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禪是一朵花
『壹』 請查星雲大師簡介和語錄好嗎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中文名
釋星雲
別 名
星雲大師,星雲法師,俗名李國深,法號今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揚州江都區
出生日期
1927年(丁卯年)8月19日。
職 業
佛教大師
畢業院校
棲霞律學院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
佛光山開山宗長
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年泰國佛教最佳貢獻獎
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展開
代表作品
《釋迦牟尼傳》、《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
宗 派
禪宗臨濟宗
師 承
志開上人
好 友
楊鈞淇
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的釋星雲,常被信徒稱為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是佛學界大師,影響力滲透到政治、學術甚至娛樂圈等各個方面,頭條率比一般二三線明星還高,星雲大師注重的是佛教本身的教義的現代化闡釋和對人的身心、對社會和諧發展的教化,因此他在公眾心目中既是一個大宗師,又是一個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靈救護大使。
『貳』 星雲大師是哪兒人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自中國大陸來台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黨黨務顧問、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2010年1月13日獲得「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榮譽獎
『叄』 星雲大師,誰啊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於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先後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發展。
『肆』 星雲大師是哪個寺廟的
星雲大師: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中國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出家。嘗學於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後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曾任白塔國民學校校長、《怒濤月刊》主編、南京華藏寺住持。1949年春到台灣,主編《人生雜志》、《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刊物。1952年至台灣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弘法團等組織,奠定了弘法事業的基礎。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二百所道場,如西來寺、南天寺、南華寺等,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創辦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及在美創辦西來大學和台灣的佛光大學、南華大學。1991年創辦中華佛光協會,1992年於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擔任總會長,至今於世界五大洲成立近200個(總)協會,會員人數逾百萬,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
星雲大師宣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已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星雲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佛光祈願文》等,在宗教界和民間流傳甚。
星雲大師平生以追蹤往哲、振興佛教為已任。他將太虛大師倡導的人生佛教思想奉為圭臬,數十年來身體力行,他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為振興佛教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
『伍』 禪凈雙修是好是壞
當然是好,可以一起看看看上星下雲法師所做開示:
禪凈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很多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禪凈、中觀的空、中道,這是人間的佛教。說到禪,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滿足了。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凈土也是一樣。凈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凈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凈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凈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凈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有時候,有些人太重視物質的生活,流於世俗熱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時候,遠離人間,到深山裡面去,一個人獨處,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對世間生死疾苦,不知關懷。人生太過熱烘烘,太過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圓融。
所謂中道,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則。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從因生,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不會隨便怨天尤人,會去追查原因。「有」的現象,是由於「空」理。「不空」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空間,我們怎麼能在這里聚會?沒有虛空,宇宙萬有如何建設?「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間佛教是過著一種有物質,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質、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內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不是盲從,一味往前沖,沖得頭破血流,也要懂得回頭是岸。人間佛教有擁有的,也有空無的;有群居的,也有獨處的。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使人間成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肯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本山提倡人間佛教,坦白說,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佛在哪裡?在我的心裡。凈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眼睛一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沒有離開我。
