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七夕表演
⑴ 央視七夕節目單有哪些
截至2021年8月2日,央視七夕晚會節目單尚未公布,但央視七夕晚會已經錄制完成。
近日,《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在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傳說起源地——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順利完成錄制。《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將於2021年8月14日晚於CCTV-3綜藝頻道播出。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採用多舞台錄制的形式,主舞台、副舞台和水台的巧妙結合與多重變化為舞台賦予了無窮的想像空間。摳像滑屏技術的巧妙應用實現了屏幕與舞台的時空穿梭,kinect動作實時捕捉讓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AR+XR的虛擬舞台技術手段打造虛實結合的視聽大秀。
隨著舞台空間的不斷變化,現場觀眾得以穿梭於甜蜜的童話城堡、璀璨的浩瀚星河、復古的摩登街頭、高燃的武俠世界、豪邁的山河之巔,近距離體驗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更有「水陸空三棲舞台」的黑科技加持,讓觀眾彷彿能在光影變幻中以第一視角縱情穿越時空,一幕幕驚艷場景引發全場陣陣驚呼。
周深參加七夕晚會錄制
此次七夕晚會通過錄制現場流出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不少嘉賓,周深憑借獨特的唱腔、穩定的唱功以及可愛的性格在娛樂圈佔據一席之地,不同於流量明星,周深的身邊並沒有所謂的八卦新聞,所以他也更能得到主流媒體的認可。
央視願意邀請周深參加晚會,在保證舞台質量的同時也能夠得到觀眾的關注,對於晚會製作方來講是最為合適的表演者選擇。除了七夕晚會之外,周深的身影在央視其他綜藝、晚會等電視節目的出鏡率也在不斷提高。
⑵ 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門票多少 附七夕活動內容2019
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基本信息 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七夕活動文創園的七夕活動不是在七夕當天舉辦而是就在這個周末哦!專門的七夕星空之戀專場活動,此番還將會有免費對大眾開放的優惠。非遺周末聚活動同樣還在持續,一直到10月27日,你都將有機會來觀賞這里的非遺活動。
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基本信息
開放時間:
周二—周日:9:00—17:30
特惠政策 :
暫無優惠政策(以景區公告為准)
交通指南:
公交240、216可直達打車說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吉源駕校這邊)(備註:不是多彩貴州城)
門票信息
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七夕活動
時間:
8月3日-4日
七夕優惠 :
免費向遊客和觀眾開放
2019多彩貴州百姓大舞台非遺周末聚七夕星空之戀專場活動,將在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舉行,免費向遊客和觀眾開放。
此次七夕專場表演為期兩天,組委會精心挑選了來自五個縣市區與婚戀有關的非遺節目,讓廣大市民與遊客在文創園就能體驗貴州各民族的婚戀習俗。
除了節目演出外,非遺情景秀《阿西里西》「動線版」將繼續上演,神秘的布依族祭祀迎賓慶典、苗族刺綉和織布的情景表演、儺堂戲互動表演、貴銀展示等獨具非遺特色的節目將一一展現。黃平苗族泥哨、水城苗族蠟染、蠟畫、牙舟陶等非遺展示品也將亮相現場。
另外,前往參觀的遊客還可品嘗到涼粉、涼面、涼米皮、青岩豬腳、大方臭豆腐、貞豐糯米飯等特色美食。
據了解,今年非遺周末聚將從6月1日持續到10月27日,2019「非遺周末聚」將舉辦8場集中展演和10個縣(市、區)的專場展演,展演將達80多場,每個周六、周日的展演活動免費開放。不僅有非遺展演,還增加了非遺研學項目、「非遺節目,傳承人技藝」網路投票評選活動,讓觀眾以多種方式參與到周末聚活動中。
⑶ 七夕的傳統節目有哪些
七夕神話圖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回的主要參與者是答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⑷ 古代的時候七夕節有什麼民間活動
在古代,七夕大部分活動都在夜晚進行,「乞巧」是這些活動的中心。
據西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乞巧最早起源於漢高祖劉邦的後宮,方式最開始是穿針,「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接著,人們在穿針乞巧時會陳列一些瓜果。在南朝時,七夕乞巧的流程還特別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陳列的瓜果上結網來作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標志。到唐代,乞巧儀式綜合了穿針、陳列瓜果、蜘蛛結網等因素,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
據《開元天寶遺事》,每到七月七日夜,唐玄宗與楊貴妃讓宮女們在庭中擺上瓜果、酒食,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又各捉蜘蛛關在小盒中,第二日將盒子打開,看蛛網的疏密程度。蜘蛛網密的被認為巧多,稀的巧少,民間也紛紛效仿。
到了明清時期,穿針乞巧的習俗變為丟巧針乞巧,乞巧的時間也由夜晚變為正午。女子用碗將水裝滿,放在正午的日光下,然後將綉花針放在碗里。針浮影落,如果針影如花似雲,或呈鳥獸形,就會被認為「乞得巧」;如果針影似槌,或彎曲不成形,就會被認為「乞得拙」。
除了乞巧,人們還會在七夕時祈求子嗣。宋朝女性會在七夕前用瓷器將綠豆、小麥等浸濕,使其發芽,然後用彩色的絲繩將其一束束紮起,這種方式被稱為「種生求子」。
人們也常在七夕表達愛情。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
(4)桂七夕表演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節日來源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
「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古人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相傳七月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轉為少女「乞求」刺綉技巧,祈求如意郎君的節日。
⑸ 央視七夕晚會首波陣容
