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捏麵人

七夕捏麵人

發布時間: 2021-12-22 07:55:01

『壹』 請問捏麵人的面團是怎麼做的啊

捏麵人的絕活在於捏出的面人質地好不開裂,存期長久。捏麵人最重要就是配方,配方好了才能讓面人不褪色、不腐爛,否則面人放不到半月就不行了。

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

冬季和面的配方為:精麵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鹽200克、防腐劑100克、香油250克。

夏季,考慮到氣溫和濕度等因素,一般可適當增加麵粉的比例�可將麵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時,防腐劑和香油的比例也應適當加大。

其製作手法為,將麵粉、糯米粉、精鹽、防腐劑放在盆中和勻,再徐徐倒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拌,然後將面團反復揉搓,直至達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將面團壓成薄片,上籠蒸約45分鍾取出來,迅速將面片與香油揉和均勻,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時至面團上勁後,即可用廣告色進行調色了。

『貳』 七夕古人通常吃什麼

你好朋友
七夕是我們中國非常特別的節日,
在古代過七夕節應該和我們現代人吃的是一樣的。

『叄』 中國經典傳統文化

中國經典傳統文化有京劇、木偶戲、梨園戲、中國結、泥人、捏麵人、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黃梅戲、粵劇、花鼓戲、蠟染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3、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4、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5、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肆』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回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答、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伍』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哪些習俗

關於中原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創造出來,並在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游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並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准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於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後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後,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並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中原地區長期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抬頭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為「龍抬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著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而且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
典型的根系文化
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民俗。中原民俗文化與盤古神話、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的傳說共生、共長,不斷地向周邊地區輻射,中原民俗文化根系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徵。民俗就其總的特點來說,是民族文化的根。一個民族它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中原民俗很古老,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媧,甚至可以推到盤古。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伏羲女媧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的傳說,主要在中原。這些傳說也最完整,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說,從產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華夏民俗文化之根。從發展來看,由於中原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斷地向外輻射、擴散,又不斷地融合、吸收外來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輻射、擴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基礎和骨幹,根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神話是信仰的源頭,深蘊著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識之芽。以女媧神話為代表的中原神話,就像一個巨大的根系,從中衍生出一個個古老的民俗。
我們常常視大地為母。這種深刻的地母意識,肇源於女媧的摶土造人。
漢人重土葬。強調吃土還土,入土為安。古人以為,太陽死於西天葬於大地,翌日再生而躍入碧霄,是大地母親給了它幫助。偉大如太陽尚且如此,況渺小如人乎!這也就是漢人所以土葬的原因。
女媧神話還直接催生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信仰和最強烈的共祖意識。伏羲、女媧、神農古稱三皇,據說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祭祀。今天中嶽嵩山上的三皇寨,還有在中原多處存在的三皇殿、三皇廟及其廟會,就是此一風俗的遺存。在中原,捏泥人的、捏麵人的、吹糖人的民間藝人,他們所尊奉的祖師也是女媧。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彌散於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一些地方,剛生出來的孩子,接生婆一定要讓其在地上站一下,取「落地生根」的吉意。甚至給孩子取名,也要帶上一個泥土的字眼。
女媧補天的「靈石意識」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玉者,美石也。古人佩玉,象徵身份,表現品德,還以玉辟邪。蓋房子是大事。打好了地基壘上了鹼腳,怕夜裡妖邪入住怎麼辦?拿一塊石頭放宅上,於是百鬼避匿。房牆對著大路,宅相謂之不吉。刻一方「泰山石敢當」壘上牆壁,也就百事順遂。
女媧神話的「補天情結」還直接產生了漢民族的天穿節。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各地時間不一),各戶皆烙大餅一張,由家中主婦在餅上扎帶著紅線的大針一枚,然後架梯子扔到廚房頂上。民間傳說,於女媧補天的日子效法女媧補天,必能五穀豐登不降天災。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靈石意識」以及「補天情結」,是先民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並有意、無意地征服世界最具根本意義的精神成果,中華民族信仰上的共祖意識,政治上的國家意識,文化上的民族意識,情感上的認同意識,心理上的崇母意識等無不源此。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為民族凝聚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強基石。
中原民俗文化還有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變異性等特徵。
集體性:民俗在產生、流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中原民俗是中原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的流傳、完善和創新都是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的。
傳承性:民俗文化在時間上的縱向延續過程。中原民俗產生後,為人們所承襲,具有相當的穩固性,許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換代或社會變革而立即中止。
擴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過程。許多產於中原的民俗因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和便利傳向四面八方,影響了中國其他地方的民俗。如歲時節俗、一些民間文藝活動、少林武術、陳家溝太極拳等。
變異性:民俗文化在傳承和擴布過程中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中原民俗也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變異是中原民俗傳承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原民俗文化的人文內涵與精神追求民俗文化廣泛表現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堪稱民族文化的根基,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民族的個性和民族精神。
中原民俗文化,通過風俗化的方式最生動最廣泛地把一些優秀的民族精神存續在人們的生活中,長久地影響、引導和強化著我們民族的價值觀,使之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民族意識。像著名的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四大傳說……無不彰顯著堅忍不拔、獨立自主、不畏強暴、愛好和平、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反映了其內在的精神追求。中原民俗文化表現出的精神追求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追求天、地、人和諧統一。中原先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些觀念我們可以在傳統歲時節慶活動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春節,春節傳統上叫做元旦、年,被認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構成的一個自然周期(年)中最為重要的「節點」。因為它是「一
元肇始」,人們特別重視它。世界從冬季(神話中萬物死亡的季節)向春季(萬物復活的季節)的轉換能否順利,「萬象更新」能否實現,關鍵是看作為「天地之心」的人類的作為。人類合乎規范的儀式活動是實現這個重要轉換的關鍵。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說,春節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儀式」,春節期間的各種禮俗活動是「通過儀式」的禮儀,人類運用儀式襄助天地從冬季(死亡)向春季(新生)轉換。春節期間的各種禮俗活動是幫助世界實現順利轉換的手段,人類在操作時的失誤或不合乎規范會導致「轉換」出現麻煩甚或失敗,因而我們的文化不但詳細規定了春節期間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情——過年禮俗,也規定了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過年禁忌。其他傳統節慶活動也都具有類似的特點。
二是浸透著強烈的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中原民間廣泛流傳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為了治理危害人間的大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靈寶一帶廣泛流傳的誇父追日神話傳說、作為民族精神象徵的愚公移山傳說故事,也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三是敬天法祖思想。「祖有功、崇有德」,為了保護珍貴的文明成果,紀念為人類的福祉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先人,民眾將那些重大文明成果的發明者作為神明和祖先祭祀供奉,祈求他們護佑。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中原民間一直保持對歷史上重大文明成果發明者的信仰和祭祀,在口語中他們多被稱為「人祖」。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伏羲發明八卦,教人漁獵、馴養家畜;燧人氏發明用火;神農氏創立農業,教人定期種植、收獲……不唯民俗如此,這些文明創造先祖也是官方祭祀供奉的對象。
敬天法祖觀念還表現為民眾對於自家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原,祖先崇拜活動一直非常盛行,傳統年節或家族中的重要時刻,都要祭祀稟告祖先。祖先崇拜造就和維護了傳統社會最為強調的「忠」、「孝」觀念,這兩種道德觀念成為社會團結和合作的重要紐帶。在當代,「忠」、「孝」觀念仍然是我們民族和社會強調的核心價值理念。
民俗文化是一種遠去的歷史的記憶,中原民俗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以淮陽的泥泥狗為例,淮陽泥泥狗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淮陽「泥泥狗」上千種,據老藝人講,「泥泥狗」是女媧老祖傳下來的。淮陽「泥泥狗」不同於一般的泥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泥泥狗」表現的民族文化,可以寫一部大書。它反映出的一種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遠古歷史,再現了遠古歷史。不少泥泥狗至今可以清楚地反映遠古人類的生活與嚮往。