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今天的社會、人間,我們每個人的負擔沉重,對於家庭、事業、親人的種種責任,緊緊地壓迫著我們。假如我們現在擁有了人間佛教,就擁有了整個宇宙大地,處處都能幸福安樂,就能如無門禪師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能夠擁有了心內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擴大我心內的世界,人間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離開不了我們的心。如何建立我們內心廣大無比的世界,唯有不斷的修行實踐,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星雲大師對禪修法門的開示
有人問我:什麼是禪?禪是什麼?禪原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啊,禪是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大自然, 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是一種幽默,禪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禪是什麼?就等於我們在家庭桌子上擺一盆花,有了花,我們客廳里的氣氛就不一樣了;禪好像是一幅畫,如果我們的客廳里掛一幅畫,客廳里就更加美麗呀!禪好像你很美麗,再有一點花粉化妝一下,會更美麗;禪好像我們吃的味素,吃的鹽,你放到菜裡面,菜就會更好吃了。所以禪原來跟我們這么密切,就像我們家裡的一盆花,一幅畫,會把我們的人生帶到更高層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脫了。禪不是佛祖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自己所有的財富、自己所有的寶貝,只是我們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禪告訴大家,告訴各位,尤其在香港這樣忙亂的生活裡面,有了禪,會給我們定力;在這種是非、迷失的社會裡面,有了禪,很容易讓我們找到自己;在現在的生活裡面,經常的感受到苦惱、煩悶,有了禪會給我們智慧、給我們安寧!禪原來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我們不能認識我有這個寶貝,那我現在就用各種方法,讓大家來認識自己所擁有的禪心。原來這個禪,他是有彩色的,好像這個花,有紅色的、綠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會美麗。在佛經裡面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無限的生機,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因緣。那個一朵花,一片葉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你看,一朵花,是由陽光、水分、空氣、肥料,結合了宇宙萬有,才結合成一朵花。所以,這朵花的彩色,你要懂得,原來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內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從顏色上,可以看得出來。不但禪是由彩色,禪也有聲音的,我們可以用靜下來的心,聽到禪的聲音。什麼是禪的聲音?經典裡面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聲;你家裡的自來水,叮叮嘀嘀的聲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諸佛如來在跟我們說法呀!汽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工廠的聲音,媽媽打小孩子的聲音,甚至人和人相罵的聲音,殺豬、殺雞叫的聲音,你懂得,那個裡面都有無限的禪味呀、無限的警覺。王陽明先生是一個佛教徒,他是學禪的,有一天帶領學生到外面去教學,在街頭,看到兩個婦女在吵架,一個婦人罵對方:「你呀不講天理呀」;另外一個說:「你呀,不講良心那」。王陽明先生聽了後,就和學生們說,你們來聽,他們是在講道啊!在講禪呀!學生們說:老師,還是呀,他們在相罵呀?老師就說了:「講天理、講良心,不是講道,在講什麼呢?」學生們聽老師說,這也對呀!但是老師補充說:「講天理、講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講道;要求別人的,就是相罵呀!」我們要來認識禪,禪裡面沒有別的、沒有東西。禪就是自己,頂天立地,直下承當。我們平常要從靜的當中,從定的當中慢慢來聽到禪的聲音,禪的呼喚!禪不但有色彩,有聲音,還有香氣的。比方說: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半,供養大家。所謂禪,就是心。心香一柱靜中禪,靜的當中,可以參出自己是什麼;禪也有味道,經裡面講:「禪悅為食」。你如果在禪裡面感覺到忘我的歡喜,在禪裡面如果超越了對待的解脫。「禪悅為食」呀,禪可以當飽的。過去虛雲老和尚在廣東,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禪裡面他也能飽餐。禪不是一定要我們老僧入定,眼睛閉起來,不動、不作、不說。禪也有動作的,所謂擔柴、運水無非是禪,行、住、坐、卧,都可以參禪那,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禪的呀!你懂得禪,所謂:參禪何需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也涼!參禪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靜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夠安然、安靜,就是在大火裡面焚燒,火都是很清涼的。
有一個寺院,在長河邊上,面對滾滾江水,信徒就來問老禪師:怎麼樣能讓江水、船,在我的眼前、心中消失?老禪師朝右面的侍者看一看,你回答他的問題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戶關起來,這不是沒有船了嗎?老禪師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戶都不用關,把眼睛一閉,不就是沒有船了嗎?老禪師更徹底,眼睛一閉,不動,不動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紛擾的世間,種種變化的社會,我們生存的環境裡面,總是給人牽著鼻子走。假如有了禪,能夠不動心,外面的榮辱毀譽、是非煩惱又能怎麼樣動搖我呢?
有一個人,用了一個瓶子,養了一隻小鵝在裡面,小鵝慢慢長大,沒有辦法出來了,就拿來問南全禪師:「不要把瓶子打壞,怎麼能讓小鵝出來呢?」問話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禪師聽了以後,就大叫一聲:「培休」。培休聽了以後,就答應了一聲:「哎!我在這里」。南全禪師就哈哈一笑,說:「你不是出來了嗎?」就是說:「為什麼把你很解脫的心,跑到瓶子裡面,關閉起來呢?」想到我們在世間上,被很多的金錢、愛情、人我是非,束縛的緊緊的,動彈不得;每天在這些東西裡面感覺很煩惱,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心出來,當下就解脫呢....。。
在士、農、工、商當中,有一種人,很煩惱,每天有錢,有洋房,有汽車,有事業,就是有煩惱。就去找一個老禪師問:怎麼辦呢?老禪師用四張紙寫了幾個字,把紙捲起來,告訴他:「你現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來,打開第一張,中午下班回家打開第二張,到了下午上班打開第三張,下班回家後,打開第四張」。這個人第二天早上起來,打開第一張一看,寫了兩個字:「上山」。於是,他就起來上山,看到山裡面那種寧靜,樹木、鳥叫、花香,他就大叫,原來大自然這么美麗,我都不知道呀!好快樂啊。中午回到家裡,打開第二張,上面寫了兩個字:「微笑」。吃中午飯時,看到家裡人好多,吵呀,鬧呀,他只好裝著跟大家微笑,煩惱也減少了一些。吃過飯以後,就去上班了,在辦公室裡面,打開第三張,上面寫著:「愛語」,就是講好話。他只好跟同事說:你很好啊,很能幹呀,大家都很歡喜。大家歡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後,打開第四張,上面寫著:「到海灘,在海灘上寫兩個字--煩惱」,到了海灘,寫了兩個字「煩惱」,這時海灘正在漲潮,寫完的「煩惱」兩個字,海水一沖,「煩惱」沒有了,他就悟到:「原來一切放下就會快樂!」老禪師講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觸,人生不能失去歡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歡喜給人間,不是金錢能解決的。要講好話,要微笑,下班以後,到海邊,縱然有煩惱,讓海水給埋葬。你放下,就自在。有了禪,就很逍遙、自在!