在這個浪漫而唯美的七夕節即將來臨之際,周深、黃明昊、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等眾多明星嘉賓參加央視七夕晚會節目錄制,眾多網友和粉絲欣喜不已。
近日,《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完成錄制,據說千古愛情佳話「牛郎織女」最早便起源於昆明池。
晚會以創意的舞台呈現、多明星表演陣容和別出心裁的節目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據了解,《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將於8月14日晚於CCTV-3綜藝頻道播出。
今年七夕晚會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今年七夕晚會的亮點: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採用多舞台錄制的形式,主舞台、副舞台和水台的巧妙結合與多重變化為舞台賦予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摳像滑屏技術的巧妙應用實現了屏幕與舞台的時空穿梭,kinect動作實時捕捉讓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AR+XR的虛擬舞台技術手段打造虛實結合的視聽大秀。
隨著舞台空間的不斷變化,現場觀眾得以穿梭於甜蜜的童話城堡、璀璨的浩瀚星河、復古的摩登街頭、高燃的武俠世界、豪邁的山河之巔,近距離體驗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
更有「水陸空三棲舞台」的黑科技加持,讓觀眾彷彿能在光影變幻中以第一視角縱情穿越時空,一幕幕驚艷場景引發全場陣陣驚呼。
以上內容參考 北青網-央視七夕晚會錄制完成啦 水陸空三棲舞台還有黑科技加持
⑹ 七夕節為什麼又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來源,最廣泛的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個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專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屬,女孩們會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擺上時令花果,對著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織女能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相傳這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古代民間婦女就會仰望星空,為他們祈願,由於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祈願的同時,也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藝。
乞巧之俗,歷代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針乞巧、投針驗巧、插花供奉、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紅、雞冠花等為主
⑺ 七夕節的節目
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⑻ 央視七夕晚會節目有哪些
如下:
1、開場《思念》+《你要跳舞嗎》蔡明、華彩少年。2、《好事要發生》大張偉。3、《海芋戀》王子異、宋雨琦。4、《愛情的滋味》任魯豫、胡夏、戚硯笛。5、《畫絹》周深。
6、《穿越千年的愛戀》西安知行格雲裳漢服社。7、《躍進人海擁抱你》張傑。8、《慕夏》《不過人間》《哈哈哈》等什麼君、海來阿木、孟慧圓。9、《刀劍如夢》張韶涵、黃明昊。
10、《寫給城市的詩》楊千嬅。11、《拾光》薩頂頂。12、《七夕·鵲橋仙·遇見》。13、《驚夢》小唐人組合。14、《望星空》王晰、童聲合唱團。
15、《一次就好》楊宗緯。16、《山河圖》鳳凰傳奇、肉臉橙、御軒。17、《絨花》《萬泉河水清又清》《映山紅》《打起手鼓唱起歌》無限少女(劉雨昕、許佳琪、謝可寅)。
18、《星辰大海》黃霄雲。19、《對話·紅色追思》康輝、朱迅。2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金池、錢正昊。21、《我愛你中國》嚴當當、主持人團。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晚會由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楊帆、張韜、王冰冰、維妮娜擔任主持人。
晚會以具有創意的舞台呈現、群星璀璨的表演陣容和別出心裁的節目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晚會於2021年8月14日晚19: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
晚會主題
晚會演出地點在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以「愛·自有光」為主題,以「愛藏眸光流轉間」「愛自時光翩躚起」「愛在百年榮光里」三個篇章為主線,在極具浪漫色彩的古韻與美景中,通過歌曲、舞蹈、音樂劇、情景表演、跨屏聯動等形式。
與觀眾一起探尋戀人之間純真的愛、傳統文化脈絡中真摯的愛、家國百年榮光中熾熱的愛,唱響關於「愛」的多元舞台。
晚會評價
整場晚會綻放了國風魅力。
人肉臉橙、御軒共同表演的國風版《山河圖》,草原女子玲花歌聲嘹亮,湘楚男兒曾毅詩意澎湃,閩南女兒肉臉橙舞姿翩躚,中原少年御軒扇舞風流,整場表演讓觀眾過目難忘。
喜服表演《夢·緣》展現了自周秦漢至現代,歷朝歷代的喜服變遷史,寓教於樂,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到千年來服裝的變化和禮儀的變化。晚會處處可以看見抖音元素,推動了國風文化的傳播。
⑼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於漢代,後流傳於世。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並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⑽ 央視七夕晚會都有哪些特別節目呢
央視七夕晚會都有哪些特別節目呢?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其次,鳳凰傳奇也是全民偶像,很多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也很喜歡他們,用他們的歌曲作為廣場舞首選,很有親民感。另外,張韶涵作為台灣藝人,也可以促進兩岸交流,GAI作為嘻哈圈的小眾歌手,此次GAI加入央視七夕晚會,也算是實現了跨圈演出,也將嘻哈圈與傳統文化節日結合,可以說央視此番七夕節晚會非常有經驗與想法,用不同身份的藝人們,帶領哥更多年齡層與不同喜好的觀眾了解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