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七夕節內容
❶ 要一篇以《我們的節日》寫一篇作文。
祖國的文化像一條長河,源遠流長,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長河裡的水,是烈士們的鮮血;長河裡的泥沙,是勞動人民辛勤的累積;長河裡的水草,那是改革開放後漫山遍野綻放的鮮花。在這條中華長河裡,每隔著一段都系著一根五彩的絲帶,那便是我們的節日。
啊!那條翠綠的絲帶的什麼節日呢?噢,那是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插柳戴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體現人們欣欣向榮,熱愛自然的精神。你瞧那邊,人們坐在柳樹下,孩子們戴著用柳枝做成的「花環」、「項鏈」、「手鐲「……共同談論著生活的鎖事。他們沐浴著春天和煦的陽光,沐浴著一切的一切,難道還有比這樣更為愜意的畫面嗎?
快看那條金黃的絲帶吧!那就是中秋節。晚上,當那輪金黃的圓月向人們微笑時,人們就圍坐在一起,觀賞天空中那美輪美奐的秋月。皎潔的月光,把人們帶入了朦朧的幻想之中。唯美的秋夜,展現的是夢一般的韻味。人們思念遠方的親人,就像一壇美酒,越是沉甸,味兒越濃。古今中外,多少贊美中秋的文字。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家喻戶曉的《靜夜思》。李白床前的月光,彷彿是秋夜飄降的霜露一樣。四句簡單的詩句,浸透了一縷思鄉的月光,一顆遊子的心。
咦,那兒怎麼會有一條用汗水凝成的絲帶?噢,那是教師節!
那是無數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節日!不由得令人升起一種敬畏之情。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我們對這個節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要知道,我們成長的同時,老師——紅燭也在燃燒著自己,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祖國而無時不刻地、滿懷激情地燃燒。他們不厭不倦,默默無聞,但他們的行動卻證實了一切。他們分明是了無痕跡的匠心與朴實無華的光芒啊!
……
這些意味深長的節日,不僅僅是我們的節日,還是祖國的節日,乃至世界的節日!
❷ 《我們的節日 七夕——天下有情人》和撒貝南一塊主持的那女的是誰來著
方瓊(1974年1月4日—),河北人,1999年5月,開始主持河北電視台的全新娛樂欄目《激情99》,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河北地區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方瓊也因此成為了河北家喻戶曉的人物。2003年到北京進修,主修影視編導專業,在中央電視台主持了《選擇》和《三星智力快車》等欄目,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優秀主持人之一。
❸ 誰有作文《我們的節日》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里,有許多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等等和現代性的節日。但我覺得,最能代表我國繁榮昌盛的節日,就是「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庄嚴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以於本日成立了!」但是,在這個開國大典的背後,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辛勤的汗血!
從1840年至1949年,在這百年滄桑的歲月中,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抵禦日本鬼子的進攻,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為了解放沉睡在黑暗中的中華民族,為了讓人民能夠過上真正的好日子,更為了老百姓能夠真正地當家作主擁有自己的國家,他們矢志不渝、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先烈們的血染紅了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映紅了井岡山的每一寸的土地,更鮮艷了我們胸前的紅領巾!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❹ 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1.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4.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被稱為端午節,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
5.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7.重陽節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
來源: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習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除夕
時間:農歷一年最後一天
釋義: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
習俗:北方:包餃子、蒸饃。南方: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
❺ 我們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春節 正月初一
元宵節 正月十五
上巳節 三月初三
寒食節 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 4月5日前後
端午節 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月初七
中元節 七月十五
中秋節 八月十五
重陽節 九月初九
寒衣節 十月初一
下元節 十月十五
臘八節 臘月初八
冬至節 12月22日前後
祭灶節 臘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臘月廿九或三十
