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七夕
❶ 中西方情人節的發源歷史背景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
歐美傳統民間節日。又譯聖瓦倫丁節。定於每年2月14日。情侶們在這一天互相交換表達愛意的賀卡和禮物。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3世紀迫害基督教徒的羅馬帝國,一位名叫瓦倫丁的教士因救助基督徒而被捕,在獄中,他與典獄長的女兒相愛,269年(一說270年)2月14日,他殉道而死,此後教會便將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作為紀念。另一種說法是與中世紀歐洲人認為鳥類發情擇偶始於2月14日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節日逐漸成為流行的非宗教節日,瓦倫丁也成為情人、情書以及與愛情有關事物的代名詞。情人節多以紅心、鮮花、賀卡、巧克力為慶祝方式。在丹麥,男子通常會寫信給女子卻不署名。如果收信人猜出寫信人,那麼這名男子要在這一年的復活節送給她一份禮物。在義大利,人們相信,未婚女子在情人節這一天日出之前站在窗前,第一個來到她窗下的男子就是她命中註定的情人。在加拿大、英國等地,人們多是互相郵寄賀卡、互贈瓦倫丁圖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洛弗蘭德鎮的情人節最為著名。該鎮的英文地名可意譯為情人居住的地方,因此每年情人節時,都有眾多信件寄往此地,以便蓋上有濃郁愛情味的郵戳。情人節的活動並非只限於情侶之間,它已成為一切人用來聯絡感情的紐帶。親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師同學都可以借情人節的機會來表達彼此的愛。
中國七夕,
七夕文化及傳說背景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就不得不提到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衋彼牽牛,不以報箱」。後來,牽牛星、織女星開始有了人的形態,愛情的靈感充盈其中。
據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趙建文介紹,牛郎織女的傳說到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漢代時已有人把它由民間故事整理成詩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興平市簡介:
興平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咸陽市下轄,距離西安50公里,1993年6月撤縣設市。
興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封建王朝曾兩次在興平建都:一次是西周第七個皇帝周懿王二年(公元前908年),把國都由鎬京遷到犬丘(今興平城南的南佐村);一次是楚漢相爭時,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王都設在廢丘(今址同上)。1968年,咸陽地區專署機關曾遷駐興平近兩年。
興平自古多人傑,西漢雲中太守魏尚,飛將軍李廣,東漢戰將馬援、耿恭、耿秉,經學家馬融,史學家班昭,文學家傅毅,三國戰將馬超,機械發明家馬鈞,西晉十六國時織迴文璇璣圖的女詩人蘇若蘭,清代農桑學家楊雙山等名人就出生在這里。興平兒女更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僅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進入陝西英名錄的烈士就有172人,陝西省地下黨創始人魏野疇、史可軒、抗日英雄楊法震、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楊嘉瑞等老前輩為黨為人民,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興平文物古跡馳名,旅遊資源豐富。全市古跡文物共計39處6548件。
城東北十公里處有西漢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漢武帝茂陵,茂陵霍去病墓石雕是我國大型石雕藝術中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批優秀文化遺產,茂陵博物館還被國家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城西十三公里處的唐楊貴妃墓,留下的32篇歷代文人墨客石刻,具有極高的書法和文學價值。茂陵石雕為我國已發現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優秀文化遺產,為國內外史學家所珍重。茂陵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馬等,被視為國寶。城西有馳名中外的唐楊貴妃墓,貴妃墓東西十二間碑廊鑲嵌著歷代文人題詠的石刻三十二通墨跡詩篇,或品評李隆基,或褒貶楊貴妃,各執己見,不一而論,其文學和書法藝術價值極高。
城內有建於唐代玄奘譯經和七級八角形古塔及佛教東傳時的清梵寺;明代金碧輝煌的文廟大成殿等。還有東漢經學家、文學家馬融墓。東漢女史學家曹大家(即班昭)之墓,黃山新石器遺址等,都是頗有名氣的文化遺產。
1992年,在城內開發地熱自噴泉一處,水溫 62℃,自噴高18米,經鑒定,溫泉水質屬於重碳鈉型,具有溫度高、硬度小、礦化度低,含有氟、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和氣體氡,是健身療養、旅遊度假的理想場所。在馬嵬貴妃墓旁發現的天然礦泉水,被鑒定為優質礦泉水,日開采量可達兩千噸。興平又是中外遊客去法門寺、乾陵觀光的必經之路。興平正以嶄新的姿態喜迎八方賓客。
官方認證:
牛郎織女這對眷侶被生生分開的命運十分悲慘,這段愛情傳說在「申遺」過程中的競爭態勢也可以用「慘烈」來形容:11地同時申報,6地同時入圍,到最終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陝西西安、山西和順、山東沂源三地均榜上有名,並列成為「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佇立在我市長安區斗門鎮昆明湖遺址兩岸的牛郎、織女石像,史料記載是漢武帝為映照天上的銀河而立。當地村民世代都把這對「從天而降」的石像當做寶貝,還出資蓋起「石婆廟」供奉石像,每年舉行相關民俗活動,流傳著各種版本的牛郎織女的趣味故事。
這么多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言之鑿鑿地擺出各種「鐵證」,西安最終「申遺」成功的優勢何在呢?實物遺存、史料記載、民間傳承就是我們的有力佐證,除了證據確鑿,西安的優勢還在於一個「早」字。
著名民俗專家韓養民說:「昆明池和牛郎織女石像是漢代所建,《漢書》里多次提到石婆石刻,《西京雜記》也提到了漢代的七夕節。這是中國最早的實物和文字記載,所以『牛郎織女』的提法祖先早有結論。」而且,關於七夕節發源地在西安的說法,韓養民早在22年前與人合著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一書中就提出來了。
為什麼大家紛紛來搶「牛郎織女」?這一愛情傳說為何變得如此炙手可熱?對此,韓養民認為很平常,「就像百花園里綻放的花朵,越是百花齊放越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受人重視」。
