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發布時間: 2022-06-07 12:30:50

1. 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及創作風格

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創人,被推崇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田園詩的創作風格:

(1)、陶淵明寫的田園風物,稼穡生活,與陶是完全融合為一的。詩人不是田園生活的旁觀者和欣賞者,他是生活於其中的不可或缺者。他不是泛詠山林,而是親切自然地描繪田園風光,寫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氣。「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2)、陶淵明田園詩還真實地描寫自己的躬耕生活,寧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靜樂觀,怡然自得,勞動成了藝術化的詩化了的行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陶淵明之前,沒有詩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後卻成為詩文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

(1)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擴展閱讀

山水田園詩,古代漢族詩歌之一。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陶淵明等詩人形成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2. 詩歌是我國悠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清代龔自珍的名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何人不起故園情

3.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你知道唐師宋詞有哪些代表人物么

中文名:唐詩

外文名:Tang poetry

創作年代:唐朝

體裁分類:古體詩、律詩、絕句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王勃、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賀知章。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詩人。
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庄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傑--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一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仙--李白: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聖--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白居易:其作詩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稱「五言長城」。
詩鬼--李賀:其詩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雄-岑參

七律聖手--李商隱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4. 請分析唐詩是中國詩壇的一枝奇葩的理由

唐詩是中國詩壇的一枝奇葩,因為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也有現實主義題材的詩歌,大量的詩作類型豐富。

5. 詩經愛情詩特點

我看《詩經》愛情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創作,其中描寫愛情的篇幅佔了很大比重。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純而自然,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後世的很多愛情詩,浮艷而做作,在文學價值上遠遠不及《詩經》。
《詩經》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時間很大,達五百多年,因此我們分析時也要看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其愛情詩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整體來說,周代婚姻戀愛的習俗是一個由開放到保守的過程。
周初,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戀愛尚少禁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
《鄭風 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詩寫的是鄭國陰歷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並互贈芍葯以定情。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朴,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天地精神的遵從。它標志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
《周南 關雎》這首詩作者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一位窈窕美麗、賢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熱戀和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對與她相伴相隨的仰慕與渴望,感情單純而真摯,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傷,展現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與靈動。
《衛風 木瓜》,「投我予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表達了遠古時候青年男女自由相會,集體相會、自由戀愛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給集會上的意中人,男子則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為定情物回贈給心中的姑娘。這首詩帶有明顯的男女歡會色彩,一是互贈定情物,表示相互愛慕,一是邀歌對唱,藉以表白心跡。
《召南 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時的動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熱切心聲;
《衛風 淇奧》這首詩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贊美了一個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詼諧風趣,進而表達了對該男子的綿綿愛慕與不盡幽懷。
《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幽會: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來,並以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摩,愛不釋手,並不是這禮物有什麼特別,而是因為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雖然都是通過男子表現對於愛情的甜蜜與酸澀,但是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當時女子對於愛情同樣是有著美好期盼的。
自由戀愛漸漸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許多人不能與心上人結為愛侶,其中失落與心酸,誰能道盡說完!
《鄭風 將仲子》里的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這些禮教。「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對於仲子的愛和父母、諸兄及國人之言成為少女心中糾纏不清的矛盾,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麼辦呢?幾多愁苦,幾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說清呢?
《鄘風 柏舟》,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這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願望。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女性追求戀愛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願望。
又很多詩細膩地描寫出思念情人的憂郁苦悶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中女子懷念遠方的愛人,在采卷耳時心裡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許久那個籮筐都沒填滿。又如《鄭風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裡面就含有對情人的埋怨與不滿。還有《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會她,使她寢食難安。《鄭風 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寫的則是見到情人時的欣喜心情,可見思念之深之切!
《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中寫的是單相思,對於所愛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幾多愁苦,幾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詩也是情深意切,於朴實的語言中透露出那種深厚纏綿的感情。
《邶風 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對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們花前月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離死別、天涯孤苦,豈能不淚眼朦朧、肝腸寸斷?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衛風 伯兮》寫了一位女子自從丈夫別後,無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縈繞期間,苦不堪言。「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許為國征戰是英勇豪邁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離死別,總是讓有情的人們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詩經》中也有不少是祝賀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首詩輕快活潑,詩人熱情地贊美新娘,並祝她婚後生活幸福。
《詩經》中對美好愛情是歌頌嚮往的,而對始亂終棄持批判態度,並對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衛風•氓》這首詩是棄婦自述不幸的詩作,詩中首先以甜蜜的語氣敘述了他們的相戀、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後又以悲涼的語氣,敘述了年華的逝褪以及丈夫的變心和丈夫對她的粗暴相向,一種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嘆以及對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盡留戀,彌漫在了詩的詞句中——而古時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婦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見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還有《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在危難時期,相依相靠,但在安樂時候,卻將她拋棄。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愛情詩更是體現那個時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實其思想內涵從現代的眼光看來仍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好的事物總是經得時代考驗的,千年過去之後,《詩經》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著人們。
參考文獻:《詩經》吳兆基 長城出版社2002
《詩經講義稿》傅斯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詩經國風今譯》藍菊蓀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詩經今注》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朵奇葩是指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局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斗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岩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新樂府

新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初唐樂府詩 ,多襲用樂府舊題,但已有少數另立新題。這類新題樂府,至杜甫而大有發展,「即事名篇,無所依傍」。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也都有新題樂府之作。他們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貞元、元和年間,社會危機進一步暴露,一些有識之士對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希望革除弊端,中興王朝。反映在文壇上,便出現了韓愈 、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元和四年(809) ,李紳首先寫了《新題樂府》20首(今佚)送給元稹。元稹和作了《和李校書新題樂府》12首。後來白居易又作《新樂府》50首,正式標舉「新樂府」的名稱。這樣,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拉開序幕。作為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並不限於寫新題樂府,也有古題樂府。但雖用古題,卻能創新意,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漢代樂府詩的類別

