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正逢七夕

正逢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7-21 20:00:44

1. 關於七夕的詩句

《秋夕》

杜牧〔唐代〕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卧」。

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1)正逢七夕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構思巧妙,語言質朴流暢,感情蘊藉婉約,藝術感染力很強,頗能代表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從形式和結構上看,全詩描物寫景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呈現出靈動之姿,頗動人心魄。前者旨在為後者營造氛圍,後者意在為前者規范意蘊,兩者相互襯托融為一體。

2. 每逢七夕、情人節,單身汪應怎樣逆襲

想要逆襲就要比他們戀人過的更要幸福!比如K歌或者旅遊,各種曬照

3. 肖傳奇的文學作品

1.《楓林街末》
(青春校園) 紅袖添香網
……
帥氣的林楓是學校出名的「冷麵殺手」對女人男人一個態度,這讓學校的女生們很是頭疼。伊沫是豪門之後,家族企業的唯一繼承人,更是學校八年組三大花旦之一。出身名門的她,表面和林楓一樣,對追求者不理不睬,暗地裡卻對林楓有著復雜的情感。林街,父親是大型國企的老總,玩世不恭的他,為了伊沫是絞盡了腦汁……一切盡在《楓林街末》,講述著這個世紀最華麗浪漫的校園故事。
--
2.《誰的青春不瘋狂》
(青春校園) 起點中文網
《誰的青春不瘋狂》是一本以校園戀情為主題的青春輕小說。
從方宇愁在初中與Carry的相戀過程到中考後方宇愁以借讀生的身份進入楓華高中學習,高中期間創辦雜志《曙光》而演繹出自己的精彩的一場因愛戀而炙熱的青春。
各式各樣的人們演繹出自己的愛情故事,那些的讓人流不出眼淚的悲劇,主人公們落寞而倔強的面對生活。
【執著】的意義不僅是為一個所謂的愛到底、不放棄而沖動,更多的時候是在明明知道沒有結果卻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東西,即使最後也沒有得到…
熾熱的4月,沉著的男生add靚麗的女生。操場上甜蜜的歡笑,牽手走過的刻骨銘心,路燈拉長的背影,下雨天一個人面對窗戶發著呆——陪伴青春的是淚水、寂寞、輕狂、迷惘,還有執著。
堅信、苦澀、愛情、信念,當我們走完高中的時候,還能否記得我們剛步入這里時有過的最初的夢想?
---
3.《仙年》
(魔法奇幻)逐浪中文網
冥炎帝國。
青綠色的天空下,黃金色的巨龍在連綿的山脈間徘徊,一處陡峭的懸崖之上斜插著一把玉質的魔杖,不遠處一名男子注視著遠處跌岩起伏的山脈。
轉身——
通體白色的五條飛龍正撲扇著翅膀,最右側的龍背上坐著一名女子,女子極其妖媚不同於人類女子的是,她的耳朵尖尖的。
「該出發了——卡拉贊。」
他微微點頭,一道金光閃過,青綠色的太空下,一聲龍吟猛的響起,男子騎著金龍向著太陽落山的方向疾馳而去,身後跟著的五條白龍猶如五道閃電,僅是眨眼間一切恢復了平靜,天空依然是青綠色。
……
當綠色恐怖再現帝國,當冥炎的魔法師們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當黑暗軍團的鐵蹄聲再度回響在冥海之上,當遠古魔神之子蘇醒!…本已沉睡的世界,怎能沒有光與火、魔法與鮮血!
《仙年》帶領你步入恢弘大氣的西方奇幻世界,感受唯美絢麗的魔法,凄美動人的愛情。 1.幻轉千年
2.憐
3.叛臣
4.聖域
(隨機排序僅供參考)
5.倔強
6.大愛依然在
7.四葉草
8.感謝有你
9.回眸
10.淺夏
11.桑之未落
12.霧氣
13.月滿墨竹軒
14.月貞花
15.明明如月
16.不愛
17.火車
18.游濕地賦
19.追憶·七夕
[節選]
游記幼年,天真無言。與你戲耍,嬉笑顏顛。眾人玩笑,青梅竹馬。緣起於此,百步之前。
昔我遠去,弱冠之年。家園美酒,不曾留戀。唯獨於你,相望無言。路上思你,徹夜無眠。
漫長黑夜,破曉之前。艱難苦難,唏噓冷眼。官海沉浮,榮光臨前。山頂爵封,紫禁之巔。
衣錦還鄉,君攜草尖。你亦不忘,前來相見。滄海桑田,感慨萬千。風染錦衣,楓葉迴旋。
不負我愛,感謝上天。一酒一曲,玩樂至顛。良辰吉日,喜結良緣。洞房花燭,妙不可言。
好景不長,朝廷變遷。群雄割據,天下不一。胸懷國家,理應赴前。兒女私情,擱置一邊。
利劍鐵鎧,一如當年。昂首挺胸,不顧向前。面色不露,內心思戀。愛妻愛子,皆以泣顏。
百里千里,一戰十年。英雄歸來,人已暮年。篙草凄凄,銀鬢蒼顏。思欲見你,驚得故言!
正逢七夕,情人戀言。美食美酒,置你墳前。曾幾何時,你我對飲?三杯而已,醉不堪言。
英雄遲暮,愛人遠去。些須安慰,愛子成年。因戰有功,王賞萬錢。錦衣玉食,足享百年。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而不死,寂寞何言?窗前月下,念你容顏。七日七夢,皆與你言。
遙憶當年,於你笑顏。今我歸來,你卻不見。痛思之餘,提筆紙前。此情可待,追憶惘然。
20.我們很閑適
21.玻璃球與夜明珠
22.潮生
23.放逐
24.在這屬於我們的季節·蛻變
25.這個世界·我愛她
26.繁華大街·女子
27.我行我秀

