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架橋七夕

架橋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8-29 19:06:41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抄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襲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Ⅱ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期內盼年容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七夕古詩

1、《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七夕》

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3、《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4、《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5、《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Ⅲ 七夕哪中活動就近於傳統習俗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簡介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Ⅳ 七夕的由來

「乞巧節」又名「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傳統的「七夕節」有一定的儀式:夜晚設香案、 置瓜果、 迎巧娘 (織 女),少男少女學習模仿男耕女織,此謂之「乞巧」,主要是 祈求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 談到七巧節, 不得不提及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 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 一天, 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游嬉, 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 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 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 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Ⅳ 「七夕節」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傳說

曾經來小時候,萌萌懂事時。有一自天,石婆「織女」在西安碑林巡展!母親抱我去參觀,大批的人排隊,只為了摸一摸石像。據傳說:哪裡有病,就摸哪裡!稍微大點,在那個沒有空氣污染的年代。看著滿天的星斗,聽母親講那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多麼的令人懷念!

Ⅵ 乞巧節的由來為什麼叫「乞巧」

七夕乞巧節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夥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華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一天,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 ,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Ⅶ 七夕一般都是什麼時候 有什麼歷史

月31日,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夥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華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一天,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 ,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樣美麗動人的......
七夕別稱「星期」的背後,有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二星在七月七日這天會合,故稱。王勃的《七夕賦》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Ⅷ 銀河悵望兩相憐——詠七夕節古詩詞賞析(六)

銀河悵望兩相憐

——詠七夕節古詩詞賞析(六)

王傳學

宋代以後,七夕節仍為歷朝所重視。表現七夕風俗的作品形式多樣,詩、詞、曲、戲劇、小說等,都有不少佳作。

元代詩人盧摯的散曲《沉醉東風·七夕》,描繪了七夕風俗: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盧摯(公元1242—1314年)字處道,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詩人、散曲家。官至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書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此曲首二句寫七夕時的環境氣氛:白銀燭台放射出的光線照亮了畫屏,在晴朗的夜晚人們靜靜地坐在亭子里。接著寫人們的七夕活動:婦女們用蛛絲穿過綉針在乞巧,金鼎中焚燒著龍麝香,人們都在慶祝人間七夕這個佳節。最後融情於景,寫自己的怡悅心情: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的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

在這支小令中,詩人化用唐杜牧《秋夕》詩句,繪製成一幅靜夜仰望天河圖,並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月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再看元代散曲家喬吉的【雙調】《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崔徽休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雲屏?今夜新涼,卧看雙星。

        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

上曲寫歌女的美貌。崔徽:唐代歌妓,很美麗,善畫自己的肖像送給戀人。曲子寫道:無須用崔徽的畫圖去增添美色,你的美貌像春雨般柔弱彩雲般嬌媚,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麗。筷子頭一樣小的歌唇,蔥枝一樣的纖纖細手,好一個嬌艷的美人。春妝整整齊齊水灑不著,身 材修長亭亭玉立,風兒一吹就會東歪西傾。她從淺醉中剛剛醒來,孤單單沒有人相伴,深夜裡涼意襲來,躺著仰望天上牛郎織女雙星。

下曲寫歌女的歌聲。黃四娘:美女的泛稱。歌女像黃四娘在壚邊賣酒,一片青旗迎風飄展,一曲清歌玉潤珠圓。滴滴清露和著烏雲般的黑發,加上鮮花細柳映襯,再細細地梳洗打扮。看著歌女沒有半點苦悶愁煩,我忍不住問她作了怎樣的醉夢,醉笑中請誰相扶?她伸出纖纖玉手,攪著我嘴上的胡須索要贈詩。

七夕之夜,作者與美麗的歌女在一起,欣賞她的美貌,傾聽她的歌聲,為她作詩填曲,表現了一位戲劇家的情趣。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七夕醉答君東》,寫出指導排練《牡丹亭》的感受: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的這首寫給友人君東的詩,講的是一個教人排練戲劇《牡丹亭》的故事。

