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七夕山
1. 魯山八景是哪八景來歷
魯山獨秀露峰山,善政古琴台,南華夜月南華觀,大勝曉鍾大勝寺,湯谷溫泉三湯泉,沙讓雙澄沙讓河,黑山映月黑山頭,商峪靈葯商峪山!
魯山古八景之魯山獨秀露峰山
(2007年11月4日)
造化由來能用筆,平川散盡落明珠。
春來淺草連天長,夏去雲閑起地浮。
才訪孫郎結仙洞,又攜妻女上險途。
當年鹿飲成詩處,西望魯城見我廬。
註:魯山縣城東十餘里有平地而起露峰山,清朝詩人梅堯臣曾賦詩「魯山山行」曰: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相傳,魯山版本牛郎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魯山古八景之琴台善政古琴台
(2007年11月13日)
故壘殘階淺草低,登臨乃是一方席。
古琴廓外餘音遠,善政轄區民意齊。
百姓免糧享補助,神州開放鑄國基。
河清海晏和諧好,再建樓台正應期。
註:唐天寶年間魯山縣令元德秀體恤民生,在縣城北廓築台建閣,勤政之餘登台撫琴與民同樂,百姓聞音納糧,史稱琴台善政。現琴台遺址僅為一土堆,隱於城內職工俱樂部院內。
魯山古八景之南華夜月南華觀
(2007年11月24日)
但得史冊覓南華,
此地紅樓掛月牙。
老道成仙騎野鶴,
光陰無痕換人家。
註:南華指古代魯山南華觀,今已不存。原址在今縣委後院,被紅磚紅牆紅樓房代替。
魯山古八景之大勝曉鍾大勝寺
(2007年11月24日)
沙河北岸問村翁,
可否曉聞大勝鍾?
指點堯山藏遠寺,
金佛巨像震西東。
註:古代魯山大勝寺原址在縣城南沙河北,今已不存。而西行百餘里堯山——石人山下上湯村京靈山佛泉寺,有高153米的世界第一銅身盧舍那大佛和重116噸的亞洲第一巨鍾「吉祥鍾」。
魯山古八景之湯谷溫泉三湯泉
(2007年11月25日)
雲鬟凝脂桃腮啟,應問三湯是我園。
一線溫池連百里,八方浴客聚全年。
依依田舍農家飯,靄靄霧團林內泉。
洗盡凡塵吟落葉,玉京酒店不想還。
註:魯山溫泉主要分布在去往石人山途中的下湯、中湯、上湯,綿延百里,猶以下湯溫泉開發歷史最為久遠。常洗溫泉可駐容養顏,祛疾健體。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商代王後曾來此沐浴,稱「皇女湯」。
魯山古八景之沙讓雙澄沙讓河
(2007年11月22日)
風向西南冬至冷,空山薄暮日彤彤。
閑雲變幻著彩練,倦鳥鳴啼入洞中。
讓水靦腆原地等,沙河輾轉此時迎。
舒展聚斂皆得意,歷險經灘勇向東。
註:沙讓雙澄即沙河和讓河,沙河自東而西,讓河由北而南,兩河匯流處為古時魯山一大奇觀。
魯山古八景之黑山映月黑山頭
(2007年12月26日)
黑山明月照,遁過漢兵團。
不是天作怪,原本勢使然。
侵河奪沃野,橫背斷平原。
爾臂開新路,風光近眼前。
註:黑山即魯山縣城西黑山頭。伏牛山余脈至此橫插沙河,隔斷平原與山區,現斬山開路,直通西部風景區——石人山。相傳東漢劉秀為王莽追趕,逃到此處,天黑難以辨路,劉秀舉手向天祈禱,頓時夕陽回照,劉秀得以順利脫險。
魯山古八景之商峪靈葯商峪山
(2007年12月31日)
霧繞藏靈氣,結廬伴草青。
日出商峪醒,世隱古風從。
相望青條嶺,寄思碑刻亭。
詩余知百葯,習字悼元公。
註:商峪山位於魯山縣城東南馬樓鄉境內,山上古時盛產靈葯,唐代詩人元結曾結廬在此。
元結,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葬於魯山縣城北青條嶺泉上村。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撰文書丹,勒石刻碑,石碑現存於魯山縣第一高級中學院內,建亭保護,名顏碑亭。
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飢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元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朴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於憤世疾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備受杜甫推崇。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元結受道家影響,作品雜有消極退守的成分。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勛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
2. 魯山有哪些旅遊景點
不知您問的是哪個魯山,下面就山東魯山和河南魯山縣的旅遊景點簡介如下:
1、山東淄博市魯山
魯山是山東四大高山之一,位於山東的中心,淄博市的東南部,是淄、汶、彌、沂四河的發源地,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主峰觀雲峰海拔1108.3米,為魯中最高峰。魯山森林公園位於主峰的核心部位,總面積42平方公里,園區內群山聳立、溝壑縱橫、飛瀑流泉、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山嶽風景區。公園現規劃為六大景區,一百四十多處景點,集山、水、林、泉、石、洞為一體。其中雲海日出、四雄競秀、月上聽濤、夏日鳥會、萬石迷宮、駝禪寺、鬼市、一線天、雲梯仙境、棗樹峪與登天溝瀑布、鳴石山奇石、道溝森林浴場、北坪江南水鄉等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品位。宋代詩人梅堯臣曾游魯山,寫了《魯山山行》,稱贊這里的美好景色:「適於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靜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樹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2、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
