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餅製作

七夕餅製作

發布時間: 2022-07-06 16:11:11

七夕節為什麼奶奶烙餅

巧餅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點。屬於七夕節食品。古時,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回狀,名曰「巧食」,婦女答、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同時,婦女陳「巧食」及果品,取綉線編織香袋鬥巧。現雖仍有吃「巧食」之俗,但「巧食」均從店鋪購買。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節日也是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㈡ 冰月餅怎麼製作方法

除了大家知道的傳統月餅,還有一種水果冰皮月餅同樣受到大家喜歡,而與普通的月餅不同的是,水果冰皮月餅的做法中並不是要烤,而要靠蒸。冰皮月餅外皮以與傳統的不同,不只是用麵粉,是需要糯米粉和麵粉製成的,餡可以用水果醬來製作,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做法也並不復雜。

步驟一:把菠蘿果肉打碎後加入糖和油煮30分鍾,或者把蓮子蒸熟後加上糖和油炒勻,待冷卻後就製成了鳳梨內餡和蓮蓉內餡。當然,要偷懶的話也可以買袋現成的月餅餡。

步驟二:把從超市選購的糕粉加入糖水、糖粉、少許豬油後和成面團,放少許薄荷香精,餅皮可以變成淡綠色,放少許草莓香精則可以呈現淡紅色,更顯晶瑩。

步驟三:因為糕粉面團本來就是熟的,所以不用發面,直接把面團切成小塊,像做餃子一樣擀成圓形的薄麵皮,放入餡料包好。
步驟四:基本上50克餅皮,可以包25克餡。包成包子狀後放入模具壓緊,
然後小心把月餅倒出,放入冰箱冰一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冰皮月餅的存放方式很講究,不能在常溫下保存。因為冰皮月餅的餡料是新鮮的果醬,常溫下容易變質;其次,冰皮月餅的餅皮主要是用糯米為原料做的,餅皮融化之後會變成粘乎乎的糯米團。因此,冰皮月餅必須在冰箱里冷藏保存,特別是切開了的月餅,最好放在速凍格,且要盡快吃完。

㈢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3)七夕餅製作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㈣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七夕節吃什麼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㈤ 七夕節的由來,和七夕節都應該做什麼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㈥ 七夕了,應該做些什麼中國的傳統風俗還在么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㈦ 七夕樂清紅豆餅做法

材料
蛋 2顆,細砂糖 20g,味霖 20g,牛奶 180g,低筋麵粉 180g,泡打粉 3g,香草粉 1g,奶油(室溫融化) 30g,紅豆餡 90g
做法
1、蛋回先要限攪打呈現答散狀。秤好所有份量。
2、蛋,味霖,砂糖,牛奶攪拌均勻。
3、加入低粉,泡打粉以順時針方向攪拌均勻。
4、加入香草粉,後再加奶油拌勻,放入冰箱冷藏20分鍾

㈧ 樂清七夕餅的做法步驟圖,樂清七夕餅怎麼做

主料 未知
麵粉450克、玉米粉50克
輔料
酵母1克、鹹菜250克、咸鴨蛋黃內5個、五花肉50克、白糖5克、蝦米1把、蔥1棵
樂清咸容菜餅步驟1

酵母用水化開,倒入麵粉里,然後和成面團,發面
步驟2

鹹菜比較咸,洗過後在水裡泡了一下,二十分鍾換一次水,擰干後再換水,換過幾次後拿出來切碎
步驟3

不放油,直接鹹菜加適量的糖放鍋里煸,把水分煸出去,再盛出來備用
步驟4

還是不放油,直接五花肉放鍋里,煸炒出油,然後下鹹菜炒勻,翻炒2、3分鍾
步驟5

加蝦米跟蔥翻勻
步驟6

咸鴨蛋黃碾碎
步驟7

麵粉稍微發起來就可以了
步驟8

分成小劑子
步驟9

一勺酸菜餡兒,半個蛋黃
步驟10

慢慢向中間收攏
步驟11

壓平
步驟12

下油鍋煎。兩面煎黃就可以出鍋

㈨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什麼食品

七夕節吃巧果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

七夕吃餃子(巧巧飯)

