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七夕歸
① 我用半仙動漫表情表白,女孩回答呃,這是神棍嗎 這是在拒絕嗎
1.答非所問, 2.你表白的不正式,別人不知道怎麼回答
② 劍網三七夕場景怎麼進
劍網三的通過主城NPC余半仙進入七夕場景「星海幻景」。進入條件:1 擁有道具「渡情香」可以進入;2 購買了七夕的時裝「秋池春水」。
③ 求!唐代所有節日習俗
以人日為例,《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羮,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而這些習俗活動在唐代基本上都有傳承,有唐詩為證。裴延有《詠剪綵花》詩雲,「花寒未聚蝶,艷色已驚人。懸知陌上柳,應妒手中春」,以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剪綵花的逼真,而徐延壽的《人日剪綵》更是描摩了一個已婚女子人日剪綵的情狀:「閨婦持刀坐,自憐剪裁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戶,粘雞欲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關於人勝,崔日用、李嶠、韋元旦、李適、蘇頲、李乂、馬懷素、沈佺期、趙彥昭、鄭愔等人都作過《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或類似題目的詩, 其中唐德宗的詩中有「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句,明示出唐代宮禁中亦有人勝之制。關於人日登高之俗,宋之問的《軍中人日登高贈房明府》、喬侃的《人日登高》和韓愈的《人日城南登高》均有明載 。其中韓愈的詩寫道,「初正候才兆,涉七氣已弄。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聖朝身不廢,佳節古所用。親交既許來,子妷亦可從。 盤蔬冬春雜,尊酒清濁共。令征前事為,觴詠新詩送。扶杖凌圯址,刺船犯枯葑。戀池群鴨回,釋嶠孤雲縱。人生本坦盪,誰使妄倥傯。直指桃李闌,幽尋寧止重」,對於自己一次登高的經歷和情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常被後世的學人們用以證明唐代人日登高習俗的存在。
再如五月五日,《荊楚歲時記》對這個節日的記載是: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鬥百草之戱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是日競渡,采雜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是日競采雜葯。《夏小正》雲: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按《孝經援神契》曰,仲夏蠒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綉金縷,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黒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詩雲「繞臂雙條逹」是也。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今釵頭符是也。此月鴝鵒子羽毛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在南朝的荊楚一帶,五月五日又叫浴蘭節、端午,其主要活動有鬥百草,采艾為人以禳毒氣,用菖蒲泛酒,競渡,采葯,以五彩絲(又稱為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繒、五色絲、朱索、百索等)系於臂上,互贈織物,取鴝鵒教之語等,對競渡活動來源的民間解釋是它與屈原的自沉汨羅江有關。
那麼唐人生活中的五月五日又是什麼樣的呢?通過對唐代若干文獻的解讀,可以發現,唐代人也多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相關,如文秀有詩《端午》寫道:「節分端午是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至於系五色絲、競渡更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習俗活動,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的描寫 ,張建封的《競渡歌》更寫了五月五日競渡的盛況和激烈場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 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 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 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 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用艾的做法也在唐代繼續保持,如張(族下鳥)判文說:「紫艾禳災,大啟中州之俗」, 又菖蒲酒也為時人飲用,如殷堯藩《端午日》中就有「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的詩句,由此可見一斑。
在唐代繼續傳承的傳統節日中,人日、端午當然並非個例,實際上,其它節日對唐代以前節日之習俗活動的承繼同樣顯而易見。但這只是唐代節日與前代節日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唐代多有發明,這些發明的存在突顯了節日及節日生活發展到有唐一代的特色。
唐代在節日方面的發明,一方面表現在此時期出現了中和節、道誕日、皇帝誕節、清明節、八月十五等新興節日,另一方面表現在某些既有傳統節日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習俗活動。
