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去道觀

七夕去道觀

發布時間: 2022-06-13 15:27:17

A. 七夕的習俗

中國古代的習俗是: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中國七夕的異俗是: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廣州--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准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綉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後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裡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綉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嘉興——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牛郎織女 濰坊年畫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福建仙游——白糖炒黃豆花生
在仙游,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黃豆,還有生花生。黃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後第二天在鍋里炒半熟拿起來備用,花生也是要在鍋里炒熱拿起,接著把白糖倒進鍋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黃豆和花生倒進鍋里一起煮。 這習俗非常久了。
閩南、台灣七夕節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葯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葯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台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B. 北京有哪些寺廟或者道觀求姻緣比較好

北京雍和宮。好,靈驗

C. 七夕節該去哪裡祭拜織女

個人認為 牛郎織女無處不在 具體牛郎織女的故鄉所在地很多地方都在爭。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只要你在七夕節晚上和愛人同在葡萄樹下許願 ,織女肯定會賜予你幸福```預祝你和你愛人度過一個浪漫的七夕

D. 古代的七夕節與道教的關系

據說在那一天很適合做求桃花的法術。想找道士求姻緣的,在那天做最好了。如果相信七星娘娘---織女,也可以在那天拜織女。

E. 道教的節日

道教以與自己信仰關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靈、祖師之誕辰日為節日。某些重大節日,將舉行盛大齋醮,以示慶祝。
由於各個節日慶祝的對象不同,其始年並不一樣。據現存資料看,三會日、三元日、五臘日等是較早的節日,其餘皆後起。由於各派在信仰上的差異,所崇奉的神靈和祖師即有同有異。一般說來,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最高天神玉皇,及歷史悠久的三官、社會影響很大的西王母、東岳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之「誕辰」日,是各派共奉的節日。各派所奉的祖師,如張陵、三茅真君、許真君、呂洞賓、王重陽、邱處機等之誕辰日,則是分奉的節日。
由於道教派別的紛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響,各個地區眾多小派所崇拜的神靈、祖師更為繁多,節日也相應增多。現僅就節日之重要者簡述如下:
三會日據陸修靜《道門科略》等載,三會日為農歷(下同)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①據稱,此三日為「三官考核(道民)功過」的日子,也是早期正一道(即五斗米道和天師道時期)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須赴本師治所,申報家口錄籍,聽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之等次。此制盛行於張魯統治漢中時期,此後由於條件的變化,制度逐漸廢弛。南朝宋陸修靜改革、整頓天師道時,曾經重申科戒,意欲使三會日制度長期堅持下去,但收效甚微,此後,即不再實行。
三元日一稱三元節。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創時信奉的主要神靈。三張時的「三官手書」,即上章給此三神。魏晉南北朝時,此信仰盛行不衰,出現了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②認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們將於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別下降人間,考校人之功過,以定人之壽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雲:「一切眾生生死命籍、善惡簿錄,譜皆系在三元九府。
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檢勾。」③以後,此三個考校世人功過的日子又演變而為三官的生日,此見明代所出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之《聖誕令節日期》,謂: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聖誕;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聖誕;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聖誕。④從此,三元日作為道教節日,一直留傳至今。
五臘日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⑤創五臘日。稱正月一日為天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五月五日為地臘,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七月七日為道德臘,是「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之日;十月一日為民歲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之日;十二月(缺日?D?D引者注)為王侯臘,是「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之日。⑥此節日興起既早(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已載此),至今亦為道教所奉行。特別是正月一日的天臘之辰,仍為今日道教之重要節日,屆時要按傳統設醮祭天,祭先祖,以求福壽。
三清聖誕三清作為道教最高神,在唐初已經確立。其中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本為「道」之化身,是無始無先的,本無所謂生日,但後世道教經過解釋,仍給它們定了生日。據稱,元始天尊象徵混沌,為陰陽初判的第一個大世紀,因此以陽生陰降、夜短晝長的冬至日為其誕辰;靈寶天尊象徵混沌始清,為陰陽開始分明的第二個大世紀,因此以陰生陽消、晝短夜長的夏至日為其誕辰。⑦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歷史上實有其人。但因留下的記載太少,僅能推知其為春秋時人,無從知曉他的生年月日。在兩晉南北朝佛、道斗爭中,道教為推崇其教,不斷將老子生年提前,南北朝時,已將其提至周初。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九《老子為帝師品》曰:「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雲:老子者,得道之大聖,……近出世化,生乎周初。……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⑧其《老子化西胡品》曰:「生殷周之際。」⑨其時尚無具體出生年月日。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再將老子生活年代推至殷商,並認定了年月日。其卷二《釋老君事跡氏族降生年代》雲:「老君降生年代,即殷武丁九年庚辰歲二月十五日也。」AB此老子生日,為後世老子傳記著作如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元陳致虛《金丹大要仙派》等所沿襲,成為老子生日的定論。三清中之老子生日雖定於唐,但其餘二位之生日定於何時,現難論斷。