❻ 作文 我們的節日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動人傳說。祖先們一代又一代的延續著這些傳統。就是這樣,這些節日流傳到現在。隨著時光流逝,在節日大家庭中,也加入了些新生兒。可分成兩類:西方節日和中國節日。不過,這些節日的背後有一些小秘密。讀完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我從中了解到往日我不知的,關於節日的資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不錯,這首詩正是蘇東坡的《守歲》。談起著首詩,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情景。每當除夕日的夜幕降臨時,鞭炮聲、歡笑聲就開始盪漾在空中,當零點的鍾聲敲響時,中國的億萬煙花鞭炮如同一條條火龍一齊穿上了天空。震動了大地,照亮著天空。連星星也暗淡下來,月亮也躲起來了。我最喜歡的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這個節日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我又長大了一歲,又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春節期間,人們多喜歡在自己的房間中掛上幾只中國結。給來年加上一點喜悅的色彩。中國結,又名盤長結。起源於古時期,那時沒有文字。人們就在繩子上打上不同的結來表示事件。這就是「結繩記事」。它內涵濃郁的民族氣息,外觀也很雅緻,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東方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這也是《我們的節日》教我的。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沒有理由忘記自己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一碗臘八粥、一頓年夜飯、龍舟競渡、中秋賞月、踏青、祭祖、登高,每一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看了《我們的節日》後,我知道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個節日的由來與風俗,讓我受益匪淺。
「元旦」、「三八」、「五一」、「六一」,這些世界性的節日走進我們的生活,使我國的節日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表明我國對人權的尊重和奪世界聞名的接納。從書中了解到:我國的節日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表明了我們中國的迅速發展。
《我們的節日》講述的傳統節日,讓我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地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為我國在本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地偉大復興而盡自己的力量。
❼ 我們的節日怎麼寫
我國傳統節日有春節,中秋,清明,端午,各種節日有各種節日。風俗,春節是中華人民炎黃子孫全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襄樊至今,例如掃塵,貼春聯,春花,貼福字,年畫,爆竹等,還有包餃子的習俗,從古到今。人們的進步不是固守已有的傳統,盡管21世紀後人們過春節,更多的是自由,快樂,還有吉祥,平安,團圓和喜慶的觀念一直沒有改變過。作為中華人民最有代表性,最有魅力的傳統節日,我們保留的是它的概念,進行的是他的理念出現一般都過四天分,沒有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四天,大年三十那天吃了。朋友吧,我們都去出去玩到了晚上12點的時候就開始放爆竹,表示去除一年的晦氣,第二天就是初一,今天你早上一般吃湯圓,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要是新的一年到了,准備又開始過新的一年了,第三天就是初二,大家都上街去買東西,和回老家看望親人等第四天就是初三,人們大多都到山上去掃墓,中國還有清明傳統節日,在很多人認為清明節就是掃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只是懷念故人,還有親近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節日精神是將生死並置簽名作為結起,最早出現於先秦,後來由於注入了掃墓,踏青等習俗活動才逐漸成為簡。日清明作為一個獨立的節日,大約形成於唐朝,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人們一直認為清明下雨是好事端,午是一個敏感應對氣候時節令的變化而發展起來的節日。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系列中國人強烈認同的節日文化,並作為習俗傳承了下來。端午自古有許多名稱,古人有的端午節用蘭草,林玉的習俗,所以稱為浴蘭節。端午前後總是出嫁兒女回娘家。時候,端午節又可以俗稱兒女傑,雖然有些端午節風俗在今天已經沒有了實際成功,但是粽子是中華最有深厚文化的一種不可缺少的一種習俗,強化了端午節的愛國傳統文化。中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中秋又稱中秋節,團圓節,中秋節一般都要吃月餅之前一般要先拜過月亮,中華人民的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我相信這四個節日一定會越來越聞明
❽ <我們的節日>
我們中國也沒有羅密歐和朱立葉,沒有情人節,有的餓是牛郎和織女,有的是七夕;我們中國沒有耶酥,沒有聖誕節,有的是屈原,有的是端午節!
保護中華傳統節日,傳承中華節日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❾ 七夕是我們的節日嗎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於漢代,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七夕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今天大家又稱其為「中國情人節」。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