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情人節
㈠ 夢幻西遊:情人節有什麼活動
活動期間,等級≥30的玩家可以找長安(229,109)的紫霞仙子領取情人節任務。任務可以選擇「情侶任務」和「團隊任務」。
任務為每10次任務為一輪,雙方的友好度也會有所增加,此外還可獲得一定的活動積分。
情侶任務
等級≥30的玩家 一男一女雙人組隊
游山水:紫霞仙子會給玩家一份「風景圖」,並告訴
玩家一處風景怡人的地方,是情侶們談情說愛好去處,
玩家可以男女兩人組隊游覽,增進兩人的感情。到了
仙子所說的地方使用地圖就可以完成任務了。
牽紅線:紫霞仙子會告訴玩家需要撮合的一對男女NPC,
由玩家按照要求幫助他們牽紅線,任務過程中NPC
可能會讓玩家送些小東西或者安全護送她(他)到他
(她)心儀的人那,可能還有些小題目會考考你哦
團隊任務
等級≥30的玩家且組隊人數≥3人、隊伍中至少需要有一名異性隊員
2月14日情人節,正當玩家們都在溫馨浪漫遊戲時,
山野中的魑魅魍魎蠢蠢欲動,恃機作怪,驚嚇干擾
正在約會中的有情男女。玉帝為了讓夢幻世間有情
男女能好好的過這個情人節,特令仙子發榜邀請夢
幻俠士清除這些妖魔鬼怪。
獎項設置
在活動期間,建鄴城,江南野外,大唐國境,長壽村,傲來國、北俱蘆洲等地,每6小時就會灑落一些巧克力原料(包括可可豆、牛奶、果仁)。玩家可以揀起這些原料,然後找長安(229,109)的「紫霞仙子」合成巧克力。運氣好的玩家在活動過程中會得到巧克力原料,包括可可豆、牛奶、果仁。有了一定的原料就可以找紫霞仙子幫忙合成出情人節的特色禮物——巧克力。
可可豆 + 可可豆 = 黑巧克力
可可豆 + 牛奶 = 牛奶巧克力
可可豆 + 果仁 = 果仁巧克力
巧克力可以贈送給異性以增加雙方的友好度:
牛奶巧克力可由女性角色贈送給男性角色,增加雙方各20點友好度; 果仁巧克力由男性角色贈送給女性角色,增加雙方各20點友好度; 黑巧克力由男女贈送均可,允許同性之間互相贈送,增加雙方各10點友好度。
提醒:巧克力、巧克力原料有效時間為2006年2月21日8:00
玩家還可以將活動中獲得的積分來兌換道具,可能會有不小的收獲^^,紫霞仙子還可以幫玩家給心儀的她(他)送去祝福,並有一定幾率在游戲公告中公布你愛的宣言!玩家還可以找「包裝師」長安城(437,127)包裝禮物,將某件物品裝進漂亮的禮盒中,來贈送給自己的好友,相信情人節能給他(她)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獎勵發放方式:玩家參與情人節線上活動的過程中,可獲得一定的活動積分,累計積分達到100分的玩家,將自動獲得幸運抽獎的資格,有機會獲得《夢幻西遊》專為情人節准備的精美禮品:
鑽石情侶獎(1名):情侶白金鑽石對戒
浪漫情侶獎(358名,即每台伺服器1名):夢幻純銀情侶對戒
心心相印獎(1074名,即每台伺服器3名):網易游戲「心心相印」表情包子一套(4隻)
㈡ 古人是如何過情人節的
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國內年輕人對於西方的情人節也特別熱衷。豈知我們中國早就有自己的情人節,而且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就是「上巳節」。何謂上巳節?我們的祖先用天乾地支計年、月、日、時,干支相配,逢巳之日稱「巳日」,農歷三月上旬多逢巳日,所以謂之「上巳」,而這個日子就是我國古有的情人節――「上巳節」(亦稱元巳、三巳、除巳)。它起源於上古時期,由人們對主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高?的祭祀活動而演變、形成的一個喜慶節日。高?又稱郊?,因供於郊外而得名。古時,?同媒,媒又來自?(初胎謂?),最初的高?是個懷孕的成年女性,傳說她是主管男女婚配和生育的一位自由女神。農歷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正是春暖花開、溪水盈盈、草木繁茂的時日,未婚男女於此日踏青來到河邊,祭祀高?女神,他們一邊洗除冬日的污垢,一邊談情說愛,互贈情物,私定終身。此日,即使野合,也不違法。
《曲水流觴圖》
《麗人行》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同名詩而作,取「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意。程十發作
