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過七夕
① 我打算七夕和女友到淄川的蒲松齡聊齋園去玩,不知現在裡面建設的好不好,門票是多少
聊齋園門票48元,裡面有石隱園,聊齋宮等,還算可以啊
② 中國農歷節日怎麼排序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習俗吃年糕、餃子、湯圓、以及各種美味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家家團圓,極盡天倫之樂。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不盡相同,其中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較為普遍。
3、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4、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
5、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喝重陽酒、吃重陽糕等風俗。
③ 博山都有哪些風俗
農歷節日
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一般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徵年年有餘;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凌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吃餃子時,水餃里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一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恙。同時鄰里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一這天忌諱很多,一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都要帶一些禮物,順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一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一邊吃一邊用筷子或細楮棒�(搗)牆角旮旯,同時念道「楮棒�,楮棒�,十個老鼠九個瞎,腦子�成豆腐渣」。據說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要求清除鼠害的強烈願望。現在人們多已不過此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一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區主要街道張燈三個晚上。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治百病,故人們往往端著燈相互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燈節期間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屆時頃城出動,觀燈者人流如海。伴隨觀燈,還有形式各異的諸般雜耍:扭秧歌、舞龍燈、跑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間叫作「扮玩」,又叫「鬧元宵」。近年來的元宵燈會盛況空前,除了展出傳統的宮燈、紙燈外,扎制的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彩燈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為昔日所不及。
元宵節這天,城鄉人民有食「元宵」的習慣,即以糯米面為衣,以糖、青紅絲等做餡製成,狀若圓球,寓意全家團圓。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於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寒食、清明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寒食這天禁火、冷食。歷史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是郊遊的好日子,舊俗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現已少見。新中國成立後,掃墓是清明這一節日的主要活動,民間多有上祖墳,給祖墳添土的風俗。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這一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藉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這天人們有吃煮雞蛋的習慣,據說清明吃雞蛋眼睛亮。博山農家在清明這天還要煮上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以犒賞它一年的辛勞,謂之「飯牛」,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日一碗飯」之諺,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準打罵。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民間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戶戶食粽子,門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兒手足配五色線,叫拴命線,頸掛長命鎖,取意「長命」,手心、腳心、頭頂心抹上雄黃,以避病患。婦女、兒童多胸帶香荷包,系用花布縫制,內裝多種中草葯,帶在身上,據說可以驅瘟避邪。此俗今已漸廢,唯食粽子之風尚存。
雨 節
農歷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的說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舊時這天一般舉行祈雨儀式,現多已不過此節。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農村多在當日用新麥磨麵包餃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謝蒼天賜福取得夏季豐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則是意在讓祖先看到後人的勞動成果和「嘗鮮」。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又叫曬衣節。過去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據說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生蟲。此日群眾還有吃「炒麵」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麵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麵」,傳說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
夏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多吃涼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又稱「七夕」,傳說該日晚為牛郎織女相會之夜。舊時多有少女深夜設香案向織女乞巧之俗,現基本廢除。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又叫「鬼節」。舊時當地有「請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時拔五穀(高粱、穀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為一束放於堂前,祭畢將「家前」送走,置五穀於大門上,寓意祈求豐年。淄川則寓以五穀為馬,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現今「拔五穀」之風已廢,但祭祖尚存。
天醫節