作者辭官回到家鄉,在自己的家居玉茗堂,有戲台春翠屏。快到七夕,在這里,正在排練作者寫的劇作《牡丹亭》。看了台上的表演,湯顯祖大失所望,為演員們不懂劇中深意而欄干拍遍,懊惱不已,只好自己上台,親自操檀板,敎小伶(演員)演出。(檀板,打擊樂器,用於打拍子)《牡丹亭》是描寫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傑作,明朝人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看來,要演好這出劇,必須深刻理解劇中的內容,方能掌握精髓。

在古代,封建禮教「吃人」,演《牡丹亭》不易,湯顯祖盡管「親操檀板」,但深刻領會的,能有幾人?

明代戲劇家謝儻的《四喜記·巧夕宮筵》中寫道:

時當七夕,天上人間。

鵲渡銀河,良宵第一。

謝讜(公元1512—1569年)字獻忠,號海門,明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進士,授太興縣令。他才華俊逸,工詩、古文詞,善作曲,著有《四喜記傳奇》等。

這四句稱贊七夕為「第一良宵」的詩句,是劇中女主人公在七夕乞巧時發出的感嘆,不僅是千百年來對此佳節的公正評價,更是對美好情感的熱切呼喚。

晚明女詩人葉小鶯的《七夕後夜坐,紅於促睡漫成》,道出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

池畔芙蓉映碧蘿,

歲星今又隔銀河。

侍兒未解悲秋意,

明月高懸怯素羅。

葉小鶯,字瓊章,晚明女詩人,曲學名家沈憬的外孫女,父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年僅17歲病故。清代學者陳廷焯稱其「詞筆哀艷,不減朱素真,求諸明代作者,尤不易靚也」。沈宜修《季女瓊章傳》雲:「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古今。作詩不喜作艷語,集中或有艷句,是詠物之興,填詞之體。」 有《返生香》一卷。

紅於是葉小鶯的侍女。七夕過後,女詩人夜坐庭中,侍女紅於催促她睡覺,於是寫下這首詩。

詩寫七夕前後的景色:池塘里的芙蓉盛開,紅花映著綠葉,一片美景,可是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又被銀河隔開了。他們昨夜相會,今又分開,該是多麼悲傷的事啊。侍女不懂得這悲傷的情感,只擔心夜已深我的素衣禁不住寒意,催促我進屋睡覺。詩人抓住這一個細節,寫出了自己對於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心情。

晚明女詩人黃淑德的《七夕》,感嘆人間長別多:

鵲駕成橋事有無,

年年今夕會星娥。

時人莫訝經年隔,

猶勝人間長別多。

黃淑德為晚明嘉興名士黃洪憲子媳沈紉蘭的從妹,字柔卿,通文史、音律,早寡,禮佛隱居。

詩人針對牛郎織女相會這一傳說,將天上與人間進行對比。牛郎織女雖然一年才能一會,但這是定期的、延續的,因而充滿期待與希望;而人間除了相見永無期的死別,還有一去經年杳無音信的生離,令人絕望。「猶勝人間長別多」,表達了詩人對人間夫妻長期別離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清代詠七夕的詩詞比較多,特別詩眾多女詩人的詠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清代詞人朱彝尊的《怨王孫·七夕》,回憶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乞巧誰憑。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此夕何夕也。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等。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召入南書房供奉。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者,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

詞中寫道:天河架橋,織女牛郎七夕如約相會。誰又能憑此乞巧?七夕夜相會的牛郎織女啊,不要訴說你倆的離愁別恨,我與妻妹的分離不更為可憐嗎!那離家很久的遊子啊,孤零零的難於入眠。今天夜晚怎能忘記那個夜晚呢?記得當年七夕,曾與你一起憑欄遠眺,那一夜晚,小院里微風習習,如碧的梧桐葉沙沙作響……

七夕本應是戀人相聚的日子,可詞人與他相戀的女子天隔一方,難於相會,只得借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回憶自己七夕相聚的往事,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鵲橋仙·乞巧樓空》,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懷念:

