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著稱是誰
㈠ 中國種植荷花第一人是誰
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荷花的專需水量由其屬品種而定,大株形品種如古代蓮、紅千葉相對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過1.7米.中小株形只適於20-60厘米的水深。同時荷花對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時不灌水,水缸所栽荷葉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則荷葉邊焦,花蕾回枯.荷花還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環境。荷花極不耐蔭,在半蔭處生長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趨光性。[
㈡ 荷花的作者是是誰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葉聖陶。不過原文有修改,修改前為600字,修改後為300字。
荷花一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現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㈢ 荷花與名人
荷花與名人
1、孫中山與荷花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裡四處奔走,生活動盪,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艷,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1908年,孫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時,為了感謝房東田中隆先生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支持,贈送給田中隆先生親筆手書"至誠感神"和象徵君子友誼之情的四顆蓮花種子.田中隆家人將這四顆蓮籽作為傳家之寶珍藏.直至1930年,才請日本"荷花博士"大賀一郎先生將這四顆蓮籽培育開花,並命名為"孫文蓮"(Nelumbo nucifera 'Sunyantsen Lotus').1979年,我國人大常委會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時,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賀一郎的學生)委託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順長老,將'孫文蓮','櫻蓮','漁山紅蓮','尼赫魯蓮',等一批珍貴的荷花品種送給鄧穎超副委員長,請她轉交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表達中日人民的友誼,成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則佳話。
「孫文蓮」是一單瓣的蓮花品種,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掛金鍾淡粉紅色(Fuchsine Pink)。花朵紅色,直徑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這一適於湖塘或缸栽的花蓮品種,如今早已在全國各地推廣,它與『中日友誼蓮'(Nelumbo nucifera『Sino-Japanese Friendship')等荷花品種一起,共同盛開在中日大地上,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和中日人民的友誼萬古長存。
2、張大千與荷花
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而他平時畫得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的時候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愈加濃厚,用他自己的話說,「畫起來真是過癮。」
張大千畫花卉有兩個原則:不喜歡的東西不畫;不了解的東西不畫。他說:「畫花一定要時常觀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畫『池塘的花',而不是畫『花瓶里的供花'。」他移居台灣後,還一直夢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雙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願,只好在水缸里養荷、賞荷、畫荷了。
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愛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里。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
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打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打開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長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說明張大千先生在畫荷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無怪乎徐悲鴻曾經贊美張大千的荷花和海棠為前無古人。
㈣ 荷花被稱為什麼之國
荷蘭之所以稱作花之國是因為那裡的花很多,他們的國花是鬱金香,品種達200多種,除鬱金香外,還有風信子、水仙、薰衣草.........每年3月到9月,整個荷蘭就是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成了當之無愧的鮮花之國!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如果你去過荷蘭,置身於花海環繞之間,相信更能領悟花之國的傳奇。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荷蘭人不僅愛花,而且懂得「點花成金」。荷蘭大約有600個出口商,把70億個鮮花球莖運往120多個國家,收益能達到7億美元。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第二是德國,銷售額1.1億,佔15%;另外有53%被銷往歐盟以外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77%的歐洲人與北美人見到「球莖花卉」這個字眼時首先想到鬱金香,其次才是水仙花、劍蘭、百合與番紅花。紅色鬱金香是全世界消費者的首選,黃色占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有8100多種鬱金香,在花瓣上灑有紅點的黃花,叫「國王的血」;在花瓣上有條紋分布的紅花,叫「奧林匹克火炬」;而花瓣相互抱卷的紅色花,叫「情人的熱吻」;被大仲馬贊美為「黑寡婦」的黑鬱金香「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因此黑鬱金香身價百倍,被花迷們視為稀世奇寶。荷蘭人變著法子推出新品種,花卉專家通常需要12—15年,才能培育出新的品種。
荷蘭流傳的關於鬱金香的故事挺浪漫:古代有位美麗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金塊。但她對誰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便把皇冠變鮮花,寶劍變綠葉,金塊變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一朵鬱金香。
很多人以為鬱金香原產荷蘭,事實上,嬌媚迷人的鬱金香並不喜歡肥沃的土地,它特別耐寒,適合貧瘠的沙地。它原產於土耳其和中亞細亞一帶,原名Tulipa,是土耳其語「美麗的頭巾」之意。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是皇室貴族的專賞。鬱金香在17世紀引進到荷蘭,荷蘭的壞天氣和惡劣環境反而非常適合鬱金香生長。鬱金香進入荷蘭近400年,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被評為國花,而且使許多荷蘭人致富,荷蘭也因此成為「鬱金香王國」。
