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孝順
『壹』 為什麼七夕又被稱為鬼節
是說七月十四是鬼節
而不是七月七(情人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因為傳說那天死了的人的靈魂會回來
『貳』 七夕情人節是女朋友母親的祭日怎麼辦
如果你女朋友很孝順的話,千萬不要送她情人節禮物,要安慰她
『叄』 如何在七夕給父母個驚喜,祝他們百年好合
這樣 。。 住的附近有沒有橋? 你可以裝飾一下 弄上燈啊 什麼的 晚上的時候吃完飯遛彎 然後待到他倆上橋的時候 把燈開開 在弄點花啊 。。
真是孝順的孩子。 呵呵 。。。沒有橋? 我在想想哈。。
早早的想就好了。 你會用彩昂的帶疊花么? 就是前幾年很流行的那種花 你提前疊好 然後父母白天上班吧? 你把他們的屋子粘上這樣的花。。 嘻嘻 晚了
我在想想告訴你哈
晚上的時候可以在客廳里 就留他們倆人 放點舒緩的歐美歌曲。然後來瓶紅酒? 蠟燭? 都很好的。嘻嘻 不知道適不適合。
『肆』 七夕是什麼樣的節日應該怎麼過呢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由來】 [編輯本段]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伍』 一年級兒子給媽媽寫的七夕感恩的心
說明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知道媽媽的辛苦
這個你要表揚一下他
這樣子他會做得越來越好
『陸』 七夕寧願陪父母不陪男友,我在女友心裡的地位
盡孝啊盡孝,你和你女友在一起的時間多著了,何必一會兒會兒忍不住呢?就算你說是七夕,那也不過是人為定下的節日,對你們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再說你女友善良盡孝道,你何苦為難她去作惡呢。在對方父母前表現出點成熟和孝道未嘗不是好事,對增加女友的好感度也有幫助啊
最後說難聽點,人家癌症末期人也都差不多了,你女友心也不一定在你身上,何必讓她心煩?
『柒』 七夕文化節為什麼在鄖西舉行
「牛郎織女」神話來自鄖西,湖北省鄖西縣中部,有一條由北朝南流向的蜿蜒內河流,叫天河。鄖西容天河風光[1]天河發源於秦嶺東南部陝西照川,全長69公里,是漢水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經鄖西62.7公里。天河東邊是楊家河、歸仙河,西邊是美女河、仙河,正好與天象對稱。而天河邊的石公公、石婆婆、懸鼓觀、天池庵等景點卻都與星象圖相反,說明了鄖西人對沖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有獨特的七夕民俗。在鄖西,人們將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老人時時告誡後輩:男兒要像牛郎一樣勤勞、質朴、善良、摯著,女兒要像織女一樣智慧、忠貞、節儉、孝順。這條天河彷彿一下讓人迷失,不知該從哪哪裡遊走。因為鄖西的天河是有靈性的,她完全充當了導游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人們過「乞巧節」。那天,婦女們組織開展各種勞動競賽,以在競賽中提高技藝。夜幕降臨,人們來到河邊燃放河燈,順河漂流的盞盞河燈,寄託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承載著人們對家庭、親人的祈福,同時,也是在為牛郎指路以盡快與織女相會。「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的民謠,在鄖西縣境內廣為流傳。
『捌』 七夕節就是七仙女和董永那個嗎
不是。
七仙女與董永、織女與牛郎、根本不是同一個人,首先他們的故事就不同。
七夕節是織女與牛郎的。
『玖』 七夕跟孝感的董永跟七仙女有關嗎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