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傅功振認為,西安為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申遺」比其他地區晚了一步。他說:「西安是古都,悠久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太多,名人逸事太多,大家反而覺得不稀罕了。像『牛郎織女』這樣一個起源於漢代的文化遺產,對其他省份來說彌足珍貴,他們揪住一根稻草肯定花大力氣培養扶植。可西安需要保護的文化項目實在太多,所以難免有所遺漏。」
「申遺」成功之後,今後的路該怎麼走?目前,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得到了北京專家與長安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據傅功振介紹,政府將在保護原有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加大對相關文化產業、文化機構的開發工作,建成相關文化展覽館,改造舊有的昆明湖遺址,要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文化旅遊景點。
美麗的愛情感染著人們,但很少有人去考證這一傳說的發源。經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會研究員、興平市方誌專家翟崇仁10多年考證發現,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就在興平。
❷ 七夕情人節最好的旅遊地是哪
麗江古城 。 真的很浪漫美麗。 這是國內的
普羅旺福 。 有很美麗的花海。 國外的
謝謝 求採納。
❸ 七夕節德陽有什麼好玩的
德陽名勝古跡眾多:有蠻聲大江南北的古蜀三星堆遺址,西南最大的孔廟,雄偉壯觀的李冰陵,以及三國遺跡白馬關龐統祠、諸葛雙忠祠等。有集「雄、奇、剛、秀」於一身,以「五絕四海」聞名的鎣華山,成片原始森林的九頂山,有省級森林公園——雲湖森林公園、劍南春森林公園、東湖山公園、房湖公園和繼光水庫,還有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的德陽石刻、旌湖等現代文化娛樂景區。德陽是名人匯聚地,有孝子安安、名臣秦宓、農學家張師古、文學家李調元、「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和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等眾多古今傑出人物。德陽是國家確定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基地,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三大重裝生產企業的重型機電產品以及劍南春酒廠生產的名酒劍南春蜚聲中外。德陽旅遊基礎設施完備,地處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綿陽機場的中間地帶,寶成鐵路由北而南貫穿全境,直通成都。現有星級飯店賓館 10 家(其中:三星級飯店賓館 6 家、二星級飯店賓館 4 家)、旅行社 27 家。
下面帶領你到德陽去逛逛:
三星堆
三星堆位於德陽廣漢市南興鎮,是國家首批 4A 級風景名勝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五大旅遊區、三大旅遊品牌之一,也是四川省境內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其范圍 12 平方公里。此地自 1929 年出土四百餘件玉石器後,即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1986 年又發掘出土了兩個商代大型 「 祭祀坑 」 ,先後出土了金、銅、玉、石、陶、象牙等珍貴文物近千件。三星堆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世界上古文明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資料,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三星堆古蜀國的存在,把蜀文化上推了近 2000 年。三星堆遺址是長江上游古文化的中心區域,是中華古代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廣漢金雁湖公園
川西名園金雁湖,座落在廣漢市雒城鎮北門外,古金雁橋西側,緊傍鴨子河。佔地千畝,水面達 200 畝以上。金雁湖公園的主體是湖,公園內有金雁宮、希臘長廊、「激流勇進」、聲控「十二生肖」、國際列車等諸多遊人參與性項目。
廣漢房湖公園
房湖公園,位於廣漢市雒城鎮西南隅,被譽為「川西明珠」,為唐代名相房琯貶任漢州刺史時所建。佔地 528000 平方米,在川西各縣中均屬罕見。園內古色古香,既有蘇州式園林小巧玲瓏的特色,又有巴蜀園林中古風的神韻。該園西面園門是雒城古城的雉堞大門,雉堞 500 米,城樓三層,高聳巍峨,金瓦生輝,檐柱流丹,庄嚴雄偉。園內有園藝園、覃子豪紀念館、荷花池、琯園、欞星門、聖喻碑亭、遠香凝翠樓等景點。
參觀三星堆、游覽金雁湖和房湖公園,你可入住三星級飯店(賓館)——西園賓館和三星堆國際大酒店,並可購買到三星堆文物復、仿製藝術品和延伸品。然後,你可到什邡領略鎣華山絕妙的自然風光。
鎣華山
鎣華山位於什邡市城西北 37 公里處,距成都 98 公里,古稱章山。景觀范圍 106 平方公里,山頂海拔 3160 米。鎣華山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鎣華山壯闊奇妙的氣象景觀 ——「 五絕 」( 看日出、觀雲瀑、賞佛光、品聖燈、逛花山 ) 、 「 四海 」 (雲海、霧海、林海、花海)。
西部驚奇歡樂谷
西部驚奇歡樂谷景區位於鎣華山內,這是西部首座主題公園與風景名勝相結合的第二代旅遊產品,有死海漂漂浴、溫泉、 4D 電影、遨遊太空、河谷高爾夫、機械狂牛、鳥園、神奇小屋(斜屋)、歡樂劇場、 NB 聯賽、歡樂點球、勝利鼓場、虎穴迷宮、古宅冤魂、歡樂熊貓、網吧等數十個遊客參與的項目,充分體現了驚、險、奇、歡樂的主題,這里森林覆蓋率達 90% 以上,空氣質量一級甲等,被譽為 「 天然氧吧 」 。
什邡李冰陵園
李冰陵園在什邡西北洛水鎮,距什邡城區 20 公里,距洛水鎮 2 公里。它是一處富有文化歷史內涵的紀念性園林,是一處古樸凝重的含秦漢風格的建築群。景區內牌坊、湖泊、道路、橋梁、雕塑、殿堂、亭閣、陵墓皆巧借地形地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表現出水文化、石文化的藝術特色。陵園下有「傍湖居」,給遊人提供食宿娛樂。
游覽鎣華山你可入住三星級飯店——宏達金橋飯店,以及鎣華山山上的農家樂。在盡情享受原始自然的美麗後,便可到中國四大年畫所在地之一、以劍南春聞名海內外的綿竹,品嘗香醇的名酒、欣賞美妙絕倫的綿竹年畫以及奇妙的自然景色。
綿竹年畫博物館
綿竹年畫博物館位於綿竹市區城南,展廳面積 1600 余平方米,是融收藏、整理、研究、創造、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培育新人、以藝術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全國唯一的專業年畫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大的年畫館。館內收藏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清代綿竹年畫大師黃瑞鵠所作的《迎春圖》,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雲湖森林公園
