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活動單頁

七夕活動單頁

發布時間: 2022-06-22 23:46:23

七夕節活動有哪些比較不錯

第十二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 13屆「中國黃山七夕情人節」 河南魯山——中央電視台七夕專題節目《鄉約》活動 2019年廣州乞巧文化節 江西新餘2019新餘七夕民俗文化周 七夕節的時候,大家要去哪裡慶祝這個浪漫的節日了,其實也不必糾結,因為在這個節日,我國很多地方都會舉辦著很多的活動,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七夕節都有哪些比較不錯的活動吧!
第十二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
牛郎織女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沂源縣東南部的燕崖鎮,國家4級旅遊風景區。景區內的主要景點有:景區主要景點織女洞,牛郎廟、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牛郎織女民俗展覽館、葉籽銀杏、織女泉、九重塔、玉皇廟、無聲殿、姊妹泉、祈願閣等人文景觀和各種石刻碑林。被別列為「牛郎織女傳說之鄉」。

第十二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將於2019年8月7日—8月9日(農歷七月初七至七月初九)在沂源縣牛郎織女景區舉行。本屆七夕節以「浪漫七夕•愛在沂源」為主題,組織舉辦第12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開幕式暨「浪漫七夕•愛在沂源」文藝演出、「愛的傳承」民間藝術團劇目展演、「愛的飛揚」2019大學生暑期藝術節、「愛的邂逅」時裝走秀暨廣場舞匯演、「愛的印象」非遺及美陳展示、「愛的瞬間」愛情主題攝影展、「愛的時光」七夕郵局、「愛的滋味」七夕美食、「愛的祈福」七夕廟會、「愛的頌歌」情歌對唱共十項主題活動。

13屆「中國黃山七夕情人節」
黃山翡翠谷又名情人谷,位於黃山仙都峰與羅漢峰之間,谷口在上張村後。黃山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情人節活動。

第十三屆「中國黃山七夕情人節」將於8月7日(農歷七夕)在翡翠谷景區開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鄧小平同志登黃山40周年,據悉,此次景區將推出「疊千紙鶴•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祝福語」、「網紅秀場」、「開幕式」、「相親大會」、「七夕音樂晚會」等多項精彩活動。屆時還有被少男少女們所喜愛的相親大會。

河南魯山——中央電視台七夕專題節目《鄉約》活動
河南魯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至今仍有不少相關牛郎織女的遺址和文化,還有一個村就叫牛郎庄。堯山花海景區位於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境內,得益於地理環境和良好的植被覆蓋,堯山清爽宜人,是夏季避暑勝地,花海盛開之後,則既可避暑又能賞花。

2019年中央電視台《鄉約》七夕節專場活動將在8月7日當天魯山縣精準扶貧基地——堯山花海舉行。

2019年廣州乞巧文化節
有著「中國乞巧第一村」之稱的天河珠村,作為2019年廣州乞巧文化節的主會場,將以「傳承乞巧民俗文化」為基礎,弘揚以「乞巧」為核心的傳統節俗和地方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七夕這個充滿浪漫的傳統節日里,除了傳統民俗的體驗外,不可或缺的還有為單身男女奪身定造、充滿儀式感的「相親大會」。

8月3日,「遇見紅船,預見愛」——2019七夕鵲橋青年聯誼會以及「緣聚天河•情定七夕」——2019年天河區第十屆單身青年交友聯誼,屆時將先後在海心沙紅船碼頭、珠江紅船、珠江遊船「信息時報」號舉行,據活動執行方介紹,聯誼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希望藉助聯誼,為青年朋友們提供表達情感共享平台,找到「愛的歸屬」,讓天河成為家的港灣。

江西新餘2019新餘七夕民俗文化周
七夕民俗文化周活動由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新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愛在七夕節,情定仙女湖」為主題,從7月22日開始,到11月底結束。

活動期間將舉辦首屆愛情故事歌曲詩詞「十百千」評選、中國(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論壇暨仙女湖愛情湖泊旅遊峰會、「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七仙女選拔賽、「愛在七夕節•情定仙女湖」婚戀交友活動以及鵲橋村民間七夕晚會等活動。

好了,大家收好這些活動的信息吧!這些活動精彩紛呈,相信大家一定是可以度過一個美好的七夕節的啊!

