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中西方情人節的差異ppt

中西方情人節的差異ppt

發布時間: 2021-02-18 22:58:33

❶ 中西方情人節對比

七夕節簡介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歌謠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情人節的來歷:

來歷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文中的叫法。從字面上看,估計大家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關系。其實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來歷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來歷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❷ 中西方情人節的差異

我們今天談一談中西情人節差異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牛郎織女這一對有情眷屬被王母娘娘阻隔於天河兩側。他們每逢農歷七月初七踏上鵲橋聚會一次。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而西方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是因為紀念一位名叫瓦倫丁(St. Valentine)的牧師而得名,相傳他不滿羅馬帝國暴君克勞狄斯(Claudius)摧殘百姓,不顧個人的安危,依然為一對年輕男女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並給予了他們美好的祝福,後來卻慘死在監獄中。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節-Valentine Day。因此「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著氣氛,拚命地杜撰著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然而我們中國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輕人們在葡萄樹下看織女和牛郎在鵲橋上的相會,同時也祈求他們自己的愛情可以長長久久,像他們一樣被流傳為佳話.

英語是一門語言,探究他們的文化差異是我們必修的課程,就像中西情人節一樣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從而更深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❸ 中國情人節和西方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中國情人節一般指的是七夕,西方情人節是每年2月14日,含義不同,傳說也不同,僅此而已
但是內容卻大同小異,都是男人該花錢為女人買東西的日子

❹ 中國情人節與西方情人節的比較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情人節和七夕節比較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節日被中國人所接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們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二、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漸廣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節日和習俗,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已傳入中國並呈現出在幾乎所有社會群體中擴散的趨勢,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由於洋節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國人對洋節的熱情更甚於傳統節日。尤其是西方聖瓦倫丁節在中國的盛行,對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禮俗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以乞巧為主要內容的節日習俗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精神需求,七夕節面臨著生存困境。

前人通過分析比較指出趨於彼此融合中的各國節日文化、節日風俗中鮮明的民族特色才是節日的永恆魅力、民族特色才是節日文化的重要特徵。挽救七夕節,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節。研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於繼往開來,只有發掘本民族節日文化的內涵,對節日文化進行革新,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隨的傳統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構成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豐富性的要素,抓住這個主題要素,即在不斷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並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才能共同實現七夕節等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創造再生,使傳統節日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文獻中更多的是從節日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符號角度出發比較分析,通過閱讀分析這些文獻,我得到了相應的啟發,傳統的七夕節的衰落和情人節的熱捧有著鮮明的社會性意義,也讓我認識到這一現象是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出現的,不僅僅是我們有這類現象,其他處於文化弱勢的國家也同樣如此,從而啟發我從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傳播交流中提升軟實力的角度分析兩個節日的差異。

三、情人節與七夕節的緣起與發展
曾幾何時,西方的情人節已經悄悄滲透到了中國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而且大有越來越狂熱之勢。由此,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與之相對應的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節。雖然兩個節日屬於相同的類型,都是有情人代表愛情的日子,但他們的緣起與發展,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背景。

(一)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的來由,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來歷是,傳說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這一時代,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為了保證人們忠於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於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人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滿懷悲憤地走向戰場。
瓦倫丁對克勞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到了克勞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

為了紀念瓦倫丁,後來的人們把這一天作為「情人節」。所以在英語中,情人節的直譯就是「聖瓦倫丁節」。

(二)七夕節與牛郎織女
七夕節則起源於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一個非常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雙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嫂一起過日子。嫂嫂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嫂逼著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夠回家,牛郎無奈地只好趕著牛離開了村莊。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兩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以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件事很快就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了。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了以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它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了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已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飛上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織女,誰知卻被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而哭。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紛紛飛來,搭建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他們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

後來,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已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已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姻緣,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四、追捧與冷遇
通過上文的背景介紹,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節與中國的七夕節屬於同一類型的紀念性節日,只是西方的情人節充滿了宗教般神聖色彩,而中國的七夕節則具有神話般的浪漫氛圍,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蘊含。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西學東漸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節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可是當這樣兩個節日在中國大地上相遇、碰撞時,他們卻具有了大相徑庭的命運。

西方情人節在近幾年成為很多年輕人熱衷的節日,對它的重視幾乎到了誇張的地步,甚至連很多外國人也覺得中國人的情人節過得有點太瘋狂。可以說,過與不過情人節,似乎成了檢驗一個人是否時尚的反映之一。與此相對,中國傳統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七夕節則日益受到冷落。舶來的節日成了香餑餑,而本土的節日則有意無意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為何中國的年輕人熱衷於過西方的情人節?其原因很多,不能單一的認為是某個方面所造成的。簡單分析一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國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節。其實,不僅是在我國,在許多亞洲國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情人節時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回贈禮物給女性以表衷腸等。可見,西方的情人節,不光是在中國,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節日了。這也是因為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浸染的同時,作為經濟的附屬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萊塢一樣傳播並占據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自然而然的追隨著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節日傳入我國,是全球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結果,也是現在眾多商家瘋狂炒作的結果。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等東方國家,情人節都和大眾傳媒及眾多商家的瘋狂炒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眾傳媒之所以炒作,是因為很多標榜為精英文化的傳媒執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為追求導向,素以西方文化為自己的精英文化標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簡單,就是為利益所趨。為了獲取利益,對於他們來說,節日是越多越好。因為每一個節日,這些商家都會借機會向年輕人促銷商品,總使得某些商品為之暢銷。像情人節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類的商品甚至於暢銷到許多商家斷貨的地步。越是暢銷,他們就越是哄抬物價而從中牟利。

