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鬼王

七夕鬼王

發布時間: 2023-03-02 17:09:32

⑴ 有誰知道陰歷7月15號為什麼要祭祖

「四月十五日乃法王禁足之辰,釋子護生之日。僧尼以此日就禪剎結夏力,又謂之結制。蓋長養之節在外行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又謂之解制」。

在安居期間,僧尼與俗世的交流減至最低,到了七月十五解制之後,才又開始一個新的生活周期。因此,七月十五象徵著復活與新生。
七月十五日同時又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譯音,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里受苦的鬼魂。據《佛說盂蘭盆經》(西晉武帝二六五-二九0時由竺法護翻譯)記載:

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目連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然得以脫離一切餓鬼之苦。仁慈的目連就告訴佛祖,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聞言大悅,便傳言弟子們,年年七月十五,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施佛與僧。從此中元節供盂蘭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到了南北朝時,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就已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所謂營「盆」,應來自於當時佛教徒的誤解。他們將原意為「救倒懸」的「盂蘭盆」誤會成「裝飾美麗的盆子」,於是競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環精美的圖案,並加上花葉的裝飾,極盡工巧。
北齊人顏之推(五三一—五九一以後)的《顏氏家訓》卷二○中也說:「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可見當時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的習俗已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而梁武帝(五○二—五四九)以一國之君在宮中舉辦盂蘭盆蘭會,多少也帶動了國內信佛的風氣,使得盂蘭盆蘭會成了個固定的節日。
道教的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說。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記載:

光和中,……漢中有張修,……修為五斗米道。……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三官的信仰又發展出三元之說,且約在六朝未就已確立。六朝古道經中的《玄都大獻經》上說: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是日地官校閱,搜說眾人,分別善惡。諸天聖眾,譜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於玉京。及采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庄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與道士。與其日月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脫。

因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因為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度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限就逐漸模糊,形成了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

中元節的傳說
佛經中的目連救母故事在唐代寺院的俗講變文中,有另一種較不同面貌。由於變文的創作是為了向廣大群眾宣講佛法,因此佛經中的故事,在變文里就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渲染。
目連變文中目連的俗家名字叫羅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嗇,又好殺生。但是羅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寶。有一天,他要出門經商,便稟告母親,將家中錢財分為三分,一分自己帶走,一分供養母親,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貧乏。不料自羅卜離家後,青提夫人日日宰雞殺鵝。一遇僧眾上門,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於她的惡行,死後被罰墜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羅卜在母親去世後,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報答母親深恩,便拜如來世尊為師,法號大目連。數年之後,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羅漢。目連想知道父母死後托生何處,卻發覺母親身墮阿鼻地獄。他為了解救母親,便親自前往地獄,只見地獄景象:

其中受罪之人,一日萬生萬死。或刀山劍樹,或鐵犁耕舌,或汁銅灌口,或吞熱鐵火丸。或抱銅柱,身體燋然爛壞。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

目連向如來佛求救後,方得拯救母親脫離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連鋪設四十九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另一則中元節的傳說則與紙錢有關。據說東漢(二五—二二○)的蔡倫發明造紙後,生意興隆,為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恆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最後,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便附在蔡莫的耳邊,如此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這天晚上,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裡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著:「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是以紙當紙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么大的用處,於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消息傳開後,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
由於慧娘還陽的這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元節的習俗
據《唐六典》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可見當時中元節進盂蘭盆已成為宮中定例。到了宋朝,就有配合盂蘭盆而出售的商品。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記載:「(中元)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又將竹竿砍成三腳,高約三、五尺,上面織成燈窩之狀,稱為盂蘭盆。上面掛上衣服冥錢,祭拜後再加以焚燒。這種器物,無非是為了中元節祭祖之用。
宋人以素食祭祖,例用新米新醬、穄米飯、瓜果等。擺祭品的桌子上要鋪楝葉,桌腳要繫上麻谷窠兒。這是因為中元節時正是收獲的季節,「祭麻谷」有告祖先秋成之意,也稱「薦新」。祭祖時供雞冠花,稱為「洗手花」。家中若有新亡者,也於中元節前往墳地祭掃。
南宋宮中於中元節前往皇陵朝拜,並差內侍放江燈萬盞。是日諸道觀設普度醮,僧寺建盂蘭盆會。宮中則為戰死沙場的軍士設孤魂之道場。大凡廟宇慶祝節日時,必定延請戲班子來作酬神的演出。中元節時諸寺廟所請的戲多為目連戲。據《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大約剛過七夕,勾欄里的樂工便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戲劇演出。
明朝的地方官於中元節祭祀當地厲壇,象徵官府「均惠幽明、仁政無遺」。明朝民間有種傳說,亡故的祖先於七月十二日夜歸家,十七日夜離去,十五日共同前往領受盂蘭盆齋。所以民間多在十四至十六日以素食祀祖。十五日上墳時,還有掏促織為戲的習俗。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二:

