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長壽節

七夕長壽節

發布時間: 2021-12-15 16:58:16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和情人一起過。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⑵ 國外的長壽節

重新修改補充

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些長壽老人特別多的地方,總是讓人們想前去一探究竟。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

◆◇世界五大長壽之鄉

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我國就有兩個。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來到巴基斯坦的罕薩山谷,在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後,他寫出了聞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線》。在書里,他把罕薩稱為「香格里拉」。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據記者了解,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查,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一百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記者了解到,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裡采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最近,記者去那裡進行了采訪。

拉依蘇村所屬的拉依蘇良種場場長沈勇告訴記者,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在他的引領下,記者見到了3戶「長壽家庭」。

記者首先來到肉孜·買買提家。據沈勇介紹,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肉孜老人告訴記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今年他還幫兒子在院子里種了一畝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我家的大孫子16歲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孫子的婚禮。」她說。

隨後,記者見到了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他們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在拉依蘇,記者還見到了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凈,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專家認為,現代人追求盡興、刺激,缺少勞動意識,快速的社會節奏又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這些對長壽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比如在比爾卡班巴,過去20年當地政府一直用「長壽」來進行旅遊宣傳,結果遊客越來越多,人口不斷膨脹,當地人逐漸告別了原本淳樸的生活方式,開始對可口可樂這樣的東西習以為常了。

◆◇中國長壽節:

★長壽老人在南山周圍大量分布,那裡每年都舉辦長壽節。

海南正在逐漸成為老年旅遊的目的地。一年一度的「南山長壽文化節」已成為托起海南老年專題旅遊的一大平台。

此次,是俄羅斯一個老人旅遊團慕名主動要求參加南山長壽節,由外國朋友主動要求參加南山長壽節,進行民間的交流,這還是第一次。

★蒓湖鎮南嶴長壽節—— 書畫名家進蒓湖活動昨天隆重舉行。

從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他住祠堂,睡漁船,忘我從事兵災救濟工作。南港九十三鄉人民十分感念他的功德,稱他為救苦救難的「薩菩薩」,特地在「蘇洲橋」南頭蓋了「薩公長壽亭」,在亭內立了「薩公長壽碑」,並把農歷二月廿六日,他的生日定為南港地區的「長壽節」,每年與其他民間節日同慶。

⑶ 求「七夕」節的來歷及相應的傳說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牽牛星和織女星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不知道可不可以幫到你~~~

⑷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應叫「中國女兒節」相傳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2012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學家、專家齊守成在接受遼寧晚報記者吳雙采訪時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七夕節被誤為「情人節」
之所以當今社會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能出門逛燈會,少男少女這一天才能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
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進行商業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扭曲了。「包括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傳統節日有個正確的引導。七夕節之所以能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因為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 [1]

⑸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情侶共同逛街、看電專影過七夕。

在福建屬,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熱點內容
梅花鈕鎖芯 發布:2025-08-17 21:05:05 瀏覽:875
玫瑰花影 發布:2025-08-17 20:47:20 瀏覽:426
溫州佳藝花藝 發布:2025-08-17 20:46:37 瀏覽:485
丁香禮品 發布:2025-08-17 20:42:07 瀏覽:613
油畫花卉作品欣賞 發布:2025-08-17 20:37:00 瀏覽:611
荷花初一 發布:2025-08-17 20:36:56 瀏覽:304
情人節4期 發布:2025-08-17 20:24:52 瀏覽:783
一朵晚風 發布:2025-08-17 20:24:50 瀏覽:356
花卉的習性 發布:2025-08-17 20:24:48 瀏覽:838
蔻的花語 發布:2025-08-17 20:15:29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