❷ 七夕有什麼活動

1.穿針乞巧

所謂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古老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帶有一定比賽意味。女孩子內通過比賽穿針,容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的又快又好,那她乞到的巧就最多,就算贏了。輸了的人要准備禮物送給贏的人(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出自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
2.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相對於穿針乞巧,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根據現有歷史文獻記載,大致出自於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謀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喜蛛應巧的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里的喜子就是蜘蛛,過去蜘蛛的民間別稱就是喜蛛,叫做喜從天降。
3.祭拜七姐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台灣和廣州等地區,有七月七拜七姐的傳統習俗。當然,各地的叫法略有差異,廣東叫做「拜七姐」,閩台地區和浙江溫嶺一帶叫「拜七娘媽」。古時候年輕女子在七月七這天,向「七姐」或「七娘媽」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❸ 武漢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8月23日武漢東湖落雁景區上演七夕鵲橋會 由落雁景區主辦的「2009武漢東湖落雁景區七夕鵲橋會」將在8月23日舉行現場活動。 今年七夕節,武漢市的單身男女有了一個邂逅浪漫姻緣的好去處。據悉,由落雁景區主辦的「2009武漢東湖落雁景區七夕鵲橋會」將在8月23日舉行現場活動。據了解,本次鵲橋會活動將設置相親牌尋緣、通訊錄相親、鵲橋婚禮、真情大表白等環節以及富有七夕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東湖落雁景區內的鵲橋相會、化蝶園、比翼鳥等一系列融愛情文化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景點,更是適合傳情示愛的浪漫場所。該活動於今天啟動報名工作,截止至8月12日。凡是單身男女均可持本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未婚證明(戶口本個人單頁復印件或單位開具的未婚證明)。報名咨詢電話:027-86430462。

❹ 七夕的活動列表

2006七夕情人節活動方案

活動目的:以七七中國情人節為契機,密切公司與新老業主、客戶之間的關系,樹立公司口碑,增強客戶對於及公司的認同,為項目積累客源。

參加對象:所有本公司的情侶業主均可參加

活動主題:「歲月無聲、真愛永恆」中齊業主七夕情人節心動Party

活動時間:2006年7月31日星期* 19:30-----21:00

活動地點:**酒店一樓陽光廳

活動形式:酒會Party

活動規模:**人左右

活動內容:
1、 情侶(夫妻)游戲類:
1) 吸乒乓球表演賽(面向家庭)
主題: 「吸引力」的秘密
所獲獎項:最具吸引力獎
組織方式:隨機從現場全體人員中抽取幸運家庭四戶,每戶選擇一人負責用吸管將乒乓球從一處吸起放到另一處,一人負責用手拿好乒乓球,最後一人負責拿著托盤或者小籃盛放吸起的乒乓球,時間三分鍾,吸的最多家庭為勝者。本比賽分為兩輪,每輪四戶,獲勝者均可獲得最具吸引力獎,
責任人:現場主持
比賽監督:現場客戶報名或者隨機抽取

2) 女士蓋上紅蓋頭為男士打領帶。
主題: 我們的愛如此默契
所獲獎項:最佳默契情人獎
組織方式:隨機抽取4對情侶或者夫婦,女士用紅蓋頭蓋住頭部,蒙面為男士打領結,有偷看者算為違例,取消比賽資格速度最快、打的最好的為勝者。本比賽分為兩輪,每輪四對,獲勝者均可獲得最佳默契情人獎
責任人: 現場主持
比賽監督:現場客戶報名或者隨機抽取

2)最佳拍檔(情侶站報紙)
主題: 愛情的智慧魔力
所獲獎項: 最聰明愛情獎
組織方式:隨機抽取4對情侶或者夫婦,首先情侶或夫妻雙方站於報紙之上,然後不斷將報紙對折,報紙面積越來越小,但站在報紙之上的夫妻雙方的任何一隻腳都不能著地,且不可以藉助外力、外物,否則視為違例,自動退出比賽,最後所剩的一個為優勝者。本比賽分為兩輪,每輪四對,獲勝者均可獲得最聰明愛情獎
責任人: 現場主持
監督: 現場客戶報名或者隨機抽取