雲湖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距綿竹市區 21 公里。園區總面積 10320 畝,因在公園中心區有一高山湖泊鑲嵌於萬畝林濤中而得名。每年的 4 至 5 月,到雲湖森林公園可目睹滿樹盛開的珙桐花,可品嘗薇蕨、春芽、楠竹筍和哲耳根,並感受雲湖周圍那片土地上空靈曠古的神韻。景區年平均氣溫 7°C—9°C ,最高氣溫在 7 月下旬,為 25.6°C ,最低氣溫在 1 月下旬,為 -9.6°C ,具有獨特的高山森林氣候環境,是夏季避暑,秋季登高,冬季賞雪的好去處。
綿竹諸葛瞻父子墓祠
綿竹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諸葛雙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跡之一。它與成都武侯祠遙遙相對,都是為了紀念諸葛一門「三世忠貞」而建的。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於一堂的塑像,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有祖孫三代,前殿祀諸葛瞻父子,啟聖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高風亮節。
在綿竹,你可入住三星級飯店——劍南春大酒店,選購獨具特色的綿竹年畫及名酒劍南春,然後到三國蜀漢文化旅遊區——羅江白馬關龐統祠觀光旅遊。
白馬關龐統祠
龐統是三國時代與諸葛亮齊名的名士,社會上流傳著 「 伏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 的口碑。風雛是誰?龐統也,龐統祠墓是安葬三國時代劉備的軍師龐統的地方,位於德陽市羅江縣鹿頭山白馬關。
當你走出戰馬嘶鳴中古戰場,驅車到中江便可看到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家鄉的巨大變化。在中江,可入住二星級飯店(賓館)——花園飯店和新伍城大酒店。
黃繼光紀念館
黃繼光紀念館位於中江縣城東側的魁山麓東溪河畔,是為了紀念 1952 年 10 月 20 日在震憾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英勇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而修建的。黃繼光紀念館先後被德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 「 青少年教育基地 」 ,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被國家教委等六部門命名為 「 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和 「 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
中江繼光水庫
繼光水庫因紀念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而得名,距中江縣城 22 公里,庫尾橫跨羅桂公路。庫闊處碧波萬頃,山巒倒映,庫窄處河港交錯,天然成趣。沿庫一帶峰巒綿亘,峰轉景移。特別是中段,山上長滿蒼松翠柏,農舍幽靜,田園氣息濃厚。
當你游完中江,帶上細如發絲的中江特產手工掛面,乘座約 30 分鍾的公共汽車,便到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西部明珠——德陽。在德陽,可入住三星級飯店(賓館)——德陽大酒店和旌湖賓館,以及二星級飯店(賓館)——東電賓館、華西賓館,游覽以「東方藝術的瑰寶,人類智慧的結晶」著稱的德陽石刻、美麗的旌湖和中國德都孝城等景區。
德陽石刻
德陽石刻,是我國最大的現代藝術石雕群。德陽石刻牆體全部用石料砌築、虛實結合,韻律恰當,高潮迭出,猶如古今交融,跨越時空的瑰麗畫卷。
中國德孝城
中國德孝城位於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 孝泉,這里是 「 二十四孝 」 之一 「 湧泉躍鯉 」 和《後漢書記》所載 「 一門三孝 」 故事發生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代,孝泉就以一門三孝的故事而聞名於世,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都享有盛譽。位於中國德孝城三孝園內的龍護舍利塔,為四川現存的惟一元代磚塔。塔高 37.8 米,外檐 13 級,內 5 層,有階梯轉而上可登塔頂。迄今已 600 多年歷史的龍護舍利塔,塔體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德陽孔廟
德陽孔廟佔地 297000 平方米,號稱全國第三、西南第一,是我國至今仍完整保存的幾座孔廟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德陽市中心,與德陽大型綠色廣場 —— 文廟廣場相鄰。德陽孔廟始建於南宋開禧二年( 1206 年),現存孔廟是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年)進行大規模修葺後留下來的,共有啟聖殿、大成殿、碑亭、禮禾亭、戟門、泮橋(泮池)、欞星門、萬仞宮牆等 30 余處古建築。
❹ 南京有哪些比較好玩的地方(具體的!~~)要適合七夕和女朋友去玩的!急!~
情侶園啊 估計 最近結婚的肯定不少 奧運加七夕 去看看婚禮在玄武湖畔憧憬未來也不錯的回 沿著玄武湖環湖答路走到太平門那 就是紫金山中山陵了 到那的海底世界玩玩吧 很有意思的 出來做2路帶她坐到夫子廟七夕那裡肯定人很多不過有氣氛 到那最主要小吃多的 呵呵 帶女生去最好 這樣一天差不多了
❺ 七夕節泉州哪裡好玩
古厝茶館、
清源山頂
喝咖啡?南俊巷思念人咖啡,華僑新村的5排5號、諾爾咖回啡,溫陵路的M9藝術工廠(答有咖啡也有酒)
文廟會有活動嗎,具體見報吧
ktv,酒吧1801,巴洛克,度尚,f1,都可以去,推薦田安路上上酒吧。
惠安的海邊不錯啊 可以去露營 看日落啦看日出啦
❻ 成都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十二橋側。1985年發掘,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有大片的商代早期建築遺址,並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卜骨等。遺址中商代木結構建築的發現,在全國尚屬首次,是我國發現的柱礎以上結構最完整、構件最齊全、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遺址。該建築採用打樁基、竹篾綁扎、榫卯相接的技術,建築形式屬於"干欄式"。?
文君井
【文君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臨邛鎮里仁街中段南側。相傳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址。是一處佔地6200平方米的園林和古建築相結合的紀念遺址,現存文君井,相傳即當年卓文君開酒店的用水井,井畔東為照壁,上刻楷書"漢卓文君井"5字。北側豎詩碑一塊,面井一面刻清代進士曾先曦楷書"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崍時手書《題文君井》詩和跋辭。該處園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來,政府撥專款進行過多次維修,1959年開始對外開放。現園林布局以文君井為中心,北隔水池為琴台,東側有當壚亭和水榭,南側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築漾虛樓。整個園林顯得小巧,玲瓏,秀雅。?
