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抒懷
Ⅰ 杜牧寫的關於「七夕節」的—首詩是什麼
1、詩名:
《秋夕》。
2、全詩: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
一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
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
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著織女星。
4、作品簡析:
這首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Ⅱ 七夕二首·其一原文_翻譯及賞析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七夕二首·其一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七夕節抒懷
注釋
①玉露:指晶瑩的露水。唐杜甫《秋興》詩之一:「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即此意。金風:秋風。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曰金風。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說,以金配秋,攜蠢其色白,故稱素秋。又秋至則草木漸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處作者兼用二義。穿針樓:舊俗七夕時婦女多登樓望月穿針,互比靈巧。此處僅指樓,作者未必真會穿針引線也。②雙星:指牽牛星、織女星。一鉤: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鉤。
鑒賞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七夕為農歷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辯頃陪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明星未出少停車。——唐代·王建《七夕曲》七夕曲
唐代 : 王建
七夕節懷念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宋代·晏幾道《鷓鴣天·當日佳期鵲誤傳》鷓鴣天·當日佳期鵲誤傳
當日乎掘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七夕節 , 神話 , 故事傷懷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唐代·白居易《七夕》
七夕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節 , 愛情離愁
Ⅲ 折桂令·七夕贈歌者原文_翻譯及賞析
崔徽休液激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雲屏?今夜新涼,卧看雙星。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元代·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崔徽休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雲屏?今夜新涼,卧看雙星。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 七夕節 , 女子孤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無須用崔徽的畫圖去增添美色,你的美貌春雨般柔弱彩雲般嬌媚,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麗,筷子頭一樣小的歌唇,蔥枝一樣纖纖細手,好一個嬌艷的美人。春妝整整齊齊水灑不著,身材修長亭亭玉立風兒一吹就會東歪西傾。從淺醉中剛剛醒來,孤單單沒有人相伴,深夜裡涼意襲來,愁望天上牛郎織女雙星。
黃四娘在壚邊賣酒,一片青旗迎風飄展,一曲清歌玉潤珠圓。滴滴清露和著烏雲般的黑發,添上鮮花補上細柳,細細地梳洗打扮,沒有半點苦悶愁煩,請問作了怎樣的醉夢,請誰笑著相扶?畢念又被纖纖玉手,攪著嘴上胡須。
喬吉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空接靈台下,方恧辨支機。——唐代·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和長孫秘監七夕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
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
空接靈台下,方恧辨支機。 七夕節秋天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唐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七夕二首·其二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七夕節 , 離別感傷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七夕二首·其一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七夕節抒懷
Ⅳ 鵲橋仙文學常識
1.填寫名篇、文學常識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言必行,行必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元輕白俗」:元稹、白居易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
「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文章西漢兩司馬, 經濟南陽一卧龍」: 司馬遷,司馬光,諸葛亮
2.關於韓翃的文學常識
韓翃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除駕部郎中、知制誥,擢中書舍人卒。翃與錢起、盧綸輩號大歷十才子。為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集五卷。今編詩三卷。
韓翃全集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它人手。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空城淡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卧已賒。
向來吟秀名,不覺已鳴鴉。
題仙游觀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春香沒派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3.有關宋詞的一些文學常識,如作家風格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高返體裁,基本分為: 婉約派 、豪放派 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詞人: 李清照 、柳永 、秦觀 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棄疾 、蘇軾 、岳飛 、陳亮 等。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枯念賀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釵頭鳳 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留人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是,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於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
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
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鬱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