「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清朝在西湖一帶,中元節有放法船的習俗。法船以錦紙扎糊而成,有長至七、八十尺者。船上還用紙扎出鬼王、判官、兵士、和尚念經之形。在誦經超度儀式後,送入水中焚化,燒紙船的用意在「慈航普渡」。此外,還得恭請都城隍像出巡,以祭厲鬼。據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一七五八)記載,清代中元的張燈盛況,過於前朝:

「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中元燃放各種燈具,主旨均在「照幽冥之苦」。尤其是寺廟所放的水燈,在黑黝黝的水面上,一盞盞的向下游漂去,有如明星萬點,象徵佛法無邊,蓮燈萬盞,並兼具超渡孤魂之意。

全國各地的中元節習俗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台灣的中元節
台灣的中元節也有拜祖先的習俗。清朝初年的中元習俗,據高拱乾《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的記載,祭祖先時要「以楮作五色綺綉之狀焚之,雲為泉下作衣裳」。同時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說法,並向壇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
到了道光年間,中元祭祀的規模,較諸以往更為盛大。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記載了如下的盛況:
十五日城庄陳金報旗幟,迎神進香,或搬人物。男婦有祈禱者,著紙枷隨之。凡一月之間,家家普度,即盂蘭盆也。不獨中元一日耳。俗傳七月初一日為開地獄,三十日為閉地獄,延僧登壇施食,以祭無祀之魂。寺廟亦建醮兩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燈,各給小燈,編姓為隊,弦歌喧填,燭光如晝,陳設相耀,演劇殆無虛夕。例集一所,牲醴饌具,積如山陵,植竹高戀。……
除了放水燈與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搶孤」的習俗,所謂「搶孤」,就是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檯子,上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辦人一聲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湧而上搶奪祭品。《澎湖廳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這項習俗:「其強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相爭斗毆,在台上跌下,有傷亡者,實為惡風」。由於七月普度時鬼魂群集,為了怕他們流連忘返,便有人發明了搶孤這個辦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的人搶奪祭品時,會被嚇得離開。不過,搶孤的場面過於激烈,動輒造成傷亡,所以劉銘傳任巡撫時(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時代仍偶有所聞,以後才漸漸消失。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宜蘭頭城在停辦了四十年以後,再度舉辦搶孤的活動。主辦單位仍沿襲舊制架設雙棚,大者稱「孤棚」,離地卅九台尺、長卅二台尺、寬廿四台尺,約有四層樓房那麼高,上面擺設十三盞食物及純金牌。小者稱「飯棚」,以往是專供乞丐搶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參加的隊伍以五人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聲令下,選手們便奮不顧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這是有游戲規則的競賽,沒有混亂搶奪的場面,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
台灣人重視普度,到了「糜錢巨萬、牢不可破」的程度(連橫,《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時期,官方打壓民俗活動的壓力下,仍堅持每年舉辦普度。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編就詳細記載了日治時期台灣中元普度的習俗。
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時普度孤魂就稱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還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
所謂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議,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規定的日子輪流舉行。往年鹿港還流行一首「普度謠」,足以證明這種普度的盛況: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廿後寮仔、甘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無聊。