參禪要有五種心來參:
第一種,要帶著大心,廣大的心來參禪。所謂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這個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這個心就大起來了。
第二種,就是老婆心,我這幾天住在這里,大家都打電話關心我,愛護我,這不就是老婆心嗎?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沒有什麼難過,一定要參禪,先把自己歡喜起來。有了禪,什麼時候都很快樂,士、農、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點禪味的話,病中都很安然、快樂!
第四要有愛心,有愛心才能參禪。
第五要有喜舍心,這次大陸水災,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錢,香港人有愛心,香港人最有資格參禪。
參禪怎麼個參法,我把禪的修法--毗盧七支修法傳授給你們。學密宗,要富貴的人;參禪什麼人都可以修,沒有錢不要緊,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廟里參禪,甚至也不需要有什麼固定的場所。參禪第一要兩個腳要盤起來,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個叫作單盤,兩個腿在上叫雙盤,也不一定要雙盤,單盤就行。但是如果兩個腳都在下面交叉,這個不行;腿盤起來才精神集中,意志統一,念頭才不往外跑,才能回歸,慢慢這個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彎曲。下巴要收起來,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兩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頭要頂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來。
第五,頭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兩個手要結三昧印在胸前,當然,把兩個手放在膝蓋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帶的地方,把兩個手綉起來,也很好。
第七,坐下來後,讓心息慢慢收起來,不讓它往外跑;呼吸時,吸氣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來,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減少煩惱。
心好像猿猴一樣,跳呀,跳呀,你要用禪定,用一個正見的問題,把心扣在上面,就等於把猴子扣到,但是它還是要跳呀、蹦呀,不過跳跳、蹦蹦,逐漸就會溫順了,甚至最後,把繩子解開,它也不跑了;這時心就能聽話了。你在早晨起來,不要下床,坐五分鍾;晚上睡覺,不要立即躺下來,在床上一般坐五分鍾。有一個小墊子,墊在下面。夏天不要貪涼,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風吹。牛仔褲、西裝、短褲、短裙,都不適合參禪,凡是有束縛身體的東西都應該把它解開,要寬松的衣服,坐禪比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鍾,甚至吃過飯,也沒有時間休息,你在那裡坐五分鍾,比你睡兩小時還受用。有時間,十分鍾、二十分鍾更好了。這樣子坐,你說我不會用心呀,不會參禪,不會用功,只少這叫健康禪,身體會健康。你只少會體會到寧靜裡面的曠大,寧靜裡面的安樂,進而會做到明心見性,真正的坐禪也不是很難那;你觀光明,讓光明不要在頭腦里解散,觀佛像,讓佛像樣子不要變化,想一個問題:念佛是誰?父母沒有生我之前,我是什麼。當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參,一直問,問、問、問....。。會有一個豁然大悟時刻的來臨。
會打坐,一坐下來,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當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禪師說:「老僧一柱香,能消萬斤糧」。有一個賣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參禪是什麼味道?到禪堂裡面坐了一支香,開始參禪了,大家不講話,都是坐在那裡,他就東看西看,這是干什麼呀?但是看了一會兒,沒什麼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靜下來了,一支香就是一個小時。過後,他就告訴人:「參禪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問他:「有什麼好呀?」他說:「我想起來了,三十年前,有個老王,買了我十塊豆腐,錢還沒有給我,我忽然記起來了。」當然,參禪不是豆腐禪,不過從豆腐禪裡面,也可以想到:連三十年前的豆腐都能記起來,再參下去,人在父母沒有生我之前,什麼是我?還不能找到嗎?所以,我們用疑可以探禪,用思想去參禪,用問去學禪,用心來悟禪
『陸』 星雲大師是什麼佛
阿彌陀佛
星雲大師(1927年-)簡介:
俗名李果深,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大師一生以「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幾十種著作。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自行圓滿者。我們一般稱謂的佛就是釋迦摩尼佛
大師是僧寶,不適合以佛相稱的。
阿彌陀佛
。
『柒』 哪位給我介紹下星雲大師其人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自中國大陸來台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黨黨務顧問、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2010年1月13日獲得「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榮譽獎。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早年主要在宜蘭弘道,1967年依託信徒支持在高雄縣大樹鄉購買土地,從此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里程碑。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 星雲撰有《釋迦牟尼傳》、《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幾十種著作,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 大師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有數百萬之眾。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