農歷八月初一日,祀黃帝、歧伯。舊時民間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後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民國26年續修的《博山縣志》載:「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謂去風熱、益清明。又,濡墨點小兒腹,謂可去腹疾」。現在此俗已廢。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圓,歸寧的婦女必須回婆家過節,故又稱「團圓節」,是民間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節前親友就相互贈送月餅、水果等禮品,是舊時「追節」(指自定婚後男方按節饋送禮物與女方)習俗的演變。民國《淄川縣志》有「八月望日中秋節,……婚姻家饋瓜餅為應時物」的記載。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親朋之間所送的禮品日趨豐盛,品種增多。舊時,仲秋之夜,人們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擺供品,稱「祭月」,拜後分食,合家歡宴賞月,謂之「圓月」,以示全家團圓。現在家庭多備酒宴歡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視九為陽數,故叫重陽。舊時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飲酒或賞菊賦詩,民間多舉辦廟會,此日民間還有「追節」贈糕的習俗。民國《淄川縣志》載「重陽日,登高飲酒,作棗糕相饋送」。近年來,野外登高、趕廟會漸興。�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冬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群眾多食水餃,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取「餃兒」諧音「膠耳」。�
臘八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間多用米、豆、棗、花生煮「臘八粥」食,據說吃了能增福。近年來又興腌「臘八蒜」,即把蒜浸於食醋中腌制,是春節吃水餃的佐料,此時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辭 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農家多以穀草、大豆置於灶前,表示給灶君喂馬,好讓灶君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灶君像前供雜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並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少說是非話,多帶五穀糧」。供罷即將灶君像撕下,與紙錢、穀草一起燒掉,意味著送灶君上天了。至春節方重新貼灶君像。淄川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為休咎,此為古代鏡聽之遺,《聊齋志異》中有詳細記載。現在此風已止,唯吃雜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備年貨。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稱「歲除」,有除舊布新之意。舊時這一天有大門貼「門神」,中堂掛「財神」之俗,現多是家家貼春聯,戶戶掛年畫,剪貼紅窗花。傍晚各家都舉行祭祖儀式,請「家前」回家過年,而後送「家前」於門外焚香燒紙,返回時須將攔門棍置於門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戶戶布燈於院中,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現在多是掛電燈。全家一起包水餃,吃團圓飯,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除夕零點,家家鳴放鞭炮,辭舊歲,迎新春。近年來,除夕之夜更是熱鬧非凡,鞭炮齊鳴,響徹天空,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給家家帶來了歡歌笑語,全家團坐,傾壺歡飲,喜迎新春。
④ 節日風俗知多少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各省元宵節的不同習俗 元宵節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jǔ)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⑤ 淄博淄川七夕情人節要哪裡過
隨便啊!不怕花錢的話去上島啊,挺有情調的啊,也挺溫馨的,呵呵。如果想和你的他過一個充實的情人節,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若說幫對方的家人做一頓飯。如果希望得到一個純粹的二人世界,你們可以找莪庄等等的一些風景區,這些幽靜的地方,很容易在很短時間內增進感情哦,也可以陪對方逛街啊,吃一些很特色的小吃啊,享受一下小夫妻的生活,O(∩_∩)O~還有好多好多·····只要有心,就能過一個美好的七夕····加油啦·····
⑥ 山東淄博節日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一般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徵年年有餘;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凌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吃餃子時,水餃里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一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恙。同時鄰里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一這天忌諱很多,一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都要帶一些禮物,順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一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日
正月初七日。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一邊吃一邊用筷子或細楮棒(搗)牆角旮旯,同時念道「楮棒,楮棒,十個老鼠九個瞎,腦子成豆腐渣」。據說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要求清除鼠害的強烈願望。現在人們多已不過此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一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區主要街道張燈三個晚上。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治百病,故人們往往端著燈相互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燈節期間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屆時頃城出動,觀燈者人流如海。伴隨觀燈,還有形式各異的諸般雜耍:扭秧歌、舞龍燈、跑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間叫作「扮玩」,又叫「鬧元宵」。近年來的元宵燈會盛況空前,除了展出傳統的宮燈、紙燈外,扎制的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彩燈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為昔日所不及。