西周時,周王對上巳節的活動有了明確規定,《周禮?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可男女之無家者而會之。」意思是說,陽春三月上巳之日,未婚男女都要到郊外河邊去相會,公開地談情說愛,自定終身,這一天沒有什麼禁忌。如果有人待在家中不去參加,那就要受到朝廷的處罰。失夫喪妻的孤男寡女也要去相會,以求得婚配。西周時,上巳節的活動是在周天子指定的女性神職人員的安排下進行的,神職女巫代表著上古自由女神高?,主持男女自主擇偶。《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曰:「歲時祓除,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葯之湯沐浴。」應劭的《風俗通》曰:「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已者祉也。」在女巫關照之下,少男少女於水邊以香草祓禊洗浴,除去冬日的污垢,以祈福美滿的生活和生育。上巳節到水濱洗濯,以除凶去垢,謂之「祓禊」。由此可知,西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繼承著中古彌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朴坦盪、鍾鳴鼎食的鬱郁人文境域。「水邊祓禊」之俗體現了上古原始宗教的遺風,也展現出後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了詩一般柔婉的節日。
《詩經?鄭風?溱洧》具體描繪了上巳節歡快的情景,其詩曰:「溱與洧(溱水河呀洧水河)!方渙渙兮(水勢盛大)。士與女(小伙和姑娘),方秉蘭兮(清香的蘭花拿在手中)。女曰:『觀呼!』(姑娘說:『我們去看看玩玩吧!』)士曰:『既且,且往觀乎。』(小伙說:『我已玩過了,不妨再去樂一樂。』)洧之外(一起走到廣闊的洧水河原野),詢?且樂(地方寬大,人很多,真快樂)。維士與女(擠滿了男和女),伊其相謔(大家都在戲謔談笑),贈之以勺葯(男女互相贈送香勺葯)。」僅舉一段,即可知周時上巳節男歡女愛的盛況。
到了秦漢,巫術色彩減退,踏青春遊等更為各階層人們所接受。秦時人們在郊外盪鞦韆、放風箏、河邊祓禊,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了漢代,河邊祓禊亦為常俗,不只民間如此,帝王、皇後等上層人士亦參與活動。《漢書》載:「太後春幸蠶館,率皇後、列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呂太後率貴婦關懷養蠶事,並遵照節日習俗去灞水祓除冬日污垢。《史記?呂太後本紀》也記載了呂太後執政的最後一年(前180年)三月三日,親赴灞水祓禊之事。《漢書?武衛皇後傳》中記述:武帝即位數年無子,上巳節赴灞水祓禊,亦有求子之意,返回時經過姐姐平陽公主家,由此產生了一樁著名的趣事:公主將家中求得的良家女十餘人引出,帝皆不悅。飲宴中,賤微出身卻能歌善舞、貌若天仙的衛子夫為之謳歌,帝獨悅衛子夫。帝起更衣,衛子夫於軒中侍帝,得幸。納入宮中受寵,後被冊封為第二任皇後,其與帝所生之子劉據被立為太子,其弟衛青、姊子霍去病亦為武帝立下了漢馬功勞。《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吉。」從漢代起,文士們還在這天題詩行令,貴族官僚則在河邊飲酒作樂。
說到此,不禁使人聯想到漢代產生於長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人們贊美「七夕」相會的忠貞愛情,認為「七夕」為我國又一個情人節。說實話,牛郎織女一年之中相會一次,又要分離,是一樁愛情悲劇,反映了勞苦群眾反對束縛、婚姻自主的心聲。所以,真正私定終身的自由,還是在古有的上巳節。
農歷三月巳日雖在上旬,但每年具體日子並不固定,為了方便統一,魏晉時乾脆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晉書?禮志》雲:「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雖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節名卻不改變。從此,上巳節就固定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這天。後又將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節」也納入其中,清明這個節氣就變為三者合一的節日了。其內容雖然更加豐富,但古人還是稱它為「上巳節」。