最後是西方情人節的內容更適合年輕人追求時尚的潮流。像我國的七夕節,其內容有待更新,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為「吃」的節日,如元宵節也只是吃元宵,賞看焰火,無其他節目,春節不守夜,十五不觀燈,重陽不登高,中秋不賞月。進一步而言,在經歷了文革的斷代、改革開放的潮流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產生割裂現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觸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已經極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國眾多傳統節日的由來,和西方情人節相比,似乎使人無法喜愛。火紅的玫瑰花,讓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個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會被那一束束火紅的玫瑰花所感染。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愛情的味道。璀璨無瑕的鑽石,更是象徵著尊貴與愛情的堅貞不渝。隨著時代的變化,情人節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和豐富,像什麼燭光晚餐、情人約會等等。這些東西,又如何不令年輕人所追捧呢?

相比之下,中國的七夕節走向沒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少現代元素符號。傳統的「七夕節」是有一定的儀式的:夜晚設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織女),少男少女學習模仿男耕女織,此謂之「乞巧」。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七夕節還有許多民俗活動,如「種生」,就是人們把紅豆、綠豆、小麥等浸於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求子」;「綵線」就是姑娘們以各色彩絲,穿針引線,進行比賽;「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們偷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以求日後獲得千年不渝的愛情。「紅豆、綵線、瓜果」,這些習俗在形式上過於傳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我們可以加以改良發展來為今天所用。「七夕節」備受冷落是一種傳統的斷代,一個重要原因是「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且適合年輕人活動的載體。而西方情人節,有情男女相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載體既簡單而又浪漫。「七夕節」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從而很難被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所接受。

兩個節日相對而言,一個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個是含蓄內斂的中國傳統風情,而當今時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長,在感情表達方式上也趨向於西方的個性張揚,甚至以此為榮。失去了父輩對傳統節日的引導下自然導致情人節的熱捧與七夕節的冷遇。

五、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優勢

情人節與七夕節的一冷一熱對比鮮明。那麼,問題也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如何正確看待不同的節日?如何扭轉畸輕畸重的節日偏好?更深層次的考慮,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自身優勢?

依筆者之見,在以節日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內涵與張力。挖掘傳統節日文化中適應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實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向當代性過渡。每一種節日文化都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更是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現階段我們面臨著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日顯蒼白的困境,因而要挖掘並提升傳統節日文化中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一定價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順利實現當代意義上的調試。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創新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也就是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有效實現節日文化的當代傳承。符號的傳達關系和傳達功能不僅要受到符號使用者的限定,還要受符號使用環境的制約。所有的節日符號系統的傳達意義和傳達功能,要受到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環境的影響。[11]適應這種經濟發展及轉變的民俗活動就自發地得到保存和發展,而主要以早期農業文明為基礎的活動因難以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基石而逐漸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代過渡,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中恢復其應有的地位,在全球化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語境中獲得話語權,就需要創新傳統節日的符號品牌,以使得它不僅能夠被本國民眾所接受,也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優勢地位,才不至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歸於沉寂。

因此,在挖掘與提升文化內涵的同時,我們需要堅守節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國特色的節日文化之路。這也是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自身優勢的內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語境下,西方節日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造成了強大的沖擊,節日的西化現象日益凸現,本土節日文化正面臨著日漸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個性的危機。這種局面也為我們保護本土節日文化,堅守節日文化的民族個性敲響了警鍾。

最後,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還需要與西方的節日文化進行和諧對話。與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不同,西方的節日文化更多的注重個性的張揚,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參與性等,體現的是一種平等自由、充分展現自我國的精神面貌。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也填補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某些空白。因而,對於西方節日文化,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任意否定,而是要與之進行相互互動,吸收其能優化本土節日文化的元素,為本土節日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和豐富的營養。通過異質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既堅持了民族個性又創生了世界品格,有利於傳統節日文化煥發生命活力。這不僅阻擋了傳統節日文化在我國日漸式微的現狀,而且也將為傳統節日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種可能性。