舉行普度當天的下午,家家戶戶紛紛在門口擺上豐盛的飯菜,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細心一點的人家還會准備香煙、檳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據說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飯太壞,就會遭到好兄弟的報復,或讓家人生病,或是所養的家禽家畜暴斃等等,所以家家戶戶莫不竭盡所能的准備豐盛的飯菜。
而佛教徒戒殺生,所以盂蘭盆會多採用素食,不像民間祭拜用大魚大肉。雖然如此,兩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要普度眾生,廣施甘露。
所謂「公普」,又稱「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主祭人為當地的富豪或寺廟主事者。在舉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來領受普度,就得在廟前「樹燈篙」,以便招魂。所謂燈篙,就是一根高幾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頂端吊起燈籠,入夜後點亮。民間相信,燈篙樹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為了避免餓鬼太多無法應付,平時只豎起兩、三丈高左右的燈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時候,才樹五丈以上的燈篙。此外,在普度期間,中南部民間會在自宅門口掛起「普度公燈」,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於溺斃的鬼,則利用「放水燈」來通知。水燈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之一為圓形燈籠,上書「某寺慶贊中元」,另有一種作成房屋形狀的水燈,俗稱「紙厝」。水燈排則以木材為原料,紮成長四、五丈,寬丈余的筏形,分為數千格或數百格,每格懸一盞燈。放水燈的遊行行列還以樂隊為前導,又有男女兒童裝扮成魚蝦水族之類參加遊行,巡迴市街一周後到達河岸。河岸上放一張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誦經致祭後,再將屋形的水燈放入水中。水燈由各大姓昃供,上面註明其姓氏。相傳水燈流得愈快愈遠,表示該字姓人家當年的運氣愈好。
公普的費用,由廟方負責祭典的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稱「捐題緣金」,捐錢的人家就在門口吊起一盞燈籠,上書「慶贊中元」。
廟普當日,於廟庭設祭壇,稱為「普度壇」,上書「盂蘭盆會」四大字或懸掛三官大帝像。壇上置有三個斗燈。斗燈即在米斗內盛上白米,再放入鏡子、古劍、小秤、剪刀、尺、紙傘、油燈等避邪物品。壇前則設一列長桌,供民眾擺設祭品之用。廟前左右擺設紙扎的人像,左側為山神騎獅,右側為土地騎虎,另有一作呈舌狀的大士爺。大士爺俗稱「鬼王」,傳說他本是十分惡鬼的頭目,常常率領手下出來危害人間,幸得觀音菩薩予以收伏,因此頭上頂著一尊觀音。
普度期間鬼魂眾多,恐怕他們作怪,所以請來山神、土地及大士爺稍加約束。此外,還有紙紮成屋形的兩種孤棚,其一為寒林所(翰林院),為鬼魂中的公候將相等享祿位者之牌位,其二為同歸所,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別為區分,設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除普度壇外,另需架設孤棚,以供置牲禮、粿、飯等祭品。每樣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上面寫著「慶贊中元」或「敬奉陰光」,下首書善男信女之名。供品中必有全豬、全羊。飼主們認為豬公養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誠,所以大家都要互競大小。獻祭的豬公需口含鳳梨、柑橘等甜果,據說是為了怕它到神明前喊冤告狀。
還有一種「看牲」,目的只在觀賞。以雞鴨魚肉及麵粉捏塑成飛禽走獸乃至歷史人物的花樣,置於孤棚之上。祭品之中又以雞鴨居多,所以俗語說:「七月半鴨,不知死活」。又以木板搭建一祭壇,分層陳設供品,稱為「肉山」。盡管祭品十分的豐盛,大家還是怕不夠孤魂野鬼享用,所以還得增請僧道來「化食」,藉著念經把這些供品增加好幾倍。還得搭建戲台,演戲給好兄弟看。民間多於此日宴請親友,熱鬧非凡。
普度結束後,寺廟還得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藉著鍾馗的法刀來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跳鍾馗時,一般民眾怕被煞氣沖到,都不敢在現場逼留,跳鍾馗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但是由於俗傳八月初一下午才關鬼門,所以七月的後半個月,仍有各行業繼續進行私普。
目前台灣的中元節,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清代中葉,漳、泉兩地移民大量涌進台灣。由於早期移民的祖籍觀念較強烈,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又因土地界限及灌溉的問題發生沖突,雙方常有械鬥發生。基隆地區,在咸豐年間一次激烈的械鬥中,死者約百餘人。後由雙方有力人士出面調解,處理埋葬事宜,並約定農歷七月舉行普度。由於這種特殊的歷史因素,再加上地方人士有意識的推動,雞籠中元祭已成為一相當具規模及特色的觀光活動。
新竹的中元節,則因為有台灣地區地位最高的「威靈公都城隍」駐守,每年中元節的城隍爺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於七月鬼門關大開,為恐眾鬼在陽間滋事,必得請出城隍爺來遶境鎮撫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時,照例要請附近大小廟宇的神明共襄盛舉。遊行隊伍的主角是城隍爺的神轎。隨行的還包括各子弟團所出的陣頭、藝閣,以及相貌猙獰恐布的七爺、八爺(即范、謝將軍)。七爺、八爺項間懸掛一串「孤餅」,婦女多會乞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說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
城隍遶境的路線還包括新竹的鄭氏家廟。鄭氏家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一族之家廟。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時,曾仰賴鄭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節城隍爺都會到鄭氏家廟去表達感謝之意。
台灣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義民廟公普為代表。義民廟的由來,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貴叛變,及乾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亂。當時各地響應而起的民兵流竄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區的客家人為了捍衛鄉土,就自組衛隊與他們交戰,前後戰死者達數百人。當地鄉紳乃將他們的遺骨合葬於現在的義民廟,每年七月廿日舉行普度,乾隆皇帝並御賜「褒忠亭」匾額以為嘉獎。
義民廟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來,每年都舉辦的神豬、神羊比賽。前五名的神豬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神羊的選拔則是以角的長短來比賽。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現角長兩台尺八寸的羊。為使神豬、神羊更引人注目,飼主們還會為他們搭建美侖美奐的展示棚,並為神豬、神羊戴上眼鏡、帽子,打扮成紳士的模樣,十分可愛。
普度的典禮自農歷七月十八日迎斗燈揭開序幕。十九日恭迎義民爺遶境,晚上並有水燈、陣頭、大旗、鑼鼓表演等活動。七月廿日上午十時公祭,十二時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時凈孤筵,二十三時收孤。廟方並演出三天平安戲,供應麻糬、糖粥給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義民廟的傳統習之一。早期義民廟偶爾要接濟一些貧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給貧民充飢。中斷多年後,在一九八八年慶祝建廟二百周年時,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

