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剃頭

七夕剃頭

發布時間: 2023-02-28 08:17:48

Ⅰ 女生剃光頭是怎樣一種體驗

出家人剃光頭皈依佛門,謂之「六根清靜,脫離俗世」。

有的女明星也會因為工作或者個性剃光頭,這個挺好理解的,但普通女生剃光頭的時候是在想什麼呀?

01

前不久,朋友突然給我發了一個消息「你一個女生剃光頭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在思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腦海里只出現了四個字「 笑中帶淚 」。

從我產生「想去剃光頭」這個念頭,到成為一個光頭,應該只經歷了不到一周的時間,或許有沖動因素在裡面,但在去剃頭之前,我有了解到有幾個剃過光頭的男生他們的經歷,好像並沒有多麼為難。嗯,身為女生,我也可以。

說實話,我真沒計算過剃一次光頭並長成清爽的短發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是不是趕得上來年夏天,是不是會被身邊人當做另類,滿腦子都是「削發以明志」。我甚至都沒有提前買假發,只是去飾品店買了兩頂帽子。

拿著帽子的時候,我重新思考了一下,真的要剃嗎?我想,剃吧,帽子都買了。

02

那時候大二剛結束,又不著急找工作,專四考完了學業量又稍微降了下去,反正也沒有男朋友,美醜都無所謂。

事前我也沒有跟任何人透露過這個念頭,當時正做完助教,夏令營剛開始報名。去理發店之前,偷偷跟其他助教說我去剪個頭發。 我站在都江堰農庄路口,那種美到心碎的夏日午後的陽光里甚至都沒有給自己的長發留最後一張自拍。

那天,是2016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理發店是沿著鎮上的路走下去隨便挑的。

進門後,阿姨問我剪發還是燙染,我小聲說:剃光。

阿姨問:「啥?」

我稍稍提高分貝說:「就是把頭發全都剃掉。」

阿姨說:「女孩子要想開一點啊,失戀沒什麼大不了的。別這么折騰自己啊,姑娘。」

我笑了,現在想起來那個笑似乎也是化解自己的緊張和尷尬,我說我就是自己想剃,沒得病更沒有失戀。

阿姨半信半疑地再次問我:「你想好了呀?那剃下來的頭發是留下來,還是扔掉?」

我說:「留下一小縷就可以了。」

03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消費場所的鏡子都自帶蠱惑人心的作用,我覺得眼前長發的自己還挺好看的,推發器嗡嗡地響起來的時候,阿姨說:「開始剃了啊,你要是不想剃就說,我立馬停下。」

突然覺得一陣酸楚,差一點就流出淚來,差一點就說出那個字「停」……但我沒有。

阿姨剃的特別緩慢,過了五到十分鍾,從下往上,才剃了一半。「現在反悔也還來得及,上面的頭發把下面的擋著的……」 阿姨停頓了幾秒,「你確定要繼續么?到時候後悔可真來不及了啊,姑娘……」

「我說阿姨,你就繼續剃吧,別問了。」其實我心裡放棄的念頭被阿姨念叨的越發強烈了,只能催促阿姨加快速度。

剃頭的過程中我一直睜著眼睛,看著頭發一絲一縷的掉落在地上,我心痛地想著,這可是我留了三四年的長發啊。

完了後,阿姨幫我拾起一縷頭發編成馬尾辮遞到我手上並說到:「還好你的頭型好看,剃了光頭很好看。」

後來回到農庄朋友老師也這么說,並邊說邊動手摸,我低下頭顱,任男男女女的手掌摩挲我的光頭。那一刻,我不知該開心還是該難過。

04

現如今有很多朋友知道我有過剃光頭的經歷,給我發微信,說佩服我,有個性有膽量。

其實我根本沒毛病,我就是有一個「我想剃光頭」的念頭,然後就去做了。世界上就不能有想剃頭就去剃的Girl嗎?但 人們就是只願意相信他們想相信的東西,或者這種「Girl」本身就是一種另類。

05

當然,除了誤解所帶來的不愉快,當時我發的空間和朋友圈扎扎實實讓我揚名全級、以及室友們的高中班級圈。後來跑市場,朋友幫我拍了幾張照片,是光頭期間為數不多的珍貴照片,想過去拍一套光頭寫真,窮且懶,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