玉皇聖誕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已稱其「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AC此經未著撰人,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五上已見著錄,曰:「《玉皇本行集經》三卷,右嘉熙四年臨安府承天靈應觀所刻蜀本也。」AD按宋無嘉熙,晁公武於乾道(1165~1173)中任臨安府少尹,所雲嘉熙或為嘉?v或淳熙(1174~1189)之誤。如然,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認定。此後,源出於元、成書於明的《搜神記》卷一所載與此同,明中葉成書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亦雲玉皇生於正月初九。
王母聖誕西王母神話起源很古,但直至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雜糅諸記為之作傳時,尚謂其為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並無生年月日之說。再至明《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源出元代),始稱其為「七月十八日生」。AE《聖誕令節日期》亦雲:「七月十八日,王母娘娘聖誕。」AF可知此誕日也為明代所認定。
東岳聖誕東岳信仰起源也很早,至唐宋屢封為王、為帝,信仰更為普遍。但至元代成書的《東岳大生寶懺》,尚稱其「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AG而無生日之說。源出於元而成書於明的《搜神記》卷一,始謂其於「三月二十八日生」。AH明中葉成書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和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明沈榜《宛署雜記》等作了同樣記載。可知東岳聖誕亦在明代始被認定。
文昌聖誕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或稱元皇天帝。是合文昌星與梓潼神二者為一體的復合神。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南宋理宗時成書的《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已謂其生於二月初三日。AI元末成書的《清河內傳》謂其自雲「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於「西晉末降生於越之西、?v之南兩郡之間,是時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誕」。AJ此後,《搜神記》卷二,《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所載同。
真武聖誕宋以後,人們對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其神格愈來愈高,被稱為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上述《搜神記》卷二,謂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AK明初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亦謂三月初三日,北方鎮天真武誕生。LB元末明初之《玄天上帝啟聖錄》及明中葉《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所載同。此日即成為道教重要節日之一。
張天師誕辰張陵被稱為祖天師,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
早出的張陵傳記無生日記載,最早記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趙道一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其卷十八《張天師傳》謂其「於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LC明初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一《道教源流章》《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所載同。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三茅君誕辰《茅山志》卷二十所錄梁碑《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文》和卷五《三神紀》,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六《茅盈傳》皆雲茅盈「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歲」。LD皆未言月日。《搜神記》卷二始稱:「三茅真君,三月十八日生。」LE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許真君誕辰唐宋間,江南盛傳許遜神異事,但至南宋白玉蟾作《旌陽許真君傳》、南宋施岑編《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皆僅雲:「吳赤烏二年己未,母夫人夢金鳳銜珠墜於掌上,玩而吞之,……有娠而生真君焉。」LF《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六《許太史傳》所記同,皆未言月日。元代成書的《許真君仙傳》和《許太史真君圖傳》始記生日,謂其生於「吳赤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LG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所記同。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呂祖誕辰最早記呂洞賓誕日的為元初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其卷一《呂純陽真人傳》謂其於「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禽樹下」。LH苗善時於元至大(1308~1311)間作《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謂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LI元泰定(1324~1327)間成書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謂「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十二年)四月十四日」。LJ元末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又謂「生於(唐)天寶十四年乙未(755)四月十四巳時;一雲生唐德宗貞元丙子。」LK所雲生年有四:興元十四年(按興元僅一年,無十四年?D?D引者注),貞元十四年,貞元十二年,天寶十四年;而月日則一(四月十四日)。此日即定為呂洞賓誕日,為全真道重要節日之一。
重陽祖師誕辰元初秦志安《金蓮正宗記》、至元(1264~1294)間李道謙編《甘水仙源錄》所收王??早期傳記,無生年月日記載,至元間李道謙作《七真年譜》,始謂其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MB泰定間成書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所載與此同,從此即定為王??誕辰日,是為全真道重要節日之一。
邱祖誕辰《金蓮正宗記》《甘水仙源錄》所收邱處機早期傳記,無生年月日記載,李道謙作《七真年譜》始謂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正月十九日生於登州棲霞縣。MC泰定間成書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所記同。從此即作為邱處機誕辰,而為全真道重要節日之一。
由上可見,除三會日、三元日、五臘日出現較早,老子誕辰、玉皇誕辰分別於唐末和宋代才被認定外,其餘無論神靈或祖師誕辰之確認,皆在元、明。由此似可推斷,早期道教,節日尚少,其多數節日皆為元明時(主要為明代)所定。
其原因或許與當時道教處於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有關。因入明以後,道教逐漸失去上層統治者的支持,不得不轉向民間尋求發展,使道教世俗化,大量增加齋醮節日,以適應民間的需要