俗話說得好,「別問過節吃什麼,問就吃餃子!」開個玩笑。吃餃子是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七夕吃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在七夕前夕會專門泡豆芽,也稱「泡巧」,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在七夕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有些地區還會用長出的豆芽做巧芽面慶祝七夕。

七夕吃公雞

浙江金華一帶流行七夕殺雞吃雞,在農歷的七夕這一天,牛郎織女開啟他們浪漫的七夕鵲橋約會。但是這個約會時間可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天亮之前結束。咱們古代沒有鍾表,判斷天亮的標准就是以公雞打鳴為准。大家都感覺這樣太殘忍了,一年才見一面,時間還這么短,所以大家就會選擇在這一天吃雞,尤其是公雞,希望把雞吃了之後,就沒有了雞鳴,那麼牛郎織女就可以在一塊,不用分開了。看看咱們的人民多麼善良,所以這樣的傳統也一直流傳了下來。如此再無雞鳴報曉,牛郎織女相會便能永遠不分開,這也寄託了人們對牛郎織女故事的美好願望。

七夕吃五子

在福建一些地區,七夕女孩要品嘗瓜果祈求來年瓜果豐收。當地還流行人們吃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夕配中葯

常用松柏等葯的處方,主張食用松實、柏子的衣服、荷葉等,稱為不老不死的仙葯。 中醫認為吃松子的健身心,滋潤皮膚,長壽的「玉楸葯解」被稱為「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開關麻痹、澤膚榮毛」,「海葯本草」被稱為「久服輕身、延年不老」的清宮以松子為御膳食品。 柏子香味濃郁,能安心、止汗潤腸的《本草備注》記載:「補脾葯干,柏子仁潤葯香氣好,是干脾葯中最好的」。 荷葉可以降熱消暑,升清陽,用冷血止血。

七夕吃巧人

在百島洞頭操閩南語的居民中,至今仍有吃「巧人兒餅」的習俗。巧人兒餅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紅色顏料糅合做成餅,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動物形狀後蒸熟。
關於這一習俗的來歷,民間有一段傳說。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裝成乞丐下凡體察百姓善惡,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摻入蠣灰油泥中,用石臼搗合,便上前乞討。管家罵道:「快滾!這是我家老爺建造墳墓專用的!」揮起長鞭把她趕開。王母娘娘大怒:凡間人如此糟蹋五穀,回到天庭稟報,玉皇大帝當即下旨:天降大災,讓這一帶五穀不生,出現「人吃人」的慘相。七仙女得知後大驚,也扮乞丐下凡探虛實。她向一擺渡老伯討吃,老伯拿出自己捨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餅給她。七仙女問:「你們用糯米搗油灰砌墳墓,怎麼卻用這種東西當吃食?」老伯告訴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財主,這糠菜餅是我這樣的窮苦人的救命糧呀!」七仙女拿著糠菜餅返回天庭,王母娘娘這才知道自己錯了:凡間人有惡也有善,不能懲罰惡人傷及無辜!可玉皇大帝已發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七仙女聰明,說是願下凡行令。她用米粉製成許多人形的果餅施捨給百姓。這樣,人們吃了米粉做的「人」,度過了災荒,人們感念七仙女的靈巧和善舉,把這種果餅取名「巧人兒」餅,年年七月七都要製作,供祭拜和品嘗。

㈩ 家常月餅做法

很多小可愛肯定都吃過月餅,但是都不知道月餅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我們來談談月餅是怎麼做出來的,在做月餅前先為大家說一個小故事。

中秋節是一個經典的節日,大家應該每年都會回家鄉的吧!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的故事吧!