武侯祠
【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南門大橋西側,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6世紀,初與漢昭烈(劉備死後謚號)廟相鄰。明初,並入昭烈廟,形成現在的君臣合廟的規模。大門額書"漢昭烈廟",人們卻總稱它為武侯祠,說明廣大群眾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原有殿宇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主體建築坐北向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寬敞,布局嚴整。劉備殿與東、西兩廊和二門,諸葛亮殿與兩側書房、客室及過廳,各自形成一組嚴整的四合院,中有山木花石陪襯,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殿宇西側是劉備墓,又稱惠陵。祠內塑有蜀漢歷史人物像47尊,碑碣40餘塊,其中稱為三絕碑的唐碑最為著名。還有匾額楹聯30餘件,鼎、爐、鍾、鼓10餘件,這些都是研究蜀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隋唐窯址
【隋唐窯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區西一環路二段。是目前四川省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時期窯址。佔地6783平方米。1983年發掘。其中有2座隋代短龍窯、4座唐代饅頭窯和大量陶瓷器物等。隋代短龍窯在全國屬首次發現。?
寶光寺
【寶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北18公里新都縣城。佔地8公頃。四川省佛學院所在地。川西地區禪宗主要傳戒叢林。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入蜀駐寺,敕高僧知玄建磚塔13級,取名無垢舍利塔,更寺名為寶光,敕知玄為住持。歷宋、元、明累有所建,殿宇輝煌,備極宏麗。甲申歲(1644)寺毀塔存。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殿宇,恢復舊觀。道光十二年(1832)妙勝採金堂巨型石柱374根固殿,始具一塔、五殿、十六院宏偉規模。中軸線上依序為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兩側為鍾鼓樓、伽藍堂、客堂、齋堂、系佛堂、極樂堂、祖堂、念佛堂、羅漢堂、禪堂、影堂、戒堂。布局嚴謹,環境清幽。羅漢堂乃寺內傑出建築,由100根石柱支撐,結構堅實,布局奇巧,呈"田"字形。步入堂中,方向難辨。歷時9年塑成羅漢、菩薩像577尊,每尊高1.7米,或坐或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國內外極負盛名的佛教歷史文物。舍利塔屹立在寺中的中軸線上,前後與天王殿、七佛殿呼應,左右有鍾樓、鼓樓對峙,這就是"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格局,為我國佛教寺院建築的典型布局。寶塔高10米,13層,四周懸掛朱雀御鈴,玲瓏精巧,頂端是鎏金的飛鵝銅寶頂,塔基須彌座和八角形的磚石勾欄使塔身顯得格外古樸庄嚴。寺院深處是一組組幽巷小院,其中位於藏經樓東、西側盡頭的花園式四合院,小巧玲瓏,各式陳設古色古香,幽雅別致。寺藏蜀漢章武二年(222)銅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佛碑,斯里蘭卡佛舍利,唐、宋、元、明各代磚、陶、瓷、銅器皿,清代臨摹明永樂《瑞應麒麟圖》,蔣南沙《雙鴨圖》,王宮舞《雙墨龍》,張大千《水月觀音》,徐悲鴻《奔馬》以及趙子昂、董其昌、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破山、竹禪等名人、詩僧的珍貴墨跡1300餘件。?
石筍山摩崖造像
【石筍山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大同鄉井溝村石筍山上。造像共33龕,上下兩排,分布在高40米、長120米的懸崖峭壁上。始鑿於唐代,大部分是佛教造像,有釋迦牟尼龕、西方三聖龕、維摩經變龕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造像最大者為釋迦牟尼坐像,高7.5米,頭部高1.8米,肩寬2.8米。?
二郎灘摩崖造像
【二郎灘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成都城西南蒲江縣霖雨鄉仙閣村二郎灘兩岸的山崖上。此處前臨通往朝陽湖風景區的公路,周圍碧峰起伏,蒲江橫貫而過。主要分布點在碧雲峰山腰的飛仙洞和山腳、大佛坪和禽星岩等處,計有造像92龕,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龕,491尊;五代後蜀造像17龕,256尊;清代造像11龕,30尊。造像題記19則(唐代11則,後蜀4則,清代4則)。該處造像不僅數量多,種類較全,並且造型優美,藝術價值頗高。其中尤以第九龕造像最為精美。該龕計有造像38尊,其中西方三聖為圓雕,弟子和護法天龍八部為高浮雕。平頂龕上淺浮雕枝葉茂密的菩提樹;飛天用線刻法,線條流暢,身姿婀娜,為典型的盛唐風格。佛座下淺浮雕伎樂,造型優美絕倫。?
大慈寺
【大慈寺】又名大聖慈寺。在成都市蜀都大道東風路旁。創建於唐至德年間,唐肅宗親筆題寫"大聖慈寺"匾額。唐宋時,大慈寺規模宏大,有殿宇96院,廳室8524間,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節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學士來此宴飲游賞,詩詞唱和。寺內還以壁畫見稱,唐代吳道子、前蜀李升、後蜀黃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畫。寺中所藏碑石書法墨跡也豐富。後多次毀於兵火,今存殿宇為清代中期重建。現為成都市博物館所在地。?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浣花溪邊蓋起一簡陋的茅屋,這即是"萬里橋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這里住了3年又9個月,其間詩歌創作豐富,留存下來的有247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1/6。草堂舊址以後幾經變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終於奠定現在的規模。1949年後,連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紀念館,成為研究杜甫的資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20公頃,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別有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的翠竹蒼松,既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望叢祠
【望叢祠】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郫縣城南,佔地5.4公頃。紅牆圍繞,帝陵巍然,古柏森森,氣象肅穆庄嚴。該祠歷經千年,蜀人藉以感念古望帝杜宇和叢帝根除水患,使蜀中成為天府之國的偉績。1981年全面恢復和擴建,新增面積2.4公頃,東湖、西湖荷綠魚肥,舟楫往來,風光宜人。"望叢歌會"每年端午節在祠內舉行,是郫縣人民的一大盛事。?
王建墓
【王建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承陵。位於成都西郊撫琴東路,佔地3.37公頃。墓主王建(847~918)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該墓地下無洞穴,全部建築在平地之上。封土為圓形,直徑80餘米,高15米,墓室南向,無墓道,全長30.8米,以14道紅砂岩砌築的券拱為骨架,鋪陳石板。墓分前、中、後三室。中室有須彌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槨。棺床兩側透雕12個力士半身石像,作扶棺狀。棺床東、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執琵琶、箏、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員鼓、齊鼓、答臘鼓、羯鼓、吹葉、虎、橫笛、篳篥、百肅、貝、銅龍等古代樂器,具有頗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後室石制御床上為王建全身石刻造像,身著帝王常服,像高86厘米。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30餘件。?
