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七夕夜
1. 七夕夜怎麼過
本月22日夜,便是農歷七月初七夜,也就是傳統七夕之夜。
七夕,有關一個美麗而又哀怨的傳說。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從祖上傳下來後,不知被傳頌了多少遍。而那遙遠銀河裡閃閃發亮的星星,也曾勾起我們多少幻想。
有人說,七夕便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遙遠寬闊的銀河,有兩個相愛的人會在鵲橋相會,一年一度,亘古不變。
在這個美好的七夕之夜,年輕的打工朋友,青春的男孩女孩,你們想好怎麼度過了嗎?如果你沒有想好,也許你用以下的方式度過個美好的夜晚
(一)兩地情人見面訴衷腸
兩個相愛的人,因為工作或學習的緣故。相隔兩地,有時哪怕是見上一面都顯得那麼難。電話中,纏綿的話說了不少,卻有許久沒有當面說句「我愛你」。在這個七夕之夜,不要管工作,不要理學習,買一張車票,到另一個城市去與她(他)相會吧,無論她(他)在廣州,還是深圳,還是天涯海角。當著她(他)的面,告訴她(他),你愛她(他)。
(二)在城外尋找牛郎織女星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三)到江邊汲七夕水
相傳七月七日,七仙女下凡洗澡,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河水水質特別干凈,人們在天亮前到河裡挑回水,裝入干凈的陶瓷缸,而且在這天的水質保存期限長.很多人喜歡把它留到夏天來喝,據說這一天裝的水可以解熱氣內邪,俗稱「七夕水」、「七月七水」。
(四)陪他(她)看奧運直播
今年七夕,恰逢四年一度的奧動盛事,如果你和他(她)都是喜歡體育的一對,那就哪兒不用去了,就在家裡看直播吧。你們可以安坐在家裡,為中華體育健兒加油,為你們倆的愛情加油!
(五) 說出你隱藏已久的愛
暗暗喜歡他(她)嗎,不敢說出來嗎?那個他(她)也許就是你的辦公室同事, 也許是你昔日的同學,無論你平時是一個怎麼樣拘謹的人,在這個七夕之夜,你就大膽地告訴他(她)吧,如果你是一個男孩子,你只需手執七朵玫瑰等候在她家的樓下,如果你是一個女孩子,,你用七色紙折出七十七顆幸運星給他了。愛他(她)就告訴他(她),也許當夜你們就可以一起去看星星呢?
(六)洗洗睡
如果你像我一樣,以上任意一項都做不了,那就早點睡吧,別忘了過了七夕夜,又到了星期一,又要上班了。
2. 七夕夜怎麼過
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每年相見的日期,在夜晚,靜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琴音奏樂的聲音,當然這只是個傳說。要是在七夕夜晚一起在碗面觀星賞月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男士記得多帶件衣服,起風的時候可以給女的披上,女士記得帶花露水,以防蚊蟲叮咬。
吃頓燭光晚餐
坐在窗邊,關燈點蠟,看著窗外的美景,一起說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哦
3. 七夕夜警察夜巡發現無名店鋪可疑,扮「嫖客」進淫窩抓正著,這是怎麼回事
七夕情人節雖然過去了,但有些新聞故事還是不得不講,因為就有人在七夕這天作妖,結果被警方抓個正著。這不,在安徽蕪湖,一家看似很普通的店鋪,但在在深夜裡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結果被警察犀利的眼神覺察到其中有疑。原來還真是一家不幹正經事的店,裡面竟然暗藏淫窩,在七夕這樣的一個節日里,不法分子的不法行為最終被一鍋給端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有關媒體8月26日綜合報道稱,8月25日深夜,在安徽省蕪湖市,當巡防隊巡邏至轄區中興家園小區時,一件奇怪現象引起民警注意——小區3棟樓下一間無名店鋪大門緊閉,但多名神情可疑的男子出入,與周圍安靜的環境極不協調。民警感覺「有問題」,遂在周圍暗訪,同時安排警力在店鋪外蹲守。
目前,11名涉案人員均被依法處理。
所以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是有一定道理的,千萬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從事違法行為,特別是當下,警方對於黃賭毒的打擊力度,根本不可能允許這種行為的存在,只要發現,絕對不手軟,而這11名違法涉案員本以為沒有店面,做得非常隱蔽,但有句話叫什麼來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4.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什麼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然有無法逾越的天險,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
七夕節其他情況簡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5. 七夕為什麼要守夜
七夕守夜乞願
七月七日,並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歲時性的節日,與牛女神話無涉。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節俗包括曝衣、曝書等。「七夕」則依託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而產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其節俗主要有守夜乞願和穿針乞巧等。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曬舊衣和製作新衣的時節。宋卜子《楊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後登樓曝衣。」〔17〕卷31據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漢武帝時。東漢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書及衣裳。」〔18〕76則曝書、曝衣以免蟲蠹,漸成習俗。此俗至魏晉尤盛。王隱《晉書》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馬懿),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17〕卷31司馬懿假病,仍不廢曝書,可見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說新語》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物,乃仰卧出腹,雲曬書。」〔19〕76《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諸阮庭中燦然,莫非錦綈。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標大布犢鼻褌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18〕76卧腹曝書、掛犢鼻褌,是魏晉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見,七月七日原有的節俗,「曝書策,曬衣裳」〔13〕,都是在白晝舉行的。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曰:「商風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園,芳草被疇,於時我後,以豫以游。」〔18〕76這一「良日」里,達官顯貴們還要宴遊。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話。