4)合作猜字游戲
主題: 心有靈犀一點通
所獲獎項:最靈犀情人獎
組織方式:隨機抽取或者自願報名四對情侶,一人背對屏幕,一人面對屏幕,面對屏幕者用動作表演屏幕所示,也可以用語言提示,但在提示語言中若涉及到具體的屏幕所展示的圖片或文字,則視為違規;背對屏幕者說出屏幕所示內容,時間一分鍾,說出正確的最多的為勝者。本比賽分為四輪,獲勝者獲得最靈犀情人獎。
責任人: 現場主持
監督: 現場客戶報名或者隨機抽取

2、 美麗的愛情傳說 (此部分內容待定)
1) 「緣」來的時候。
隨機抽取客戶或者業主,講述自己與她或者他的的第一次美麗的相識。
所獲獎項:最美麗邂逅獎
責任人:現場主持

2) 我們那樣談情說愛。
隨機抽取客戶或者業主,講述自己與她或者他的的最美麗的最動人的愛情故事。
所獲獎項:最動人愛情獎
責任人:現場主持

3、 浪漫婚紗秀
主題: 那一刻,走向永恆
所獲獎項:最浪漫情人獎
組織方式:本婚紗秀分為金婚秀、銀婚秀、新婚秀三組,每組3對,由主持人按出場順序組織出場,每組時間5分鍾。
責任人:現場主持
評選方式:首先由客戶現場評選,如無法分出,則由主持人現場抽取。

4、 才藝大比拼:
1) 歌唱類(戲曲、流行音樂)
2) 魔術類
3) 小品類
所獲獎項:最佳明星獎 最佳才藝獎 最佳新星獎
責任人:現場主持
評選方式:首先由客戶現場評選,如無法分出,則由主持人現場抽取。

說明:胸卡號的使用辦法。1、對於所發放胸卡號登記在冊,並用四方形紙卡另外備份一份。活動開始後,將情侶或者夫妻類卡號放入抽獎箱,由主持人現場抽出相應數量卡號,請持同樣卡號者上台做游戲。2、在活動中穿插抽獎活動,由主持人從裝有相關卡號的抽獎箱中現場抽取幸運客戶。

❺ 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❻ 七夕節的主要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是中國的七夕節,近些年被演繹成中國的情人節來過。其實七夕節也被稱作為乞巧節,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乞巧節是很被重視的,特別是被廣大的女性們。關於七夕節的風俗多種多樣,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關於七夕節的那些風俗傳統活動吧:
七夕節
種生求子
這是舊時候的一些習俗了,要在七夕節的前些日子,在土裡種下粟米的種子,幾天後就會長出小嫩苗了。然後就像是孩子玩積木游戲一般,把一些類似於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類似於家裡花花草草之類擺起來,打造成一種小村落人家的樣子,被稱之為殼板。或者是將綠豆紅豆小麥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長出嫩芽之後,在七夕節這天,用一些紅繩紮起來成一束,整個行為被稱為種生。
拜織女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子們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輕一些的女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幾個相處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約在七夕節那天相聚,一起做這些儀式。一般都是在七夕節月亮升起之後,就像是我們招呼自己的好友閨蜜在一起聚會一般,鮮花裝點環境,桌子上什麼酒啊茶啊水果啊之類,統統擺在桌子上。但有幾類是必須要擺放的,那就是所謂的「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這五類,這五類算是一種祭品的,絕對不可缺少。等到相約的一群人都到齊之後,點上香爐,面對織女星的位置,在心裡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這種儀式其實是女子們祈求織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種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間有傳說,說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的那些學子們,或者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就會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學業有成、考運亨通,能夠光宗耀祖有一個好的前程。
七姐誕
這個節日在別的地區不常見,這是屬於廣州地區女子們的七夕風俗。這個風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參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夠參加的,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作為姑娘節。一般是幾個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擺放上牲醴、紅蛋、酸姜,用來祭拜天上的織女星。
染指甲
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一般在我們的西南一帶有這樣的七夕風俗。在七夕節的這天,年輕的女子們成群結隊的在一起,用樹的液漿用來兌水給自己洗頭發,據說這樣做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這樣做,能夠盡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還會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來染指甲,可以自己給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據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發、接露水
這些習俗在我們國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據說女子在七夕節這天洗頭發,用的水都是銀河裡的聖水,這樣織女神就能夠包郵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節的早上,女子們還會用臉盤去接露水,據說在七夕節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彼此流下的眼淚,如果用來洗眼睛,會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結扎巧姑
這是流行的我們國家的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這天的晚上,女子們要結扎穿著花衣的草人,俗稱為巧姑。在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鮮水果,還要把豆苗或者青蔥剪下來,投入到手裡捧著的一碗清水裡,用來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區還會舉行剪窗花之類比賽誰的手巧的活動,是女子們非常熱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個地區舉行的氣息風俗,都會有一些食物進行供奉的,所以延續下來就有一種風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麵粉加糖做成各種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會把面捏成一些七夕節里相關的任務形象,這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

