陰溫暖處緩苗。吊蘭最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待植株恢復健壯生長後,將花盆弔於廊檐下或室內適當位置。一般高度以不碰頭為宜,並要注意通風。
光照適當 吊蘭喜半陰環境。春、秋季應避開強烈陽光直曬,夏季陽光特別強烈,只能早晚見些斜射光照,白天需要遮去陽光的50%—70%,否則會使葉尖乾枯,尤其是花葉品種,更怕強陽光,金邊吊蘭在光線弱的地方會長得更加漂亮,黃色的金邊更明顯,葉片更亮澤。但冬季應使其多見些陽光,才能保持葉片柔嫩鮮綠。家庭盆養吊蘭應將其置於南窗前,否則葉片會失去光澤,甚至枯萎。
施肥適量 吊蘭是較耐肥的觀葉植物,若肥水不足,容易焦頭衰老,葉片發黃,失去觀賞價值。從春末到秋初,可每7—10天施一次有機肥液,但對金邊、金心等花葉品種,應少施氮肥,以免花葉顏色變淡甚至消失,影響美觀。可適當施用骨粉、蛋殼等漚制的有機肥,待充分發酵後,取適量稀釋液,每10—15天澆施一次,可使花葉艷麗明亮。
澆水適當 吊蘭喜濕潤環境,要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夏季澆水要充足,中午前後及傍晚還應往枝葉上噴水,以防葉乾枯。室內常多灰塵,如吊蘭上蒙塵較多,既影響其生長,又有損枝葉清新、鮮麗,所以要經常噴洗枝葉,保持枝葉艷亮美觀。下部枯葉、黃葉要隨時摘去,平時要保持正常濕度,不宜乾燥,也不宜過濕。
1、宜放置半蔭環境,光線太暗或日照太強都會造成葉片枯尖。
2、澆水應避免灌入株心,否則易造成嫩葉腐爛。
3、冬季應保持盆偏干,盆土過於潮濕會誘發灰霉病而爛葉。
I. 倒吊蘭的資料
種中文名:倒吊蘭
種拉丁名:Erythrorchis altissima (Bl.) Bl.
種別名 :高山珊瑚(海南植物志),蔓莖山珊瑚(台灣植物志)
國內分布:產台灣(苗栗、宜蘭、屏東)和海南南部(三亞)。生於竹林或闊葉林下,攀援於樹木或石上,海拔500米以下。
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
海 拔:500以下
命名來源:[Rumphia 1: 200. 1837]
中國植物志:18:012
屬中文名:倒吊蘭屬
屬拉丁名:Erythrorchis
亞族中文名:香莢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Vanillinae Lindl.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蔓生藤本。莖圓柱狀,較長,具多分枝,彎曲或旋轉,長達數米或更長,紅褐色或綠褐色,節常多少膨大,節上具鱗片。花序大型,多分枝,分枝長5—15厘米或更長,有時側生的總狀花序又具分枝;花序軸較纖細,無毛;花苞片近三角形,長2—3毫米,無毛,宿存;花梗和子房長約8毫米,無毛;花白黃花或淡黃色,略具褐斑,不甚張開;萼片近長圓形,長1.2—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花瓣長圓形,略比萼片短而窄;唇瓣稍帶褐色,近倒卵形,凹陷,長約1厘米,頂端略有3裂,中央具1條縱脊從基部延伸至中部(長約5毫米);縱脊末端略呈叉狀,縱脊上方有一具毛的肉質胼胝體,沿縱脊兩側有許多具乳突的橫條紋,與縱脊垂直;蕊柱長6—7毫米。果實長圓筒狀,長13--22厘米;寬5—10毫米,淡紅色,表面光滑。種子周圍有寬翅,連翅寬不足1毫米,翅在一側有裂隙。花期4—5月,果期8月。
產地分布:產台灣(苗栗、宜蘭、屏東)和海南南部(三亞)。生於竹林或闊葉林下,攀援於樹木或石上,海拔500米以下。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
本種提示:L.A.Garay(1986)曾認為模式標本產於我國台灣的Erythrorchisochobiensis應予承認為獨立的種。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E.Ochobiensis果實較纖細或近絲狀,而本種則較粗大。G.Seidenfaden&J.J.Wood(1992)則更具體地將兩者的區別概括為:前者花序分枝長3--5厘米,果實粗3—5毫米,而後者則分枝長(8--)10--55厘米,果實粗7--10毫米。產地也以馬來西亞為界。但根據《台灣蘭科植物》(林贊標1987)的描述,台灣植物花序分枝長達30厘米,果實粗5毫米,而我們的海南標本則花序分枝長5—15厘米,果實粗5—10毫米。如果根據分枝與果實特徵是很難鑒定究竟屬於哪一個種。一般說來,果實的大小和分枝的長短在許多植物中都是有較大變化的,只根據少量標本得出的結論並不可靠,因此我們仍將它們歸並為一個種。
參考文獻:Erythrorchis altissima (Bl.) Bl,Rumphia 1:200.1837;Garay in Bot.Mus.Leafl.Harv.Univ.30(4):234.1986;Seidenf.Et J.J.Wood,Orch.Penins.Malay.Singap.132.F,54.1992.----Cyrtosia altissima Bl,Bijdr.396.1825.----Haernatorchis altissima (Bl.)Bl,Rumphia 4:t.200.1840.----Galeolaaltissima (Bl.)Rchb.F.,Xenia Orch.2:77.1865;海南植物志4:196.1977;台灣植物志5:996.1978;台灣蘭科植物3:88—89(圖).1987;H.J.Su in Quart.J.Chin.For.20(4):100.Pl.2.1987.——Galeola ochobiensis Hayata,Icon.Pl.Formos.6:87.Fig.19.1916.——Erythrorchis ochobiensis (Hayata) Garay in Eot.Mus.Leafl.Harv,Univ.30(4):234.1986;Seidenf.In Opera Bot.114:73.1992;Z.H.Tsietal.In Acta Phytotax.Sin.33(6):584.1995.