之後因為不想被問七問八,太過引人注目,常戴帽子去上課,不過在宿舍樓層或去樓下打水的時候還是會引起同學紛紛側目。

其實我覺得我光頭的時候真的挺好看的,但從光頭到留到能染紫的短發的過程異常痛苦。

起先是長出一些短茬,然後長成寸頭,那是我最喜歡自己的階段,每天早上洗完頭就來來回回摸自己微微扎手的發根,甚是開心;寸頭過後,頭發變得像剛剛被剪了毛的小動物;之後長成正常男孩子的樣子,稍微美了一段時間;再過後,就變成了初高中那些不願意理發、鬢角過長的非主流男同學。等到劉海終於也養長,能重新梳開中分,整整一年過去了。

06

剃光頭對身邊的人來說沖擊有多大呢?《老友記》里Ross的新女友在Rachel的煽動下剃了光頭,所有人都覺得不好看,這事兒也直接導致了男朋友跟Ross分手。

二十幾年來,剃光頭這件事第一次讓從未對我多操心的父母氣到不想跟我說話,奶奶直接跟我說「她想替我去死了算了」。知道我打了五個耳洞,他們的反應很平淡,但沒想到對父母來說,剃光頭是比打五個耳洞殺傷力大的事情。

朋友們大致有兩種態度,女生多數覺得我挺帥氣勇敢的,男生們一般只會不帶太多惡意地笑笑我。

回想那段等待頭發長長的日子,大概是我成年以後最丑也最努力的日子,要說剃光頭這件事讓我學到了什麼,應該是真真切切地懂得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看起來很瀟灑、做起來也很瀟灑的事情。

所謂「隨心所欲」或者「酷」,都是有代價的,如果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或者都還沒有考慮好,卻已經做了,那必定要自己承擔隨後可以預計或不可預計的後果。 我通常不會跟別人提起剃頭有多酷多爽,因為對自己來說,漫長的蓄發過程是少一天都不行。

當有人問起我此事時,我從未覺得值得他們羨慕或者贊嘆。分享過很多心得體會,包括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你要有勇氣做自己但同時也應考慮身邊人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 忍得住破繭成蝶的痛,才能擔得起振翅高飛的美。

[懷左同學第三期寫作訓練營]

Ⅱ 什麼節日有什麼習俗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中國的元旦 ,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民俗學家:立春是重要歲時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農歷三月三拜祖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 。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沒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專家稱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臘八節已有千年歷史

Ⅲ 七夕節剃光頭是分手了嗎

沒準是脫發嚴重,想剃光頭!誰說一定分手啊!七夕幹啥啥不行?

Ⅳ 傳統節日的由來及風俗有哪些

  • 01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風俗: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元夕、上元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風俗: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龍抬頭(社日節/土地誕)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

    風俗:剃頭、祭社神、分祭肉、炮會、吃龍食(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吃春餅、吃豬頭肉等。

    4、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由來久遠,有歷史,乏記載。“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代的文學作品裡。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有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風俗: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5、寒食節

    寒食為舊俗中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古時日期並不固定,有說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大多和清明節過。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風俗: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寒食節是源傳於我國北方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6、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風俗: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

    7、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醫節、天中節等,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風俗: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放紙龍等,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葯水、拴五色綵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8、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風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9、中元節

    中元節,時間農歷七月十五,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風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10、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齊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風俗: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觀潮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11、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風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具體如: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等。

    12、寒衣節

    寒衣節,陰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等。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風俗: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13、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

    風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4、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風俗: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

    15、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風俗: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6、除夕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

    風俗: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燃爆竹、祭祖、掛燈籠等習俗。

熱點內容
玫瑰花的性質 發布:2025-05-18 01:03:23 瀏覽:547
赤楠盆景摘葉 發布:2025-05-18 01:02:26 瀏覽:414
胳膊上的梅花 發布:2025-05-18 00:49:03 瀏覽:714
玫瑰花與生活 發布:2025-05-18 00:30:19 瀏覽:324
布福娜盆栽技術 發布:2025-05-18 00:27:35 瀏覽:160
名家插花作品鑒賞 發布:2025-05-18 00:27:19 瀏覽:691
減字木蘭花詞譜 發布:2025-05-18 00:19:25 瀏覽:190
情人節特警 發布:2025-05-18 00:19:21 瀏覽:361
應用插花交流的作品是 發布:2025-05-18 00:19:21 瀏覽:615
早丁香 發布:2025-05-18 00:16:48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