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荷花派
A. 荷花淀派是什麼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內樂容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B. 荷花澱派概念
荷花澱派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荷花澱派開創者:孫犁
孫犁(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
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贊。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隨軍入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
孫犁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
「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
《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館藏孫梨資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舊事》、《刪去的文學》、《平原的覺醒》等和評論《談趙樹理》。
文庫圖書:71部,其中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的《孫犁文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孫犁作品。
C. 為什麼叫荷花澱派啊~!急~~~!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荷花澱》,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當作背景,具有樸素、明麗、清新、柔美的風格。洋溢著詩情,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D. 荷花派,來人啊!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內息和容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荷花澱》,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當作背景,具有樸素、明麗、清新、柔美的風格。洋溢著詩情,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孫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強烈的影響;他在編輯《天津日報·文藝周刊》時,通過這塊園地,團結和培養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帶的一批文學青年。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著力追求詩情畫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華北的泥土和水鄉的清新氣息。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從維熙就寫出了不少慨慷悲壯的作品,與「荷花澱」派的風格不同。
E. 「荷花澱派」是指哪幾個作家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抄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F. 荷花澱派,茶子花派,山葯蛋派,名詞解釋
1、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樂觀精神,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
2、茶子花派 當代小說流派。初步形成於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湖南。它的代表作家是周立波。風格是細膩、明麗、含蓄、質朴,生活氣息和抒情氣氛濃郁,盡有鮮明的地域民俗色彩和富於詩意的美感。
3、山葯蛋派是中國當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
(6)鐵荷花派擴展閱讀:
山葯蛋派的形成過程:
趙樹理的出現,為太行根據地的一些土生土長的愛好文藝的青年知識分子,具體指出了創作的道路。不少人就地取材,運用自己打小操縱的家鄉語言寫出過不少富有泥土氣息的大眾化的作品。
但這時尚未形成一個流派。一九四五年,馬烽、西戎寫出了《呂梁英雄傳》,這兩位生活與戰斗在呂梁邊區的青年作家,在毛澤東同志的《講話》精神指引下,通過他們深入農民生活的親身體驗,走上了和趙樹理一致的創作道路,這時也還未被人看作一個派。
這一派的形成,是在建國後,特別是五十年代末,他們又陸續由北京等地回到了山西,以《火花》(山西省文聯機關刊物)為陣地,趙樹理發表了《鍛煉鍛煉》,
馬烽寫出了《飼養員趙大叔》《自古道》《韓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寫出了《宋老大進城》《賴大嫂》,束為寫出了《老長工》《好人田木瓜》,孫謙發表了《傷疤的故事》,胡正寫出了《兩個巧媳婦》《三月古廟會》等短篇小說,都取材於農村,充滿山西的鄉音土調,被文藝界目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諧謔呼之曰「山葯蛋派」,正式形成一個獨立的流派。
G. 荷花澱派是什麼意思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荷花澱派開創者:孫犁
山葯蛋派
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
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他們 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 基礎.50年代中期以後.他們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 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灣>.<登記>. 《鍛煉鍛煉>.<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 <宋老大進城>等
他們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 實於農村充滿尖銳復雜矛盾的現實生活.忠實於自己的
真情實感.注意寫出人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他們筆下的 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拔高.理想化.而是 樸素.厚實.真實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許多落後人物或[中 間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飽.趙滿囤.賴大嫂等血肉豐滿 的形象.
山葯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
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 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 和行動來展示.善於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 言樸素.凝煉.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 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幫"之前.山葯蛋派多次受到左傾思 潮的沖擊.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粉碎[四人幫"之後.山 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覺地為保持和發展這一流派而努 力.
H. "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之間有什麼區別
山葯蛋派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50年代中期以後,他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 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
「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I. 荷花澱派的代表人物
孫犁(1913—2002年),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孫犁生於河北安平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生活在貧困、落後、閉塞的鄉村環境中。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年,孫犁進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級小學讀書,最吸引孫犁的,似乎不是學校的功課,而是民間的評書。他常常被吸引去聽《楊家將》 、《七俠五義》 ,在評書的引導下,從10歲開始,他廣泛地閱讀了《紅樓夢》、《水滸傳》 、 《封神演義》 、《西遊記》等古典名著,從這些古典文學名著中,他吸收了豐富的文學營養。1926年,13歲的孫犁考入了保定的育德中學。中學畢業以後,孫犁無錢繼續升學,他懷著當作家的願望,來到北京,看書、學習,給報章雜志投稿,過著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孫犁由同學介紹來到白洋淀地夏的同口鎮當小學教員,孫犁在這里了解並熟悉了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1938年春,孫犁參加了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的抗日政府。白洋淀軍民們可歌可泣的抗日斗爭故事,成為孫犁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1944年孫犁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 《蘆花盪》等小說。
孫犁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1955年以前,是他創作的前期,「文化大革命」以後是他創作的後期,在這中間,他曾停筆達20年之久。他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大都寫他自己在白洋淀地區從事抗日斗爭的經歷、見聞,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 作家賈平凹說:「讀孫犁的文章,如讀《石門銘》的書帖,其一筆一畫,令人舒服,也能想見到書家書時的自在,是沒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於不覺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孫犁那裡難尋著技巧,也無法看到才華橫溢處。」香港《大公報》刊發文章指出,此語可謂一語中的。孫犁的文章通透有力,又顯得朴實大氣。文如其人,孫犁是一個大學問和大自在融於一身的人。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很多人都是通過讀「白洋淀紀事」《荷花澱》才認識和了解了孫犁。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華北農村的鄉土氣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孫犁的創作,前期主要描寫晉察冀邊區特別是冀中的抗戰烽火和農村的風土人情。這一時期,孫犁的語言清新淡雅,質朴淳厚,一如白洋淀里盛開的荷花;後期的作品則透視古今,利用練達淺近的文字解讀生活,注釋人生。其語言更加古樸遒勁,率真自然。改革開放後,年逾古稀的孫犁老人,又迎來了他文學創作的高峰。孫犁晚年的短文魅力無窮,寫他人,寫自己,見人格,見真情。董狐之筆,無所忌諱。這個時期的一些文字更加具有深邃的思想,文體也更加新穎,藝術風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內地評論家曾鎮南說過:在中國現代作家裡,除了魯迅,孫犁的文字無人可比。茅盾曾評論:「孫犁有自己的一貫的風格。」孫犁是布衣簡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選定了清貧的作家之路,並始終如一地持守一個作家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