魯山縣位於八百里伏牛山脈中,屬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縣,旅遊資源豐富,景區景點眾多。旅遊資源單體2378個,涉及8個主類,29個亞類,133個基本類型,占平頂山市旅遊資源單體數量的56.6%,佔全省旅遊資源單體數量的6%,且分布相對集中,品位較高。先後投資開發了堯山(石人山)、昭平湖、中原大佛、畫眉谷、十八垛、六羊山6大景區,300多個景點,發展農家樂旅遊服務區22處。
3. 牛郎織女的故鄉、故里,故事發生在哪裡
牛郎織女只是個神話傳說,既然為傳說,民間各地就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了,所以各地的版本故鄉都是不一樣的。
我國古籍中最早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在民間流傳成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各種地方化版本:湘西苗族有《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有《五綵帶》,貴州侗族有《郎都與七妹》等等。
(3)魯山七夕山擴展閱讀:
五地爭牛郎織女發源地:
2009年3月30日,「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授牌儀式在河南魯山縣辛集鄉舉行,這標志著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正式落戶魯山,魯山縣成為名副其實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同樣被授予「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還有山西和順縣,加上湖北鄖西縣,江蘇太倉,以及我們山東沂源,一共有5個地方共同爭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原地。
其中沂源更是大手筆,投資興建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授予館藏同一主題(愛情)郵票最多的博物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此外,沂源還出資聘請專家,學者,組織編寫了一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叢書,共分5卷。
該書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地對中國「牛郎織女傳說」進行系統研究的重要著作, 由國內諸多優秀文史專家編撰而成,通過科學細致的甄別和分類,嚴謹篤實的選材和考證,為「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作了更全的總結、更深的挖掘的和更新的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織女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
4.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寫是什麼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寫:
傳說,織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織女在人間遊玩後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過的牛郎撿走了衣服,兩人因此結緣,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並生下一男一女。但是人神戀愛是違反天條的,玉帝命令織女必須離開牛郎。
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後,便馬上用扁擔挑起—對籮筐,將一對兒女分別放入筐內,去追織女了。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條大河忽然擋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王母娘娘劃的銀河。王母娘娘見他們感情真摯,便破例讓他們每年七月七日通過喜鵲搭橋相會一次。
「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
故事起源:
「牛郎織女」的傳說發源並形成於魯山,當地的牛郎織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均有記載。
魯山的魯峰山一峰獨秀,相傳為牛郎放牧之地,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與織女相會之處,牛郎的後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
九女廟的乞子、七夕節的乞巧風俗、葡萄架下的偷聽習俗,魯山縣辛集鄉的七夕古廟會、山區的養蠶織絲、農民對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孫義村禁演《天河記》與外村牛郎織女戲曲傳唱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等等,無不彰顯出牛郎織女故事在魯山深厚的文化根基。
魯山民眾千年來堅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美好故事,傳唱了千百年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民歌民謠,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對這一愛情故事的敬仰與緬懷。
5. 沂源魯山有什麼景點,魯山好玩嗎
