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侗族

七夕侗族

發布時間: 2023-04-23 20:55:49

① 中國一年一共有多少個大小的傳統節日分別是什麼(幾月幾日)

農歷節日: 正月初一::春洞桐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二月初二::春龍節(龍抬頭) 畲族會親節 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 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四月初八::牛王誕 四月中旬:(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傣族潑水節讓皮 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六月初六::曬衣服 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七月初七::女兒節 七夕情人節 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 :盂蘭盆會 普米族轉山會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納滑坦節 十月初一::祭祖節 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十一月二十:黎族年、 臘月初八:臘八節 臘月二十三:小年 臘月最後一天:除夕

② 牛郎織女故事的來歷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

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2)七夕侗族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的傳說發源並形成於魯山,當地的牛郎織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均有記載。

魯山的魯峰山一峰獨秀,相傳為牛郎放牧之地,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與織女相會之處。牛郎的後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

九女廟的乞子、七夕節的乞巧風俗、葡萄架下的偷聽習俗,魯山縣辛集鄉的七夕古廟會、山區的養蠶織絲、農民對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孫義村禁演《天河記》與外村牛郎織女戲曲傳唱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等等,無不彰顯出牛郎織女故事在魯山深厚的文化根基。

魯山民眾千年來堅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魯山坡,天上連銀河,牛女來相會,人間幸福多」。

傳唱了千百年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民歌民謠,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對這一愛情故事的敬仰與緬懷。

2008年8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組奔赴魯山縣辛集鄉,實地考察了孫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織女遺址,2009年2月18日,中國民協正式命名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③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以下幾種:

1、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朝鮮族的節老飢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行塵鄰居都向老人檔含禪祝福、祝壽。

3、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④ 七夕到底是不是鬼節

七夕不是鬼節,鬼節是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回、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答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我們的節日有哪些是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4.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被稱為端午節,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
5.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7.重陽節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
來源: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習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除夕
時間:農歷一年最後一天
釋義: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
習俗:北方:包餃子、蒸饃。南方: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

⑥ 中國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嗎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猜穗的傳統節日和文化習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族節日:
1. 漢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草原上最盛大的祭典)、白月明(農歷正月十五)等。
3. 哈薩克族:庫爾班·春季牧業祭禮、納乃斯佳·豐收慶典等。
4. 維吾爾族:古爾邦節(開做衫齋節)、哈尕特·阿依莫夫音樂會等。
5. 藏族:藏歷新年(又稱「洛蘇」或「貢嘎」)、雪頓節等。
6. 彝族:火把花會、三月街頭宴等。
7. 朝鮮族:朝鮮新年(農歷正月初一)及其前後幾天,還有秧歌舞比賽和龍舟競渡活純兆腔動等。
8. 苗族:龍船競渡、蘆笙音樂表演比賽、「板凳面」游戲比賽等。
9. 傣族: 潑水節(潑水迎新年) 燈籠會, 馬拉松, 斗象籃球
以上只是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重要的傳統活動,每個地區和每個少數民眾群體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風俗與儀式。

⑦ 侗族「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是在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中慢慢地形成的,是需要一個特定的故事和民族文化才能形成,由來各不同。每年的2月14日,為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對於中華民族的情人節,有的把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為情人節;也有的把農歷三月初三為情人節,還有些把七月初七即七夕節(乞巧節)為情人節。在湘、桂、黔三省(區)交界即三省坡周邊的侗族村寨也有兩個情人節日,一是每年在立夏前十八天的戊己之日為情人節,即大戊梁歌會;二是每年農歷六月六日為情人節,即涼枊坡歌會。侗族情人節源於以下方面:

