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之冠
『壹』 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麼過的話,那不妨學學古人吧! 望採納
『貳』 建安七子之首是誰
「建安七子」指漢末建安年間頗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和劉楨。因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七人並舉,故以此名稱之 .
孔 融 (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好學有異才。漢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境內)相,世稱孔北海。曹操時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職。性格剛正,為人恃才負氣,後因屢次觸怒曹操,在政治上與曹對抗被殺。所作散文詞藻華美,議論尖銳,筆調犀利簡潔,以氣盛見長。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其詩流傳不多,代表作有《臨終詩》,抒寫忠悃孤憤之情。
陳 琳 (?--217),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曾為何進主簿,後依袁紹掌書記。紹敗之後,又歸附曹操,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草擬書檄公文,後為門下督。擅長撰寫章表書檄,所作甚多,與阮禹齊名。代表作如詩伐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運用駢偶句式,鋪張揚厲。亦長於寫詩,其詩僅存四首。其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以樂府舊題寫人民勞役之痛苦,詩風朴實、生動,富有民歌特色,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為後世詩評家所稱道。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時得到蔡邕的賞識,被稱為"有異才"。17歲時因戰亂避難荊州,依附劉表,不得重用。後歸附曹操,任承相掾,後轉遷軍謀祭酒,位至魏國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學成就最高,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其詩賦感時傷亂,激昂慷慨,情調悲涼。詩作如《七哀詩》,描寫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悲慘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樓賦》抒寫懷鄉之情與懷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摯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 干 (177--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人。曾任曹操司空軍謀祭酒掾屬,後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蔑視官祿,著書自娛,所作《中論》,為時人所推重。又善辭賦,能詩。詩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寫女子對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摯動人,對後世閨怨詩頗有影響。原詩文集已佚。
阮 禹 (約165--212),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尉氏縣)人。少時曾從蔡邕學習,後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與陳琳共同掌管記室,草擬軍國檄書,又轉為倉曹掾屬。能詩善文。散文《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歌以《駕出北郭門行》為代表,寫後母虐待孤兒,有一定進步意義,其風格很接近漢樂府古辭。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詩比較凄涼低沉。
應 瑒 (?--217),字德璉,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應劭之侄,曾為曹操丞相掾屬,轉任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與弟應璩、侄應貞皆以文章稱世。曹丕曾稱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與吳質書》)。惜傳世之作不多。
劉 楨 (?--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人。曾為曹操丞相掾屬。其詩剛勁挺拔,注重氣勢,不尚雕琢。後人以他與曹植並稱,謂"曹劉",聲譽甚高。但其詩作流傳甚少,多為酬贈親友之作。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以比興手法抒寫情懷,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為著名,為後人所贊賞。詩中歌頌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現出詩人"真骨凌霜,高風跨俗"(鍾嶸《詩品》)的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