自漢代起,上巳節有了文士們水邊賦詩行令、貴族官僚們河邊飲酒作樂的習俗。魏晉時,經文人雅士進一步的張揚,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觴」的逸事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右將軍的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等名士四十一人,於會稽山之陰蘭亭結伴宴飲,並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他們將盛酒的「觴」浮於水面,順流而下,觴杯經過誰面前時,誰即可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以抒情懷。這次共得詩作三十七首,王羲之為其作序。這次祓禊宴飲,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也為後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節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風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兩節,他都要在芙蓉園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為慣例,連綿不下百年。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其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史稱「傾動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員亦可帶妻妾子女前往。杜甫《麗人行》詩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道盡了楊貴妃及貴婦嬌妾們游覽曲江的盛景。帝與近臣的筵席設在居高臨下的「紫雲樓」上。翰林學士筵席則設於綵船之上,其他各級官員的筵席分設於亭台樓閣及錦秀帳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樂舞班社則齊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宮中教坊的樂舞人員都來助興演出。唐代又是一個詩歌的王國,上巳節時,皇帝要賜御制詩給臣僚,大臣們則要以韻作應制詩;文人雅士也有上巳節的詩作,王維幾乎在每年的上巳節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復,保留至今。有關上巳節曲江的唐詩有五百多首,此即「五百唐詩激昂,盡數曲江流飲。」雖說唐代以祓禊、宴飲、賦詩為主,但亦有男女自定終身的故事,唐人白行簡的著名小說《李娃傳》就是以曲江為背景寫成的。唐末,國都東遷,曲江漸趨衰微。清康熙年間多雨,一度波光粼粼,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㈢ 大唐無雙2情人節任務山盟海誓角任務怎麼做
那個尚立琦year 我能問到坐標用你在這bb 煞筆一個 艹
㈣ 2月14日夢幻西遊情人節有任務嗎
有
去年是一男一女(就一男一女兩個人),去化生寺領取任務打「福星」,打完後兩人內的友好度即可增加(必容須都+好友),隨著一個一個的打,友好度也會一次有一次的上升,每10輪為一次,打完10輪後還可以為召喚獸增加壽命的!
不知今年是否也這樣
㈤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樣過的
在這個節日里,唐朝女性會聚集在一起共同穿針,誰穿的好,以後的生活會幸福美滿。
㈥ 唐朝上元節:長安城的狂歡,古代的不眠夜,到底是怎樣的盛世狂歡呢
在古裝劇盛行的年代,在看到很多晚上出遊,燈火輝煌的場景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唐朝的「夜生活」,無論是《仙劍奇俠傳3》中紫萱和徐長卿在燈謎長廊中再次一見鍾情,還是熱門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帶來的輝煌壯闊,都能讓人耳目一新。
起源於唐朝的上元節慶典又是一個什麼的樣的形式呢?「夜生活」並不發達的唐朝,居然有這么張燈結綵的夜市,而這次我們要講的正是唐朝人的上元慶典。
最早的上元節(元宵節)習俗是喝肉粥在唐朝的上元美食中,主要是白粥和肉粥,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屬於數一數二的美食,在《唐六典》中有這樣的記載:「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就是俗稱的肉粥。