以新興節日的出現而言,皇帝誕節乃是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創設,《舊唐書�6�1玄宗紀》載當年八月癸亥,「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 關於道誕日,先是開元二十五年十月敕雲:「諸州元元皇帝廟自今以後,每年二月降生日……一例設齋」, 後來,即天寶五年(746)二月,太清宮使門下侍郎陳希烈又上奏,將其定為假日:「謹案高上本紀,太聖祖玄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即大齋之日,請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 結果,這一建議得到皇帝的首肯,道誕日由此成為唐人的法定假日。中和節乃是德宗貞元五年(789)新置,《唐大詔令集》載有當年正月頒布的《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敕》,謂:「四序嘉辰,歷代増置,漢崇上巳,晉紀重陽,咸說禳除。雖因舊俗,與眾共樂,誠洽當時。朕以春方發生,候及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蘇,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之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清明節和中秋節亦誕生於唐代。關於這幾個新興節日的詳細情況,第二章中將有專論,此處不贅。
就傳統節日中出現新習俗而言,這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元日懸幡,這種習俗在唐代以前不見記載,在唐代卻十分普遍。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日本僧人圓仁在都城長安度過了年節,他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這樣寫道:「會昌二年歲次壬戌正月一日,家家立竹一塊飲酒。封十八姨「性輕佻」,用酒弄臟了一名叫醋醋的女子(為石榴花精)的衣服,宴會不歡而散。第二天,諸女子要去看十八姨,醋醋非常生氣,說「諸女伴皆住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醋醋不能低回,應難取力」,遂請崔玄微幫忙:「『但處士每歲歲日與作一朱幡,上圖日月五星之文,於苑東立之,則免難矣。今歲已過,但請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東風則立之,庶夫免於患也。』……依其言,至此日立幡。是日,東風刮地,自洛南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玄微乃悟諸女曰楊、李、陶,乃衣服顏色之異,則眾花之精也;緋衣名醋醋,即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其實不僅一般人家,寺廟中更是高懸幡旗,「曉催庭火暗,風帶寺幡新。」 司空圖的《丙午歲旦》中就描寫了這一景緻。
又如寒食節的掃墓習俗,亦始流行於唐代,對此,玄宗為規范寒食掃墓之禮而於開元二十年(732)頒布的敕文中明確提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 而從時人的詩文描寫中,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民間寒食掃墓在唐代已經蔚然成風,如徐凝《嘉興寒食》寫「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王建《寒食行》寫「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都狀寫出寒食掃墓這一習俗活動的普遍。
二、唐代節日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色彩。
節日在隋唐時期向娛樂性方向轉變,這一點可以說是許多學者的共識。韓養民、郭興文著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萬建中、周耀明、陳順宣著的《漢族風俗史(隋唐�6�1五代宋元漢族風俗)》均持此說,李惠芳也在闡述我國傳統節日民俗特點時指出了這一點:「隋唐以後,特別是經過由貞觀到開元近百年的休養生息、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空間發展,技術知識也有相當進步。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節日風俗也以極快的速度向娛樂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學者是在認為此前的節俗充滿了「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觀念及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來這一觀點的,很顯然,他們將信仰與娛樂看作了一對對應的概念。與之不同的是,齊濤先生在其《中國民俗史論》一書中將我國節日民俗的歷史走向概括為「社會化向家庭化的發展,娛樂化向倫理化的發展」,指出在早期節俗中,就不乏娛樂性,「每逢節慶,鄉鄰們群聚同慶,辟邪除疫,載歌載舞,三月三男女青年的談情說愛,春社秋社鄉鄰里黨的開懷暢飲,除夕之夜為之空巷的驅儺活動,寒食清明的踏青、郊遊,使我們看到我們民族開放、爽朗的昨天。但為時不久,這此習俗逐漸轉向、湮沒……」。 顯然,這里,「娛樂」與「倫理」被當作一對對應的概念。筆者認為,由於對「娛樂」這一概念配以不同的對應概念,導致了對我國傳統節日歷史走向的看法出現了不同,前者將娛樂化視為我國傳統節日的去向,後者則將娛樂視為我國傳統節日的來自。有趣的是,無論哪一種觀點,都將唐代看作轉向的關鍵點。或者換句話說,都將唐代視為節日充滿娛樂性的時期。而這與筆者對於唐代節日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色彩的基本判定是一致的。
依筆者的淺見,從總體上講,我國的傳統節日歷來都不乏娛樂的功能,21世紀的現在如此,明清時期如此,唐宋時期如此,漢魏時期如此,甚至先秦時期節日處於萌芽階段時已然如此。但是節日具有娛樂的功能與人們在節日里積極參與節俗活動尤其是專門的娛樂性活動、主動追求身心的快樂是兩回事情。在這里,我們所謂唐代節日「娛樂性色彩濃厚」,其主要著眼點不在於節日具備的娛樂功能,而是主要就時人對娛樂的主觀追求來說的。
④ 「半仙」一句話,女子被丈夫鞭打致死,這名半仙說了啥
這名半仙說的是:“你媳婦兒被蛇仙附體了,染上了虛病”,然後糊塗老公一聽,為了治病,就把自己老婆給活生生的打死了,封建迷信害人不淺啊!