六、結語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與競爭日益頻繁。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傳統節日,也處在相互融合與相互碰撞中。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已經逐漸被對方所接受和容納。但是,中國七夕節和西方情人節則是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相互碰撞與沖擊的典型例子。受風靡中國的西方情人節的沖擊,作為中國民俗大節之一的七夕節,近年來處於瀕臨消亡的狀態。如何在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日趨盛行,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對自身傳統節日喪失應有的溫情與敬意的今天,使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發揮應有的倫理文化意義,是現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很多人開始反思七夕節走向式微的原因,力圖挽救中國傳統節日禮俗文化。挽救七夕節,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節。官方與民間應該通力合作,創設各種條件,使七夕傳統節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蘊,又在新時代下增添新的載體和新的方式,使年輕人在盡情享受西方情人節愉悅的同時,不忘記自己的民族節日七夕節,在對洋節多一份寬容的同時,對傳統節日多一份溫存和敬意。因為在節日的背後,是我們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認同與尊重

❺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與西方有什麼不同之處

中國的傳來統情人節,也就是自七夕情人節,相傳這一天牛郎織女會通過鵲橋相會,也是告訴現在的年輕戀人,要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
而西方情人節,是西方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後來才慢慢傳入中國的,據說,在這一天,男生會送給自己喜歡的女生,紅色玫瑰花和巧克力。
而中國傳統情人節,更多的是兩個相愛的人,相守在一起,中國情人節也會送禮物的,不過多是選的傳統點的禮物。
不過,我在去年中國情人節,也就是七夕情人節的時候,送給女朋友的,是一枚樂維斯戒指,她也蠻喜歡的。

❻ 七夕情人節和西方情人節的差異

一是直白和隱諱的區別。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情人節,明明白白告訴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觀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但很內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因而難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難以被現在躁動的一代所親睞。愛就是愛,情就是情,干嗎還半抱琵琶猶遮面,不幹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質與精神的區別。「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現代,「情人」二字不僅僅是指戀人、伴侶、夫妻,內容充實而廣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順應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壓抑了很長時間的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內容無非是對詩作畫、贈帕送絲、望天感嘆、祭拜求神等,女孩兒乞求女紅巧手,感應王母娘娘給自己發配個好「牛郎」。
三是情物與信物的區別。「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則相對暗淡的多,傳統的情人也贈送禮物,但那是一種表達情意的信物,不過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

❼ 七夕情人節和西方情人節的異同.ppt

https://wenku..com/search?lm=3&word=%C6%DF%CF%A6%C7%E9%C8%CB%BD%DA%BA%CD%CE%F7%B7%BD%C7%E9%C8%CB%BD%DA%B5%C4%D2%EC%CD%AC&org=0

❽ 中西方情人節慶祝方式的差異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牛郎織女這一對有情眷屬被王母娘娘阻隔於天河兩側。他們每逢農歷七月初七踏上鵲橋聚會一次。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而西方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是因為紀念一位名叫瓦倫丁(St. Valentine)的牧師而得名,相傳他不滿羅馬帝國暴君克勞狄斯(Claudius)摧殘百姓,不顧個人的安危,依然為一對年輕男女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並給予了他們美好的祝福,後來卻慘死在監獄中。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節-Valentine Day。因此「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著氣氛,拚命地杜撰著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然而我們中國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輕人們在葡萄樹下看織女和牛郎在鵲橋上的相會,同時也祈求他們自己的愛情可以長長久久,像他們一樣被流傳為佳話.

❾ 西方情人節和中國情人節有區別嗎

當然有,而且區別很大。七夕和西方情人節的區別對比通過三個方面體現:
1、來源專和文化的區別。七屬夕是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當時農耕文明的歷史社會,體現崇尚自然的文化;而西方的情人節是反映了對基督教的信仰和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人性的回歸。西方情人節體現了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而七夕體現了古代封建傳統的思想。
2、人物參與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每年的七夕古代的女子都會進行乞巧活動,祭拜編制手工藝品,單身的姑娘也會在這一天祈求姻緣。而西方的情人節是情侶的節日,男性向女性贈送鮮花、巧克力等。
3、心理差異的區別。西方情人節的瓦倫丁殉難傳說被稱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七夕是一個天各一方的愛情故事,一年只有在七夕這一天團聚,直至今日,異地的戀人或者是相隔遙遠的夫妻都被比作牛郎和織女。
除了以上七夕和西方情人節的區別對比之外,西方情人節主要表現的是坦率、熱情,直白,而中國的七夕節講究禮節,含蓄,溫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體現,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情人節,都是一個浪漫而又美好的日子。

熱點內容
石雕花卉 發布:2025-05-26 07:18:44 瀏覽:75
中葯丁香油 發布:2025-05-26 07:18:35 瀏覽:239
海棠花風光 發布:2025-05-26 07:17:51 瀏覽:319
明代玉蘭花 發布:2025-05-26 07:08:06 瀏覽:198
盆景甲路 發布:2025-05-26 07:08:05 瀏覽:39
插花構圖論文 發布:2025-05-26 07:01:43 瀏覽:863
幾種綠植 發布:2025-05-26 06:52:30 瀏覽:242
跡部的情人節之吻 發布:2025-05-26 06:52:28 瀏覽:353
丁香醫生厚 發布:2025-05-26 06:46:49 瀏覽:978
梅花園燕塘 發布:2025-05-26 06:46:0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