⑵ 有關節日的傳說,故事

1、春節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

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

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歷法創建完畢後,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2、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3、元宵節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4、重陽節

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5、七夕節

很久以前,牛郎與老牛相依為命。一天,老牛讓牛郎去樹林邊,會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和他結為夫妻,牛郎納悶,但還是去了,事情和老牛說的一樣。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⑶ 福建松溪有哪些民風民俗 急急急!!!!!!!!

進入蠟月,年味便一天比一天濃,煎糖、做米果,除塵、分歲,貼對聯、掛燈籠……這些都是序曲,到大年三十年夜飯那才是高潮。
煉歲守歲到天明
吃過年夜飯,家中的長輩便開始煉歲。煉歲,就是要用最硬的雜木和木炭保證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這是從古時先民對火的崇拜引發,傳承而來,現引發為:香火不息,紅紅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圍著火盆,吃著零食,談古論今,說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諧、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歲是年輕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這天,會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東家,或到西家,盡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長輩是不幹預的。因為,這是年青人為長輩「守歲」,祝她們身體健康、長命不老。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為這天的講究最多。
男人起床下櫥房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她們不掃地、不洗衣、不做飯。正月初一,松溪的習俗是男人下櫥,女人休息。其實這一天的飯、菜很間單——全家吃素(齋)。僅一飯一菜一湯即可。飯是米飯,菜是拌鮮(即用芋頭絲、韭菜、豆腐泡涼拌),湯是米湯煮菠菜。這些作料都是頭天洗凈切好的。灶里有頭夜煉歲的炭火,撥開即旺。不管多少笨手笨腳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櫥體驗生活。不過,不管飯菜的味道如何,都會得到女人們的贊許。
全家出門走年運
大年初一,無論年老的婆婆或年輕的媳婦,都會早早的在家中客廳點燃一柱高香。然後,根據黃歷上的指導,確定吉利的方向與家人走出城門,走向郊外。一是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氣息;二是到廟里上香、祈福,許下一年的心願。然後一家上街。曰:走年運。
正月初一,當地人有不上門(即不去別人家串門)的習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個山城小縣,只要從街頭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門求學、經商或工作歸來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歡,暢談別後情形,人人喜形於色,其樂融融。相互祝福:新年走新運!
忌諱忌口討吉利
為了討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諱生病、借債、打官司。松溪人這天不得上門討債、討飯、借東西。也不上醫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論。如有老人作古,也不聲張,必須到初三過後,再通知親友。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講葬話,不打罵孩子,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騎車的、放鞭炮的,如果發生了碰撞,一般說聲「對不起」道個歉,回聲「沒關系」也就過去了。人們在這天都成為更加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社會更加和諧、融洽。
還有些忌諱的東西,如數字上的「四」和「七」,語言上的「無(沒有)」等等。
添碗添筷添福壽
松溪人過大年過三天,曰「過三天年」,這三天,不論是大的商店還是小商小販,打工的、做手藝的都休息。但只有賣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婦相邀上街去買糕、買碗、買豆腐,稱「出材」,取高(糕)升、穩(方言同「碗」)妥、有後(方言同「後」)之意。在新的一年裡,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壽。這一天,街道兩旁的地攤一個接一個,各種餐具琳琅滿目,確是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冰糖蜜棗甜蜜蜜
拜年,從正月初二開始,晚輩必需上門給長輩拜年,俗稱「初一年初二客」。新年頭幾天,輩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門,在家裡等晚輩上門拜年、問安。晚輩給長輩的禮物很間單,一包冰糖、一包蜜棗,便是對長輩的敬重,預祝長輩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時出動,丈夫帶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長輩。而長輩會將早就准備好的一個小紅包,一般六元、八元不等,及每人二個雞蛋回送給晚輩,祝願新一年生活圓圓滿滿、順順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預約了,長輩會安排晚輩中的若干對新人同時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新人宴席,互相認識,加深了解,曰:「請新客」。
講到傳統習俗,人們往往只感到有趣、好玩,並不深究。但恰恰是這些幾千年傳承下來民間的東西,給我們帶來了濃濃的年味,這是除了吃和玩之外精神上濃縮了的地方文化,是一顆咸橄欖,很值得回味的。