4.有關語文的一些知識求秦觀的<<;鵲橋仙>>;
鵲橋仙① 秦觀 纖雲弄巧②,飛星傳恨③,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④,便腳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⑤!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⑥! 【注釋】 ①鵲橋仙:此調有兩體,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其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以為名;八十八字者始於柳永。 此調多詠七夕。
②纖雲句:絲絲雲彩編織出許多奇巧形態,暗示這是乞巧節。 ③飛星句:作者想像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二星,閃現出離愁別恨的樣子。
④金風:秋風。玉露:晶瑩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顧:不忍心回頭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
這里指日夜相聚。 【賞析】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凄美。
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 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
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調張籍 【唐】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七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注釋】: 無 【小傳】: 字退之,南陽人。
少孤,刻苦為學,盡通六經百家。貞元八年,擢進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貶。
初為監察御史,上疏極論時事,貶陽山令,元和中,再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討淮西,請為行軍司馬,以功遷刑部侍郎。
諫迎佛骨,謫刺史潮州,移袁州。 穆宗即位,召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
使王廷湊歸,轉吏部,為時宰所構,罷為兵部侍郎,尋復吏部。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自比孟軻,闢佛老異端,篤舊恤孤,好誘進後學,以之成名者甚眾。文自魏晉來。
拘偶對體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為詩豪放,不避粗險,格之變亦自愈始焉。
集四十卷,內詩十卷,外集遺文十卷,內詩十八篇。今合編為十卷。
5.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故稱六一.自稱醉翁則是因為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一個「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一個「翁」字.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文忠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修全集》 中心:宋仁宗慶歷五年(一零四五),參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背景:《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姦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6.葉紹翁的文學常識(簡單一點)
葉紹翁 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葉氏。生卒年不詳。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
----------------- (*^__^*) 嘻嘻……,希望能夠幫得到你哦~~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的話,請採納為滿意答案哦】
【並輕輕一點「贊同」~謝謝啦】
-------------------【你的微笑最重要】團隊
~~~~~~ HAPPY夕陽
7.杜牧赤壁文學常識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這里的銅雀台,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於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並無關系,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於曹操;連她們都受到 *** ,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後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後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於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像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於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Ⅳ 有關七夕節的古詩
有關七夕節的古詩如下:
1、唐·李商隱《七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李商隱妻子早逝,又是一年七夕,牛郎織女的愛情,令李商隱神往不已,他說:怎樣才能讓這世上的死別,換得每年一次的相逢呢?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總是在七夕節時,想起你。總是在最失落時,想與你再重逢。
3、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虛羨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織女那麼相愛,可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自古以來,提起牛郎織女的愛情,無數人為之感傷落淚。可秦觀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牛郎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卻可以永恆相聚,這不正是他們的幸運嗎?時間會告訴我們,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就是對的人。
Ⅵ 鵲橋仙·七夕原文_翻譯及賞析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宋代·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鵲橋仙·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今夜是牛郎織女會面的好時光,這對相會的夫妻懶得再為耕織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嬌美的月亮姊姊蹙緊了娥眉,風阿姨興風吹雨天地反常。
相見匆匆忙忙,短暫的聚首真不如不見,重新攪起離別的憂傷。見面的歡樂總不抵久別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帶回品嘗。
賞析
