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中秋節情人節等節目
① 一年當中有哪些節日節日里有哪些活動
一年之中的節日: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節日活動:
6、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
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放紙鷂
②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有哪些習俗要詳細。
1、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2、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
3、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主要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為了紀念死亡的介之推,用寒食表示紀念。
4、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5、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
6、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
7、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
8、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9、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0、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
③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情人節的來歷與習俗
【春節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版,通過了使用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習俗】
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貼年畫,守歲,放爆竹,長輩給壓歲錢,食俗:蒸年糕,包餃子……
④ 逢年過節的傳統節目
端午賽龍舟,包粽子江邊祭屈原;重陽登高采茱萸;清明節上墳;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二月二龍抬頭炒豆子;臘八粥;三月三放風箏,對歌;中秋節賞月吃月餅。
⑤ 清明節、寒食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情人節。幫忙排下序!
1春節 2(清明 寒食)3情人節(乞巧節)4(中秋 重陽)
因為我國傳統節日有些都是陰歷,所以有些節日沒辦法,清明是四月初五,寒食在清明前後(紀念介子推),中秋八月初十五,重陽節9月9日
⑥ 春節、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七夕的順序
按時間順序排列為來:春節源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七夕七月初七、中秋節八月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⑦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按照時間順序怎麼排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抄,元襲宵農歷正月十五,端午農歷五月初五,中秋農歷八月十五,重陽農歷九月初九,清明約為公歷4月5日(有時為4月4日),情人節2月14日,
順序為,春節,情人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⑧ 清明節、端午節、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各有什麼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