一、源於兩對戀人的感人故事
1、大約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朱寺巷遷來一個人叫肖倉海,後不久與當地通伍(今湖南通道牙屯堡鎮)外寨的侗家婦女名叫吳月英成了家,夫妻倆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生下一個女孩,即肖氏女兒,人們把她叫肖妞(侗語名),肖妞長到花季年齡時顯得更加漂亮可愛,就連駐守三省雄關(今牙屯堡鎮)的牙將對她也打主意,欲娶之為三房,事情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肖妞通過對歌卻已與悶龍(侗語名)相戀,而悶龍是因家境窮困從古州(今貴州榕江縣)來到通伍一帶種田的後生。肖妞父母得知這一事情後將悶龍趕回古州去了。從此,人隔兩地,路程遙遠,相見困難,正當相思懨懨的時候,悶龍接到肖女託人帶來一小布包,打開一看,只見兩顆火炭,一團棉紗,一隻小蝦,一隻大蝦,還有幾粒芝麻,幾顆黃豆。門龍不明其意,便去問歌師。歌師看後,叫悶龍准備一擔乾柴到鼓樓燒火。晚飯後,寨上的男女老少都到鼓樓聽歌師解迷。歌師拿起琵琶、棉紗和火炭唱道:「結情路遠常思念,思緒綿綿心煩亂,從前小蝦,現在變大蝦,心想跟哥共江河,從前說過,現在還是那句話,也要圓如黃豆,不要象芝麻」的意思。歌師點破,悶龍十分高興,即趕到通伍肖家定情接親,可是肖父嫌貧愛富一口拒絕。肖妞不顧父母反對,誓不變心,同悶龍私奔而去。他們在渡通伍河(牙屯堡河)時,遇山洪暴發,雙雙遇難,後化成兩座互相依偎的岩山,屹立中流,至今仍立在通伍河上,人們為紀念這殉情的青年而演義。
2、據說,清嘉慶年間,獨坡八寨(今獨坡鎮)遷來一鄒姓財主,其女叫鄒霞,她心地善良,長得如花似玉,引來眾多提親者。其父一心想將鄒霞嫁給官宦人家,而鄒霞卻與她家為人忠厚老實的長工崔相郎相戀,但遭到其父強烈反對。兩個年輕人私奔來到涼枊坡,以天地為證,以樹為媒,結成夫妻。老財主後來與官家勾結,將已逃到廣西的小兩口騙回並以盜官銀的罪名將相郎害死。後來,三省坡周邊的侗族村寨青年為鄒霞與相郎的堅貞愛情所感動,每年紛紛來到涼枊坡唱歌紀念他們,逐漸演變成了這一習俗。

二、源於崇尚婚姻自由
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千百年來對於婚姻的事情都是主張自由,不受父母包辦,婚姻的事情自己做主,娶新娘的時候是「偷來」的,即不受雙方父母干預,不讓他人知道兩人的婚姻事情,雙方都認為合意的就成對,不合意的死也不為一對。當然,至於有極少數人因交往能力弱或其他原因的則由父母推薦或他人介紹,最終還是由自己決定。因此,侗族地方的年輕人必須自己去找自己心愛的人。情人節歌會既是一個契機,又是一個平台,形成情人節也是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去見面和認識異性朋友。

三、源於用歌傳情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語言,系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千年來,侗族在生產生活中發展自己的文化,傳承下來的是「歌」、「吔」、「款」,一代代口口相傳。「歌」是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沒有歌生活是乏味的,在侗族村寨有種說法叫「飯養身,歌養心」確實不假,時時有歌,處處有歌,沒有歌是難得認識異性朋友的,只能以歌為媒,用歌傳情,才能找到自己心上的人。每當情人節的那天,所有的人都是慕名而來的,互不認識,只能以歌交流,一般唱兩種歌,一是四言八句的情歌,一對一地唱;二是晝歌,即白天唱的雙歌,是一對男的與一對女的對唱。到晚上也要唱兩種歌,一是「嘎晡雄」(侗語),即男女雙雙圍在筵席邊坐著對唱,是雙歌的一種形式,其唱的內容主要是贊頌,首先贊頌團寨,其次贊頌樓房,三是贊頌主人家裡的老人,然後再其他包括小孩;二是「嘎您妹」(侗語),與遠道而來的新人所對唱的雙歌,叫夜歌,與晝歌的形式相同,但其調子和內容有些不同。因此,歌在侗族地方是一種 情感 交流的工具,用歌傳遞,把態度表現出來,向對方示愛。

