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蓮花落七夕

蓮花落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8-18 08:23:19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於漢代,後流傳於世。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並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⑵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2)蓮花落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⑶ 德雲社《大西廂》唱詞是什麼

德雲社《大西廂》唱詞共分9段,唱詞如下:

1、十不閑

一輪明月照西廂,二八佳人鶯鶯紅娘,三請張生來赴宴,四顧無人跳花牆,五鼓夫人知道信,六花棒拷打鶯鶯審問小紅娘,七夕膽大佳節會,八寶亭前降夜香。久(九)有恩愛實難割捨吧您吶!十里亭哭壞了鶯鶯就嘆壞了小紅娘。

實(十)實難舍鶯鶯美,九里草橋別紅妝,八水長安去趕考,其(七)實得中狀元郎;鹿(六)鳴宴前英雄會,五鳳樓前杏自香,四方金印胸前掛,三杯御酒伴君王,兩匹快馬來回的跑吧您吶!一路上迎接公子狀元郎。

2、發四喜

姐兒在房中綉香袋,綉出了西廂各色人兒來,這一邊綉的是崔小姐啊,那一邊綉的是張秀才啊。

張秀才來你好獃,為何不跳粉皮牆兒來。前門無有那姐兒打水,後門無有姐兒抱柴呀。

你是誰家的俏郎才,白布的襪子蝴蝶兒蒙的鞋。舉目抬頭來觀望呀,姐兒把樓門兒大敞開呀。

惱恨夫人老誥命,讓我趕考遘奔東京,倘若是功名難得中啊,要見姑娘萬不能啊。

3、金錢蓮花落

表的是洛陽的舉子張君瑞,普救寺降香住在西廂,相府的鶯鶯崔小姐,使喚的丫頭叫小紅娘,二月十五把齋放,無端惹下了禍一場。有一個,佔山為王的孫飛虎,帶領著兵馬搶嬌娘。

聲喧喧,耳旁的金鼓連聲震;鬧嚷嚷,黎民逃竄各一方。老夫人,萬般出在了無計奈,誰能退賊我招東床。張生搬來,白馬將啊,夫人賴婚理不當啊!酒席宴前退了親事,倒叫我二人無主張。西廂院,難壞了公子就張君瑞,在綉房,困住了鶯鶯女紅妝,張生無奈。回下院哪,准備行囊我辭了西廂昂。

4、大口落子

紅娘接書往外走,輕移蓮步到了西廂,人人都說西廂好,話不虛傳果然強。

鶴鹿同春當中畫,漁樵耕讀四角鑲。「萬法皆空」金字匾,一副對聯列在兩旁,上一聯「暮鼓晨鍾驚醒公卿將相」,下一聯「經聲佛號喚回士農工商」。

漢白玉石鋪涌路,水磨方磚砌花牆。奇花異草般般好,翠柏蒼松桂花香。

梁王閣上一副對,筆走龍蛇寫的強,上一聯「雲行雨施天花亂墜」,下一聯「海涌風翻敗葉輕狂」,山川柳栽到鰲山上,羅漢樹種在小池塘。荷花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曠觀亭芭蕉分綠上窗紗。

小紅娘手起簾籠書房進,忽聞得一陣清風翰墨香。往上看,紙糊的天棚似雪洞,下邊瞧,方磚漫地似雲鄉,正面上供奉著南海大慈大悲慈航爺的像,旁垂手畫的本是那個達摩過江。

大成至聖孔夫子之位,上邊擺貢,顏、曾、思、孟左右幫,左右兩把太師椅,金漆八仙安中央靠西牆,卷幾條琴有丈二,滿架詩書共文章。

5、巴掌兒

小琴童哎不消停,手打著燈籠走進房中,尊聲相公,安心睡吧您哪,明日清晨早登程哪。

6、太平年

早為登程,早為登程,琴那童說話欠點兒聰明,那功名好比浮萍的水,(太平年)美貌的嬌妻火化冰。

不該來借宿就在普救寺中,來至在花園我們兩個兩相逢,這也是前世前因安排定,(太平年)說話之間,譙樓起了更啊。

7、照花台

一呀么更兒里,月了影兒東邊升,張君瑞在房中頓足又捶胸啊,細思量惱恨那老誥命啊,改變了前言,叫我們兄妹稱啊。

二呀么更兒里,月了影兒放光明,傳書遞簡多虧了小紅(娘)啊,細思量小姐她對我的恩情重啊,再三地叮嚀,餞行十里亭。

三呀么更兒里,月被雲彩蒙,張君瑞卧房中昏睡正朦朧,思想起樓台這鸞呀么鸞戲鳳啊,好事要多磨,鐵馬響嘩楞。

四更到四點,月了影兒往西行,驚醒了大相公長嘆六七聲,細思量剛才我做的南柯夢,要想著重逢萬想也不能。

五更到五點,月影兒到了宮,架上金雞哏哏報曉聲,這一宿安睡到天明,普救寺的眾僧打鼓又撞鍾,醜末寅初,到了大天明。

張君瑞披衣喚醒了小琴童,你把那琴劍書箱安排定,打點行囊快奔十里亭。一呀么更兒里,明月照西廂,崔小姐坐秀樓秋波淚汪汪,勁風兒吹得殘葉落,孤雁兒叫得陣陣好凄涼,思想小張郎,埋怨我的娘。嘆紅顏多薄命鴛鴦不成雙,夜靜更深哭壞了大姑娘。

