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神秘
❶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1)七夕神秘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❷ 有關七夕的神話傳說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❸ 中國的七夕有什麼傳說
七夕傳說解讀
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成——
郭翠瀟:請問賀老師,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的四大傳說之一,為人們熟知。現在流行在民眾口頭上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最初一定不是這個樣子的吧?您能介紹一下這一傳說的發展演變過程嘛?
賀學君:好的,那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脈絡,具體地探討一下《牛郎織女》的生成過程吧。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這時人們對二星的認識,雖然很可能與當時農耕信仰中的穀物神(牽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織女)有關,但還僅只是有關日月星辰簡單的神話形象;同對愛情的認識和想像尚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之中,自然它還不能成為傳說的前身或胚胎。然而它又不是同傳說絕無關系。因為無論如何,此時的牽牛、織女,已不再是純粹自然現象的星座而並無其他涵義的稱謂。此時,它們已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都明確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台灣學者王孝廉也認為,《西都賦》中牽牛已有人格化的跡象(他認為牽牛的人格化是這個傳說形成的「重要關鍵」,也是在中國傳統思想追求「合理化」情形下的「必然要求」)並據此推斷其形成當在西漢武帝至東漢明帝之間。這一觀點正與筆者所見略同。當然。此時牽牛織女他們之間是不是恩愛夫妻,或是眷戀的情人,因無充分的材料,尚不好說。但如果認為,在表現二人的關繫上,比《大東》篇中又進了一步,並且已經打開了人們把他們想像為夫妻、戀人的大門,可能是並不大謬的。這時,如果愛情的靈感有緣踏入這座「大門」,那麼一定可以孕育幻化出優美的詩篇、動人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並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了。發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過相當長期並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這一點,還可以從漢代的一些畫像中見出。據吳曾德著《漢代畫像石》一書載:山東省歷城縣孝里鋪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圖。圖中有牽牛星、織女星遙遙相對,在織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織機上操作,旁邊還有一隻飛鳥,很可能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以鵲為橋,七夕相會的反映。此外,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一幅表現牛郎織女的畫像。這幅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這顯然也是對牛郎織女傳說的一種藝術反映。
稍後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到這里,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決定《牛郎織女》傳說生命特質的基本情節或者說傳說的原型已經形成。這就是:①牛郎、織女愛情關系的確定;②天河相隔;③七夕相會。三者之中,①是關鍵,而促成這一關鍵情節產生的,是愛情主題(即群體主體的一種感情積蓄)的注入。有了愛情的注入,本來不相乾的兩顆星座,兩位傳說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為體現人間感情的夫妻,並由此生成一個獨立的藝術生命系統。這個生命一經生成,便以其自身潛在的結構功能,規定和影響著未來的發展。受其制約,原來作為天體中一種自然現象的銀河,一進入這一系統,便蛻去原質,形成新質,成為阻礙牽牛、織女團圓幸福的象徵物。由愛情受阻,進而出現七夕相會,也便是自然合理的了。從《牛郎織女》傳說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前述三個基本情節,構成了它的生命系統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後來充分發展了的《牛郎織女》傳說比做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的話,那麼這三個情節就是它的樹身和主要文干。以後的發展,比如它同「兩兄弟型」故事,同「毛衣女型」故事,以及同「難婿型」故事相結合,進而增生出許多豐富多姿的情節網路,就都是由此而生發開去的。
第二,《牛郎織女》作為傳說生成的大體時間,當在東漢之初,也可能在西漢時期。因為,上述可資引證的資料,盡管出在東漢,甚至稍後的三國時期,但它們都是經過文人加工、改造過的一種書面記載,而這樣的記載,必須以傳說在民間比較廣泛的流傳為前提。我們知道,一種傳說要達到比較廣泛的流傳,即使在信息傳媒發達的今天,也非易事,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就更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它的實際形成要比記載的時期更早一些。
傳說背後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民俗觀念
郭翠瀟:從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傳說的完形過程中有許多新的要素被加了進來,如老牛、一雙兒女、織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設障礙、鵲橋相會等等,請問這些要素的增加有什麼社會的、時代的背景嗎?它們都反映了哪些民俗觀念?