四、源於宗教文化
1、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它的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2、遠古傳說:天上玉帝召集下界金木水火土五王上天廷,商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各人分管的時間。金木水火四王按時到齊。土王因好酒貪杯,醉卧在床。玉帝等了好久,土王總不到來。於是把一年四季分為春夏秋冬,木王管春季,火王管夏季,金王管秋季,水王管冬季。由於四王的性格不同,所以四季溫涼寒熱就不同了。玉皇剛好分配完畢,土王方才到來,他鬧著要平分管理。可是議好了的事,哪能要推翻就推翻。結果,玉皇想出一個辦法:在各王管理的四季里,每季劃出十八天給土王管理,四季合計七十二天。而其他各季也正好存下七十二天。這么一分,土王方始同意,說定在四季的三、六、九、十二四個月中,各劃出十八天歸土王管理,誰也不準佔用。
3、歷書上在每年的三、六、九、十二等四個月,都注有「土王用事日」。這個日子,在民間習慣上不可動土,恐怕觸犯土王。即一年「四立」前十八天為忌動土日。
4、「戊」為會意字。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 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
5、戊指代土,如:戊己是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屬中央,於五行屬土,因以戊己代稱土。
6、「戊」在天干與五行關系: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

綜上所述,千百年來,侗族同胞則利用戊日和己日這些不宜下田下地幹活的日子確定為「情人節」。

⑧ 中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1、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稱「過大年」。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相關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岩帶畝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行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惶失色,狼狽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適用地區: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習俗: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2、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二月二,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節日習俗: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粗森「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沈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北方地區習俗------引龍、除蟲、薰蟲、剃龍頭(理發剃頭)、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動針線、忌擔水、忌洗衣、忌磨面)南方地區習俗------祭社(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葯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地方風俗:山東滕州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發,龍抬頭這天理發希望一年好運。滕州 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節日傳說: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裡來玉米種子?)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3、元宵節
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演變:中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4、寒食節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來源: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不願當官,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並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後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活動: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5、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清明冷食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節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粽子: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13]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7、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8、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演變:陰歷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習俗: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①、登高②、吃重陽糕③、賞菊並飲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⑤、喝重陽酒不過呢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為九月九日。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9、冬至節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氣候特徵: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雲「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10、除夕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⑨ 關於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國家裡,有許多兄弟姐妹,他們分別有不同的習俗。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關於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老冊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

春節意味著一年的開始,也是對過去一年的告別,這一天外出的遊子紛紛回到家中,享受團圓的喜慶。

二、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五、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現今又被叫做中國情人節。

六、中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現今重陽又賦予了敬老和孝老,為敬老節。

八、冬至節

冬至節是按節氣來定,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這一天人們會烹食許多美食,如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羊肉。

九、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十、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十一、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十二、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廳宴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十三、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扮含銀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十四、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十五、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十六、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十七、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十八、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十九、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二十、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二十一、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二十二、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二十三、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二十四、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二十五、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二十六、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熱點內容
越南荷花好抽嗎 發布:2025-05-06 17:20:02 瀏覽:652
薄荷花代表 發布:2025-05-06 17:02:01 瀏覽:613
梅花針治療脂溢性脫發 發布:2025-05-06 17:00:00 瀏覽:284
女生頭像側臉長發櫻花 發布:2025-05-06 16:55:41 瀏覽:883
成都哪裡可以學插花 發布:2025-05-06 16:53:21 瀏覽:630
玻璃海棠可以水培嗎 發布:2025-05-06 16:34:15 瀏覽:561
荷花是藕的 發布:2025-05-06 16:18:44 瀏覽:235
zuzu玫瑰水乳 發布:2025-05-06 16:18:00 瀏覽:339
百合台詞 發布:2025-05-06 16:11:31 瀏覽:518
蘭花開花水 發布:2025-05-06 16:03:04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