『陸』 捏麵人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捏麵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版小豬來推權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麵塑藝術源自中國,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時,汴京街頭販賣的果食,「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指的就是捏面,而中國台灣也有捏麵人傳統,多為配合傳統節慶、廟會、祭祀禮俗而作,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

(6)七夕捏麵人擴展閱讀:

中國的面人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捏麵人使用的材料,包括麵粉、食鹽、食用色素。現代捏麵人也使用防腐劑、明礬,以防霉、防蟲。其作法,先依比例將麵粉、糯米粉調水揉成面團,加入色素,煮熟,冷卻後加入適量的食鹽,揉勻後即可進行捏面創作。

『柒』 山西民風民俗的資料

1、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民間剪紙在山西是-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剪紙就是這樣-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代代相傳,年深久,逐漸形成一套在審美意味 上、藝術表現上較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一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由來久、源自上咕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組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3、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代,興盛於隋唐。相傳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以威風鑼鼓演兵布陣,--舉大獲全勝,繼而便流傳於民間,肝喜慶典禮、集會、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和《魏風》,大都是產生在山西地區的古老民歌。




5、戲曲

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竇娥冤》作者關漢卿、《倩女離魂》的作者鄭光祖、《牆頭馬上》的作者白樸。山西至今還保存有賽社也要唱戲,宗祠祭祖要唱戲,天旱祈雨也要唱戲,消災兔病、晚年得子等等。還要唱「還願」戲。



6、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的簡單精製。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


7、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西的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脬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種山西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其產生於祁縣、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晉中秧歌」

山西民間婚俗:挑蓋頭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與功能、離婚與喪偶、家庭的繼嗣、家族結構、家族稱謂、家務、家產、家教、家慶、家祭、親戚稱謂、親戚交往、認干親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飾特點、服飾類型、飲食特點、飲食習慣、日常飲食、風味小吃、節日飲食、行旅特點、道橋旅店、行人類型、旅行用品、行旅風俗