㈤ 荷花在花中被稱為什麼
花中君子。
荷花是一種在炎熱的環境下,在淤泥下面都能頑強生存的植物,並且可以生的清麗脫俗,纖塵不染,就好似仙子一般,有著非凡的能力,從荷花的生長習性可以看出品格。
荷花雖然出身淤泥之中,蓮藕和蓮子都能食用,還能入葯,花能活血止血、去濕消風、清心涼血、解熱解毒。蓮子能養心、益腎、補脾、澀腸。
蓮須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荷葉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減肥瘦身,其中荷葉簡成分對於清洗腸胃,減脂排瘀有奇效。藕節能止血、散瘀、解熱毒。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
(5)荷花著稱是誰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荷花的蓮子如果要進行播種的話,首先要將其破口,因為蓮子實在是太硬了,所以將其破口漏出種皮之後,要浸泡幾日,等起長出來葉子之後,再進行播種。
2、荷花播種的時候要注意,播種溫度要求還是比較高的,通常是8——10℃的時候開始萌芽14℃開始生長。所以在播種的時候,溫度最好在15℃以上。
3、注意夏季的時候是荷花生長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此時對水分的需求是非常高的。此時花盆內不能缺水,並且水位最好不要淹沒葉子。此外夏季的時候荷花對肥料的需求也是比較高的,要及時的補充肥料,避免其出現生長不良的現象。
㈥ 荷花的作者是誰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葉聖陶。不過原文有修改,修改前為600字,修改後為300字。
荷花一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現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作者拓展: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閑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㈦ 史上是誰的荷花畫的最好
畫的最好
誰也不敢那麼說吧
有個王冕畫荷的故事:
明朝時候有個大畫家專,名叫王冕,最擅長畫荷屬花,許多人為了要獲要他的荷花畫,都不辭辛苦,從老遠的地方趕來...同時他的名聲也漸漸遠播,終於成為一個全國有名的大畫家。
張大千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的登峰造極」之譽
㈧ 荷花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荷花在中國被譽為十大名花之一,其花朵碩大,花色凈潔,葉大雨圓,清香遠溢,花態葉貌使人賞心悅目、古往今來雅俗共賞。公元前9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人們稱荷花為芙蕖,名稱的由來當追溯到土地國有的「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是說土地為國家公有,國家把每方里的土地按井字形劃作九區,中間一區為公田,餘八區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家助耕。三國時代陸機《毛詩草木魚蟲疏》中載:「何物可以為夫,可以為渠,故稱荷為芙蕖」。「夫」在這里是一百畝土地的代稱;「渠」《說文》釋:「水所居」,在當時居又作積蓄、囤積解。例:《漢書·張湯傳》中有「居物積富」之句。水所居相當現代漢語水積聚之處的湖、泊、淀之類的靜水。陸機是說:什麼植物很快長滿一百畝土地,長滿湖泊,只有芙蕖(荷花)才有這樣的生長勢,「芙蕖」是以其長勢而命名。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敘》在六書定義(六種造字條件)中說:指事(依此造出的字),「視而可識,察而見義」是說根據事物的內涵造出的字,看到就可認識本身的形態,觀察其形態就知道字的含義。芙蕖為草本,故從草成為專用名詞。到了春秋時代,荷花高雅的風韻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物興思的文風開創了先河。楚大夫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6年)在《離騷》辭中寫到「制芰荷以為灰兮.集芙蓉以為裳」,超凡脫俗的氣質,表現了他高風亮節的品德。又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荷花的秀麗,荷花的風韻引出思念戀人的由衷之言。荷花的形態特徵在公元前700多年己有記載,各部器官詳有專稱。《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莖「茄」(葉柄),其葉「蕸」(立葉),其本「密」(地下莖的初期,又稱藕帶或鞭),其華「菡萏」(華通花、花蕾花瓣部分),其實「蓮」(花托、蓮蓬),其中「菂」(堅果,俗稱蓮子),南中「薏」(種子的胚芽),其根「藕」(地下莖生長後期先端膨大部分)。荷花,花字是後綴詞,例:桃花、李花等,第一字是該物的名稱,也是命名的依據。荷字《說文》釋:「荷,芙蕖葉」。東漢·鄭玄《毛詩》箋註:「荷,芙蕖之莖也」。這里說的「莖」,是指荷花立葉的葉柄。相對而言,巨大的葉片是依靠細長莖的負荷,才能挺立,遠離水面,這與《爾雅·釋草》中的「其葉蕸」(遠離之意)是一致的。荷字其指事,是負荷之意,名稱的由來即源於此。荷花名稱由來另一說出自宋·陸佃《埤雅·釋草》,「荷總名也,花葉等名俱眾義,以不知為問謂之荷也」,是說各部器官均有專稱,只有總體不知叫什麼,所以叫荷。《說文》註:「何,儋也」(通擔)。宋·徐鉉等人注釋:「儋何即負何也,借為誰何之何¨…」是說「何」本字是負何。陸佃所說:以不知為問,謂之荷也,其意是何事的何。詞意擴大後「何」字用於疑問是假借字。在六書定義中說:「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依此而論荷的命名是負荷之意,不是不知為問的謂之荷。芙蓉的名稱最早見於楚辭、漢賦,鑒於這一時期的文風修辭手法「芙」應是芙蕖的芙。「蓉」《說文》注釋:「盛也」。芙蓉是對花態的描述,有荷花盛開,此起彼伏的會意。如楚辭《九歌·山鬼》「雲容容兮而在下」。《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風賦》「……徘徊於桂椒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芙蓉一辭發展到用以比喻人的美貌、儀容,唐代最為盛行,如《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采蓮曲》中的「芙蓉向臉兩邊開」等。蓮花的名稱是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使用的,在此之前「蓮」是指蓮蓬,在中國大江南北幾乎通稱為荷,如東晉·郭璞(公元276~324年)《爾雅注》載:「別名芙蓉,江南人呼荷」。宋·邢禺(炳)(公元932~1010年)《爾雅疏》載:「北人以蓮為荷」。又「芙蕖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佛教崇拜蓮花出污不染,奉為聖潔。後秦弘治三年(公元401年),王姚興在長安(今西安),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鳩摩羅什到長安,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待以國師之禮,並以使女十人,逼命受之。不住僧坊,別立廨舍。羅什常於眾前自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取蓮花,勿取臭泥」。羅什所譯《阿彌陀經》中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世謂七寶蓮花即出於此。蓮是以其形態而命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釋:「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生也」。
㈨ 寫蓮花出名的作者有哪些,最著名的是誰
寫蓮花最著名的作者是周敦頤的《愛蓮說》 我記得周敦頤的《愛蓮說》編入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下冊了,,所以他的名次絕對不低呀。 愛蓮說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嘆詞,在此作助詞,以加重語氣。)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