文殊院
【文殊院】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北校場東側,是川西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原稱信相寺,始建於南唐,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嘉慶十九年(1814)和同治六年(1867)兩次擴建。佔地5.5公頃,有殿宇五重,房舍190餘間。該院五殿連屬,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宸經樓。殿宇系木石結構,採用四川峽石為柱,樸素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院東西兩側是鍾鼓二樓、齋堂、廊房等建築。諸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寺內現存大小銅佛像100餘尊,為清代名匠所鑄,工藝精湛,風格各異。其中15尊較大的銅像鑄於道光七年(1827),歷時3年才完成。說法堂有宋代鑄造護戒神鐵像10尊,風貌古特,具有北齊風格。鍾樓內供奉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銅像和三大士殿後壁供奉的韋馱像,都是古代藝術珍品。說法堂正壁間有康熙御書《室林》、《海月詩》碑刻,院內藏有眾多的文物和佛教經著。?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城西北45公里高何鄉高興村鎮西山南麓的台地上。寺前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因塔全用紅砂石砌成,故俗稱石塔。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13層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7米,塔基露出地面,塔頂上冠以寶珠。?
雲頂山石城
【雲頂山石城】位於成都城東北金堂縣雲頂山上,下臨"沱江三峽"。因高峰突起,四面壁立,狀如城垣,故名石城山。傳說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守隘。南宋淳?三年(1243),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珍為了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率領四川軍民在此修造了石城山防禦體系,與合川釣魚城、南充青居城、蒼溪大獲城、萬縣天生城等被蒙古軍稱為川中"八柱"。海拔968米、相對高度513米的雲頂山巔,東西橫距2.1公里,總面積為1.5平方公里,周長約7.2公里。全城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城垣,中斷處則以條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築牆相連,城垣處於緩坡地帶時,則加築了"一字牆"以防敵人接近。山城周圍有8座城門,皆築於懸岩陡坎之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現在,山城的北城二門、長寧門雄姿不減,後宰門、端午門、南城門、小東門遺址可尋。山上還有當時守衛軍民開鑿的水井18口,水池32個。南宋軍民在雲頂山建城堅守,先後15年,曾作為成都府、潼川府、漢州治所,直到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才最後被蒙古軍攻佔。此城受到民間千方百計保護,因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川西唯一倖存的抗元古城堡。?
崇州市文廟
【崇州市文廟】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約1.6公頃。建於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修繕,是保留較完好的孔廟。建築對稱,殿堂高築,紅牆黃瓦,雕龍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寶頂直刺蒼穹。現存建築有鼓樂亭、泮池、戟門、鍾鼓樓、大成殿、啟聖宮、尊經閣等。大成殿脊披紅瓦,飛檐凌空,巍峨壯觀,規模宏大,雄冠川西。廟內有楨楠、銀杏等珍木和丹桂、玉蘭、海棠、臘梅等名花。?
【朱悅郖墓】位於成都市北郊鳳凰山。1970年發掘,為明代蜀獻王朱椿的長子朱悅?陵墓,是四川省目前已發現的明朝墓葬中最大的一個。朱椿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獻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其長子朱悅?(1388~1409),生前未封王,謚號悼庄世子,明永樂八年(1410)八月葬於鳳凰山。墓室擬蜀王府建造,全用石料砌成,長34.7米,頂高2米,由大門、正門、正庭、中庭、後殿、中室組成。在仿木結構建築上,全部琉璃瓦構件,石雕精細,塗抹刷金,墓室大門象徵皇室正門,代錶王府宮殿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為廣闊正庭,左、右兩廂代表正殿兩庭院的左、右偏殿。正殿為重檐建築,廡庭式,甚為華麗。正殿之後為中庭,中建圓殿,兩廡亦有左、右偏殿。後殿為寢殿,中室置棺柩,上為平閣,左、右、後三壁環砌須彌座。墓中石雕香爐,須彌座、次門和傢具上的裝飾雕刻都是石雕精品。以象輅為中心的500多個釉陶武俑、樂俑、侍俑編成儀仗俑群,形制、服色以及所執的儀仗都與明朝親王儀仗制度及衣冠制度相符合,造型奇異,形象逼真,編成隊列,似欲耀武於地下。出土文物還有玉、鐵製品等殉葬物和木質謚冊、謚寶等。?
成都明蜀王陵
【成都明蜀王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龍泉驛區石靈鄉大梁村境內,距成都市區7公里。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陵墓。陵墓長28米,寬9米,高6.95米。墓廊由兩券磚砌縱列式簡券拱組成,廊下為石仿木宮殿式建築。前室地面排列彩釉陶儀仗隊,中室設祭壇,後室置須彌棺台。大門、二門及前室、中室廂房的屋面鋪琉璃瓦,綠色彩釉斗拱。檐前的勾頭和滴水飾龍紋圖案或麒麟怪獸圖形。門額繪有蓮荷、牡丹、菱、菊、海螺、火輪等各種精美圖案,下為須彌台座。鑲嵌在後殿琉璃瓦壁正中的圓形鏤空描金釉陶龍尤為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所用仿木石料全為青石,每塊重2噸以上,建築結構合縫緊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墓內壙志、儀仗等物,是研究明代歷史的難得資料。?
回瀾塔
【回瀾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東南3公里南河中沙磧上。初名鎮江塔。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邛州知府袁昭文始建,毀於明末。後經清代乾隆、同治、光緒數代陸續建成,改名為回瀾文風塔,簡稱回瀾塔。塔共13層,高75.48米,平面呈六邊形,全用青磚砌身,塔內有梯可至頂層,其高度在四川省內列為第一。雖經百年水浸、風蝕、地震,而今仍然巍然如故,是研究我國古代高層建築的珍貴實物。?
三義廟
【三義廟】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區提督街97號。是祭祀三國蜀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廟宇。初名三義祠,始建時間待考。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毀於火,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建。今僅存大殿、拜殿,保存較為完好。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509平方米。現存兩殿皆為單檐硬山式屋頂,綠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大殿面闊5間23.1米,進深4間15.2米,有石柱24根,上接梁架,殿內存有楹聯12副。拜殿面闊5間23.7米,進深1間7.8米。殿內塑像均已無存。?
