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日本
1. 為什麼日本人很隆重的過七夕
七夕節在日本稱為「七夕祭り」(たなばたまつり),每年西歷7月初,日本各地文化協會就會組織人力物力為過七夕祭做准備。在觀摩日本各地的七夕祭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解讀牛郎織女故事的。 日本人稱玉皇大帝為「中國の天帝」,織女JJ為「織り姫」,牛郎GG為「彥星(牽牛)」。傳說玉皇大帝有一個擅長織布的王女(就是公主的意思),玉皇大帝將這位美麗乖巧的女兒下嫁給一個年輕勤勞的農民(就是牛郎啦)。兩人結婚後如膠似漆,終日卿卿我我。漸漸地,心系情郎的織女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差了,玉帝非常生氣,認為女兒和女婿沉迷於男女之情不務正業。為了懲罰這對夫婦,玉帝便將織女和牛郎分別放到天河的兩側,規定他們每年的七月初七才准見一次面。有時候七月初七碰巧天河的河水漲了,牛郎和織女過不去對岸(暈死,神仙居然還過不了一條漲潮的河流…… )。這時,善良的喜鵲就會飛來搭成一條天橋,讓這對夫婦得以相會。 總的來說,日本版的牛郎織女故事跟中國的差不多,除了一些日本化了的人名稱謂。其實,在中國古代早有「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的說法,這個說法在《西遊記》里也多次被用到。按照這條「天上1天=地上1年」的公式,其實牛郎織女的故事並不如傳說中那麼凄美。我們每年才能看到一次的牛郎織女星相會其實對於天上的戀人來說,也只不過是一天見一次面罷了。何來相似之苦呢?每天一次的夫妻生活還要求牛郎大哥必須擁有超人的性能力才行。 (途中五顏六色的裝飾品就是「短冊」) 就像端午節就要吃粽子一樣,從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必定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短冊」,以示慶祝七夕祭的到來。最初的短冊是用紅、青、黃、白、淺黃的彩色紙和長條詩箋製作成的,用五色線條掛在樹上或竹子之上。到了江戶時代,短冊被加上了裝飾的檐頭,然後用竹子豎起來。這種掛「短冊」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江戶時代,七夕和人日(正月初七)、上巳(日本的女兒節)、端午、重陽被稱為五大傳統節日(看看中國當時多威風,日本的五大傳統節日裡面有四個是源自中國的!)。每逢農歷的七月初七,將軍家就會在江戶城中插上各種竹製的裝飾品,並在長竹上面掛上「短冊」,短冊的檐頭通常會寫著「銀河」、「七夕」的漢字,長條詩箋上會寫著當時流行的和歌。人們在掛滿「短冊」的大街上歡慶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會。
希望採納
2. 日本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日本七夕節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夏季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日本,七夕原是朝廷和貴族的祭祀活動,稱為乞巧奠。然而,從江戶時代開始,它逐漸成為了一個民間慶典。與中國一樣,日本的七夕原本是在舊歷的7月7日慶祝,但在明治6年(1873年)改用新歷後,大部分地區將七夕調整到了新歷的7月7日。值得注意的是,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會將慶祝活動推遲到8月7日(有些說法是8月6日至8日三天),以便與舊歷的七夕相對應。
3. 日本的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
日本的七月七日是日本七夕節。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