魯山位於淄博市南部地區,地跨博山、沂源兩區縣,主峰海拔1108.3米,為山東省第四高峰。魯山森林公園以魯山主峰為核心而建,總面積42平方公里,園區內群山聳立、溝壑縱橫、飛瀑流泉、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山嶽風景區。 魯山歷史上是青州府的養馬場,歷經600餘年,又是建國後第一批國營林場,生態環境得到了完整的保護,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植物種類1300種,鳥類168種,獸類22種,昆蟲561種,堪稱魯中動植物王國。在魯山,還可以品嘗到山裡特有的珍品,味美的桔梗醬菜、香甜的山果、營養豐富的菌類以及稀有的中草葯膳。 魯山台階狀的地貌特徵和良好的水源涵養,使魯山遍布溪流瀑布、高山平湖,走進魯山彷彿使人進入了山青水秀的江南水鄉。超千米的高度、茂密的森林、遠離城市、村莊,使魯山空氣清新、氣候溫涼。沒有酷夏的魯山,成為人們避暑、療養的好地方。公園規劃為六大景區,140處景點,其中雲海日出、四雄爭秀、月上聽濤、夏日鳥會、萬石迷宮、百里看花、天市神音、棗樹峪、登天溝瀑布、玉笛峰石林、駝禪寺、道溝森林浴場、北坪江南水鄉等景觀具有較高的旅遊品位。魯山以它高山大川的胸懷和它峰石林立、林海茫茫、山環水抱、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風貌,成為魯中一處得天獨厚的旅遊勝地。 前往景點交通指引: 乘1路公共汽車到博山車站,乘13路車到小峰口下車 景點類型:名山大川 電話:86-533-4880002 傳真:86-533-4880046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魯山林場 離汽車站距離:距市中心約40公里、乘車約30分鍾
6. 魯山山行原文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魯山,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北。這首詩是寫作者在魯山漫遊的情景。
設題:1,頷聯「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改」,
「迷」妙在哪裡?
2,這首詩描寫景物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
答案:1,「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幽靜的魯山,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景色也在變化。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 「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里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2,主要運用了動中有靜的寫作手法。山林空盪,熊在爬樹,鹿在飲水,構成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 尤其「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本詩鑒賞: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聯寫山行,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里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從前半首看,我們還不知他是在什麼時候登山的,是春天還是秋天?讀到第三聯的「霜落」、「林空」,我們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盪盪的。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盪,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7. 牛郎織女(一)縮寫是什麼
縮寫如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在河南省魯山縣流傳的故事裡還有許多後續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容。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在辛集鄉孫義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因為《天河記》里關於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8. 魯山山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魯山山行》表達了作者閑適自得,愉悅欣喜,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出自:北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盪,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裡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何許:何處,哪裡。
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8)魯山七夕山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9. 古魯山八景是
魯山古八景之琴台善政古琴台
(2007年11月13日)
故壘殘階淺草低,登臨乃是一方席。
古琴廓外餘音遠,善政轄區民意齊。
百姓免糧享補助,神州開放鑄國基。
河清海晏和諧好,再建樓台正應期。
註:唐天寶年間魯山縣令元德秀體恤民生,在縣城北廓築台建閣,勤政之餘登台撫琴與民同樂,百姓聞音納糧,史稱琴台善政。現琴台遺址僅為一土堆,隱於城內職工俱樂部院內。魯山古八景之南華夜月南華觀
(2007年11月24日)
但得史冊覓南華,
此地紅樓掛月牙。
老道成仙騎野鶴,
光陰無痕換人家。
註:南華指古代魯山南華觀,今已不存。原址在今縣委後院,被紅磚紅牆紅樓房代魯山古八景之大勝曉鍾大勝寺
(2007年11月24日)
沙河北岸問村翁,
可否曉聞大勝鍾?