        乞巧樓空,影娥池冷,佳節只供愁嘆。丁寧休曝舊羅衣,憶素手、為予縫綻。

        蓮粉飄紅,菱絲翳碧,仰見明星空爛。親持鈿合夢中來,信天上、人間非幻。

這首《鵲橋仙》就與牛郎織女無關了,這是寫於愛妻亡故之後,詞中表達了樓空人去,物是人非的傷感,又進而生發出夢幻般的奇想,亦實亦虛、饒有浪慢特色。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首《七夕》絕句:

一穗孤檠對酒消,

旅懷偏是可憐宵。

人間多少銀河隔,

烏鵲能填第幾橋。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為國為民奔波,身處異鄉而不得與親人團聚的處境。「人間多少銀河隔,烏鵲能填第幾橋」,詩人感嘆人間有多少「銀河」把人們隔離,對人間的悲慘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

晚清詩人姚燮的《韓庄閘舟中七夕》,描繪了七夕的優美景色: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姚燮(公元1805—1864年)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等。晚清文學家、畫家。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七夕節晚上,詩人乘坐的小船在荷花中穿行,節日的歌聲隨著晚風傳來,吹來陣陣涼意。輕煙籠罩著湖邊的楊柳,倒映在靜靜的水面,青綠色的遠山像水波起伏,酷似眉毛;淡黃色的月亮也彎彎高掛,亦似美眉。詩人把韓庄閘船中所見的湖光山色之美與七夕節的美好節日氣氛結合起來,既描寫了微山湖之美,又融入了節日氛圍,使詩味更濃。

清代女詩人眾多,她們從女性的角度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詠七夕詩中有著獨特的感受。

江蘇鎮江有個王氏女,14歲那年的七夕,她作了一首詩:「四海煙沉望下方,笑他痴女忒荒唐。小仙果有無窮巧,如何一歲一見郎。」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少女並不相信「乞巧」,而是借用織女之口寫詩,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前人窠臼。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感嘆人間願望難於如願: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干斜轉玉繩低,問乞得、天機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年老。

此詞作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題畫詞,畫為雲林所繪《閏七夕聯吟圖》的仕女圖。

七夕聯吟是畫的主題,所以詞人從七夕寫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佳期,銀河的鵲橋架起來了。因為作畫之時時逢閏七月,有了兩個佳期,橋也再次「重駕」,而人間也有了兩次乞巧活動,女子們希望乞得終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機會也有兩次。詞人問,她們在斗轉星移,星光也在移動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機,詞人對此提出了疑問。因為年年有七巧節,也年年有乞巧活動,但婦女們也未必總是幸福,原因是世間總是「多事紛紛」。神話故事本來「虛無」,「便是有」,牛郎織女「也應年老」了。詞人對於男女婚姻愛情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結論,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這幅仕女圖,主在表現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畫中她們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美。詞人舍棄了歷來對於這種美的歌頌,而別出機杼地引導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即美麗的願望,在人間常常是難以如願的。它啟發人思考,同時也深化了詞的思想主題。

清代女僧德容的《七夕》,留心是牛女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

玉露金風報素秋,

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

遺我庭前月一鉤。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俗姓朱,名又貞。家世書香仕宦,事親盡孝。年十五,適同縣張我朴,唱酬甚洽。張為科場所累,全家發遣。德容寫四言長詩,記敘冤情,吁請捐軀代姑舅,未允。遂於遠地邊塞流放之地出家。工詩能文,尤長七言,詩風委婉含蓄,深沉悲涼。著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雲》等集。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七夕佳節,詩人獨自一人在樓台,不免感到憂傷和哀愁。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牽牛織女的團聚,別人感到歡喜,而詩人卻想到短暫相聚之後的別離,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同樣寫天上人間對比,清代女詩人歸懋儀的《七夕和韻》其二則別出手眼:

銀河悵望兩相憐,

只隔形骸不隔緣。

對面恍同千里遠,

人間卻又羨天仙。

歸懋儀,字佩珊,號虞山女史,是清代中期性靈派重要女詩人,袁枚的女弟子。她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量的詩篇,有《綉余小草》、《綉余續草》等詩集傳世。是清代閨閣詩人的典型代表。其詩藝術特點鮮明,才情縱橫,為人稱道,著名詩人趙翼以「女中青蓮」譽之。

在這位著名的隨園女弟子看來,牛郎織女之間雖然隔著銀河,但心靈是相通的,而人世間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廝守卻咫尺千里!相較之下,天仙之間的情緣真實令人羨慕。「對面恍同千里遠」,道得此語,詩人也許是傷心人別有懷抱吧!

