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的七夕
⑴ 賈元春的死為何伏在七夕的故事裡
一、與七夕節相關
賈元春在他的故事裡邊扮演過乞丐,而且在他死後他想要把他葬在七夕的故事裡邊,就是可以通過乞巧這個傳統的情人節來祭奠這個人物,使他在這個資料中記載七夕的那一天,有很多少女們穿戴著好好看的衣服仰望天空,好像是看到織女和牛郎他們在鵲橋上相會,也就是這一天的到來,有了這個乞巧的說法。
在歷史上有很多悲劇,通過歷史的一些記載,我們也能了解歷史人物的一些事情,在我們看到這些暗示的一些戲曲當中我們也能了解當時人物的一些做法,以及他們在當時的社會當中的一些地位,也覺得他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歷史人物。
⑵ 七夕思念死去的老公的句子
1、思念是一種痛苦,而想念是一種煎熬,而過去的種種卻是一種無法揮去的陰影,可是心卻無法這痛苦與煎熬,只想告訴遠方的你一句話:就是!我好想好想你!
2、你念了一句咒語,我的時間有點來不及,呼吸心跳一起加速度,追趕你的幸福腳步,盡管我笨手又笨腳,可是你沒有把我丟棄,所以我愛你還要繼續繼續。
3、我很想你,你在想我嗎?也許在這深夜裡,我最想念的就是你,我知道我不該想念你的微笑、你的聲音、你的臉龐,但仍是忍不住一直想念著你!真的好想你。
4、風吹霜打,心冷如鐵,你的磁場讓我難以逃脫;孤舟揚帆,不畏艱險,義無反顧奔向你心的港灣;痴情踏遍,深水高山,千紫萬紅中你是屬於我的那片藍。
5、我已經習慣孤單的度過每個情人節,度過一個人的世界,我不是不想嘗到兩個人一起的喜悅,只是等你的心已堅定如鐵,即使你在幾年前就不辭而別。
6、人生是這樣矛盾和苦惱呵,我既然覺得配不上你,為什麼心裡絲毫不能平息,反而日趨熱烈,愛慕的心懷,一天比一天增加呢?
7、我喜歡想念你的感覺,因為那是幸福的味道。也喜歡被想念的滋味,因為這是甜蜜的味道。我會每天想著你,希望你能同時擁有幸福與甜蜜哦!
8、時間一點點的走,想你一遍又一遍;世事常常在變遷,愛你不會變;歲月總滄桑,蔓延著思念;藍藍的天空說愛戀,愛你今生永不變!
9、日日思君君不來,相見之期吾期待,無奈相思已成災,孤獨寂寞好難耐,願君見後也感慨,回條信息表關懷,靜候鈴聲響起來。等待!等待!吾等待!
10、想在高山,我的相思化為山下的流水,終日縈繞在四圍,想在大海,我的相思化為海里的海豚,為保駕護航。
11、送你一個微笑要你開開心心睡大覺送你很多思念要你甜甜蜜蜜好溫暖送你一顆真心要你每天每天都窩心再飛到你夢中對你說悄悄話繼續想念你。
12、思念別人是一種溫馨,被別人思念是一種幸福。當然最美好的狀態是彼此思念。否則,單相思是一種哀愁,只被別人思念是一種負擔。
⑶ 七夕的典故
1、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2、典故:
第一則:
《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第二則:
很早以前,山裡住著戶人家,老人們都死了,家裡剩下了兄弟倆。老大娶了媳婦,這媳婦心眼不好,老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 有一天,二小領著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著牛背說:「牛哇,牛哇,我想睡會覺,你可千萬不要亂跑。」老黃牛像聽懂了人話,低著腦袋「哞、哞」地叫了幾聲,甩打著尾巴在他身邊吃起草來。二小躺在草地上睡著了。 錯過中午,嫂嫂提著罐子來給小叔子送飯,見二小正在睡大覺,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腳。二小醒了見是嫂嫂,慌忙爬起來,站在地上像個愣雞。 嫂嫂把飯罐子往地上一擱,氣呼呼地說:「你倒自在,撒著牛睡大覺,牛丟了我才和你算賬哩!」說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餓了,捧起罐子剛要吃,身邊的大黃牛一頭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個稀巴爛。大黑狗見了地上的飯,張口就吃,不一會,就把地上的飯舔了個一干二凈。 二小瞅著碎罐碴子害怕了,覺得回家也沒好兒。他長嘆一聲;「唉,怎麼我就這樣命苦啊!」 二小的唉聲剛落,大黑狗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鼻子口裡流血,一會兒就斷了氣。他這才明白,嫂嫂在飯里下了毒葯。 二小心想:看來不能和這個害人精在一塊過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裡。日頭兒快落西山時,他趕著牛回了家。一進院子,扭頭見哥哥打外邊回來,二小心裡一酸,兩眼止不住地流淚。哥哥見弟弟這樣傷心,不知家裡出了什麼事,忙問:「你為嘛這樣難過?」「我把嫂嫂送的飯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飯就死了。」哥哥聽了,心裡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過家裡的女人,為了難。 二小哭著說:「哥,咱們分開過吧。」哥哥見弟弟說要分家,更做難了,一來弟弟還小,二來他外出做買賣;家裡沒有幫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塊湊合著過吧,又怕弟弟有個三長兩短。 二小見哥哥發愁,就說:「哥,家裡什麼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頭牛。」弟兄倆在院里說分家的話,媳婦聽見了,打心眼裡高興。她手扒著門框沖著丈夫說:「往後各過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裡噙著淚花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二小趕著牛車走了。走來走去,越走越遠。二小心想:老是這么走,走到多時是個頭?乾脆就住在這吧!他把牛車停下,砍了好多樹枝子,就著山坡兒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黃牛在這兒落了戶。 那頭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經跟著二小過了一年多,這一天夜裡死了。老黃牛死後,一連給二小託了三個夢,夢里對二小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後,你把我的皮子剝下來,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個閨女,那天她們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婦。你千萬別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 第二天,二小見老黃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著它光啼哭。後來就把牛皮剝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墳上跪著大哭了一場。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時兩腳離了地,飄飄悠悠來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樹林里等著。一會兒,王母娘娘的七個仙女來了,她們一個個脫了衣裳,撲通撲通跳到了水裡。 二小瞅准了那身綠衣裳,竄過去抓起來就跑。三仙女見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裡出來就追。緊追慢追,追到二小家裡。三仙女問二小為什麼拿她的衣裳,二小說想讓她做自己的媳婦。三仙女再三說天規不容,二小一再說人間比天上好。三仙女見二小長得好看,也動了心,就應了他。打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間,她天天在家彈花織布,人們就叫她織女。二小天天外出賣布掙錢。小倆口過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過了三五年,給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幹活,天上響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見兩個孩子啼哭,不知媳婦上了哪兒,急得團團轉。一問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劃,二小才想到織女走了。他急忙擔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去趕織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織女時,惹惱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靈霄殿上去嗎?」她打頭上拔下銀管,在二小和織女中間一劃,立刻劃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沒有辦法過河,急得直跺腳,筐里的兩個孩子直喊娘。織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沒用。二小想給織女留個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織女,織女接在了手裡。織女想了想,沒嘛可送,掏出織布梭照著二小扔來,織女手勁小,把織布梭扔歪了。 直到現在,天河一邊的織女星懷里有扣套星,另一邊的牛郎星旁有個梭子星。