指點堯山藏遠寺,
金佛巨像震西東。
註:古代魯山大勝寺原址在縣城南沙河北,今已不存。而西行百餘里堯山——石人山下上湯村京靈山佛泉寺,有高153米的世界第一銅身盧舍那大佛和重116噸的亞洲第一巨鍾「吉祥鍾」。
魯山古八景之湯谷溫泉三湯泉
(2007年11月25日)
雲鬟凝脂桃腮啟,應問三湯是我園。
一線溫池連百里,八方浴客聚全年。
依依田舍農家飯,靄靄霧團林內泉。
洗盡凡塵吟落葉,玉京酒店不想還。
註:魯山溫泉主要分布在去往石人山途中的下湯、中湯、上湯,綿延百里,猶以下湯溫泉開發歷史最為久遠。常洗溫泉可駐容養顏,祛疾健體。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商代王後曾來此沐浴,稱「皇女湯」。
魯山古八景之沙讓雙澄沙讓河
(2007年11月22日)
風向西南冬至冷,空山薄暮日彤彤。
閑雲變幻著彩練,倦鳥鳴啼入洞中。
讓水靦腆原地等,沙河輾轉此時迎。
舒展聚斂皆得意,歷險經灘勇向東。
註:沙讓雙澄即沙河和讓河,沙河自東而西,讓河由北而南,兩河匯流處為古時魯山一大奇觀。
魯山古八景之黑山映月黑山頭
(2007年12月26日)
黑山明月照,遁過漢兵團。
不是天作怪,原本勢使然。
侵河奪沃野,橫背斷平原。
爾臂開新路,風光近眼前。
註:黑山即魯山縣城西黑山頭。伏牛山余脈至此橫插沙河,隔斷平原與山區,現斬山開路,直通西部風景區——石人山。相傳東漢劉秀為王莽追趕,逃到此處,天黑難以辨路,劉秀舉手向天祈禱,頓時夕陽回照,劉秀得以順利脫險。
魯山古八景之商峪靈葯商峪山
(2007年12月31日)
霧繞藏靈氣,結廬伴草青。
日出商峪醒,世隱古風從。
相望青條嶺,寄思碑刻亭。
詩余知百葯,習字悼元公。
註:商峪山位於魯山縣城東南馬樓鄉境內,山上古時盛產靈葯,唐代詩人元結曾結廬在此。
元結,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葬於魯山縣城北青條嶺泉上村。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撰文書丹,勒石刻碑,石碑現存於魯山縣第一高級中學院內,建亭保護,名顏碑亭。
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飢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元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朴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於憤世疾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備受杜甫推崇。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元結受道家影響,作品雜有消極退守的成分。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勛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
春帆居士詞:高陽台.魯山八大景
東望露峰,平地凌雲,鎮沙讓兩河間。
大勝鍾聲,風起處微音傳。
黑山回照夕陽紅,正留連,南華月夜。
夢將歡,湯水濯纓,玉京溫泉。
紛紛落盡紅黃日,這一古琴台,佇北臨南。
共雪迎梅,約來商余葯山。
舊景浮現不見君,俊猶從,幽跡中穿。
看未來,竭盡三生,獨愛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