建國前,民間重大節日有春節、元宵、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其中以春節最隆重、最熱鬧。農歷立春、清明、立夏、立冬、冬至節氣日及二月初二、五月十三、六月初六,七月七夕、九月初九也有各種民俗活動。
春 節 俗稱「過年」,是松溪一年來最盛大的節日。
初一早晨男人起來做飯。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素菜用冬筍、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乾拌和,俗稱「拌鮮」;素羹則用線面、冬筍、豆皮、菠菜、紫菜與米湯一起煮熟。初一,不論老少多在家過年不外出。
初二「出行」。出行時,先根據哪一門進,就到哪一門的城門外去燒香點燭,而後帶小孩到親戚家拜年,俗稱「初一年初二客」。
初三,人們多上街買糕、碗、豆腐稱「出財」,取高(糕)升、穩(方言同「碗」)妥、有後(方言同「後」)之意。
從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間有宴請新客之俗。即宴請去年結婚的新娘和新郎。
元 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舊時城關由四隅街坊輪流主持慶賀元宵活動。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張燈結綵,俗稱「燈竹」。人們上街觀燈稱「走燈竹」。初六城關的龍燈隊要上來龍山殺豬祭神,俗稱「興龍」。鄉間還常因「興龍」爭「風水」打架鬧事。正月十二到十八城關要請戲班演戲,經費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元宵夜,設家宴「過月半」,大街上有舞龍、打獅、走鯉魚、說評話等活動。建國後,元宵節多舉辦游園、燈謎、舞會、書畫展覽等活動。
二月二 傳說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說是土地公的曬銀日,一般是晴天。這一天要吃薄餅,並將春節留下的酒浸的雞頭、雞屁股、雞腿祭土地公。
立 春 舊縣志載,古時立春日,群眾「抬土牛於縣衙前,五更時鞭策之,稱鞭春」。清代和民國時,民間用紅紙條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於案前,燃放鞭炮接春。建國後,民間還保留迎春習俗。
清 明 清明節前後,從三月初旬到立夏,人們攜帶兒孫到郊外祭掃祖墓,在墳上設祭、掛白紙。回來要把祭餅分送鄰居,還帶回紅杜鵑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辦事如意「紅白皆中」。建國後,民間仍保留掃墓掛紙之俗。機關、團體、學校每年組織幹部、工人、學生祭掃革命烈士陵園。
端 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民間流行包粽子、門口掛菖蒲、艾條,小孩的額頭和大門要用雄黃寫上「王」字以「祛邪」,燒艾葉熏房屋角落,噴雄黃酒驅蚊蠅。午餐吃薄餅、粽子和黃瓜煮田螺,傳說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從初四至初七,城關南門大橋下至西門浮橋河段,有龍舟競賽,極盛時參賽龍舟有13條之多。晚上或下午,江西會館或城隍廟要上演全本《白蛇傳》。建國後,過節習俗已簡化,街坊龍舟在「文化大革命」時全被破壞,劃龍舟活動尚未恢復。
七月七夕 農歷七月七日夜,舊時婦女有設香案祀祭織女星,背月穿針乞巧等活動。建國後此俗已廢。鄉間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讓兒童吃的習俗。
中 元 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舊時城關設醮,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戶戶堂前置祖宗牌位,備素食饅頭糕點祭祖。十五日夜,燒「元寶」「紙錢」送祖,俗稱「祭陰婆」。建國後設醮已廢除,民間仍有燒香化紙等祭祖活動。
中 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前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月餅。中秋夜,城關街道有說評話、唱曲、猜燈謎、擺古董等活動。家家設宴作食,晚飯後吃月餅賞月。建國後,縣文化部門組織各種文娛活動。80年代,由縣政協等單位,聯合舉辦中秋茶話會,邀請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共慶佳節。
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舊時民間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學者聚會登高賦詩等活動。建國後,學校多組織學生秋遊。1988年起,重陽節為省府規定的敬老日,各單位、村鎮還向老人贈送壽面,壽糕等禮品。
立 冬 立冬日,民間有「補冬」之俗。家家戶戶打麻糍粿、吃雞鴨補養身體。
冬 至 各家各戶做米丸(冬至丸)食用。揀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這一天內進行。
閏 月 民間普遍要請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兒等娘家吃午飯,叫「吃後頭午飯」。只能請午飯,不能留吃晚飯,午飯中必須有泥鰍煮豆腐一碗。
除 夕 除夕,松溪縣稱「卅日暝」。
過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戶要掃塵,俗稱「撣塵」。傳說灶君爺一年結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於灶君記性不好,平時家裡吵罵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烏煙點抹在牆壁等處。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牆壁各處掃塵一次,點抹也就掃光了。掃塵之後,把新的灶君像貼上,並安下心來上對聯:「上天奏善事,回駕賜禎祥」。橫批:「招財進寶」。
從農歷十二月下旬起,民間就忙著准備過年。家家戶戶買年貨、貼春聯,還要煎糖、舂年錁、蒸年糕、做削膾、肉丸等食品。女婿要給岳家送禮品,俗稱「送年」。
年前要「分歲」,即祭請「家神」。分歲的時間沒有定期,遲早要看立春來定。分歲之後,就不再殺生。
卅日夜,點燃歲香、歲燭,備雞、鴨、魚、肉,祭天謝神,迎新「灶君」,合家團聚吃年夜飯,俗稱「過大年」。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灶堂的炭火要煨著,保持火種不斷,俗稱「煉歲」。兒童到各家收集舊的竹燈架,壘疊焚燒,稱「燒燈塔」。富戶商號多在除夕掌燈,作一年最後一次討債,無力還債者,則躲藏在外,被譏為「做皇帝」。到了「通書」規定「關大門」的時辰,各家放鞭炮「關大門」之後,債主終止討債,躲債人才敢回家。除夕夜,人們多通宵不睡,俗稱「守歲」,含祝願老人長壽之意。建國後,年俗依舊,迷信活動已明顯減少。

