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是東方的節日
⑴ 情人節是啥時候開始的西方的還是中國的
情人節是西方開始的,公元3世紀出現,大概在中世紀開始盛行,到了20世紀傳入回如中國。
情人節答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⑵ 中國情人節的起源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
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是以乞巧為主,
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說
當然人們對於情人節的認識,最多的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⑶ 東方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東方情人節是(陰歷七月初七,陽歷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比較重視的情人節有專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
公元270年屬--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⑷ 東方情人節是什麼節日
東方情人節就是七夕,為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回誕,答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⑸ 情人節是西方的還是中國傳統節日
情人節分為西方情人節和中國情人節,每年的2月14日為西方情人節,而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則是傳統的七夕,是屬於中國的情人節。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二是上巳節;三是七夕節。七夕其實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
⑹ 七夕情人節是中國的節日嗎
是的,七夕節又稱東方情人節。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版,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權、「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⑺ 東方情人節的節日習俗
東方情人節指的是貴州省台江縣苗族姊妹節,又稱為「姊妹飯節」,它的節日習俗如下:
台江苗族姊妹節是貴州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青年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山、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苗語叫「濃嘎良」。節日以青年婦女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飾,遊方,吃姊妹飯和青年男女交換信物為主要活動內容,節日內容豐富獨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節」。
據《苗族古歌》記載,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消失,唯有台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而台江的姊妹節習俗,要數施洞姊妹節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施洞地區每年農歷三月十三至十六過姊妹節,約定俗成不變。到農歷三月十三,各村寨的姊妹們都上山去采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製作黑、紅、黃、藍、白五色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裡去捕魚撈蝦;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和一些錢用來買鴨。因為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准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裡(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裡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子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斗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裡,又像十四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子中唱歌談情。
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團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綉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了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
節日期間晚上,男男女女相聚於遊方場上對唱情歌,談情說愛。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里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節日結束後,小夥子要回家了,姊妹們用竹籃盛裝五色糯米飯,飯里藏匿松針、椿芽、辣椒等愛情標識,把自己的心思乃至愛情送給男子,一切盡在不言中。
⑻ 2月14日情人節是東方節日還是西方節日
是西方情人節,東方情人節是陰歷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情人節,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⑼ 東方情人節和西方情人節有什麼不同
東方以中國的漢文化為主的情人節基本上的農歷的七月初七,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而西方的情人節是陽歷的2月14日,來源於羅馬的一個暴君分散了一對情侶!
東方的情人節是讓有情人見上一面,雖然牛郎織女的身份差的的很懸殊,但是王母娘娘還是很有人情味的,而西方的情人節是羅馬的皇帝搶走的一對情侶中的新娘還殺了新郎,這就很明顯的表現出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東方的情人節是為了紀念相聚,而西方的情人節為了紀念分離,說明東方人在感情上一感性為主,雖然七月初八倆人又分開了但是七月初七還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那!而西方呢以理性為主,從2月14日就永遠分開了,所以紀念!
當然了,西方的情人節和東方一樣有很多傳說,我這里只是引用了兩大文古國的神話傳說來佐證
的!
至於東方人過情人節的原因可能是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日益完善,我們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越來越容易接受,並且把和我們的文化相似的節日引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從而產生了現在的西方節日東方同樣慶祝的局面!
⑽ 七夕情人節又稱什麼節
七夕情人節有許多別稱,你知道七夕情人節別稱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七夕情人節別稱,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情人節別稱
1、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2、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4、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5、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6、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7、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8、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情人節簡介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情人節習俗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也叫東方情人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主要習俗包括祭月之儀、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天河夜話、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
民俗專家介紹說,七夕佳節,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也是姑娘、婦女重視和喜歡的日子。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風俗。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
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准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夥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人們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
古代時,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猜你喜歡:
1.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2)
2. 七夕來歷作文
3. 七夕情人節感想作文
4. 七夕祝福語大全
5. 七夕浪漫情話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