從其內容來看,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一、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郊廟歌辭:為祀天地,太廟,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辭:為朝廷宴饗所用。
舞曲歌辭:分雅舞,雜舞.雅舞用於郊廟,燕饗;雜舞用於宴會。

二、軍樂

鼓吹曲辭:是用短簫鐃鼓的軍樂。
橫吹曲辭:是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三、民間的歌辭

相和歌辭:為漢世街陌謠謳, 起初只是人們隨意吟誦,「後漸被之管弦, 即為相和曲」。
清商曲辭:源出於相和三調, 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雜曲歌辭:有寫心志, 抒情思, 敘宴遊, 發怨憤, 言戰爭行役, 或緣於佛老, 或出於夷虜.兼收並載, 故稱雜曲。

藝術特色

1.語言朴實自然

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如《孤兒行》寫孤兒受兄嫂虐待, 詩句雖參差不齊, 而情與境會, 孤兒口狀心計之狀, 活現筆端。詩句句式長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 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長短隨意, 整散不拘, 靈活自由.有繼承《詩經》四言體的:如《公無渡河》,《善哉行》;有雜言體的, 句法自由多變,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辭》里《鐃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變化極為自由。漢樂府還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詩, 如《江南可采蓮》,《孔雀東南飛》等, 比四言詩多了一個音節, 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的發展, 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則數句。漢樂府民歌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如《孔雀東南飛》, 便長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如《雜曲·枯魚過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蓮》便是只有七句。

2.押韻靈活

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有句句押韻的, 如《平陵東》:「平陵東,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義公」,「心中惻, 血出漉, 歸告我家賣黃犢」便是;有隔句押韻的, 如《東門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兩句和三句押韻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東南隅」和「自名為羅敷」相隔兩句押韻, 又「照我秦氏樓」和「桂枝為籠鉤」更隔五句押韻。這都顯出押韻的變化多端。

3.用對話或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

4.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枯魚過河泣》中腐臭了的魚會哭泣, 會寫信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 顯示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5.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角髻, 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羅為上襦」便是。

6.回環往復,音韻和諧

在當日的民歌中有不少優美小詩, 如《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此詩回環往復, 形象鮮明, 音韻和諧, 文字活潑, 正是民歌的本色。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的歌行體的形成亦有影響。六朝詩人鮑照的五言和雜言樂府都是傑出的, 唐代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這些手法, 對後世詩歌的修辭手法亦有啟發。

7. 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你知道唐詩和宋詞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嗎談談你對一人作

就說李白吧,他是我最喜歡的詩人。

先附上我自己的理解:
李白生於盛唐,那種浪漫的氛圍奠定了他寫作的闊達浩然。而他本身就是一個灑脫的人,這一點在他的詩詞中可以體現。但這並不是他詩詞的全部,按照我的理解我比較樂意將李白的詩詞形式劃分為幾個大致時期:
第一個是他青年時期對仕途名利嚮往,同時對快意恩仇的俠客生活渴望的時期。這個時期李白的常寫關於求仕途或者行俠仗義的詩詞,較著名的一首《上李邕》中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同樣的豪情也體現在《俠客行》中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中。
第二個是李白成為翰林學士的三年。這個時期的李白比較狂傲,於是就有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誑語。
第三個是李白失勢,乃至離開翰林院。這段時期他多寫求仙問道的詩詞,但當他知曉了將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事物是不可取的時,他又寫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以一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表達他的明悟。本詩中「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李白自己的真情吐露。
第四個階段。此時戰亂正在醞釀,安史之亂一觸即發,李白為一睹安祿山叛變的真相不顧妻兒的挽留,隻身前往,留下了令人心酸的《公無渡河》「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第五個階段。李白自知年老,有對過去的懷念,也有對自己老來無力的悲嘆,他臨終前的最後一首被命名為《臨終歌》(也稱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詩中有他畢生的驕傲,也有一生的追求破滅,年老體力不濟的無力感。
其實,讀一首詩,就像在讀一個人的一段經歷,讀著讀著,就讀完了他的一生。讀完了,卻仍想繼續品,越品越醇。
好了就這樣了,我一個高中生也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你將就看一下吧,以下是網路來的:(求求求,求採納_(:з」∠)_)
總的來說。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的作品風格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借想像,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像,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像。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像的媒介。常藉助想像,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像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像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盪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於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醜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8.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名句,我想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出自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9. 《詩經》中的作品最早創作於什麼時候

溫柔攻els::你好。
《詩經》是我過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反映了我國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500多年間的古代奴隸社會生活。它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為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在文學史上和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熱點內容
盆栽cao 發布:2025-08-23 01:36:12 瀏覽:949
七夕之冠 發布:2025-08-23 01:34:42 瀏覽:458
徐湛國畫梅花 發布:2025-08-23 01:26:01 瀏覽:598
家庭山水盆景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23 01:09:11 瀏覽:992
北歐風格裝修配什麼綠植 發布:2025-08-23 01:08:15 瀏覽:316
深圳一朵一果待遇 發布:2025-08-23 01:03:02 瀏覽:777
梅花鹿的糞便 發布:2025-08-23 01:02:19 瀏覽:493
情人節很煩 發布:2025-08-23 00:54:48 瀏覽:182
荷花和端午 發布:2025-08-23 00:40:38 瀏覽:79
台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3 00:39:35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