小 角 小角是松溪獨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麵粉半斤,白砂糖三點七五兩,鴨蛋三個。做法是先將肉白用雙刀剁成肉漿,然後將麵粉、白糖和肉漿拌勻。再將鴨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餅。最後將拌好的肉餡裝入蛋皮捲成的圓筒里,一條一條放入以紗布墊底的蒸籠蒸熱,即可成為金燦燦、色香味俱佳的佳餚。吃時切成小段塊,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點,也是酒席上的上品。「小角」,原稱「削檜」,顧名思義,就是將北宋大奸臣秦檜碎屍萬段,削成肉漿包來吃的意思。這顯然是用來紀念名將岳飛的,和各地的「油炸檜」(油條)一樣。由此可見,小角在松溪的出現,至少有八、九百年的歷史。此外還有紅豆小角。用紅豆煮爛杵成漿,加入糯米粉或麵粉和紅糖,做成條狀,外滾一層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節祭祖,家家戶戶都做這種小角。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樣,不過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頭七」都用這種小角做萊。

⑷ 誅仙最新更新內容

更新序號:456 版本號:1.3.7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混沌秘寶」,使用後有機會得到「天魔血晶(合成噬魂靈媒)」、「噬血珠」、「攝魂」、「金精鐵玉(10級)」、「太乙」等奇珍異寶;
2.商城出售道具「至尊VIP黃金卡禮包」,使用後可以獲得限時7天附帶技能的「仙帝套裝」及黃金VIP服務,7天內:1.2倍經驗(不與雙倍經驗疊加),虎魄冰晶、龜靈冰晶增益效果,天人合一不消耗精力,死亡不損失經驗(若攜帶化身,則化身仍會消耗);
3.商城出售新寵物禮包「招財金寶」,可以獲得全新可愛寵物「貓賊」,及「蜃龍內丹1顆」、「千年芝草10株」;
4.商城功能道具出售傳送仙符「幻世佛國傳送符」、「幻世魔域傳送符」、「幻世仙界傳送符」,使用後可以傳送到幻世的佛國、魔域、仙界,停留時間24小時;
5.商城寵物禮包:「廣目元石」下架;
6.商城道具「技能全洗符」下架;
7.商城禮盒「燁秋錦匣」下架。
任務:
1.開放新地圖「幻世之造化秘境」,可使用仙魔佛傳送符進入;
2.新增了七夕活動「七夕之祝」,七夕節期間玩家可在河陽-小環處男女組隊領取任務;
3.新增了門派貢獻度獎勵任務,高額貢獻度的玩家可在各自門派使者處領取「炙鷹令」,開啟任務;
4.輔天聖器、秘鏡玉簡、靈道蘊玄的兌換改為青雲「蕭逸才」處;
5.新增跨服PK競猜活動,玩家可以到河陽神秘商人「安鵬」處了解詳情。
技能:
1.附加施法限制類狀態的技能,現在可以正常的打斷對方技能釋放了;
2.修正了鬼王五重技能"魔魂天咒"真氣值消耗不對的bug;
3.修正了造化技能道術:煉氣還神II在5級時候製造的真元碎片不正常的bug,同時所有真元碎片的疊加上限提升。
其它:
1.各地仙工都學習了合成法寶「噬魂」的技藝,使用靈媒「天魔血晶」可以將「攝魂」和「噬血珠」血煉成稀世法寶「噬魂」;
2.開放了噬魂血煉靈媒和噬魂輔件、秘笈的兌換;
3.現在所有的煉器師處均可以兌換金精鐵玉類物品;
4.玩家被河陽的白眼狼殺死不再損失經驗;
5.降低了太昊升級後的佩戴等級需求;
6.增設了幻月洞府的傳送等級限制,低於要求級別的玩家不可進入其中;
7.取消了法寶血煉時的消息發布,還玩家一個安靜的環境;
