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美食在家做
㈠ 七夕節的小吃及其做法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被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像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七「巧」食
乖巧
法國巴黎以浪漫著稱,在這個浪漫的國度里自然少不了似愛情一樣甜蜜的甜點。法國甜點不但口感清甜香濃,在造型上也是乖巧可愛至極。
推薦菜:香草風味奶油焦糖梨
這是一道充滿了法國式浪漫的小點心,水晶犁片濃郁的甜味,薄荷葉藍莓的清爽與覆盆子甜美誘人的芳香形成了完美的組合。其形狀酷似一隻乖巧的白兔站在圓月上觀望人間的愛情故事。情侶們一層層吃起來,就像在享受相戀的過程。
奇巧
湖南菜的共同特點是辣味菜,特點是油重色濃,講究實惠;而其菜品製作的用料也非常廣泛,因此湖南菜中經常會看到用料和做法奇特巧妙的菜品。
推薦菜名:飛鳥和魚這是為七夕節的情侶們准備的一道「愛情菜」。這道菜的主料是用魚的鰭和尾巴烹制而成。在上菜之前還要淋上一層紅紅的、地道的湖南辣醬汁。菜的外觀彷彿一對對愛情的翅膀在紅色雲彩中翩翩飛舞,象徵著比翼雙飛的美滿愛情。
小巧
自古就有陳列瓜果來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時至今日瓜果也開始「減肥」。小蘋果、小橘子、一公斤重的小西瓜、直徑兩厘米的櫻桃西紅柿,模樣嬌小,口味卻比一般瓜果更勝一籌。您可以在草木飄香的晚上,准備些小巧的袖珍瓜果,和他或者她到野外共度美好時光。
推薦瓜果:西瓜、西紅柿等這些瓜果,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水分,既可以消暑,又能滿足口感。在節日之夜,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瓜果,可以祈祝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纖巧
上海菜集合眾家之長,可謂是「風情萬種」。它選料注重活、生、鮮,湯鹵醇厚,菜品講究「纖巧」,最適合情侶們在浪漫節日里細細品味。
推薦菜:清炒鱔糊清炒鱔糊又叫響油鱔糊,是老上海的傳統菜。做好後需要在鱔糊中摁一個窩,放蔥花、澆熱油,邊上放入姜絲,上桌時滾油燙得蔥花吱吱作響,此時,香氣四溢,心中的熱情也自然而然地湧起。七夕時節品嘗,不僅可以體會傳統美食帶來的快樂,也可享受歷史沉澱的滋味。
靈巧
情侶相聚,吃上一盤刀工菜,可以一邊欣賞其中精雕細琢的工藝,一邊慢慢品味兩人世界的巧妙相處。
推薦菜:金絲火龍牛肉球這是一道時尚的新菜,它以刀工、口味為特色。吃的時候蘸著番茄沙司,七夕節品嘗這道菜自然味道甜蜜無比,象徵著美滿團圓的意思。
精巧
法國的菜品以精巧別致而著稱,其工藝非常細致,吃的時候不僅是胃口享福,地道的紳士服務也給情侶提供了精緻的生活享受。「精巧」也就非它莫屬了。
推薦菜:秘制鵝肝菜鵝肝是法國菜的象徵,為了平衡鵝肝的油膩,廚師大膽地把黑胡椒碾成碎末,把鵝肝做成球狀,非常俏皮,非常受年輕人喜歡。這道法國菜的「精巧」源自於詼諧幽默的設計,大廚師傅還在球的上端放了兩個「變心的翅膀」,讓生活工作緊張的時尚男女在這份就餐中心情得到了極大的放鬆。
無巧不成書
世間的故事,都少不了一個「巧」字。人間的姻緣,情侶的相遇,又何嘗不是「巧」字撮合的呢?女孩們都希望自己聰明靈巧,所以在七夕節「乞巧」;情侶們希望可以幸福美滿,共度此生,所以才來到月空下等待牛郎與織女的相會。與美食相會,又何嘗不是依靠一個「巧」字。
生活中有太多的巧合,不管是「小巧」還是「靈巧」,「七巧」美食的誕生本身就已經是無數美食家和廚藝大師的巧思妙想所合成。尋遍各路「巧」食,我們也不禁感嘆:美食的巧妙之處,本在這佳餚之外。大千世界,各種「巧」食數不勝數,我們所做的,只是拋磚引玉。所謂「無巧不成書」,各路巧食,各種真味,還要靠美食家們自己去細細品味。
七夕食俗
在七夕應節的食品之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㈡ 七夕美食:七巧果子,您吃了嗎
又是一年七夕到,但是傳統的七夕節日並不是現代賦予浪漫情懷的「情人節」,而是「少女節」,是少女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做的一手好針線活的日子。既然是節日,肯定力離不開美食,膠東地區每年的七夕節,都會做一種美食---七巧果子。
巧果,就是用面、油(豬油的格外美味)、糖和雞蛋和面,放到專門的模子製作而成。或油炸,或烙,或上鍋蒸制,或放入烤箱烤制而成。但是傳統的巧果,普遍能量高,高油、高糖,在以前吃好很有難度的日子,尤其是在沒有什麼零食的年代,每年的七夕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巧果兒自然榮升為孩子心目中第一位的美食。但是隨著現代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品工業的發展,傳統的巧果兒已經不再是美食的象徵,口味單一,熱量高,都已經不適宜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習慣了。所以,巧果兒也在慢慢改善。
健康的巧果兒,首先在原料上的改變,和面的時候可以把主原料麵粉摻入土豆泥、南瓜泥、紫薯泥或山葯泥,顏色漂亮,口感酥軟,南瓜和紫薯的天然甜味也可以減少精製糖的攝入,也可以在面團中放入粗糧,如燕麥粒、小麥胚芽或麥麩,搖身一變粗糧美食,粗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有效增加飽腹感,控制能量攝入,控制體重,也能有效的改善便秘,達到排毒養顏的功效。和面時就不要在用豬油和面了(雖然口感很香,但是飽和脂肪酸太高,對心腦血管不利)改成用雞蛋和牛奶和面,製作出來的巧果有牛奶的香甜,也可以加入水果汁和蔬菜汁,和出的面團顏色漂亮,做出的巧果有天然水果和蔬菜的清香,對於不喜歡吃蔬菜的小朋友來講,可是獲得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呢,水果汁的巧果酸甜可口,無形中就減少了精製糖的攝入,對於兒童控制體重預防齲齒很有幫助。和好的面團上面可以點綴點堅果粒或果乾粒,使得口感更佳。最後就是烹調方式了,本來巧果製作時的原材料能量就容易超標,做熟的過程就不要選擇油炸的方式了,現在的問題不是油吃的少,而是油吃的過量了,所以應該避免油炸,最好的烹飪方式是上鍋蒸熟,也可以烤箱烤或者烙制。