4. 七夕的來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5. 摳門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他究竟有多摳門

宋太祖趙匡胤生於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歷盡生活的坎坷,後來「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但他富貴後卻改不了「摳門兒」本色,皇宮里的窗簾是用很便宜的青布製成;衣服也很簡單,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十分難得的。

要了解一個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內宮的人數便知道了。趙匡胤的內宮是歷朝歷代最簡朴的,宦官只有五十餘名,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趙匡胤仍認為太多了,還遣散自願出宮的五十餘人。

趙匡胤稱帝後,北漢政權尚未被統一進大宋的版圖。在一次御駕親征攻打北漢的途中,正逢七夕節,趙匡胤送給在汴京的母親和妻子的節禮是:太後三貫錢,皇後一貫半。

當然,宋太祖用來「買通」大臣的錢財數目也相當驚人。如侍中范質生病時,宋太祖親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開國元勛趙普有病,趙匡胤又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後以及皇後的七夕節禮金,其數量與價值簡直是天壤之別。

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能不歸功於趙匡胤這位大宋王朝開創者的大公無私及其獨特的治國方略。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6. 誰是傳說中最樸素的天子

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歷史上的偉大皇帝之一,是他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使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都深為後世所稱頌。

趙匡胤生於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歷盡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疾苦,他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個社會。後來他壯志得酬,終於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但他富貴後不忘本色,照樣簡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如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時的赭服是用綾錦做的,其他大多隻是絹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常洗了再穿,很少換新。

趙匡胤的內宮,是歷朝歷代最簡朴的,宦官只有五十餘名,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趙匡胤都認為太多了,還遣散自願出宮的五十餘人。皇宮里的裝飾也都很樸素,連窗簾都用很便宜的青布製成。一頂落色甚多的舊轎子作為皇帝的座駕,他居然用了不少年。

趙匡胤稱帝後,北漢政權尚未被統一進大宋的版圖。於是趙匡胤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先後三次攻打北漢。其中的一次,在征討北漢途中,正逢七夕節,趙匡胤送給在汴京的母親和妻子(太後和皇後)的節禮是:太後三貫錢,皇後一貫半。