清代浙江秀水縣的才女黃箴,著有《文韻閣詩集》,她也寫過一首《七夕》:

造化玄機卻總才,

名花終古少常開。

阿依不乞天孫巧,

但願年年送拙來。

詩人說,因為上天都忌妒有才的女子,因而自古以來才女大多薄命。詩人別出心裁地寫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孫(織女)乞巧,而要求乞拙的想法,這實際是對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控訴和鞭撻。

清代女詩人姚淑的《七夕》詩,隱含著對女性命運的感喟:

徘徊雲漢間,終古織機杼。

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

姚淑,字仲淑,別號鍾山秀才。她性頗明慧,善丹青,工蘭竹,得北宋人筆意,每當提筆作畫,有婢侍墨於旁,用墨之濃淡,恰到好處。其夫李長祥有詩贊雲:「別有香在口,莫謂胭脂墨,數筆成嬌姿,艷麗不可得。」著有《鍾山秀才海棠居集》。

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織女,實則是借織女來自嘆,訴說的是絕大多數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勞不已的辛酸。而「終古」二字,則隱隱指向數千年女性不變的命運。無盡感喟,盡在言中。

清代女詩人吳綃的《七夕》,抒發了對丈夫回歸的期望:

星光歷歷漢悠悠,

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

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

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

一輪風露不勝秋。

吳綃,明末清初女詩人,字素公,號水仙,常熟進士巡道許瑤之妻。著有《嘯雪庵詩鈔》及《嘯雪庵詩余》。其詩詞風格多清麗,部分詩文頗有陽剛之氣。

吳綃因丈夫許瑤「多內寵」,心境有異,遇七夕節,故偏多感觸。首聯即寫自己七夕獨倚閣樓遙望雙星相會,而內心無比惆悵。頷聯乃流水對,下句承接上句意。因為人間多別恨,於是懷疑天上神仙亦有離愁,顯然詩人是有所感觸的。頸聯的「梁清」即梁玉清,織女的侍女,這里指其夫許瑤所寵的歌姬,詩人認為這些被逐的歌姬也值得同情。子晉,即王子晉,又稱王子喬,善吹簫,能引鳳,另一人蕭史亦能以簫聲引鳳,其後與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各自乘赤龍與紫鳳飛升而去。吳綃亦期望丈夫回心轉意,方能「合共游」,詩意明顯。尾聯寫嫦娥嫉妒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故遍灑風露寒氣襲人。實則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Ⅸ 七夕架婚姻橋是什麼意思

這東西很復雜,應該問清楚八字先生,可能只有他才懂。祝你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熱點內容
情人節分手報復圖片 發布:2025-07-04 20:32:15 瀏覽:122
歌唱七夕 發布:2025-07-04 20:27:08 瀏覽:872
綠城翡翠湖玫瑰園 發布:2025-07-04 20:26:06 瀏覽:152
海棠私募 發布:2025-07-04 20:11:45 瀏覽:861
手工掐絲荷花 發布:2025-07-04 19:59:46 瀏覽:358
海棠灣房產 發布:2025-07-04 19:56:57 瀏覽:75
綠植盆栽用什麼鋪面石 發布:2025-07-04 19:56:42 瀏覽:534
雀梅盆景開花 發布:2025-07-04 19:56:38 瀏覽:289
盆栽加糖 發布:2025-07-04 19:48:35 瀏覽:494
賣綠植微商 發布:2025-07-04 19:44:04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