純陽觀
【純陽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津縣城西北1.5公里太平鄉。佔地面積近2.6公頃。有殿宇亭閣10餘重,以其建築規模宏大、園林布局別致而馳名川西,是一所供奉以呂洞賓為首的歷代忠孝儒道的世俗善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1935年修建,陸續建成呂祖殿、三豐殿、武聖殿、文昌殿、五聖殿、關岳殿、大忠亭、至孝亭、黃鶴樓等。其中呂祖殿、三豐殿為主體建築,殿前有閱台,檐柱外設雕石欄桿,其望柱頭上圓雕十二生肖像。忠孝堂包括大忠亭、至孝亭,均為三重檐八角攢尖亭閣式建築,各佔地810平方米。大忠亭原供奉自商周比干、伯夷、叔齊至明清的方孝孺、於謙、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等202人塑像,至孝亭內原供奉民間傳說的"二十四孝"塑像和其他歷代知名孝子塑像和牌位,其數亦以百計。?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東城根街與蜀都大道西段交叉處。始建於1911年,舊稱少城公園,是成都市興建較早的一個公園。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機轟炸,損壞極為嚴重。1949年後經大力整修,更名人民公園。現公園佔地10公頃,其間有秀美的小丘,寬闊的湖水,成片的花林,綠樹濃蔭中建有兒童樂園、露天劇場、盆景園、游泳池等娛樂設施。成都菊花早已知名,而園中菊花更是精美薈萃,爭奇斗艷,品種多達500餘個,每年菊花盛開,市民紛紛前往觀賞。公園中還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巍然屹立,引人佇立瞻仰,是成都市中心區最有歷史價值的景觀之一。?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內。建於1913年。是川路總公司為紀念四川保路運動中獻身的死難烈士所修建的紀念碑。高31.86米,呈方錐體。全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頂組成。其台基為月台式;碑座四面分別飾以鐵軌、火車頭、信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等灰、沙浮雕圖案;碑身高約15米,各面陰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10字,字徑1米見方。碑頂高約6米,上有瓦作二龍戲珠圖案及雲龍、蝙蝠等裝飾。外觀巍峨宏偉,肅穆莊重。?
大邑劉氏庄園
【大邑劉氏庄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大邑縣安仁鎮。是一所地主庄園。始建於清末民初,佔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庄園由劉文淵、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五弟兄的公館和劉氏老宅組成。公館分老公館與新公館兩部分,老公館始建於1932年,新公館建於1942年,是劉文彩先後兼並32戶農民的田地和住宅後陸續建成的。1958年,劉氏庄園被辟為"教育館",作為實物史料,它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中國農村的階級狀況。60年代末在此處展出了大型泥塑群收租院。?
【李人故居】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外東上沙河堡花果村,為著名作家李郔人故居,又名"菱郔窠"。始建於1939年,1959年重新修葺。1982年政府撥專款整治維修,作為名人故居加以保護。佔地1196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406平方米。正房一樓一底,木構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底層4間,分別為客廳、寫作間、卧室和家屬住房,恢復了作家生前原狀。樓上原為書房,現已辟為陳列室,展出其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
【彭大將軍紀念碑】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彭大將軍專祠內。建於1938年。碑為四方體,連碑基及碑頂在內計五層。基部有石雕蟾蜍花草,前人題詠和汪兆銘撰《先烈彭大將軍傳》石刻小字。碑身四面分別刻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考試院長戴傳賢題寫的"先烈彭大將軍殉國紀念碑"大字。大將軍彭家珍,成都金堂縣人,1912年1月27日在北京炸死清宗室頑固派宗社黨首領良弼,自己亦當場壯烈犧牲。此舉對清帝退位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年3月29日,孫中山大總統批准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崇祀忠烈祠。1953年,毛澤東簽發彭家珍烈士家屬光榮證書。
❼ 明朝遺民流落異國,創立了什麼武學,如今成為日本國寶
17世紀中期,隨著滿清入關和朱明王朝崩塌,有很多漢人選擇流亡海外。從東北亞的朝鮮、日本,到東南亞的安南、柬埔寨、暹羅,乃至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群島,都有這些流亡者的身影。
初到當地的這些明人,依舊保留著自己的發式和文化特色,保留著從故鄉帶來的會黨和宗族組織。而東南亞各土著政權,或者因為之前與明朝的密切聯系,或者因為看重漢人的經濟實力,或者因土著統治者自身實力有限,不足以直接統治這些有一定軍事性質的移民集團。所以包容了這些華人自治組織的存在。
明鄉社的祭祀活動表
在西山起義和阮朝建立時期中,華人的作用顯著,這也促使阮朝比較優待華人。明命帝諭令明鄉人不得加入清朝的幫派或越南人的村舍。每省僅有明鄉社組織,其納稅較外國人為輕,且得仕公職。但是為了防止北俗的侵襲,阮氏皇帝甚至下詔禁止明香人自稱為華人。明香人如果要自己結社,需要上報名冊,並且不許像滿清臣民一樣剃發蓄辮。這些人的戶籍應該與清朝移民區別開來。最後,明香人夫婦在越南落地生根之後,就不許北返了。
當然,這樣做不是為了保留大明衣冠,而是單純地為了維護自己的主體意識,並加速對這些明朝遺民的同化進程。所以最後到了1826年的阮朝時代,明香二字被改為明鄉,意思是這些人逐步成為紮根於越南本土的越南人,要逐漸與華人身份脫鉤了。
❽ 魏晉時期的禮儀禮節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基本漢人的禮儀都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 」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 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❾ 荊州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還有荊州的風味小吃都有哪些
更多可到其政府網站上找:http://www.jingzhou.gov.cn/index.jsp
三國文化
【三國之爭】提起三國,使人想到荊州;說到荊州,又使人想起三國。在三國時代,荊州是三國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是決定國家分、合命運的關鍵。從三國形成之初到國家重新統一之時,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三國爭奪一直沒有停息,荊州之爭的情勢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些膾灸人口的三國故事,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等等,都發生在荊州;三國時期涉及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及關羽北攻襄樊失荊州等,也都以荊州為中心舞台。三國歷史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 120 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三國與荊州如此緊緊相連。三國與荊州的特殊關系,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也跟荊州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而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激烈爭奪,則是構成這種特殊關系的基本因素。漢代荊州,所轄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全境,河南南陽盆地,廣東、廣西和貴州邊緣地區,大致與上古荊州之域相當。下領七郡:南郡、江夏、南陽、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漢獻帝時從南陽郡分設章陵郡,增至八郡,史稱荊州有「百城八郡」。漢代荊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員遼闊。它前有長江天然防線,後有荊襄門戶與漢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峽之險,東與吳、越一江相連,地勢險要,能攻可守,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軍需充裕,作戰給養可靠,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為三國政治家、軍事家所格外看重。
【諸葛亮的荊州情】
· 成長之根