8.更新了河陽「搖錢樹」文字對白;
9.移去了河陽城的NPC「雀巢咖啡使者」。

更新序號:442 版本號:1.3.7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太蒼空岩」,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飛劍:混元葫蘆;
2.商城增加新禮包「燁秋錦匣」,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項鏈:太昊;
3.商城增加新表情「小太陽(表情)」;
4.商城道具「血月鎮木」下架。
活動:
1.新增了請客活動「麻辣驤鍋」,玩家可在死澤-食神·鄭濤處開啟任務,宴請親朋好友聚會;
2.新增了焚香谷賽馬活動「追風聖靈」,每日19:20可在上古奇人處報名參觀比賽;
3.新增了黑石地宮趣味活動「仙緣寶纂」,玩家可在流波-楊戌邊處領取任務前往黑石洞尋寶;
4.開啟了「城市之間」選拔活動,7月28日-7月31日期間,玩家可以在上古奇人處選擇支持的城市並獲得獨有尊號;
5.新增了青雲「巡天左都御」處強化新首飾「太昊」的任務。
功能:
1.新增「數據互通查詢」功能,在登錄界面可以查詢某個伺服器是否進行了數據互通。若已經進行數據互通,則可以查詢到數據互通後伺服器的名稱,並快速切換到對應的伺服器;
2.老闆鍵改為默認不生效,可以在「系統設置\游戲設置」中選擇打開老闆鍵功能,系統提供兩種按鍵設置選擇。
技能:
1.天音技能「慈航法願」的狀態效果不再存在中斷期;
2.天音技能「慈航法願II」的開啟不再受周圍有無敵對目標限制;
3.法寶技能滿級後,不再顯示「下一階」技能屬性。

更新序號:431 版本號:1.3.6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大漠金沙」,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坐騎:沙王;
2.商城道具:「天竺牙雕」下架。
其他:
1. 更新了截至7月12日玩家上傳的幫派圖標。

更新序號:426 版本號:1.3.6
1.南疆血祭大師開始提供「初元器魄兌換低級元魂珠」服務,用以回收玩家誤操作購買的各類初元器魄;
2.修正了部分寵物輪回不能正常採集的BUG;
3.修正了清涼裝沒有光效的bug;
4.飛升任務boss「嘯天」現在可以免疫嘲諷。

更新序號:422 版本號:1.3.6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血月鎮木」,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飛騎:夜梟;
2.商城新增時裝「羽皇套裝(女)」;
3.商城彩票「鳳棲金枝」下架。
功能:
1.寵物採集添加了2種新的產物:碧煙石和藍月石,分別用於強化無星和1星的寵物裝備;
2.開放了寵物使者-夢溪·豆處的寵物裝備強化服務;
3.開放了寵物星相裝備製作材料——各星相元晶的兌換服務,玩家可以在寵物大師-秋葉·蘭處了解到具體的兌換比例和兌換方式;
4.仙工處新增龍丹物品,可用來法寶灌魔,增強法寶屬性;
5.解決幫戰時天人合一不正常選怪的問題,玩家在幫戰狀態下使用tab鍵為選擇怪物。
活動:
1.跨服PK選拔:7月3日、4日、5日、10日、11日、12日、13日20:30在15線昆侖紫府出現boss,掉落「斗魂金令」,7月13日24:00之前,幫主用「斗魂金令」在跨服PK雕像處可換取稱號,累積數量獲取全國跨服PK賽入駐資格;
2.城市之間活動:7月16日-7月23日,完美禮品使者處選擇支持的城市,獲得「城市之間快樂挑戰」稱號。