第三則: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發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卧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採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隻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葯放到菜里,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 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第四則:
這只是一個現在的傳說…… 在七夕的午夜十二點,如果有人穿著白色的衣服走在街上,並且倒著走,走了七步,還撞到了一個人,如果是同性,那他(她)就是你的前世,如果是異性,那他(她)就是你的命定戀人哦~
⑷ 七夕為什麼要守夜
七夕守夜乞願
七月七日,並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歲時性的節日,與牛女神話無涉。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節俗包括曝衣、曝書等。「七夕」則依託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而產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其節俗主要有守夜乞願和穿針乞巧等。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曬舊衣和製作新衣的時節。宋卜子《楊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後登樓曝衣。」〔17〕卷31據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漢武帝時。東漢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書及衣裳。」〔18〕76則曝書、曝衣以免蟲蠹,漸成習俗。此俗至魏晉尤盛。王隱《晉書》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馬懿),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17〕卷31司馬懿假病,仍不廢曝書,可見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說新語》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物,乃仰卧出腹,雲曬書。」〔19〕76《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諸阮庭中燦然,莫非錦綈。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標大布犢鼻褌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18〕76卧腹曝書、掛犢鼻褌,是魏晉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見,七月七日原有的節俗,「曝書策,曬衣裳」〔13〕,都是在白晝舉行的。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曰:「商風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園,芳草被疇,於時我後,以豫以游。」〔18〕76這一「良日」里,達官顯貴們還要宴遊。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話。
從西漢初年開始,牽牛、織女的愛情神話逐漸滲透在七月七日這一「良日」,最終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願、穿針乞巧等一些新的節俗。七月七日這一白晝的「良日」,漸漸變成了晚上的乞巧節;原本在白晝舉行的曝衣、曝書等節俗淡化了,守夜乞願、穿針乞巧成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觀。(註:撰者按:《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引晉周處《風土記》三則。《風土記》雲:「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灑掃中庭,然則中庭乞願,其舊俗乎?」又雲:「魏時人或問董勛雲: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雲: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餌。今比人惟設湯餅,無復有麋矣。」又雲:「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辰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咸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頗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則中,周處指出,七月七日之成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視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陽」一樣,七月七日受到重視,成為「良日」。明李詡曰:「古人之節,抑有義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陽,皆以奇陽立節,偶月則否,此亦扶陽抑陰之義也。」(見李詡《戒齋老人漫言》卷7,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05-306頁)但守夜乞願,本是這一「良日」的舊俗么?周處提出疑問。在第二則里,「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顯然,七月七日這一「良日」的飲食習俗與牛女神話並無關涉。從第三則看,七夕守夜乞願之俗至晉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轉為「七夕」之痕跡,或可窺見(參閱《四部叢刊》子部三編《太平御覽》第2冊)。)《四民月令》和《西京雜記》里保留一些關於七夕節俗起源於西京長安的珍貴記載。
守夜乞願之俗的最早記載,提及西漢文帝竇後。《初學記》卷7「七月七日」載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注引《五王傳》曰:「竇後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有光照室,為後之瑞。」〔18〕76《歲華紀麗》卷3「瑞光」注雲:「前漢竇皇後傳雲:後,觀津人也。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後之瑞。」〔13〕則七夕守夜「看織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漢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19〕75在牛郎織女歡會之時,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願之俗正在形成。崔
⑸ 七夕人死後可以正吊嗎
那你得抓緊 還有50分鍾
⑹ 七夕典故 七夕有什麼典故
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⑺ 七夕節是為了紀念什麼
七夕節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專依為伴。老牛感其屬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綵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