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拜乾娘

七夕拜乾娘

發布時間: 2025-08-08 02:41:42

❶ 晉江七夕風俗:吃糖粿、契七娘媽

農歷七月初七,晉江地區的居民會准備眾多供品,用以祭拜七娘媽,並進行祈福活動,這被稱為「做七娘媽生」。與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特色祭品,老晉江人在這一天會吃糖粿。
1. 吃糖粿
泉州有句俗語:「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將織女視為天帝的第七個女兒,稱之為「七位娘媽」;同時,中國民間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閩南人將這兩個傳說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七夕風俗。糖粿除了用於祭拜七娘媽,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製作糖粿的方法簡單,先將糯米粉與涼水調成面團,揉成如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再用手掌輕輕按壓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按下使其中間凹陷即可。將糖粿放入沸水中,加入烏糖煮片刻即可。
2. 祭拜「七娘困汪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本意是允許織女每七日與牛郎相會,但喜鵲誤傳為每年七月七日相會,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此,家庭主婦們在七夕清晨,會將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品,用紅帶綁好,拋到屋頂,以此懲罰喜鵲送往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便與牛郎相會。
3. 婦女乞巧
泉州地區的婦女在七夕有乞巧的風俗,她們在天井中搭建彩籮,擺放七盤水果、點燃七支香,使用七根針和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過的線越多越快,就越證明那個姑娘手藝巧。
4. 「契七娘媽」
每年的七夕,有1歲或16歲孩子的家庭最為熱鬧。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求其庇護,這稱為「新契」。到了16歲,孩子已成年,根基穩固,可以脫離乾娘,俗稱「洗契」。
5. 掛「七娘媽燈」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重要的習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為長圓形燈籠,上繪七仙女圖,下方掛彩色花串。當年有新出生嬰兒或新婚夫婦,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掛燈籠,希望早生貴子。

❷ 拜乾娘對乾娘有何影響

民間傳統習俗中,認干親是指拜義母,即俗稱的認乾娘。這一習俗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它象徵著兩家之間深厚的友誼與永恆的支持。

在傳統的嬰兒時期,人們常常通過認干親來寄託美好願望。嬰兒出生後,人們會請陰陽先生為其算命,如果命相被認為不佳,可以通過認干親的方式轉移命運,達到逢凶化吉、富貴綿長的效果。此外,一些嬌弱的孩子也可能通過認干親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保護。

對於未婚女子來說,如果被選為乾娘,在成家之前應稱呼其為「阿姨」或「姨媽」,而在成家生子後則改口稱其為「媽」、「干媽」或「乾娘」。這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對女性角色的尊重與認可。

在傳統習俗中,被選為乾娘被視為一種吉祥的象徵和榮譽,因此不能拒絕。這不僅是對自己身份的肯定,也是親朋好友及街坊鄰居祝福與祝賀的對象。

盡管現代社會中,認干親的習俗已經逐漸淡化,但在某些地區和家庭中,它依然保留著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❸ 拜干親需哪四樣禮品

1. 認干親的雙方需要相互贈送禮物。乾爹干媽要為孩子准備衣帽、兜肚,尤其是飯碗、筷子和長命鎖。干兒乾女也要孝敬乾爹干媽,最重要的是送乾爹一頂帽子,送干媽一雙鞋,即所謂的「乾爹的帽子干媽的鞋」。此外,還要送一些衣料、點心等禮品。
2. 認干親的習俗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北方稱為「認乾爹干媽」,南方稱為「認寄父寄母」。名稱雖不同,意思卻相同。一般來說,只要孩子向乾爹干媽磕幾個頭,改口叫乾爹干媽就行了。從此後兩家結為干親,逢年過節、干媽乾爸生日或其他人情世事,孩子都要送禮拜訪。直至養老送終,如同親生。
3. 認干親的原因多種多樣。舊時最為常見的是嬰兒出生不久的滿月前後,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懷抱著上街,見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認作干親。男性為「乾爸」,女性為「干媽」,但往往這是預先准備好的。有的是為了避免災禍,此乃迷信之說。例如,孩子經過占卜算命得知與父母命相不和,甚至相剋,以「認干親」的方式來改變命運,以達到陰陽協調,家庭和睦。有的是因為獨子或老年得子,此乃擔憂之說。例如,上幾代都是單傳,此時又是獨子,哪怕是有姐妹多人,也要讓孩子認干親,而且認人丁旺盛之家,認為這樣才可以保佑一生平安。也有兩家關系交往密切,甚至是世交,自願認對方兒女作義子、義女。還有體弱多病的孩子為了身體健康,大街上隨意認干親的。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到集市上看到身體健壯的人,口喊「乾爸」倒頭便拜,認得越多越好。這種認干親的方式屬於一次性質,一般以後兩家沒有什麼來往。甚至還有尋找年代久遠的石磨、石碾,古老的樹木等為乾爹乾娘的,以求其結實強健。這種認者,則由父母帶領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當然,我國歷史上為了攀附權貴的認干親比比皆是,時至今日也為數不少。

❹ 晉江七夕風俗:吃糖粿、契七娘媽

晉江七夕風俗:吃糖粿、契七娘媽

農歷七月初七,晉江家家戶戶都會准備許多貢品祭拜七娘媽,舉行祈福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應令祭品,老晉江人在七夕要吃糖粿。

1、吃糖粿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粿除了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糖粿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

2、祭拜"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3、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4、"契七娘媽"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乾娘了,俗稱"洗契"。

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粿,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粿。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5、掛"七娘媽燈"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

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熱點內容
花卉品種審定 發布:2025-08-08 04:30:01 瀏覽:739
茶花哪有售 發布:2025-08-08 04:30:01 瀏覽:338
百合花手機壁紙 發布:2025-08-08 04:20:05 瀏覽:476
花藝師周周 發布:2025-08-08 04:19:13 瀏覽:979
情人節圖片人民幣 發布:2025-08-08 04:16:28 瀏覽:565
綠植的葉子擦椰子油的作用 發布:2025-08-08 04:15:46 瀏覽:774
中式海棠架 發布:2025-08-08 04:12:07 瀏覽:701
七夕節商場 發布:2025-08-08 04:12:04 瀏覽:367
海棠的主題曲 發布:2025-08-08 03:56:34 瀏覽:682
今又荷花開 發布:2025-08-08 03:56:33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