賀學君:正像前面已經談到,牛郎織女傳說發展有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開始是兩顆星辰間的故事,到老牛、兒女情節的出現顯然是相對較後的事,在以後的傳說中這條通人性、懂人語老牛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平時是牛郎的好夥伴,關鍵時刻是他的有力助手,如嫂嫂要毒害牛郎,是老牛讓他不要吃嫂嫂做的餡餅;當織女下湖洗澡時,是老牛指點他偷得衣衫,從而得到美麗的妻子;當織女被抓回天宮時,又是老牛獻身,讓牛郎殺了自己,披著它的牛皮飛上天去追趕。有的傳說對老牛的作用,更是強調尤加,比如說牛郎的哥嫂常背著牛郎自己做扁食、蒸包子、炸油糕等好吃的食物,由於老牛的幫助,每次都能讓牛郎回家趕上;老牛設計讓牛郎與哥嫂分家,分家後牛郎在集市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費用都記在它的賬上;老牛還告訴牛郎在還織女衣服時要先吼三聲「老牛」,由於牛郎忘了此事,織女得到衣服就飛回了天宮;但是後來牛郎還是乘牛皮追至天宮,並按老牛的教導,順利闖過金獅、銀獅和鬼把持的「三門關」,最後按照老牛所示的方法,找到了妻子。在傳說中老牛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普通的牛),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普通的人),它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故事中人和牛的親密關系,既傳遞出人類早期與動物間的關系,也明顯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形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與土地有關的各種牲畜,它們中有的甚至是某社會集團或族群的圖騰,被賦予神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卡塔·於育克(Catal Huyuk)新石器時代(公元前6000年)岩畫中碩大的公牛形象,暗示出牛不僅是人們狩獵的對象,也是一種聖物。牛郎織女傳說中老牛被賦予超現實的本領和品格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的,我國勞動人民對牛的崇拜,一方面來自現實生活,農業經濟社會里,牛是人的忠實幫手,同人的命運有著直接的聯系;同時也可能與佛教的影響有關。在南亞信佛的國家,牛被視為聖潔的動物。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有崇牛風俗,牛被稱為神牛,受到法律和社會的保護,有禁止屠牛的教規。據佛教的記載,牛的臉、頸、背分別住著濕婆、比濕奴和大梵天,牛屎是聖河,牛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的全身都是聖物聖地。在我國的甘肅天水東南90華里的麥積山石窟中就有專門祭牛的「牛兒堂」,塑有牛的塑像,當地農民稱它為「金蹄銀角牛娃」祈求豐收時就來禮拜撫摩「神牛」。此外,我認為,老牛身上的人性,如忠誠、正直的品質是同牛郎的品質融為一體的,可以說是牛郎品質的一種延伸和升華。它生動地體現著世代勞動人民對牛郎這類勤勞善良而又受欺侮者的深深的同情和真誠的援助,是正義美好力量的化身。至於「一雙兒女」,是農業社會中普通百姓理想家庭的模式。是中國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道德倫理的典型反映,至今還有「一兒一女一枝花」,「有兒有女老不怕 」的諺語在民間流傳。
「仙女下凡洗澡」情節至少傳遞出兩個文化信息,1,人神共界2,湖即「水」在習俗中的重要作用。仙女因脫了衣服或羽毛下湖洗澡,成為人間的人;因為沒有了衣服和羽毛不能在回到天上,表層上看衣服和羽毛是她們轉化的重要媒介,但是深層隱含作用的卻應該是「水」。 「水」是人轉化為神或神變為人,甚至人變鬼的重要媒介。這從許多民族的習俗和儀式中可以發現。舉一個小例,但可以說是十分典型的。在我國南方,以前小孩受了驚嚇,有叫魂儀式,一隻盛些清水的碗上蒙一層薄紙,大人一邊喊著孩子的名字,一邊用手指蘸著大盆里的清水,往薄紙上甩,當薄紙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水圈時,被認為孩子的魂已經回來了,這碗帶有「魂「的水讓孩子喝下,孩子的驚嚇病就好了。這里的大盆、小碗里的水以及紙上的小水圈都被認為是魂可寄住之處。此外,沐浴使人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如尚比亞女孩的成年禮有一項儀式就是「沐浴」,通過「凈化儀式」她才轉化為可以談情說愛的「大人」了。
王母娘娘設障礙表層上是封建社會反對男女自由戀愛的反映,而深層次上則是成丁禮和服務婚的曲折反映。《牛郎織女》傳說在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異文中,有不少作品具有這樣的情節:牛郎追趕織女到達天宮以後,織女的父母(天公、天母)不予接納和承認,他們出了許多難題來刁難牛郎,企圖以此破壞他同織女的婚姻。例如苗族《牛郎織女的故事》講:牛郎上天後,天公大為不滿,屢出難題,欲加害於他。先是帶他去趕場,趁他不注意,自己悄悄溜回,想讓他迷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不了家;接著讓他爬到樹上去剝杉樹皮,又乘機抽掉梯子,想把他摔死或餓死在樹上;接著又讓他去燒山欄,當他走到半坡,就從下面放起大火,想把他燒死;當牛郎在妻子幫助下一一戰勝了上述困難和風險,最後天公便親自用毒酒把他毒死。善良智慧的織女又請來動物,救活了丈夫。這時,天公只好同意他們結合。他們帶著孩子重新回到了人間。上述「難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完成生產勞動任務;二是經受生死磨難的考驗。這些內容,從表層看來,是岳父母對女婿(牛郎)生產技能、智慧才幹以及勇敢、意志的檢驗;但是再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到人類早期「服務婚」和「成丁禮」的遺風。
郭翠瀟:您能為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服務婚」,什麼又是「成丁禮」嗎?