『捌』 星雲大師: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星雲大師: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打坐、念佛、誦經、持咒的功課,每天堅持做,這樣就是修行了。不知道這只是修行的助緣,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特別是心理行為,把自己不善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狹獈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貪小便宜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大方,樂於助人;把自己易發脾氣的一面改過來,變得內心柔軟;把自己殘忍殺生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慈憫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正行無染;把自己好酒的習慣改過來,變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貪愛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樂善好施……,這樣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現前會怨天尤人,現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業感現,能隨緣消業,不起怨恨;以前處處為自己著想,現在深明無我,遠離貪著,於世間財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對自己往時的惡業心行,能生起懺悔心;面對世間的苦空無我,能生起出離心;面對世間的苦難,能生起慈憫心;面對解脫,能生起精進心;面對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對諸佛菩薩功德,能生起隨喜贊嘆心;面對眾生的痛苦,能生起濟度心,……能如此去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會自然的得到諸佛歡喜,龍天護持。
一、首先要弄明白佛教中的三個基本理念:眾生平等、因緣果報和神識不滅。
1、在佛門中,眾生平等是講:不但人類之間大家互相平等,六道、十法界之間大家也是互相平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聖道。四聖道即:聲聞、緣覺、菩薩和佛。
聲聞,也就是羅漢,是指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那個時代,跟著釋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們因聽見佛講法的聲音而開悟,所以叫聲聞,平常也叫羅漢。緣覺就是沒有聽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證果的,這為緣覺。他們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實際上是在菩薩位,達不到佛位。菩薩也屬於四聖道,菩薩分十地,有初地菩薩,也叫初發心菩薩,一直到十地等覺菩薩。菩薩以上就是佛道了,這為四聖道。六凡道、四聖道合起來為十法界。
這十法界的眾生,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與佛是平等的,與菩薩是平等的,與聲聞緣覺也是平等的,區別只在於覺悟和不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凡夫。大家都平等,我們不只和四聖道平等,和六凡道中的眾生也是平等的,和畜道里的驢馬牛羊蒼蠅蚊子是平等的,和餓鬼與地獄鬼,也是平等的。這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之所以平等,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第二個基本理念就是因緣果報,也叫因果報應。佛教認為一切事務都有因緣果報,種什麼樣的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平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非常淺顯的因果報應的說法,講的就是因果報應。比如說誰殺了人,那抓到以後,就要被判刑,就要償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也是因果報應,也即因緣果報。為什麼有人富有,有人貧窮?為什麼有人很幸福,有人有很多災難?這都是種了不同的因,得到了不同果報的結果。果報有的是善報,有的是惡報。作惡多的就要受惡報;行善多的就得善報。另外,佛教講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現世受報,有的是來世受報,但是絕大多數都是來世受報。為什麼有的人生下來幾個月就得不治之症,一兩歲或者是十幾歲就得了絕症,這都是因為前世殺業太重。《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講地藏王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他們得不治之症,幾歲、十幾歲就死亡,或是得重病,都是因為前世殺業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命報,這是千真萬確的。