其實在科學發達的現代,部分地區照樣會信仰半仙兒,或者會轉而去信主,我身邊就有很有這樣的人,往往是一個中老年人信,全家人都跟著信,你講科學他們也不願意往心裡去聽。
而這些半仙們,他們就是利用人們的信息閉塞、精神空虛、思維漏洞,在科學尚未完全探知的領域樹立威信,他們也有一套把戲和言辭來駁斥科學,或者謊稱自己的本領是“超科學”。
說白了,這些半仙更熟悉的是心理學,頂多再耍點兒化學反應,讓白布上出現所謂的“鬼影”,或者是提前把“假血包”放在固定位置,可以用木劍去扎出血。
歸根結底,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外來的,他們都是一些假把戲,有病還是得去醫院治。
⑤ 誰有好詩,分享下
題目:《聞王昌齡左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注釋〗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子規:即杜鵑鳥。
五溪: 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於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結構〗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特色〗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像,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4957273.html
⑥ 讀 牛郎織女 有感
讀《牛郎織女》有感
最近我讀了《牛朗織女》這個感人肺腑的神話故事,真是令我感觸頗深啊!
這個故事記敘了牛郎小時侯的痛苦經歷,牛朗織女婚後的幸福美滿的生活,以及後來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抓回天宮等情節。
我覺得牛朗織女你們該知足了,雖然王母娘娘把你們分開了,你們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生活在一起,雖然你們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可終究一年還能見一面,還能親熱一會兒。有詞雲:兩情若是久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織女,你雖然觸犯了天條,可是你吃的還是山珍海味,穿的還是綾羅綢緞,睡的還是高床軟枕,而且一年還能和每天日思夜想的人見一面,以解相思之苦,織女,你是多麼幸運和幸福啊!
可是別人卻沒有你那麼幸運了。有的人每天朝夕相處,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只能單相思而已。有道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旁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還有的人和你們一樣相愛,可是卻一生一世都不能相見。
就拿三聖母和劉彥昌來說吧。他們同樣相愛,同樣愛得死去活來,可是王母娘娘還是殘忍地把他們分開了。不管三聖母如何抗爭,如何的不屈服,但是王母娘娘仍是不肯成人之美,甚至一生一世都不讓他們見一次面。可是牛朗織女你們一年就能見一次面,而且織女吃的、穿的、睡的都是那麼好。然而三聖母與你就截然不同了,簡直就是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
難道你們的天差地別就是因為織女是皇親國戚,所以對她就法外開恩,而三聖母只是一個小小的仙女,就對她那麼苛刻,有道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母娘娘你是多麼不公平,不公正啊!織女和三聖母你本該一視同仁,可是你卻包庇織女,難道天條是讓你隨心所欲地濫用嗎?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的關於星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誰最先說出來的,什麼時候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兩個問題不曉得已經有人考證出來沒有。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宋代詞人秦觀也被牛郎織女這個悲里帶歡、歡里帶悲的故事激動了文思;他把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長短句很巧妙地表達出來。「鵲橋仙」是詞里很美麗的一首。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有個話劇里有幾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鵬所作的《鵲相會》: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
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
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
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
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
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
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一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織女兩星每年七夕渡河相會一次,許多婦女還在那一夜向織女乞巧。很可惜,科學告訴我們: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並不是真的,它只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話而已。近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使我們對這個恆星,對其他的恆星和銀河中,都認識得比從前清楚得多。銀河並不是一條河,銀河裡並沒有一滴水,也沒有橋。它是很多恆星和星雲的集合,用大望遠鏡就可以看出來。牛郎織女兩星雖然不是絕對的「恆」,但每逢七夕並不能看出它們向對方移動絲毫,當然更談不到「渡河」。每年七夕,還是一在河之東,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興嘆。科學的進步竟打碎了他們的美夢,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虛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對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雲債難酬。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鍾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鍾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遠好些,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恆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恆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童話和神仙故事並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余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並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借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我們所發現的許多關於星星的新知識。
⑦ 因半仙一句話,妻子被丈夫活生生鞭打死,為啥現在還有人信半仙
因為舊時候留下來的老思想還沒有被徹底的摒棄,很多人就喜歡搞這些玄乎的。
⑧ 七月七真的能在葡萄樹下聽到牛郎織女說情話么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就是令所有中國人都嚮往的七夕佳節了,大家可以去葡萄樹下聽聽,說 明天不定你真的能聽見牛郎織女的談話呢。在此,提前祝大家中國情人節快樂,有情人甜甜蜜蜜一輩子,永遠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