在很久以前,在一個小鄉村裡,有一對很相愛的小夫妻,當時他們生活的地方有著十個太陽,它們一起照著大地,熱得人們都快出不了門了,然後後羿就用弓箭瞄準太陽的太陽,准準的射下來了九個,只留下來了太陽,王母為了獎勵它就給了他一顆仙丹,但是他捨不得留下自己的妻子自己一個人在家,所以就沒有食用而是把它給了嫦娥保管著,但是後來有一天後羿不在家,家裡來了一群強盜,想要搶走她們的仙丹,嫦娥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將那顆仙丹吃了,吃下後就升到了天上,後羿回家知道了以後,事情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這個時候他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想念自己的妻子,至那以後,他都會在這一天懷念自己的妻子,後來人們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會模仿他,之後每一年的這一天被稱之為中秋節。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美味月餅的製作吧~

材料准備:主要材料:麵粉200克、糖漿140克、花生油50克。輔助材料:梘水4克、豆沙500克、鹹蛋黃5個、雞蛋1個。

製作方法:


1:首先將准備好的轉糖漿取出倒入一個干凈的碗內,然後將准備好的梘水也取出放入碗內充分攪拌均勻。

2:攪拌均勻後將准備好的麵粉取出用粉篩篩入,麵粉加入後用刮刀充分攪拌均勻,攪成一個絮狀的小面團。

3:攪好後用手進行揉制,將面團揉制到表面光滑後用保鮮膜將面團包起來鬆弛醒發三個小時左右。

4:在等待面團鬆弛的過程中,將准備好的鹹蛋黃放入墊好錫紙的的烤盤內,


5:將烤箱提前預熱到150度,然後將烤盤放入烤箱中層開啟150度進行烤制,烤五分鍾左右就可以取出備用啦。

6:待面團鬆弛完成後,將面團揉長,再用刀切成小塊(每個劑子平均25克)。

7:取出一口炒鍋,將准備好的豆沙倒入炒鍋內進行炒制,將豆沙炒香准備餡料備用。

8:炒制完成後,將豆沙取出搓成圓形的餡料(每個餡料平均32克)。

9:待搓好的豆沙用手壓平,然後在每片豆沙上放上一個烤制完成的鹹蛋黃。鹹蛋黃放上後用豆沙將蛋黃包裹起來備用。


10:將分好的餅皮小劑子取出,用手壓扁後將豆沙蛋黃餡料加入麵皮內。然後用餅皮將餡料包裹起來,封口一定要緊。

11:將准備好的月餅模具取出,往模具內撒入一些麵粉然後將包裹好的月餅原型放入月餅模具內。

12:將月餅原型壓成月餅的樣子備用。

13:取出一個烤盤,在烤盤內鋪上一層薄薄的油紙然後將壓成型的月餅放入烤盤內,然後取出雞蛋打成蛋液,將雞蛋液均勻的刷到月餅上這樣烤出來的月餅表面抗原更加金黃。

14:烤箱提前預熱,預熱完成後將烤盤放入烤箱內。

15:開啟烤箱170度進行烤制,烤制二十分鍾左右後即可從烤箱內取出。


16:烤制完成的月餅要先放入保鮮盒內密封兩天進行月餅回油。回油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讓月餅口感增加非常多。

待月餅回油完成後就可以拿出來食用啦。小夥伴快動手製作起來吧~

熱點內容
永生玫瑰花盒 發布:2025-08-08 06:51:48 瀏覽:879
兒童種植小盆栽 發布:2025-08-08 06:46:49 瀏覽:703
歡笑花藝 發布:2025-08-08 06:26:14 瀏覽:665
櫻花林卡通畫 發布:2025-08-08 06:25:33 瀏覽:219
盆花花卉是指 發布:2025-08-08 06:09:54 瀏覽:644
楊柳盆景 發布:2025-08-08 05:50:42 瀏覽:657
星宿插花 發布:2025-08-08 05:48:18 瀏覽:827
情人節浪漫告白方式 發布:2025-08-08 05:44:30 瀏覽:669
福木花的花語 發布:2025-08-08 05:44:21 瀏覽:804
去接荷花 發布:2025-08-08 05:38:49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