F. 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有哪些節俗

對於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有過這樣的描述:

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

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的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有投針求巧的習俗。

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投巧針的習俗,並且在頤和園的昆明池上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此外,還有飲宴、演戲等。

每到農歷的七月初一,各種七夕應節商品就開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織女年畫、乞巧樓、乞巧針、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蠟燭、香,以及各種婦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妝品。

應節物品中還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塊不同的小木板為一套,出售時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開,可以拼成鳥、獸和人物的形狀,顛倒反復,變化無窮,趣味盎然。

隨盒還有拼合的示範圖案,如果自己不會變化,照圖拼裝就可以了。心靈手巧者,可以比示範圖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圖都是有特色的項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樂此不疲。

此外,北京地區的各大道觀從七月初一起,立壇祭祀北斗七星,名稱「七星斗壇」。最熱鬧的要數西四的斗姥宮,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戲劇界也要演出應節戲,如崑曲《長生殿》以及各種梆子戲。梆子戲主要演《天河配》《鵲橋會》《牛郎和織女》等曲目。

據說有一年,天橋戲院演《天河配》,海報上寫著「真牛上台」,成為一時的新聞。因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員披著牛皮道具當牛。正值七月份,天氣太熱,披著牛皮道具演員會很辛苦。

這一次真牛上台,人們覺得很新鮮,沒想到這頭牛在台上不盡如人意,弄得人們鬨堂大笑,從此以後就沒見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廟還在七夕這天曬經書,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淚」。

傳說古代廟會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條叫果子,就與七夕吃巧果有關,只不過花樣少了許多。

七夕夜燒香,祭拜星星,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簡單,只不過擺個案子當香案,香爐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錢人家,還要擺些水果,錢少的人家頂多加上兩根蠟燭。比較講究的人家把供案設在庭院或花園,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設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陳設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在花瓶里插上鮮花,有的還將胭脂、粉擺上去,意為獻給織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際,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老人們把它們叫「雙星」。

七夕祭雙星,此時是大人教小孩識別天上星星的好時機。七夕祭雙星要向星星磕頭,未成年的男孩在母親的引導下也要磕頭,不是向雙星,而是向北斗星,因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節、祭星節。

祭拜雙星者主要是女人,她們把織女當作自己的保護神,老年婦女是為了乞壽,一些青年婦女則是為了乞子和夫愛、婆疼,更多的少女則是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詞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誠。