從西漢初年開始,牽牛、織女的愛情神話逐漸滲透在七月七日這一「良日」,最終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願、穿針乞巧等一些新的節俗。七月七日這一白晝的「良日」,漸漸變成了晚上的乞巧節;原本在白晝舉行的曝衣、曝書等節俗淡化了,守夜乞願、穿針乞巧成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觀。(註:撰者按:《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引晉周處《風土記》三則。《風土記》雲:「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灑掃中庭,然則中庭乞願,其舊俗乎?」又雲:「魏時人或問董勛雲: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雲: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餌。今比人惟設湯餅,無復有麋矣。」又雲:「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辰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咸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頗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則中,周處指出,七月七日之成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視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陽」一樣,七月七日受到重視,成為「良日」。明李詡曰:「古人之節,抑有義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陽,皆以奇陽立節,偶月則否,此亦扶陽抑陰之義也。」(見李詡《戒齋老人漫言》卷7,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05-306頁)但守夜乞願,本是這一「良日」的舊俗么?周處提出疑問。在第二則里,「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顯然,七月七日這一「良日」的飲食習俗與牛女神話並無關涉。從第三則看,七夕守夜乞願之俗至晉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轉為「七夕」之痕跡,或可窺見(參閱《四部叢刊》子部三編《太平御覽》第2冊)。)《四民月令》和《西京雜記》里保留一些關於七夕節俗起源於西京長安的珍貴記載。
守夜乞願之俗的最早記載,提及西漢文帝竇後。《初學記》卷7「七月七日」載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注引《五王傳》曰:「竇後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有光照室,為後之瑞。」〔18〕76《歲華紀麗》卷3「瑞光」注雲:「前漢竇皇後傳雲:後,觀津人也。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後之瑞。」〔13〕則七夕守夜「看織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漢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19〕75在牛郎織女歡會之時,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願之俗正在形成。崔
6. 又是一個七夕夜天上七晝夜人間七歲月千縷思念淚襟干萬絲牽掛寸腸斷我是誰的憨
七夕,是一個好的節日,是情侶相見,約會的好日子。每個人都一樣有一場戀愛,甜甜的戀愛,我也堅信每個人都會遇到那個滿眼都是你的人,可以擁有屬於你自己的小幸福,擁有屬於你自己的快樂的小日子,沒有煩惱,沒有憂愁,你一定會是幸福的,幸運的,祝福你
7. 七夕之夜什麼意思
七夕之夜指的是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農歷七月初七,是內歷史悠久的中國容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7)潮汕七夕夜擴展閱讀:
1、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2、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參考資料:網路-七夕
8. 七夕之夜表示什麼
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
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內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容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潮汕七夕夜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9. 七夕之夜是什麼意思
七夕之夜指的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晚上。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民間傳說
相傳,織女是玉帝與瑤姬的女兒,她在見到牽牛後,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便私訂終身,但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戀愛的。於是,王母娘娘便將牽牛貶到了人間,並懲罰織女不停地織雲錦。
織女坐在織機旁常常淚流滿面,但她還是會盡心織好雲錦,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發慈悲,讓牽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幾個仙女見織女整日苦悶,便懇求王母娘娘讓她們一起去人間的碧蓮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應允了她們。
話說牽牛被貶到凡間後,生在了一個農民家中,取名「牛郎」。由於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於是牛郎便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一同生活。殊不知,這頭老牛就是當年為牽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貶到人間的金牛星。
一天,老牛突然對牛郎說:「你今天去碧蓮池一趟,那邊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仙衣藏起來,紅色仙衣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會說話,知道它是個神物,便照著老牛的話做了。那件紅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織女,雖然牛郎已經記不起織女,但織女認出了他就是牽牛。
於是,織女答應了牛郎的求婚,兩人結為夫婦,開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們還生下了一兒一女。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回來的牛郎告訴她說:「老牛死了,它說讓我剝下它的皮,緊急的時候可以披著它飛上天。」織女聽後,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埋葬了老牛。
就在這時,刮來一陣大風,織女被天兵天將帶走了。牛郎見狀,便趕緊披上老牛的皮,桃上一對籮筐,籮筐里坐著他們的一對兒女。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趕來。她見狀,便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織女中間一劃,頓時,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了牛郎和織女中間。
牛郎帶著兩個孩子在天河這邊哭,織女在天河的另一邊望著夫君和兒女也哭得聲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這場面感動,便讓牛郎和兩個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讓他們在鵲橋相會。
現在,我們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還可以看到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明亮的星星,這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在牽牛星的兩邊還有兩顆小星星,這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
(9)潮汕七夕夜擴展閱讀
應節食品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酥糖: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巧巧飯: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