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元宵情人節的詩

元宵情人節的詩

發布時間: 2021-12-24 12:29:41

A. 有關元宵節的詩詞有哪些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這里說的是元宵節這一天百姓尋歡游樂,主人公公事清閑。整個城裡街道到被各類花燈裝扮得十分繁華美麗,不只是人就算是神仙也會唯此迷惑陶醉。

B. 你知道哪些有關元宵節的詩詞

之前看到過一首現代詩。馬上就抄在本子上,發現還挺長...

作者:出城看花人

你在人群中擁擠著人群,

人群在擁擠中擁擠著你。(與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人多,燈多。

燈多,人多。

燈映人,人映燈。

人在燈中,燈在人中。

燈美,還是人美?

人美,還是燈美?

恍惚中,那紅衣女子在人群中一閃,(馬上想到了紫萱與長卿相遇的這一眼萬年)

轉身,卻又不見。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扭秧歌的隊伍來了,

踩高蹺的隊伍來了。

舞龍燈的來了,

倒騎驢的來了。

跑旱船的來了,

玩雜耍的來了。

一輛輛彩車,

一幅幅標語。

喧天的鑼鼓,

震得人耳朵都聾了,

看的人眼睛都花了。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看了別人也被別人看了,

踩了別人也被別人踩了。

燈啊燈,照亮別人,

也照亮自己的燈啊!

生命點亮的燈,

哪個不是為了續寫自己生命的傳奇?

而我,是否

已在尋找美麗的同時遺失了自己?

猛抬頭,我就看到了天上

那輪又大又亮的圓月。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我是醒著來到了天上,

還是醉著搖晃在人間……

這首詩通過相同意象的不同的語序,營造出一種婉曲的美感,如婀娜多姿的女子。(其實我更想用彎彎曲曲)

最喜歡的是最後這一句,從作者的角度側面烘託了街景之美,就像是來到了天上,又像是美的醉人的人間,但是醉人的是街景呢還是美人呢?

C. 幫忙寫一首詩 情人節元宵節為主題 唯美的詩 跪謝了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老
日日思君不見君
無法與君同偕老
君在心中未曾離
願伴君於歲月好

D. 有關情人節和元宵節的古詩詞

有關情人節的古詩詞:

1、《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代:秦回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答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沉醉東風·七夕

元代: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有關元宵節的古詩詞:

1、《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上元竹枝詞》

清代: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E. 關於今年元宵邂逅情人節 作兩句詩詞

圓月纖雲弄梢頭
百盞花橋壁人稠
雙節會首闌珊處
金宵玉露鵲相逢

F. 元宵節感情詩句

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寶馬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元宵有感》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詩曰》作者:姜白石。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G. 元宵節情人節雙節同日的七律詩怎麼寫

情人元宵月團圓,浩潔月下了紅臉。
湯圓情人兩奇緣,玫瑰情人花紅顏!

H. 元宵節,情人節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而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是西方傳統節日。兩個節日會偶爾在同一天重合

I. 中國情人節的關於元宵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綉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各地同胞歡度元宵節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 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龍燈]
舞龍燈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民間傳統節目——舞獅子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元宵節「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上述元宵節,除愛情外,更熱充於家人的團聚、娛樂、祈福,是中國的「團圓節」。

J. 寫一首唯美的詩 主題是圍繞 元宵節與情人節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熱點內容
櫻花酒酒瓶 發布:2025-08-15 12:28:24 瀏覽:100
凌霄花語文 發布:2025-08-15 12:25:49 瀏覽:695
黑芝麻西蘭花 發布:2025-08-15 12:24:07 瀏覽:267
念子木盆景 發布:2025-08-15 12:23:58 瀏覽:891
寂寞海棠館 發布:2025-08-15 12:22:23 瀏覽:298
勒布朗花卉 發布:2025-08-15 12:22:13 瀏覽:990
適合養在室內的綠植 發布:2025-08-15 12:17:29 瀏覽:645
茶花插在沙 發布:2025-08-15 12:03:40 瀏覽:399
舞獅梅花樁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691
有幾種梅花 發布:2025-08-15 11:47:14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