元宵節這天,城鄉人民有食「元宵」的習慣,即以糯米面為衣,以糖、青紅絲等做餡製成,狀若圓球,寓意全家團圓。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於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寒食、清明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寒食這天禁火、冷食。歷史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是郊遊的好日子,舊俗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現已少見。新中國成立後,掃墓是清明這一節日的主要活動,民間多有上祖墳,給祖墳添土的風俗。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這一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藉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這天人們有吃煮雞蛋的習慣,據說清明吃雞蛋眼睛亮。博山農家在清明這天還要煮上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以犒賞它一年的辛勞,謂之「飯牛」,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日一碗飯」之諺,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準打罵。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民間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戶戶食粽子,門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兒手足配五色線,叫拴命線,頸掛長命鎖,取意「長命」,手心、腳心、頭頂心抹上雄黃,以避病患。婦女、兒童多胸帶香荷包,系用花布縫制,內裝多種中草葯,帶在身上,據說可以驅瘟避邪。此俗今已漸廢,唯食粽子之風尚存。
雨節
農歷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的說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舊時這天一般舉行祈雨儀式,現多已不過此節。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農村多在當日用新麥磨麵包餃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謝蒼天賜福取得夏季豐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則是意在讓祖先看到後人的勞動成果和「嘗鮮」。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又叫曬衣節。過去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據說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生蟲。此日群眾還有吃「炒麵」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麵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麵」,傳說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
夏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多吃涼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又稱「七夕」,傳說該日晚為牛郎織女相會之夜。舊時多有少女深夜設香案向織女乞巧之俗,現基本廢除。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又叫「鬼節」。舊時當地有「請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時拔五穀(高粱、穀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為一束放於堂前,祭畢將「家前」送走,置五穀於大門上,寓意祈求豐年。淄川則寓以五穀為馬,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現今「拔五穀」之風已廢,但祭祖尚存。
天醫節
農歷八月初一日,祀黃帝、歧伯。舊時民間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後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民國26年續修的《博山縣志》載:「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謂去風熱、益清明。又,濡墨點小兒腹,謂可去腹疾」。現在此俗已廢。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圓,歸寧的婦女必須回婆家過節,故又稱「團圓節」,是民間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節前親友就相互贈送月餅、水果等禮品,是舊時「追節」(指自定婚後男方按節饋送禮物與女方)習俗的演變。民國《淄川縣志》有「八月望日中秋節,……婚姻家饋瓜餅為應時物」的記載。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葯親朋之間所送的禮品日趨豐盛,品種增多。舊時,仲秋之夜,人們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擺供品,稱「祭月」,拜後分食,合家歡宴賞月,謂之「圓月」,以示全家團圓。現在家庭多備酒宴歡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視九為陽數,故叫重陽。舊時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飲酒或賞菊賦詩,民間多舉辦廟會,此日民間還有「追節」贈糕的習俗。民國《淄川縣志》載「重陽日,登高飲酒,作棗糕相饋送」。近年來,野外登高、趕廟會漸興。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群眾多食水餃,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取「餃兒」諧音「膠耳」。
臘八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間多用米、豆、棗、花生煮「臘八粥」食,據說吃了能增福。近年來又興腌「臘八蒜」,即把蒜浸於食醋中腌制,是春節吃水餃的佐料,此時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農家多以穀草、大豆置於灶前,表示給灶君喂馬,好讓灶君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灶君像前供雜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並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少說是非話,多帶五穀糧」。供罷即將灶君像撕下,與紙錢、穀草一起燒掉,意味著送灶君上天了。至春節方重新貼灶君像。淄川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為休咎,此為古代鏡聽之遺,《聊齋志異》中有詳細記載。現在此風已止,唯吃雜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備年貨。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稱「歲除」,有除舊布新之意。舊時這一天有大門貼「門神」,中堂掛「財神」之俗,現多是家家貼春聯,戶戶掛年畫,剪貼紅窗花。傍晚各家都舉行祭祖儀式,請「家前」回家過年,而後送「家前」於門外焚香燒紙,返回時須將攔門棍置於門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戶戶布燈於院中,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現在多是掛電燈。全家一起包水餃,吃團圓飯,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除夕零點,家家鳴放鞭炮,辭舊歲,迎新春。近年來,除夕之夜更是熱鬧非凡,鞭炮齊鳴,響徹天空,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給家家帶來了歡歌笑語,全家團坐,傾壺歡飲,喜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