諸葛亮本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他年幼父母雙亡,14歲時,其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不久被貶職,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也一起到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17歲的諸葛亮移居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從此過起邊耕地、邊讀書的生涯,直到他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誠請出山。在這十年中,他通過廣泛交友,既切磋了學問,又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為司馬徽、徐庶先後向劉備推薦自己打下了基礎;通過婚姻關系,使自己在荊州士林中進一步紮下根。正是荊州這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的沃土,孕育了我國歷史上這顆璀璨千秋的智慧之星,造就了三國時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荊州,應該說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是成長之根。他對荊州的看重與稱贊,除了政治家的眼光外,很可能還有一種鄉土之情。這是他與其他三國名人與荊州的不同之處。
· 閃光之地
諸葛亮躬耕壠畝,胸懷大志,自比管仲、樂毅,自信有安邦定國之才,期待著有朝一日施展抱負。公元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終見諸葛亮。一見面,諸葛亮就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他對形勢的了如指掌,分析議論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運籌入神。諸葛亮一出山,就在三國荊州之爭的較量中顯示出他不凡的才能。公元208年秋,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備南撤,輾轉最後到了夏口,處於十分危急的關頭。此時,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派他去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一起抵抗曹操。當時若不是諸葛亮把孫權說服,就很可能不會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全力輔佐劉備在荊州建立自己的基地,先是協助劉備攻取荊州的江南四郡,繼而與劉備謀劃借荊州、對付周瑜的算計,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睿智。可以說,劉備能在危急關頭轉危為安,能在荊州站穩腳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功勞。
· 成敗之由
在諸葛亮的全盤戰略中,荊州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元211年,劉備與龐統等西進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劉備集團對荊州這樣重視,說明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是生死攸關之地,內中也隱藏著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到了成敗的關鍵時候,急令諸葛亮等入川,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對諸葛亮來說,離開荊州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關羽守荊州,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使諸葛亮從荊、益兩路出兵中原的戰略半途夭折。雖諸葛亮殫精竭慮治國理政,五次伐魏,終未實現北進中原、興復漢室。失去荊州,事業未果,諸葛亮的荊州情最終未了,這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但這並未掩蓋他一生的奪目光彩。
關羽文化
劉、關、張之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義,又主要體現在關羽身上,並成為關羽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三國文化所衍生的關羽文化現象,是三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熔鑄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荊州所蘊含的三國文化的一大特色。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是他一生事業的亮點,也是他為之喪身而悲切之所在。
【守荊州歷史功績,顯關羽英雄本色】關羽鎮守荊州期間,是當時曹、劉、孫三個政治集團紛爭頻繁、三分形勢正式形成之際,斗爭極為激烈、復雜。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只是奠定了三分形勢,真正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則是在劉備借荊州之後。劉備借荊州,標志著三分形勢基本形成;荊州之失,則標志著三分格局的定型。所以關羽守荊州這段時期是三國形成之初十分關鍵的時期。當時,曹、劉、孫三分荊州,相互接壤,摩擦不斷,防守形勢十分嚴峻。正是由於在當時斗爭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關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守住了荊州,鞏固了劉備集團這個至關重要的根據地,劉備集團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佔漢中,成為三分形勢形成之初勢力迅速上升、一時十分強盛的一方。沒有關羽守荊州,就不會有劉備集團向西發展的成功,不會有嗣後蜀漢政權的建立。關羽守荊州始終立足威武自強,採取與魏、吳強硬對抗的態勢,充分顯示出他作為三國名將的英雄本色,其功績是應當肯定的。正因為歷史上關羽本身是個英雄,在守荊州期間進一步得到顯示,才為後人所敬仰。
【失荊州悲劇結局,成就了關羽身後聲譽】 失荊州被擒斬首的悲劇結局,正是關羽身後被尊奉、神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失荊州,就不可能有身後無比榮耀的關羽;沒有失荊州,也不可能有關羽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忠義」化身的關羽,不僅在封建社會很長時期與文聖孔子並起並坐,而且在當今仍有一定影響。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關羽文化被視作弘揚中華文化的象徵,成為連結海內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橋梁和紐帶。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關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態,成為人們所祈求的財神爺和保護神。就關羽文化所蘊含的忠義內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今天也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荊州作為關羽文化孕育之地,是關羽文化真正的故鄉,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無法取代的。
【爭荊州藝術演繹,豐富了關羽忠義精神】三國時代魏、蜀、吳荊州之爭,本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對此進行藝術加工、創造,成為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其中不少篇幅著重塑造了關羽形象,使關羽的忠義武勇精神更為豐滿、完善。關羽身後上升為關帝、武聖,有其深刻的社會原由和文化原由,同時,也跟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分不開。離開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來看待關羽文化現象,看待關羽的被推崇、尊奉,就失去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從關羽文化的形成來看,荊州是關羽信仰起始之地,最早的關廟也是始建於荊州。
荊州民俗文化
民俗,亦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種相沿成習的地域文化傳統。民俗作為一種傳承的社會文化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荊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出了堪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這里的時尚風俗、風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禮儀、民宅營造,乃至於包括俚詞歌謠、娛樂游藝、神話故事、音樂美術、飲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內的各個領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民俗文化。
【荊州的年節習俗】年節習俗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形成並逐漸發展的,但由於居住的地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區的人們所遵循的習俗不同。
· 春天的節俗