實際上,不單是佛教相信因果報應,其他宗教,比如道教,也是相信因果報應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應篇》,它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也是講因果報應,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是客觀存在的。佛門中講「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因為菩薩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不敢種下惡因,怕受到惡報。但是凡夫呢,因為不懂因果報應,就不斷的做壞事、作惡,還以為沒有因果報應。實際上不管你信與不信,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有了造作,就隨業流轉,到惡報來了,才害怕,這就是凡夫畏果,果報來了才害怕,但是已經晚了。那麼我們呢,現在知道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壞事。佛門中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
3、第三個基本理念就是神識不滅。無始劫以來,每個人都在六道中輪回,隨業受報,隨業流轉,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那麼作惡多的呢,就要下地獄,做餓鬼,或者做驢馬牛羊,償還人家的債務。在六道中輪回,只是生命形式的改變,神識是不滅的。按佛教唯識宗的講法,神識也叫第八識,也叫藏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意識,還有第七意識。執著於這個「我」的,叫第七識。第七意識也叫末那識,也叫獨頭意識。第八識也叫藏識,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做的善的惡的所有的種子,都在這個第八識里頭儲存著,也叫八識田。它是個倉庫,隨著因緣際會,該受報時,或是善報,或是惡報,它就要受了,業報就會現前。這個報分為正報和依報,正報就是生命形式的改變。比如現在,我們是人,如果經常做好事,非常善良,那麼命終之後,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四大分散了,神識就會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者是再轉生為人,受人天福報。如果是做惡多,比如說欠債不還,那麼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來世這個神識就會去轉成驢馬牛羊,或是做豬,或是做羊,或是做驢做馬去還人家的債。
佛教基於這三個基本理念,所以要求大家要修行,要做好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時還要自己凈化自己的思想意識,這叫自凈其意。佛教的定義,就是 16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定義,佛經裡面說得非常明白,一點封建迷信的色彩都沒有。
二、關於修行
1、修行修什麼呢?就是修我們的思想、言論、行為這三個方面。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做的,都要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改和改正我們每個人錯誤的、不正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這三方面,也叫身、口、意三個方面,都要修行,都要改正錯誤,從而提高和完善我們的人格。在這個基礎上,先做一個好人,在做好人的基礎上,才能談到修行,談到出離六道輪回了脫生死。否則,修行只是一句空話。
2、那麼怎樣修行呢?
首先, 對佛教,對佛菩薩要有信心。
《華嚴經》中講「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前提,是基礎。如果不信佛,就談不上修行。因為不管是釋迦牟尼佛,還是大菩薩們,他們都是真人修成的,不是編出來的,不是杜撰出來的。佛教是可修可證,能修能證的。佛教中講「信、解、行、證」,第一個字就是要信;解就是要理解佛經;行就是修行,通過修行來改變我們自己,修正我們不正確乃至錯誤的思想、言論和行為,然後才能證果,最後證得佛果。
其次,要明白佛教的道理。我們人類最缺少的,最缺乏的就是智慧。釋迦牟尼佛是大徹大悟,是覺者,徹底覺悟了的人。我們人呢是還沒有覺悟的佛,是未來佛。我們人和佛的區別在於覺悟與不覺悟,在於有智慧和沒智慧。人類是愚痴的人,佛是徹底覺悟的人,他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怎麼才能有智慧呢?到佛經裡面去找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裡面充滿了智慧。魯迅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大哲學家啊,大哲,我們生活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早就給我們解答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魯迅先生這么贊嘆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那麼我們想有智慧,就要到佛經里頭去找。要誦經,明白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相。同時呢,釋迦牟尼佛也在經中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和道路。經者,徑也—— 路徑,門路。佛經的這個經字,它是路徑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尋求解脫眾生煩惱的方法和道路。最後他找到了,他在佛經里講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八萬四千條修行解脫之路。這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可以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疾病,所以大家都說釋迦牟尼佛是大醫王。
第三,佛門中修行講戒、定、慧三學。在「信解行證」中的「行」方面,首先就是要持戒。
戒律是修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遵守戒律,那麼就談不上修行,不會了道的。居士在家修行有五戒、十善、六度,有八關齋戒,有在家居士的菩薩戒,這都是居士的戒律。那麼出家人呢,有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還有出家人的菩薩戒。出家人的菩薩戒和在家人的菩薩戒是不相同的。在家菩薩戒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是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不同之處。居士五戒是居士戒律中最基本的,在家居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家居士不邪淫,一夫一妻制就可以了。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