本屬概述:Bl.,Rumphia 1:200.1837腐生草本。莖攀援,圓柱形,多分枝,無毛,紅褐色或淡黃褐色,無綠葉,節上具鱗片。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具有多數花;花序軸與花均無毛;花苞片宿存;花質地較薄,不充分開放;萼片與花瓣常靠合;唇瓣近不裂,寬闊,中央有1條肥厚的縱脊,縱脊兩側有許多橫向伸展的、由小乳突組成的條紋;蕊柱中等長,稍向前弓曲,基部具向下斜出的短蕊柱足,與唇瓣的縱脊相連接;花葯生於蕊柱頂端背側;花粉團2個,粒粉質,無附屬物;柱頭大,凹陷;蕊喙小。果實為長的圓筒狀蒴果,乾燥;開裂。種子具厚的外種皮,周圍有寬翅。 本屬模式種:Erythrorchis altissima(Bl.)Bl.(Cyrtosia altissima Bl.) 全屬共3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自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向北可達日本琉球群島,向西可達印度東北部。我國僅1種。
亞族概述:Lindl,Gen.Sp.Orch.Pl.429.1840,"Vanilleae".直立或攀援植物,灌木狀或草本,自養或腐生。莖下部稍木質或肉質。葉莖生,席捲式,肉質或革質,有時無葉(腐生種類)。花序頂生或側生,不分枝或分枝,具數花至多花;花小或大,扭轉,在子房與花被之間有離層,偶見杯狀副萼;唇瓣下半部邊緣有時與蕊柱邊緣合生而多少呈喇叭狀,有時多少凹陷成舟狀或盆狀;蕊柱細長;花葯頂生,俯傾;花粉團2或4個,粒粉質或十分鬆散,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蕊喙通常較寬闊;柱頭生於近蕊柱頂端處。果實為莢果狀,開裂或不開裂。種子有厚的外種皮,黑色或褐色,無翅或周圍有近環狀翅。本亞族模式屬:VanillaSw.共含9屬,全球熱帶地區均有分布。我國有4屬。
本族概述: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見攀援藤本;附生種類常有假鱗莖或肉質莖。葉基生或莖生,常為革質、紙質或肉質,罕有草質,少數無葉(腐生種類)。花變化較大;萼片合生或離生;唇瓣有距或無距;花葯以狹窄基部或花絲連接於蕊柱,常俯傾,兩葯室一般密接並藏於葯帽之內,花後常枯萎或脫落;花粉團一般4—8個,較少2個,蠟質或有時粒粉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偶見粘盤柄;蕊喙一般位於柱頭上方。本族模式屬:EpidendrumL.共約340屬,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見於熱帶。我國有29個亞族含72屬。
亞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折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接於粘盤,也有直接連接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接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葯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接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接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復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里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里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亞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折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接於粘盤,也有直接連接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接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葯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接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接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復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里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里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J. 吊蘭倒伏,要怎麼辦
1 解剖一下,把土敲碎,看一下花根,要是爛掉了,去掉爛根,放陰涼處緩苗。
2 不可澆水,可以用噴壺噴葉子,(這時候不宜多)。
3 待長出新的小葉子,再少量澆水,不用澆透。拿根吃羊肉串的竹簽,插土,可以插到底,不用教水,插不進去,再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