祭完神後,姑娘們還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邊去「聽天語」,據說在這個時候能聽到牛郎和織女說悄悄話呢,還有的人甚至說在井邊聽到了織女的哭聲。當然,這只是軼聞而已,不足為信。

有的人說,在七夕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夠見到喜鵲的,是因為喜鵲都飛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也有的人說,在七月初八的時候看喜鵲,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時候的喜鵲頭上都是禿的,這是因為它們在搭橋時被牛郎和織女踩的。

還有的農村在這一天要殺公雞,因為善良的人們害怕公雞叫得早,從而影響了牛郎和織女的約會時間。這些顯然寄託了善良人們的美好心願。

其實,燒香跪拜星宿之舉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識別星星是很有意義的。

當孩子用肉眼凝神觀察星宿時,心靈與宇宙溝通,從而對大自然產生崇拜之感,這與通過其他方式觀察天空的感覺是絕對不一樣的。

G. 今天是七夕情人節可以去請菩薩嗎

可以。去寺廟拜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請。明白嗎? 信仰。按照菩薩說的。六度萬行去做就可以了。

H. 七夕蘇州哪裡好玩,二人世界的

我建議你們來蘇州到的第一站就是·山塘街·。

七里山塘呢,

它可以直通虎丘。

為什麼我要選擇山塘街呢?

因為你來蘇州不也是到了江南水鄉的所在地嘛

來江南不看水鄉是什麼樣多少有些可惜,

而專門跑一趟周庄啊、同里啊什麼的需要另外安排時間,

現在在蘇州城內就可以看到如此的風景為何跑那麼遠呢?

山塘街是東西走向的,

新修的那段在最東邊。

你們不妨沿山塘街往西邊走,七里路不會花太多的時間。

你們可以邊走邊看江南水鄉真實人家的生活方式。

然後走到虎丘。

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

虎丘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和吳王有關,

而且園內有許多名人刻字和典故,

值得一去。

到虎丘最好請個導游,

那樣才可以領略到虎丘的味道。

虎丘逛完以後你們可以乘游1公交到·留園·下車。

虎丘是游1的始發站,公交車站在離虎丘出口處過橋後正南往前走你會看到的。

留園是四大名園之一,

雖然沒有拙政園名氣那麼響,

但我推薦留園。

留園因為有園中園,

各個園中自成一體,

另外每個園中都有曲藝表演。

什麼崑曲啊,古箏啊。

靜靜坐上一回,

人在園中有曲相伴,

別有一番味道。

讓你有些不願離去之意。

這樣一圈下來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然後你可以繼續乘坐游1公交車到·觀前街·。

觀前街是蘇州的市中心也是商業中心。

因街心有一道觀玄妙觀而得名。

觀前街有黃天源糕點店、采芝齋糖果店這些百年老店,

不妨買點糕點、糖果帶回家。

如果你需要買點蘇綉,

你可以去下綉娘,就在觀前街街口,麥當勞旁邊。

也可以在觀前街街口(美羅商城那邊那個街口)沿著人民路向北前行,

你會看到有許多賣蘇州絲巾等等的商店,

質量還不錯,

遠到而來蘇州的朋友可以買點因為價格確實比你那兒便宜多了。

最後你可以在人民路上乘公交車前往火車站結束蘇州的旅行。

熱點內容
一朵小山花 發布:2025-08-22 06:16:20 瀏覽:865
黃楊盆景料 發布:2025-08-22 05:58:01 瀏覽:869
花卉棚盆景 發布:2025-08-22 05:23:46 瀏覽:957
蘭花蟹葯用 發布:2025-08-22 05:14:25 瀏覽:175
鐵蘭花的劍 發布:2025-08-22 05:10:16 瀏覽:595
梅花箋 發布:2025-08-22 05:03:49 瀏覽:196
深圳盆景葡萄 發布:2025-08-22 05:02:19 瀏覽:232
你聽過荷花嗎 發布:2025-08-22 04:26:38 瀏覽:166
丁香茶的味道 發布:2025-08-22 04:26:04 瀏覽:18
蘭花豆貼紙 發布:2025-08-22 04:21:30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