在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之際,阿難尊者請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那麼佛滅度以後,我們以誰為師呢?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無論出家在家,要想修行,一定要遵守戒律。在守戒律的前提下來修定、修慧。有戒才有師,無戒即無師,也即沒有佛教傳承。
其次要習定。定,就是禪定。印度話叫禪那(nou),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靜思維的意思。我們打坐,靜思惟,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有思想思維活動的。修禪定也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馬虎不得的。
第三就是開智慧。慧,就是智慧。佛門講,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開發智慧。這是戒定慧三學。
第四,要福慧雙修。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光修慧,不修福,羅漢也乞不來供養。如何修慧已經講過了,那麼怎樣修福呢?做布施。
修福首先要修布施。布施分三種,一種是財布施,一種是法布施,一種是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我們拿出錢財、衣服等,去給需要的人,有困難的人。比如說救濟地震、海嘯、洪水等災區,或者是飢荒中的人們。我們去救濟他們,給他們捐錢捐物,這都屬於財布施。另外,救助失學兒童,建希望小學等,也屬於財布施。
法布施呢,仁炟在這里給大家講佛法,就屬於法布施。財布施里邊,也有的既是財布施,又是法布施。比如說建寺院和印經書。大家把錢捐到寺院里頭建寺院,寺院建成了,佛像塑好了,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到寺里來拜佛,祈福,他們就會因此種下成佛的金剛種子,很多人就會被教化。一個寺院會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的存在著,期間它就會教化無數眾生,這就是法布施了。印經書也是,經書印出來後,會有更多的人看,也就會利益更多的人,這也是法布施了。也就是說建寺院、塑佛像、印經書既是財布施,又是法布施。弘法利生,這功德是非常大的。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法布施最殊勝,功德也是最大的。
無畏布施,就是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勞動去幫助別人。比如年紀大的街坊鄰居,或者是鰥寡孤獨者,提水提不動,你幫他提;買菜拿不動,你幫他拿,這都屬於無畏布施。到寺院做義工,也屬於無畏布施。俗話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力,就屬於無畏布施,功德也很大的。
博山正覺寺原來是一片荒山,山溝佔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把山溝填平了,寺院的規模就會更大一些,但工程量相應地也會更大一些。從2002年下半年正覺寺動工,至2003年夏秋之際,做了20多萬立方土石方工程,但是山溝仍舊沒有完全填平,滿院子都是石頭。當時博山有一位女居士,醫生給她作B超檢驗後發現她長了一個有5.5CM×4.5CM大的子宮瘤,也就是比鴨蛋大點,有鵝蛋那麼大。醫生要求她做手術,但是她因為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就不願意做手術。她就發心到正覺寺來做義工,滿院子撿石頭。撿了半個月石頭後,快過八月節了,她回家去過八月節,順便又到醫院去檢查,奇跡發生了:醫院的檢驗結果表明:她原來5.5 厘米的腫瘤,變成2.5厘米了,像個杏核那麼大一點了,而且不需要做手術了。醫生感到非常奇怪和驚訝。過完八月節以後,那位居士又到正覺寺做義工,住了十來天,再到醫院里去檢查,結果是她的腫瘤完全消失了,一點也沒有了。這就是在寺院里做義工培福報,積功德,得到佛力加持,大難化小,小難化了的例子。
還有一位居士,也是長了一個子宮肌瘤,大概有3、4厘米那麼大。07年春天的時候到正覺寺,做了一個月的齋堂義工,再到醫院里去檢查,結果腫瘤也消失了。這都是到寺院里做義工,做無畏布施得到的福報和加持。
所以大家不但要誦經修慧,也要努力修福,多做好事,福慧雙修皆具足才能成佛,叫做「兩足尊」。
『玖』 星雲大師寫的一個禪字是什麼樣子
筆記本現在大部分都是雙顯卡:集成顯卡和獨立顯卡。對與一般應用就用集成顯卡,省電。
『拾』 與佛論禪
說到禪,中國的禪宗文化,說得最多,講得最多。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
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由此,禪宗的法脈,從迦葉尊者開始,代代相傳,直至中國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至六祖慧能大師。
雖然禪文化從古印度開始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是,每個人對禪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國道家文化講的「道,」不可言說,不予言語道斷。但在中國禪宗史上,關於禪宗悟道與「禪」的故事卻甚多。以至於禪的法門,更加深入人心。
星雲老和尚在北京禪文化與人生開示時就說:「佛教中有一個字叫『禪,』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禪是開放的,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當你的心有了禪,心就不一樣了,生活也不一樣了。」
星雲老和尚說:「不立文字,不假思維,直指人心,這個法門即是禪,不在講,在印心。」他還舉例生活中的點滴來方便人們思索,又說:「它可大可小,可有可無,可進可退,其表現巧妙不同,如靈巧禪。」
在禪宗史上,有一則這樣故事,也常被我們生活中所言方便。唐朝行思禪師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