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花卉
A. 菊花石那裡的最多最好
湖南特產——瀏陽菊花石瀏陽菊花石雕歷史悠久,傳說在200多年以前,當地人們在瀏陽河上游碧波潭附近採石砌堤時,無意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石頭。它與眾石不同,色澤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顯現著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狀白色花紋,其花紋潔白晶瑩、奇趣天成。於是,人們將其當作珍物取回家中供奉廳堂,或者陳設於書案,也有人將它雕刻成硯台、筆筒、花瓶之類工藝品。從此瀏陽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時。
菊花石的開採取石並不容易。過去,採掘方法相當落後,採石工人只能在每年秋季潭水下落時,結筏駛進碧波潭,然後由識水性又懂得開掘菊花石的匠人,潛入6~7米深的潭水中,揮錘鑿眼,從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
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石雕工藝原來只有浮雕和半浮雕兩種技法,現今已發展有圓雕、鏤空雕、透雕等技法。石雕作品也由原來的平面苗葉發展為立體花卉,題材也由山水花草發展到古今人物、飛禽走獸。
菊花石簡介
山得石而奇 水得石而清 人得石而雅 石得菊而珍。在山、石、菊、人的四者的纏繞中,我們有時候並不想分得太清,似乎還體會到了另外的東西。這恐怕也就是菊花石雕能超然卓立之所在吧。
菊花石又名石菊花,取之於湖南瀏陽永和大溪河底石岩之中,其花紋生成於2億多年以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名貴石料。其之所以能結為花形,是因為裡面滲透放射性排列的大青石或方解石集晶。當數億年前方解石結合之時,其質由散而聚,即聚即凝,愈往中心愈益緊密,余溢則迸流四射,同時即刻堅結。這樣一來,在黑色的岩石中就出現了玉潔冰瑩,或大或小、宛若菊花形狀的畫面。菊花石因此而得名。菊花石之造型雖各不相同,但其觀賞性主要在於石中菊花多寡與形態。稍大型菊花石,有的一石之間綴花數十,疏密相間,頗可人意。「世界聞名的菊花石全球僅中國有,而中國僅湖南有,湖南又僅瀏陽有」。瀏陽菊花石以其石質堅硬、姿態橫生、疏若有致,婀娜多姿而成為菊花石之上品,瀏陽菊花石雕工藝流傳至今成為獨特而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瀏陽天然菊花石雕工藝品充分利用天然石態,精雕細作,經藝術造型,賦予天然石材以不同的象徵意義和藝術生命;玲瓏剔透,工藝精湛,深受中內外各類人士的喜愛,被作為歷代朝庭之貢品。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古往今來,形質兼美的菊花石素與名人有緣。唐·元稹《菊花》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流芳千古。我國近代思想家譚翮同曾贊賞菊花石「溫而德、野而文」,是四季盛開、永不凋謝的絢麗花朵。「石而有花,本身就奇。」菊花石一般為黑底,黝黑的那種黑,墨黑的那般色,但石上綻開一朵白菊,花蕊花瓣栩栩如生,以為是丹青妙手繪就的,及至用手指一摸,堅硬冰涼,方知果然是天生奇石。物種的稀少固然是珍貴的最好理由。菊花石那精美絕倫的交響曲便不會有精彩的前奏了。其形極似現實中的菊花,人們才會冠以菊花石的美名,與其是贊石還不如說是贊花,與其是贊花還不如說是贊花的美感。
天然菊花石是瀏陽河天青石中含凸鏡狀灰岩,經數億年地質變化演變而成。乳白色天然花形,酷似盛開的朵朵菊花,紋理清晰,界線分明,質地堅實,花形千姿百態,蔚為奇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將其列入寶石類,並命名「玉疊妃」。因其蘊量稀少,比珠玉寶石類更珍貴。故又被稱為「全球一」。
菊花石取之於瀏陽河底石叢之中,其花紋生成於兩億多年以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名貴奇石。菊花石雕始於乾隆年間,當時民眾取石砌壩,發現石中含菊花,於是當地陽長厚開設「補天石」作坊,採用此石雕成硯池,磨出墨汁,久潤不幹,具「奇石質潤,色緊而聲清」,深受人們喜愛。
菊花石原料因屬自然生成故而絕無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態雕刻而成,各具特色,均為孤品,因而更具收藏、欣賞價值。
菊花石的發掘、雕刻成工藝品,則始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作宮廷貢品,後才在民間流傳。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菊花石雕「梅、蘭、竹、菊」橫屏參展,榮獲金獎,震驚世界,驚嘆「石頭能開花」,從此享譽全球。
瀏陽菊花石:能否重展「全球一」風采
作為湖南特產的菊花石,全球僅瀏陽一處原產地,故而又有「全球一」的稱號。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瀏陽永和鎮工藝大師戴清升創作的「映雪」花瓶、「梅、蘭、菊、竹」屏風參展,令世人拍案驚奇,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