兩千多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不知感動過多少中國人的心靈。在吟詠牛郎織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這首《鵲橋仙》別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義的佳作。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起筆三句點明七夕,並以側筆渲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七夕」引《風俗通》),與牛郎相會,故又稱雙星節。此時銀河兩岸,牛郎已無心耕種,織女亦無心紡績,就連天上的眾仙女也忌妒了。起筆透過對主角與配角心情之描寫,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圍,扣人心弦。下韻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寫出,筆墨從牛女宕開,筆意雋永。「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竟然興風吹雨騷騷然(風姨為青年女性風神,見《博異》)。這些仙女,都妒忌著織女呢。織女一年才得一會,有何可妒?則嫦娥悔恨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風姨之風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難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織女愛情之難能可貴更可知。不僅如此。有眾仙女之妒這一喜劇式情節,雖然引出他們悲劇 *** 情。詞情營造,匠心獨運。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下片,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會情景一筆帶過,更不寫「忍顧鵲橋歸路」的淚別場面,而是一步到位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七夕相會,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錯見!見了又只是重新撩亂萬千離愁別緒罷了。詞人運筆處處不凡,但其所寫,是將神話性質進一步人間化。顯然,只有深味人間別久之悲人,才能對牛郎織女心態,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結筆三句緊承上句意脈,再進一層刻畫。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之別離碰盯首,相逢僅只七夕之一刻,舊愁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有限。不僅如此。舊愁未銷則胡,反載了難以負荷的新恨歸去。年年歲歲,七夕似乎相同。可誰知道,歲歲年年,其情其實不同。在人們心目中,牛郎織女似乎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已。
然而從詞人心靈之體會,則牛郎織女的悲憤,乃是無限生長的,牛郎織女之悲劇,乃是一部生生不滅的悲劇,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劇。牛郎織女悲劇的這一深刻層面,這一可怕性質,終於在詞中告訴人們。顯然,詞中牛郎織女之悲劇,有其真實的人間生活依據,即恩愛夫妻被迫長期分居。此可斷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竇娥冤》曲詞)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
月朧星淡,南飛烏鵲,暗數秋期天上。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 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梁清唱。人間平地亦崎嶇,嘆銀漢、何曾風浪。——宋代·謝薖《鵲橋仙·月朧星淡》鵲橋仙·月朧星淡
月朧星淡,南飛烏鵲,暗數秋期天上。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梁清唱。人間平地亦崎笑數嶇,嘆銀漢、何曾風浪。 七夕節懷人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里檐前猶滴。——元代·張埜《奪錦標·七夕》
奪錦標·七夕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里檐前猶滴。 婉約 , 七夕節 , 抒懷感慨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沈沈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宋代·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沈沈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七夕節 , 離別懷人
Ⅶ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什麼節日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是七夕節。
七夕來歷和意義:
在中國古代,農歷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團乎信」,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每逢此節,女子們穿針乞巧,好不熱鬧。《風俗記》中載有:「七夕,牛郎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浪漫故事。
Ⅷ 簡盧陟原文_翻譯及賞析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唐代·韋應物《簡盧陟》 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抒懷 , 感慨生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可惜這《白雪肢念》古曲,沒有遇到它的知音。
我因為軍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邊蹉跎流離。
山澗的樹上還有晨雨,山鳥在剩餘的春天裡鳴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用來慰藉奔波的生活。
韋應物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團飢差,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里檐前猶滴。——元代·張埜《奪錦標·七夕》奪錦標·七夕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里檐前猶滴。 婉約 , 七夕節 , 抒懷感慨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宋代·劉克庄《昭君怨·牡丹》
昭君怨·牡丹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宋詞精選 , 婉約 , 寫花抒懷苜蓿闌干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沉吟。遺台何處是黃金?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清代·王鵬運《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塌皮
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
清代 : 王鵬運
婉約 , 詠物 , 寫馬 , 抒懷懷才不遇
Ⅸ 《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 篇1
原文:
鵲橋仙【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翻譯一:
彩雲顯露著自己的乖巧,流星傳遞著牛女的愁恨。縱然那迢迢銀河寬又闊,
鵲橋上牛郎織女喜相逢。團圓在金風習習霜降日,勝過了人間多少凡俗情。
莫說這含情脈脈似流水,莫遺憾美好時光恍如夢。莫感慨牛郎織女七夕會,
莫悲傷人生長恨水長東。只要是真情久長心相印,又何必朝朝暮暮度此生。
翻譯二:
雲彩在天空變幻出千百種奇巧的樣式,牛郎、織女守候在遙遠銀河兩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會,可這相逢就如同秋風和露水般的交溶,勝過了人間那些日日相守,卻不懂珍惜的人間伴侶。
這刻纏綿的情思,像天河裡,流了千年的河水,綿綿不絕,這如夢似幻的短暫歡會,卻最終還是要結束,牛郎、織女戀戀不舍的各自踏上歸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勸解:我們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貪求卿我的朝歡暮樂?