對於母親和妻子如此「摳門」,對女兒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人宮晉見父親,公主穿著一件新外衣,那上面用金線縫綴蓋一片片的孔雀羽毛,藍的像湛藍的湖水,綠的像碧綠的翡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十分華麗。誰知父親一見她就說: 「你把這件華服脫下,以後別再穿了。」

聽到父親的話,公主很不理解。噘著嘴巴說:「宮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衣服只用一點點,有什麼要緊?」

宋太祖嚴厲地說: 「正因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為公主,穿了這么華麗的衣服到處炫耀,別人就會效仿。過去,戰國時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全國上下都跟著學,搞得紫布都貴了好幾倍。今天,你的這件衣服上面有金絲線、孔雀羽,價格都很高,你知道製作一件要花多少錢嗎?如果別人再效仿你,全國要浪費多少錢?按說你現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經很優越了,你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你怎麼可以帶頭鋪張浪費呢?」

聽了父親的批評,公主無話可說,慌忙叩頭謝罪,誠心誠意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表示今後要向父親學習,不再奢侈。

宋太祖這種為天下守財的精神,的確使當時的宋王朝累積了不少財富。北宋建國不久,便已有32個國庫堆積滿了金銀錦綺。

然而,對自己和親屬極其節省的趙匡胤,在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維護安定方面,卻出手大方。久經沙場的他看多了刀兵相見,看多了民不聊生的場景,登基後他凡事力爭避免流血,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他認為軍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錢財能夠解決的,他絕不動用武力。在這方面,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為了國內安定,他力行文治主義,抑制了武將勢力的膨脹。面對邊界強敵威脅,他並沒有去勞民傷財地不斷去打仗,而是拚命累積國家財富,以錢買地盤,從而避免雙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備價取贖」的手段,向契丹買回燕雲十六州。

為了社稷的穩定,宋太祖也是很慷慨的,用大把的金錢來購買安定。如杯酒釋兵權時,他便是以錢財交換軍團將領兵權的。使那些擁兵自重的將帥們解甲歸田,安分守己地度過餘生。這比其他朝代為求安邦而大肆戮殺開國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安邦治國,自然是離不開能乾的臣子。為了爭取大臣的忠心以鞏固皇權,宋太祖賞賜的錢財也相當驚人。如侍中(相當於宰相)范質生病時,宋太祖親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開國元勛趙普有病,趙匡胤又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後以及皇後的禮金,其數量與價值簡直是天壤之別,聞之令人動容。

7. 摳門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有著怎樣的理財政治

宋太祖趙匡胤生於一個沒落世家,早年家道中落的他歷盡生活的坎坷,也知道了貧困的苦惱,後來“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雖然貴為皇帝,但趙匡胤仍改不了“摳門兒”的本色:皇宮里的窗簾是用最便宜的青布製成的,他的衣服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十分難得。

杯酒釋兵權時,宋太祖更是以錢財來交換軍團將領的兵權。“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不可動之業”,這些都是當時他承諾的條件,最終使那些兵權在握的將帥們解甲歸田,安分守已地度過餘生。這比起其他朝代為求安邦而大肆殺戮開國功臣的做法,還是高明很多的。

當然,宋太祖“買通”大臣的錢財數目相當驚人。如侍中(相當於宰相)范質生病時,宋太祖親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開國元勛趙普有病,趙匡胤也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後以及皇後的七夕節禮金,簡直是天壤之別,聞之令人嗟嘆。

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就建立起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能不歸功於趙匡胤這位大宋王朝開創者的獨特理財方式。宋朝成為了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8. 摳門帝王趙匡胤,他沒當帝王之前在做什麼

能夠成為坐擁江山的皇帝是很多人的夢想,因為皇帝不僅享有全國最高的權力,而且生活上也奢靡至極。可歷史上有這么一位皇帝,他明明是開國皇帝,卻成為了摳門的代言人,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9. 七夕傳統習俗

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1][2][3][4]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5][6][4]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8][9][10][11]