當然唐朝的上元節也不僅僅只是肉粥這么單調,在上文中也有簡單的舉例,更有糯米製品「面繭」的蠶繭美食,餅狀的食品「絲籠」,油炸的「火蛾兒」,類似現代綠豆糕的「玉梁糕」。流傳到我們現代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是到宋朝才開始興起的,不過在正月十五上元節吃特定的食物是唐朝延續下來的傳統。
結語
唐朝是一個國力富強、國泰民安的朝代,領導人為了公務員的休息而調動的假期,演變成了舉國歡慶的日子,無論是電視上的演繹還是歷史書上的記載,都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上元節,上元節的慶典也成為了唐朝的創舉,打破古代的黑暗和神秘,宣揚歡樂的氛圍,展現了風華絕代的上元節慶典。
㈦ 夢幻西遊情人節團隊任務怎麼做
要求等級≥30的玩家一男一女雙人組隊,然後找長安(229,109)的「紫霞仙子」領取任務,任務類型有三種
1、游山水:紫霞仙子會給玩家一份「風景圖」,並告訴玩家一處風景怡人的地方,是情侶們談情說愛好去處,玩家可以男女兩人組隊游覽,增進兩人的感情。到了仙子所說的地方使用地圖就可以完成任務了。
仙子告訴的地方一般是游戲中的各個場景,比如國境、境外、盤絲嶺、女兒村、龍宮等,可以使用飛行符或旗子,只要一走進所說的地方,右鍵點擊使用地圖就OK了,有時侯點完會有個強盜出來需要殺,很好殺的,才砍你20來點血,放心的攻擊吧。
2、牽紅線1:紫霞仙子會告訴玩家需要撮合的一對男女NPC,由玩家按照要求幫助他們牽紅線。先找到任務過程中女NPC,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飛行符或旗子。
有時會出些小題目考考你,很簡單的謎語或者是游戲常識,謎語都是連小學生都能猜出來的簡單謎語,游戲常識只要你玩了一個月以上游戲都能答出來,實在想不出來或沒把握不要亂猜,開個小號問問夢幻精靈;還有可能會讓玩家送些小東西給男方NPC,要的東西有商店能買到的葯或其它東西,還有烹飪如珍露、女兒紅、包子等,最值錢的烹飪就是翡翠豆腐,更高級的我還沒碰見過,萬一要的話就買吧,沒辦法。給男方NPC送東西可以使用飛行符或旗子。
2、牽紅線2:紫霞仙子會告訴玩家需要撮合的一對男女NPC,由玩家按照要求幫助他們牽紅線。
先找到任務過程中女NPC,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飛行符或旗子,女NPC會要求護送她到男NPC處,護送過程中不能使用飛行符或旗子,只能走過去,路上會遇到強盜,強盜會用飛鏢打女NPC,一下打女NPC大約三分子一到二分子一的血,女NPC也會用飛鏢打強盜大約一半的血,剩下就由男女方玩家解決了,只要你們的等級相差不太多(20級以內),一輪能解決戰斗,路上最多遇三次強盜。
完成一次根據玩家等級給予經驗和金錢的獎勵,10次為一輪,經驗和金錢遞增,本人84級第10次給1萬4的經驗和3000多元錢,有時給巧克力原料,需要注意的是任務過程中隊伍中任何一人不能下線,下線後任務結束,在領任務又從第一次重新開始。
巧克力原料找仙子合成,巧克力配方:
可可豆+可可豆=黑巧克力
可可豆+牛奶=牛奶巧克力
可可豆+果仁=果仁巧克力
牛奶巧克力可由女性角色贈送給男性角色,增加雙方各20點友好度;果仁巧克力由男性角色贈送給女性角色,增加雙方各20點友好度;黑巧克力由男女贈送均可,允許同性之間互相贈送,增加雙方各10點友好度。
提醒:巧克力、巧克力原料有效時間為2006年2月21日8:00。
完成任務會得到積分獎勵(一輪大約20分)、男女玩家的友好度也會增加(一輪大約增加30多點),積分達到100分的玩家參與抽獎,獎品是戒指。
㈧ 欲求大唐無雙情人節和元宵節活動
情人節沒有活動! 元宵節活動在明天更新出來。 ==============================1.3.85版本更新公告各位親愛的玩家:
為保證伺服器的運行穩定和服務質量,《大唐無雙》全面內測所有伺服器將在2011年02月15日早上08:00進行停機維護,本次維護預計需要30分鍾,如果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完成維護內容,開機時間也將繼續順延。請各位玩家相互轉告,並提前留意游戲時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於維護期間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網易游戲感謝所有玩家的支持和配合!