更新序號:407 版本號:1.3.5
1、普天同慶活動結束;
2、被「逃亡的靈猴」擊殺的玩家死亡後不再損失經驗

更新序號:403 版本號:1.3.5
1.「普天同慶」活動最後七天,時間調整為21:00-22:00;
2.開放了多寶天君處坎系列裝備的兌換;
3.修正了飛升戰場塔不刷出的問題;
4.降低低級區域出現的任務怪的強度且玩家被殺死不損失經驗;
5.擴展了闖關任務「聚妖令」玩家的防守區域,現在可以在包括怪物出生點附近的區域防守和殺怪;
6.降低了雪琪護送任務的最終boss強度;
7.更新了登錄游戲的背景音樂「相思引」。

更新序號:411 版本號:1.3.6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天竺牙雕」,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坐騎:象王;
2.商城增加限時銷售道具「至尊VIP白銀卡禮包」,使用後可以獲得VIP的服務:7天1.2倍經驗、虎魄冰晶增益效果,免費天人合一等;
3.商城道具「天袞靛石」下架;
4.商城周年慶特賣商品下架,商城懷舊商品下架;
5、三大主角時裝下架。

功能:
1.多寶天君處添加了戰場獎勵寵物兌換;
2.用滑鼠左鍵點選目標時,同時按住SHIFT鍵可以屏蔽其它玩家及寵物,選中NPC;按住ALT鍵可以屏蔽NPC ,選中玩家。

更新序號:407 版本號:1.3.5
1、普天同慶活動結束;
2、被「逃亡的靈猴」擊殺的玩家死亡後不再損失經驗

更新序號:403 版本號:1.3.5
1.「普天同慶」活動最後七天,時間調整為21:00-22:00;
2.開放了多寶天君處坎系列裝備的兌換;
3.修正了飛升戰場塔不刷出的問題;
4.降低低級區域出現的任務怪的強度且玩家被殺死不損失經驗;
5.擴展了闖關任務「聚妖令」玩家的防守區域,現在可以在包括怪物出生點附近的區域防守和殺怪;
6.降低了雪琪護送任務的最終boss強度;
7.更新了登錄游戲的背景音樂「相思引」。

更新序號:411 版本號:1.3.6
商城:
1.商城增加新彩票「天竺牙雕」,使用後有機會得到新坐騎:象王;
2.商城增加限時銷售道具「至尊VIP白銀卡禮包」,使用後可以獲得VIP的服務:7天1.2倍經驗、虎魄冰晶增益效果,免費天人合一等;
3.商城道具「天袞靛石」下架;
4.商城周年慶特賣商品下架,商城懷舊商品下架;
5、三大主角時裝下架。

功能:
1.多寶天君處添加了戰場獎勵寵物兌換;
2.用滑鼠左鍵點選目標時,同時按住SHIFT鍵可以屏蔽其它玩家及寵物,選中NPC;按住ALT鍵可以屏蔽NPC ,選中玩家。

⑸ 牛郎織女中老太婆是稱呼什麼詞這個詞的感情色彩是什麼這樣稱呼的原因是什麼

老太婆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是稱呼王母娘娘的,表達了對王母娘娘的憎恨,畢竟牛郎織女因為王母娘娘而不得長相見。

⑹ 關於節日的故事

關於節日的故事
我來答
日久未生情
LV.7 2017-11-24
七夕節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熱點內容
綜合深愛丁香 發布:2025-05-17 12:27:38 瀏覽:306
入夢七夕 發布:2025-05-17 12:27:36 瀏覽:747
群舞送你一朵玫瑰花 發布:2025-05-17 12:26:40 瀏覽:45
櫻花短劍 發布:2025-05-17 12:18:03 瀏覽:192
家種盆栽 發布:2025-05-17 12:10:07 瀏覽:957
冬季牡丹管理 發布:2025-05-17 12:10:00 瀏覽:568
七夕我送你 發布:2025-05-17 12:09:55 瀏覽:973
茶花的過程 發布:2025-05-17 12:08:32 瀏覽:863
蘭花求收購 發布:2025-05-17 11:59:56 瀏覽:165
玫瑰醬發苦 發布:2025-05-17 11:54:28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