美食當道,既要享受美食,也應該隨著社會進步,與時俱進,插入更多健康的元素。才不至於讓我們的傳統美食被淘汰,能更好的傳承下去。七夕美食,巧果兒,您今天吃了嗎?
㈢ 七夕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七夕節的傳統美食有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等。
巧果
巧果又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權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雲面
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是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㈣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七夕節最應景的7種傳統美食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吃巧果
七夕節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七夕節必備的點心。這些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諺語說七夕吃過巧鍋,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節期間,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吃雞
為了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夕節當天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食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做成豆芽湯,最後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吃餃子
在很多地區在七夕節當天都會吃餃子,人們在包餃子的時候,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如果吃到銅錢的話就代表很有福氣;如果是吃到針的話就代表心靈手巧;如果吃到棗子就代表能夠早婚,收獲美滿的婚姻。
㈤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十大傳統美食推薦
不是什麼都一定要湊成十大xx的😂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專乞巧果子」,款式屬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㈥ 七夕節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與瓜果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5、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6)七夕美食在家做擴展閱讀: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㈦ 馬上七夕節了,想問一下七夕節人們常吃什麼
不乏山水浪漫,情緣來至自然,相會必是天憐。憐之憐天涯路人,相約不易,珍惜愛戀的分分秒秒,才是七夕的意義。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
中國人七夕去吃西餐因為生活的主流是中餐,才會把吃西餐看的比較有儀式感比較浪漫,也比較適合情侶去吃,其實在中國西餐就是生活的調味品。有情調浪漫,那也沒事,哈哈,想吃啥就吃啥。個人覺得七夕吃中餐比吃西餐更適合而已。燭光晚餐時候必點哦。在此祝大家七夕情人節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單身狗就看看電視吧。在陝西西北地區,在每年七夕節,都會舉辦乞巧活動的風俗,女人們要的插草人,謂之巧姑。還比賽穿針走線,以及剪窗花等傳統民俗活動。
㈧ 在七夕節的時候,人們通常吃些什麼
作為一種時令麵食,乞巧果子是最為普遍的七夕美食了。乞巧果子並沒有統一的款式和形狀,簡單來說,就是用麵粉為主料,製成各種小物狀,然後油炸或爐烤一下。巧果的最傳統做法為:先把白糖加熱,溶化成糖漿,加入麵粉、芝麻拌勻,攤在面板上。晾涼後切成一個個長方形,再折為圓形或梭形,油炸至金黃即可。手巧的人還會將面捏成各種花樣,都是與七夕傳說相關的,更增添了許多趣味性。
還有的地區,七夕節要吃巧芽面。一般只用豆芽,把豆芽提前發好。七夕節剪掉長芽,面條煮好後,將長芽蓋在上面即可,順滑又爽口,朋友們也可以試試哦。有種美好的說法,小孩子吃了巧芽,會更加聰明活潑。
人們在七夕節這天,要祭拜織女,准備的供品一定要有「五子」,即紅棗、龍眼、榛子、瓜子、花生,禱告後再把這些供品吃掉。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是秋季過度時期,同時又是七夕節這么美好日子,大家可別忘吃些哦,對身體很有益處。
㈨ 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節一般吃巧果、餃子、巧芽面、雞肉、五子等傳統美食。
有關七夕節由來的說法非常多,其中以自然天象崇拜、時間數字崇拜、七姐誕三種說法最為流傳。
後面因為牛郎織女相會於鶴橋之上的美麗故事傳說,七夕節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和象徵。
七夕節的習俗也有很多,比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等,最普遍的就是婦女們在七月七晚上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