維護後客戶端版本將升級到1.3.85,請大家更新補丁後再進入游戲。本次維護的具體內容如下:
◆新增內容:
·新增元宵節猜燈謎活動:
1、活動時間:2月17日早8點~2月18日早8點
2、活動期間,玩家可以去長安或者洛陽的節日使者NPC處,領取猜燈謎任務,按照任務的要求,去相應的地圖去猜燈謎,無論猜測是否正確,均有獎勵,同時,當猜測了3個、6個、9個燈謎時,還會獲得一份隨機獎勵
3、若任務不慎刪除,可以回到節日使者處重新領取任務,從中斷處開始繼續任務
㈨ 大唐的上巳節吃什麼玩什麼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游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游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涌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上巳節也稱女兒節 ,杜甫的《麗人行》描述的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古老節日「上巳節」的場面,上巳節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女兒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 西方的情人節復活了中國人的浪漫細胞,過情人節,送玫瑰花,已經成為戀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時下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盡管有牛郎織女之間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七夕拉開的是一個哀傷的日子,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中國原本有自己的情人節,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情感豐富的華夏先民在《詩經》時代就曾舉辦過自己的情人節——「上巳節」,也有表達愛意的花朵——「芍葯」: 上巳節來歷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為人日。按子丑寅卯戊己庚辛辛酉戌亥的天干排序和甲乙丙丁辰巳午未壬癸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為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餚,而「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火帳子上,以求吉利。 [編輯本段]上巳節活動 (一) 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後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並且傳說農歷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
(二) 祓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雲南初春流傳的洗腳大會,就是古代祓禊的遺風。
(三) 曲水流觴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四) 會男女
在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種節日中的野合,由來已久,本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野合群婚,後來也有殘存,如廣西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男女野合圖。後來的記載也多見此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綉球等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江蘇武進地區在初三游南山,民謠曰:「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
(五) 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歷三月三為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拜西王母在全國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風俗,如揚州拜三茅真君,又稱瞎子賽會。溫州則在農歷三月三供無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英雄。山東齊河不育婦女,在農歷三月三要去娘娘廟燒香叩拜,主持賜給一根紅線,求育者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象徵娘娘神賜子,生子後把泥娃娃放在牆洞內,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都要給娘娘神燒香上供。在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大姐拴娃娃」年畫,說明京津地區也流行拴娃娃風俗。現在農歷三月三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但各地還有類似風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麗水的龍子廟會、吉林永吉的龍王祭、浙江海寧的雙忠廟會等等。 上巳節雖然主要是祈求人類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認為人的繁衍也能促進農作物的繁殖。民間流傳的麥生日,就認為麥與人一樣有一種生育能力。農歷三月三在吉林有許多節日活動:一種是瞎子會,即盲人集會,選會首,共聚餐,實行自我保護;另一種是大神節,在此舉行薩滿出師會,並抬神出巡,此後作法時就可獨立跳神了。有的當天還要祭倉神,成為祭犁日,從此開始春耕活動。正因為如此,上巳節之後,人們就開始了農忙。 古代有些地方,在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喂蠶。�上巳節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流行,如朝鮮族的三巳節、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壯族、黎族、畲族也過上巳節。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葯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雲雲,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風景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我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現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系。為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起源和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系。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由《詩經·鄭風·溱洧》的描寫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活動最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這天,鄭國男女傾城而出,來到溱水、洧水之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同一時期,其他地區也有河濱祓禊的風俗。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同一巫術體系,因其皆以蘭草可辟不祥的觀念為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巫術中的蘭湯沐浴一直保持著驅妖除邪的基本性質,河濱祓禊則朝著不同的方向演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