在荊州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雲:「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荊州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采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州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盡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劃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荊州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荊州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荊州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贊,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荊州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荊州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歷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荊州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荊州的婚喪禮俗】
· 婚俗 荊州民間婚俗禮儀程序有:提親、請八字、定婚、下彩禮、定日子、娶親准備、娶親。以娶親准備為例,娶親是婚禮大典,不是一天能完成的,還有些准備手續。按照荊州民間的婚嫁風俗,男家定下嫁娶的日子,一般要在三四個月前,甚至是頭一年,以便女家在這個時期准備嫁奩。俗話說:「粗接媳婦細嫁女」,女兒出嫁,做父母的置辦嫁妝,要想的周到、細微,盡力辦得頗豐、體面;男家同女家一樣,也要抓緊備辦婚事,如蓋房、置做新傢具,包括床榻、衣櫃、桌椅之類。臨近娶親之日,男家和女家還要送請柬,把兒女成婚的消息通告親朋好友。舊時,請柬一般為雙柬貼,即將一張紅紙折兩等分,對折後成長方形。上面行文一般使用文言語句,顯得古樸典雅。請柬既表示對賓客的尊重,又表示邀請人對此事持慎重態度,故客人近在咫尺,也須送請柬。
· 喪俗 荊州為荊楚故地,古時「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風巫俗也滲透到喪葬的禮儀中,後世沿襲並發展,逐步形成一種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使之喪禮更顯示出庄嚴性和神秘性。荊州民間辦理葬前喪事,主要包括圍坐送終、抹屍裝束、告喪親友、喪鼓伴靈、設壇做齋、入殮追悼等內容。而喪葬活動並非隨著死者的安葬而結束,在安葬死者後,還要定期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荊州民間的祭祀活動重點是服喪、祭掃、家祭。
【荊州的飲食習俗】 荊州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荊州的飲食習俗兼容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飲食習俗為主流,反映出我國所特有的飲食文明。荊州處於江漢平原的濱江介湖之地,江河縱橫,湖網成片,氣候溫和,物產富饒,食物品種豐富多彩,向稱「魚米之鄉」,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大米和淡水魚鮮是平原河湖地區人們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飲食結構「以稻米為主,水產禽為副,蔬菜為輔」。荊州主食以大米為主,小麥、雜糧(大麥、蕎麥、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飯豆、綠豆、紅豆、紅苕等)為輔。副食包括菜餚、糕點等。其中,干鹹菜為荊州地區民間所必備之菜餚。荊州自古飲酒成習,除了坊間釀酒外,民間家釀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視為「軟飲料」,並未納入「酒」的范疇。沙市酒文化為荊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燒春」。宋陸游有關吟沙市的詩中有「倚樓女兒笑迎客,清歌未盡千觴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風,且豪飲者不多,雖一日之中飲酒有一餐、兩餐、三餐不等的情況,但大醉者卻不多。沙市的茶文化歷史亦頗悠久,舊時即有飲茱萸茶之說。清至民國,沙市人以茶待客之風極盛。荊州民間的節令飲食也相當有講究。春季吃春卷,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七月半吃蒸菜,中秋節吃月餅等。
【荊州的居住習俗】自古以來,荊州民眾視建房為人生最重要的活動。在農村,只要有人蓋房,其親友和鄉鄰均自帶糧食無償幫工,予以鼎力相助。到了房屋上樑或落成之日,村裡人還要前去祝賀助興,增添歡慶的氣氛。舊時,民間建造房舍首先選擇地基,除方便生活外,更多的看風水好壞,怕會帶來家庭衰敗,子嗣無繼的後果。其次,荊州境內多江河湖泊,人們建房選址多考慮依山傍水之地。再次,荊州城鄉民眾選址建房均習尚坐北朝南。最後,看重地理環境,講究美感。與此同時,荊州民間還有一些庭院種植方面的禁忌。如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前不栽桑,後不載柳,門前不栽『鬼拍手』」。這是因為桑諧「喪」,惟恐不吉。後不栽柳,說法不一。一說是柳諧「扭」,怕家運不順;另一說發是柳不結籽,恐無子嗣後代。「鬼拍手」指楊樹,風吹樹聲如「鬼拍手」,恐招來鬼魅。從各縣、市志書記載的居住史來看,房舍建築凝聚著人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既能反映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某種風格及建築所顯示的技術和藝術,又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體現出人們的崇信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傳統特點。
【荊州娛樂習俗】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聞遐邇的歌舞之鄉。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便是古代荊楚民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民間情歌的代表,學子必讀的經典。幾千年來,在這塊被世人譽為魚米之鄉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了難計其數的大量民歌,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藏珍儲寶的民歌藝術寶庫。荊州民歌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勞動歌謠、生活歌謠及婚喪儀式歌。在荊州民俗文化的總格局中,民間歌謠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層民眾直接心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創造了藝術,藝術起源於勞動。藝術與勞動血肉相連的特徵,在勞動歌謠里體現得最為明顯。所以,荊州民間自古就有「無歌不插禾」、「無歌不響硪」、「響水就有歌」之說,意思是說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車水必唱「車水歌」。荊州的勞動歌,如果按照勞動場合的不同來劃分,大體可分為田歌和號子兩大類。荊州民歌的曲體句式多種多樣,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趕五句」是荊州民歌中很有特點的一種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為流行。「趕五句」是四句式的變體,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間,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詞。加進去的歌詞俗稱「趕句」,趕句必須每句押韻,韻腳與結尾句相同。趕句的作用在於加強感情色彩,突出主題思想,可以使歌曲顯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趕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乾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來,結尾句則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重方言產生一種民歌。荊州民歌自然要用荊州的方言土語演唱才顯得味道純正。
【民間舞蹈】 荊州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一點可以從大量的古典文獻資料和考古新發現的文物資料中,得到充分證實。荊州是舉世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舞,不僅在先秦時期獨樹一幟,播揚風騷誇耀於東周列國,而且對後世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楚人有信鬼好祀的習俗,「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由於楚人崇巫,導致楚地巫風盛行。巫,在甲骨文里與「舞」相通。《說文解字》解釋為:「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在巫術儀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內容。楚舞的基本形態則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出土的大量楚國文物資料看出其神韻。楚國滅亡之後,楚舞仍然是西漢舞壇的主旋律,漢代大多數宮廷舞蹈均屬於楚舞體系。時至今日,在兩湖平原尤其是在荊州大地上廣泛流傳的荊州民間舞蹈,有些還可以明顯看出楚國舞風的痕跡。如今荊州民間舞蹈可分為三類:自娛自樂,祈福迎祥。有《五蝦鬧鯰》、《打連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賣藝求生。如《三棒鼓》等。守靈伴亡,迎神祭廟。有《跳喪鼓》、《板凳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