賀學君:服務婚在人類婚姻史上曾經是一種普遍盛行的婚俗,它是以男子赴女方家無償勞役為條件的一種婚姻形式。其具體表現是:男子到女家,和女家一起生活,無償地從事女家的一切生產勞動,待到一定年限(勞動所得相當於妻子的身價)後方可將妻子(子女)接回父親家或自己另立門戶。男方必須到女方「服務」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以勞動抵償妻子的身價;一是接受女家父母對自己是否有主持門戶、養活妻兒的能力的考驗。這種婚俗,是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過渡時期的產物,它同遠古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相適應。在對偶婚時期,由男子嫁到女家,參加女家的勞動,所生的子女屬於女方。到了一夫一妻制時期,女子嫁到男家,並在男家勞動,所生子女屬於男方。這樣女方便由原來多一個勞動力變為少了一個勞動力,經濟上受到雙重的損失。為了彌補這個損失,有錢的人家就用財禮作為對女家的贖金;「家貧無有聘財」者,便只好「以身為質」,用辛勤的勞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並作為對女家的經濟補償,不然就得不到妻子。於是服務婚就出現了。
成丁禮,是未開化部落通過一系列艱難嚴酷的考驗,接納一個適齡青年男子入社,所舉行的儀式。經歷過這一儀式的青年男子,表示他已由「童子」進入了「成年」,從此他對社會(部落)負有一定的責任,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包括結婚成家的權利(有的部落對女孩也舉行這項儀式)。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並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其「儀式」的舉行十分神秘,婦女和部落外的人嚴禁涉問。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知識教育,一是肉體精神的磨難。據民族學者調查發現,成丁禮儀式中所進行的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廣泛,比如要掌握部落所信奉的諸神的名字,熟諳有關的神話以及祭祀的方法,熟悉本部落的各種禁忌、秘密,還要掌握農耕、狩獵、漁業等生產技術,包容了一個成年男子必須具備的一切社會生活知識。關於肉體、精神上的磨難更是千奇百怪,嚴酷殘忍,有的孩子竟在這種儀式中喪生。具體做法,有的是讓少男們脫離家庭和部落,放逐到森林或荒野中經歷艱苦生活的磨難;有的是進行割禮、文身、拔牙、燒炙瘢痕;有的是將他們關在神秘的房子里,不許說話,不許笑,不許睡覺,只能吃一點點食物;有的是讓他們隱居,全身塗白(表示童年的死亡),接受儀式後再洗去白色(表示在成年社會中的再生),或者讓他們血流滿身;有的則是要他們穿越火堆,或在狂風大雨中奔跑,或在冰水裡游泳,或讓蟲子叮咬;還有的是給以各種突如其來的恐嚇。
郭翠瀟: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兩神之間的相戀,後來演化成人神之戀,由神變成人的不是織女而是牛郎,故事不是人間的女子嫁給天上的神仙,而是天上的仙女嫁給了人間的放牛郎。有學者稱這種類型的故事為「仙女下嫁窮漢」型,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不是偶然的吧?請您談談原因好嗎?
賀學君:我粗翻了《故事類型索引》好像具體類型中沒有「仙女下嫁窮漢」型,有的是「天鵝處女型」、「七夕型」、「難題型」等等,但是像這樣內容的故事是相當多的,比如「七仙女」、「畫中人」、「龍女」甚至「田螺姑娘」等等。這類故事的出現、數量之豐富以及流布的長久和廣泛,我想主要不外乎三點:一是在現實中存在著數量不少無力討得妻子的窮漢;二是男女婚姻受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不能自主,;三是無論男女都有著對於美好婚姻的強烈希求。最後一條是最為重要的。對於現實中不能獲得的東西,人們便在日常的「嘮嗑」、「擺龍門陣」講故事、說唱等民間藝術的精神世界中去尋找,獲得滿足。所以不難理解女性故事家、聽眾也喜愛這類作品。當然它們所反映的不是亂婚、群婚社會階段,而應該是對偶婚社會中的狀況。
神秘的日子——七·七
郭翠瀟: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為什麼後來選擇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呢?這種選擇有什麼必然性嗎?
賀學君:「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 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發而來的。我很贊同她的見解。
❹ 七夕天空出現摩斯密碼鵲橋,這樣浪漫的表白方式你愛了嗎
七夕天空出現摩斯密碼鵲橋這樣浪漫的表達方式,我是十分的愛了,畢竟女生都是喜歡浪漫驚喜的場景,這會給人無限的想像。
一、特殊節日的驚喜
對於女生而言都喜歡在特殊的節日,能夠收獲一份屬於自己的小驚喜,這樣就會覺得對方是別有用心。女生都是喜歡注重儀式感,在七夕的時候能夠收獲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人覺得十分的幸福,並且會牢牢的記住這一時刻帶給自己的美好。
我認為在戀愛的時候應該保持新鮮感和刺激感,在特殊的節日還是應該獻上自己的祝福,這樣才會更加的保鮮二人的關系。
❺ 七夕的來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❻ 七夕的來歷,及風俗
七夕的來歷出自民間神話,出自古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1、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2、《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3、「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4、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❼ 七夕節的由來以及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專七日穿七孔針於屬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❽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意義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
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經歷史發展,牛郎織女天文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美麗傳說,以及民間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祈禱姻緣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8)七夕神秘擴展閱讀:
關於七夕節的詩詞:
1、《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3、《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4、《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5、《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6、《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