『捌』 捏麵人有多少年歷史

麵塑,俗稱"面人",是在我國流傳很廣的民間工藝。因其取材容易、製作簡便、貼近生活而備受人們青睞。
有關麵塑的歷史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始於漢代,一說始於明代。兩者雖然時間相距一千多年,卻客觀反映了麵塑的生發承續關系,不能截然分隔開來。漢代說,是指當初小麥最早加工成麵粉被人食用時,即蒸制了一定的形象。在此意義上,把漢代視作麵塑的起步時期並不為過,應屬不自覺階段。明代說,是指麵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藝術形式獨立存在,歷史地位正式確立。明代商業比較發達,店鋪作坊林立,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麵塑藝人出現在繁華鬧市。為謀生計,他們以此為業,各施才能,以吸引眾多觀者與買主。如此相互競爭便成了有意識的創作行為,大大激勵了麵塑技藝的提高。所以,明代麵塑欣賞性明顯增強,且有獨立經濟價值。
到了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麵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其藝術魅力同樣為許多王公貴族所動。他們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麵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玖』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什麼食品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與瓜果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5、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9)七夕捏麵人擴展閱讀: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拾』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都包括哪些習俗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游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王全營(省社科院研究員):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並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准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於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後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後,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並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中原地區長期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抬頭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為「龍抬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著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而且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 [/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體]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民俗。中原民俗文化與盤古神話、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的傳說共生、共長,不斷地向周邊地區輻射,中原民俗文化根系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張振犁(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大學教授):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徵。民俗就其總的特點來說,是民族文化的根。一個民族它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中原民俗很古老,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媧,甚至可以推到盤古。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伏羲女媧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的傳說,主要在中原。這些傳說也最完整,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說,從產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華夏民俗文化之根。從發展來看,由於中原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斷地向外輻射、擴散,又不斷地融合、吸收外來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輻射、擴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基礎和骨幹,根文化的特徵十分突出。

孟憲明(河南省文學院一級作家、民俗學家):神話是信仰的源頭,深蘊著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識之芽。以女媧神話為代表的中原神話,就像一個巨大的根系,從中衍生出一個個古老的民俗。

我們常常視大地為母。這種深刻的地母意識,肇源於女媧的摶土造人。

漢人重土葬。強調吃土還土,入土為安。古人以為,太陽死於西天葬於大地,翌日再生而躍入碧霄,是大地母親給了它幫助。偉大如太陽尚且如此,況渺小如人乎!這也就是漢人所以土葬的原因。

女媧神話還直接催生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信仰和最強烈的共祖意識。伏羲、女媧、神農古稱三皇,據說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祭祀。今天中嶽嵩山上的三皇寨,還有在中原多處存在的三皇殿、三皇廟及其廟會,就是此一風俗的遺存。在中原,捏泥人的、捏麵人的、吹糖人的民間藝人,他們所尊奉的祖師也是女媧。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彌散於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一些地方,剛生出來的孩子,接生婆一定要讓其在地上站一下,取「落地生根」的吉意。甚至給孩子取名,也要帶上一個泥土的字眼。

女媧補天的「靈石意識」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玉者,美石也。古人佩玉,象徵身份,表現品德,還以玉辟邪。蓋房子是大事。打好了地基壘上了鹼腳,怕夜裡妖邪入住怎麼辦?拿一塊石頭放宅上,於是百鬼避匿。房牆對著大路,宅相謂之不吉。刻一方「泰山石敢當」壘上牆壁,也就百事順遂。

女媧神話的「補天情結」還直接產生了漢民族的天穿節。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各地時間不一),各戶皆烙大餅一張,由家中主婦在餅上扎帶著紅線的大針一枚,然後架梯子扔到廚房頂上。民間傳說,於女媧補天的日子效法女媧補天,必能五穀豐登不降天災。

女媧神話的「地母意識」、「靈石意識」以及「補天情結」,是先民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並有意、無意地征服世界最具根本意義的精神成果,中華民族信仰上的共祖意識,政治上的國家意識,文化上的民族意識,情感上的認同意識,心理上的崇母意識等無不源此。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為民族凝聚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強基石。

高天星(河南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教授):中原民俗文化還有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變異性等特徵。

集體性:民俗在產生、流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中原民俗是中原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的流傳、完善和創新都是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的。

傳承性:民俗文化在時間上的縱向延續過程。中原民俗產生後,為人們所承襲,具有相當的穩固性,許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換代或社會變革而立即中止。

擴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過程。許多產於中原的民俗因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和便利傳向四面八方,影響了中國其他地方的民俗。如歲時節俗、一些民間文藝活動、少林武術、陳家溝太極拳等。

熱點內容
玉蘭花裝飾 發布:2025-08-15 18:14:14 瀏覽:920
含香綠植 發布:2025-08-15 18:13:27 瀏覽:930
阿信和小玫瑰 發布:2025-08-15 18:08:38 瀏覽:920
十三支花語 發布:2025-08-15 18:04:50 瀏覽:589
效果綠植 發布:2025-08-15 18:04:07 瀏覽:214
阜陽花卉企業 發布:2025-08-15 18:02:36 瀏覽:581
沒有紅包的七夕 發布:2025-08-15 17:44:22 瀏覽:730
金華茶花女 發布:2025-08-15 17:44:11 瀏覽:10
櫻花遙 發布:2025-08-15 17:36:39 瀏覽:619
狀元樹盆景 發布:2025-08-15 17:21:48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