8、雲蘇調

次日清晨辭別了老誥命哪,普救寺僧人都來送行啊,扳鞍認蹬我上了白龍馬啊,一心趕考夠奔東京啊,走過三里桃花兒店啊,越過五里杏花兒營啊,桃花兒店前出美酒啊,杏花兒坡前女花容啊,花美酒美留也留不住啊。

一心趕考夠奔東京啊,正走之間我抬頭看哪,十里亭坐定了崔鶯鶯啊,鶯鶯紅娘將我等啊,張君瑞下了這馬如龍啊。

崔鶯鶯叫小紅,滿滿斟上酒遞給了琴童,鞍前吶,馬後你要多侍奉誒。崔鶯鶯淚盈盈,滿滿的斟上了酒遞與了張生,山高誒,路遠你要多保重啊誒。崔鶯鶯淚雙晶,走上前來我拉住了張生誒,相公啊,功名就如山重啊誒。

奔東京走了這張君瑞啊,十里亭撇下了崔鶯鶯啊,要這夫妻能重相見啊,除非是趕考中了頭名啊。好難唱的這叫西廂記啊,願諸位招財進寶福壽康寧啊!次日天明金雞三唱啊,草橋以上送張郎啊,流淚眼觀流淚眼吶,斷腸人嘆人斷腸啊。

9、苦相思

淚汪汪啊,送張郎。

早得中啊,狀元郎。

西廂院啊,鳳求凰。

怨只怨啊,你滴娘。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翔。

曉來誰染霜林絳總是離人淚千行。

心惆悵樹林掛斜陽。

十里亭送一送公子小張郎。

你要早早還鄉啊哎嗨哎嗨喲。

《大西廂》描述的故事

京韻大鼓《大西廂》主要描寫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丫鬟紅娘傳書遞簡促其好事。此篇戲曲深情詮釋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義。

⑷ 七夕節有什麼傳統慶祝活動

七夕節傳統慶自祝活動有香橋會、接露水、鬥巧、迎仙。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4、迎仙

廣東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1、戲劇

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⑹ 七夕將至玫瑰不香了荷花佔C位這是咋回事

每年一到七夕節,情侶之間必定會互相贈送玫瑰。因為玫瑰代表的是最真摯的愛情,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可是荷花卻在七夕占據了主位,是因為店主希望能夠推出荷花限定款。想讓更多的人能夠在夏日當中邂逅自己與對方存在的浪漫,讓他們深切的感受彼此的情誼。女生其實是非常喜歡荷花的,買回家之後還可以養著。荷花比玫瑰的存活性要更高一些,不會養了幾天之後就會出現枯死的現象。

總的來說不管過什麼樣的節日,只要是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便是永恆的約定。男生一定要給女生節日的驚喜,給女生一種很愛她的感覺。因為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浪漫至死不渝,兩個人可能只能夠在七夕的那一天見面。 必須要放下自己手頭的事,好好去陪一陪那個自己深愛的人。別人有的東西,自己的女朋友一定要有。

⑺ 楊紫回應《沉香如屑》帶火七夕蓮花花束,顏淡真身火了嗎

真身火了,顏淡的真身是蓮花,這次七夕對於花店來說,賣的最火的便是蓮花了,而且蓮花本身的顏色也好看,寓意也很好,包裹成花束之後很漂亮,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青睞,再加上楊紫這波的宣傳,對於粉絲們來說,不買蓮花彷彿就對不起楊紫。

因為顏淡這個角色,從而帶動了蓮花的銷量,也讓大家在七夕這個節日選擇蓮花作為慶祝節日的花束。作為仙俠劇,《沉香如屑》已經走出了國門,應淵帝君的口紅顏色也出圈了,大家紛紛詢問成毅應淵帝君的口紅色號。很多商家在販賣蓮蓬和蓮花的時候都會帶上顏淡,很多網友因為這個會積極的購買,現在正是蓮花的季節,對於網友們來說,也可以看到蓮花最動人的模樣。

⑻ 是七夕放蓮花燈還是重陽節放蓮花燈

七夕放蓮花燈,重陽節不放蓮花燈。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回節、乞巧節、七娘會、答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⑼ 七夕節我們的習俗(因該做什麼) 例如:放蓮花燈啊……不許抄百度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拜魁星、洗發求織女神保佑、穿針乞巧、投針驗巧

1、拜織女

「拜織女」是女性朋友的事,她們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2、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3、洗發求織女神保佑

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

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4、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5、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熱點內容
陳全勝牡丹 發布:2025-07-08 05:01:07 瀏覽:77
牡丹江市圖片 發布:2025-07-08 05:01:02 瀏覽:421
前世的花語 發布:2025-07-08 04:59:05 瀏覽:174
什麼叫百合番 發布:2025-07-08 04:54:39 瀏覽:642
啟東賣盆栽 發布:2025-07-08 04:53:09 瀏覽:54
陸明祥蘭花 發布:2025-07-08 04:53:05 瀏覽:565
三玉蘭花劫 發布:2025-07-08 04:46:51 瀏覽:689
六月丁香五目 發布:2025-07-08 04:46:49 瀏覽:601
一朵小兔子 發布:2025-07-08 04:46:09 瀏覽:236
荔枝的盆栽種植方法 發布:2025-07-08 04:35:35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