作者評價:
在兩宋詞史上,能比較完整地表現出自我一生行藏出處、心態情感變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後來的辛棄疾。蘇軾作為新詞風的開拓者,雖然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開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還沒有將自我完整的人生歷程和整個精神世界寫進詞中(另一半寫在人的詩里),詩詞的表現功能還有所區分--詞多言情,詩多言志和敘事。李清照也恪守這種慣例。朱敦儒則進一步發揮了詞體抒情言志的功能,不僅用詞來抒發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詞表現社會現實,詩詞的功能初步合一,從而給後來的辛派詞人以更直接的啟迪和影響。辛棄疾《念奴嬌》詞就明確說是「效朱希真體」,陸游年青時曾受知於朱敦儒,為人與作詞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運算元·詠梅》即與朱敦儒的《卜運算元》(古澗一枝梅)風神相似。
《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 篇2
原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
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
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譯文
梧桐樹葉才剛剛長出碧綠葉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謝的蓮花。此刻正在合歡樓中穿針引線,抬頭望去,只見高懸的明月像玉盤那樣潔明,那清輝如水一般流瀉而下。
蜘蛛忙著吐絲結網,喜鵲卻懶懶的,都沒有搭起鵲橋。牛郎沒心思耕田,織女也顧不得紡織,只為了能在七夕這一天相會,可是看來,他兩人的佳期卻難被成全了。人間過去一年,天上才過去一天。
注釋
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兩仄韻,一韻到底。前後闋首兩句要求對仗。
初出:剛開始下落。葉申薌《本事詞》作「初墜」。
玉盤:喻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蛛忙:謂蜘蛛忙於織網。
鵲:喜鵲,神話傳說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
耕慵句:神話傳說牛郎耕田,織女紡織,當七夕佳會之時,他們都不再勞作,因而顯得「慵」、「倦」了。范成大《鵲橋仙?七夕》:「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賞析:
詞的上闕,起筆自然,雖然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但有幾分凄涼:
偶爾輕墜而下的碧綠色梧桐葉,那吐著馥郁清香的桂花,還有水塘中微微凋謝的荷花。樓上的姑娘們,都正忙著在穿針引線,默默地乞求著織女能給自己以智慧和心靈手巧。遠望高掛的明月,它那灑下的清輝,正如水一般清澈。
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七夕節,也稱乞巧節。每逢這天的夜晚,相傳是天上美麗善良的織女,要與勤勞勇敢的牛郎在鵲橋相會。
穿針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也包括了自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習俗,七夕的夜裡,大凡世間的女子都會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唐朝詩人祖詠有《七夕》詩曰: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詞的下闕,句奇意新,那看似漫不經心的描寫,卻隱藏了一個普通女子最為縝密的心思:
姑娘們小盒子里關著的蜘蛛,都已經開始在忙著結網了,唯獨不見銀河裡的喜鵲忙著搭橋。此時的牛郎不肯耕田,織女也沒有心思紡織了。他們遠隔銀河,相互守望。看來,今晚他倆要辜負幾千年來人們心中嚮往的這么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傳說了。每逢此際,人間是要經過一年的時間等待。而天上的`牛郎織女,人家也不過,僅僅只是才過了一夜的相思罷了。
她清醒地意識到,無論自己怎麼貌美才高,每天的強顏歡笑,逢場作戲,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再說女人美麗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遲早都會有那麼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
她也暗自說:只羨鴛鴦不羨仙。
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固然美好,可他們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銀河兩端的時候。
強顏歡笑,逢場作戲,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只不過,想收獲一份屬於自己的,既真實又簡單的愛情。
人間愛,天上戀,誰比誰更長久,誰又比誰更浪漫?
《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 篇3
鵲橋仙·夜聞杜鵑原文 :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翻譯:
譯文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裡,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里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裡孤苦哀啼。啼聲越來越遠,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隻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注釋
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時節。②杜宇,杜鵑,總在春末時候叫,叫聲似「不如歸去」。③故山猶自不堪聽,意思是即便在故鄉,聽到這杜鵑的鳴聲也夠難受的。
賞析:
此詞選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鄭(今陝西漢中)軍職,不久改調成都參議官,投閑置散,抱負難展,失意之極,因詠啼鵑以抒懷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環境冷落渲染凄涼氣氛,以鶯燕無聲反襯杜宇啼鳴,悲涼悉苦。《詞林紀事》引《詞統》雲:「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
Ⅹ 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李商隱對亡妻的深切懷戀之情。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全詩原文如下: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白話文釋義: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注釋:七夕:農歷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鸞(luán)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一度:一次。
(10)七夕節抒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851年,長期沉淪於下僚的生活已經消磨了李商隱的壯志,幸運的是有妻子王氏在感情上給他慰藉,但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與妻子分別,繼續在入幕求官的道路上掙扎,飽受仕途磋磨、別離相思之苦。但這年的夏天,妻子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竟然來不及回家見妻子最後一面,至此永訣。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七夕》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