❼ 七夕情人節的民俗活動有什麼

情人復節有很多習俗活動,可制以簡單的給你介紹一下。
其中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誕等。
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以上僅為常見的民俗活動介紹 。

❽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詩詞
唐 - 林傑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題目】:乞巧
【內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作者簡介】: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賞析】: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❾ 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七夕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1. 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一種很早就流傳的七夕節民俗活動,始於漢,流於後世。穿針乞巧講的是在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有的也用五孔針或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全部快速穿過的女子稱為「得巧」。穿針是古代女紅中的一種基本技能,但七夕穿針乞巧的技術含量較高,能完成的女子就當真是心靈手巧了。

  2. 喜蛛應巧。喜蛛應巧這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七夕節民俗活動,起於南北朝之時。喜蛛應巧指的是在七夕之夜人們捉蜘蛛放在小盒子中,等到天亮時再看蜘蛛網的稀密程度,並以此判斷是否「應巧」。蜘蛛網越密說明其巧越多,相反,越稀說明其巧越少。

  3. 投針驗巧。投針驗巧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民俗活動,指的是在七夕節的中午女子們在太陽下放一盆水,等水面平靜後,將自己平時所用綉花針投入水中,然後看水底的針影,如果成雲物、花草、鳥獸之影,或成鞋、剪刀、水茄等影的都是乞得巧的;如果針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則是手拙的徵兆。

  4. 種生求子。種生求子這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七夕節民俗活動,指的是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七夕當天將長出的豆芽(稱巧芽)取代針拋到水面乞巧。也有用蠟製成嬰兒玩偶,在七夕當天由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 為牛慶生。為牛慶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七夕節民俗活動,兒童會在七夕當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6. 拜織女。拜織女是純屬少女少婦們的一項七夕民俗活動,一般都是預先約好朋友或鄰里們聯合舉辦。七夕當天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鮮花、束紅紙在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需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到主辦家中。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7. 吃巧果。吃巧果是七夕民俗活動中最普及的一個,七夕的應節食品也以巧果最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巧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❿ 七夕節的活動有哪些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東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熱點內容
七夕體彩 發布:2025-08-20 15:11:20 瀏覽:804
插花社室內 發布:2025-08-20 15:10:47 瀏覽:766
江百合老公 發布:2025-08-20 14:56:30 瀏覽:540
牡丹花紋身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20 14:56:29 瀏覽:362
攝鎮荷花 發布:2025-08-20 14:42:57 瀏覽:258
獨寵剩女一朵花的作者 發布:2025-08-20 14:28:32 瀏覽:653
玫瑰花燈圖片 發布:2025-08-20 14:19:51 瀏覽:963
茶花會發型 發布:2025-08-20 13:50:09 瀏覽:719
海棠彩塘 發布:2025-08-20 13:29:09 瀏覽:151
有芷蘭花嗎 發布:2025-08-20 13:22:01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