中文名
七夕節
外文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別名
七姐節、七巧節、七姐誕、乞巧節、雙七
節日時間
農歷七月初七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快速
導航
民間習俗

歷代發展

應節食品

文學記述

傳承保護

節日影響
歷史淵源
節日起源
紀錄片 乞巧節跳巧舞舞姿翩躚 飛針走線撥算盤
2.8萬次播放 | 01:53
+ 關注
自然天象崇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13] [14]

牛郎織女星象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天官書》[正義]:「南斗、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丑,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野也」。《開元占經》卷61引石氏曰:「牽牛生於列澤之邑,以主越國」。按:牽牛星是吳、越之地的分野星。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14] [15] [9] [13] [16]

10. 關於七夕的古詩。

關於七夕的古詩如下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分在銀河的兩端,這首詩歌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的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實際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將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古人寫牛郎織女分離的痛苦,多是抒發自己內心的離別之苦,這首詩就是描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
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小扇子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了,寒意襲人,可宮女還沒去休息,而是久久眺望著天上的牽牛織女星。
是牽牛織女觸動了她的心事:感動真摯的愛情,什麼時候我也能擁有呢?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描寫了古時人們過七夕的情景。七夕節時,家家望向碧藍的天空,好像看到了牽牛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情景。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卧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佩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亘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牛郎織女寄予深深的同情。但秦觀卻別具一格,他說: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種的戀愛觀,使這首詞在同類詞中脫穎而出,傳誦千年。

《鵲橋仙·七夕》
宋·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這個七夕,蘇軾依依不捨地送走了朋友。此詞上闋寫七夕之事,緊貼詞牌之意,為友人離別之愁思開懷。下闋以晉人遇仙的典故人詞,寫和友人歡聚的快樂及離別的感慨。
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用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的超凡脫俗以及卓爾不群的姿態。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首詞大約是李清照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所作。
丈夫遠行後,正逢七夕佳節,李清照獨自在家,引起了對丈夫的思念。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織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間的恩愛夫妻,此刻猶兩地分離。濃重的離情別緒,鑄就了這首凄婉動人的詞作。

《惜秋華·七夕》
宋·吳文英
露罥蛛絲,小樓陰墮月,秋驚華鬢。
宮漏未央,當時鈿釵遺恨。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
相逢,縱相疏、勝卻巫陽無准。
何處動涼訊。聽露井梧桐,楚騷成韻。
彩雲斷、翠羽散,此情難問。
銀河萬古秋聲,但望中、婺星清潤。
輕俊。度金針、漫牽方寸。
這首詞是詞人借七夕抒發對所愛女子無由再會的感嘆。
七夕時,牛郎織女相會,只一瞬。可縱然只有一次,總好過愛人的生離死別,見面無期,所以,這樣說來,牛郎織女還是幸運的。

《沉醉東風·七夕》
元·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這支小令化用唐杜牧《秋夕》,繪製成一幅靜夜(望天河)圖。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
這支曲子描繪了古時人們過七夕時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七夕》
明·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
古時的七夕佳節,女子們都聚集歡會,乞巧求福。而德容卻沒有這個心情。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熱點內容
滴水觀音花語 發布:2025-07-23 06:16:51 瀏覽:989
馬蘭花圖書 發布:2025-07-23 06:06:14 瀏覽:959
種盆栽賺錢嗎 發布:2025-07-23 05:52:14 瀏覽:686
櫻花任務1 發布:2025-07-23 05:37:22 瀏覽:784
碟子做盆景 發布:2025-07-23 05:15:58 瀏覽:900
宿根花卉的分類 發布:2025-07-23 05:15:17 瀏覽:869
一朵花和一個樹 發布:2025-07-23 05:06:44 瀏覽:133
聖槍游俠情人節 發布:2025-07-23 04:57:41 瀏覽:942
三亞海棠花著 發布:2025-07-23 04:50:34 瀏覽:954
丁香花樹干 發布:2025-07-23 04:46:3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