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丁香油
❶ 中草葯:丁香油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油
(《葯性考》)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丁香)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古代則多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植物形態見"丁香"。
【葯材】為淡黃或無色得澄明油狀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漸濃厚而色變綜黃。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為1.038~1.060。
【化學成分】見"丁香"。
【葯理】見"丁香"條。
【性味】《綱目拾遺》:"味甘辛,性大熱。"
【功用主治】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葯性考》:"壯陽暖腎。治疝痛陰寒。"
②王殿翔《生葯學》:"用於腸胃多氣、絞痛,消化不良,惡心與嘔吐;風濕痛,神經痛,牙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坎。外用:塗擦患處。
【選方】①治胃寒呃逆嘔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脘。
②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③暖丹田,除水瀉:丁香油塗暖臍膏貼。
④散臌痞:丁香油塗臍。
⑤治痹痛:丁香油擦痛處。
⑥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⑦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湯服。(①方以下出《綱目拾遺》)
⑧治蟲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許,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內。(江蘇)
❷ 丁香油製作方法
丁香油的製作方法如下:
1、半斤香油加入20粒丁香,最好砸碎,泡的時間越久越好。
2、在中葯店購買若干丁香, 用食用油加熱至七分,倒入丁香,當炸出香味即關火,去渣冷卻裝瓶即可。
3、到中葯店購買公丁香,回來後將丁香泡入油里,按油與丁香10:1的比例泡製的,一般一個星期後就可以用了。
4、首先准備一個能耐高溫的小瓶,如陶瓷酒瓶等。向裡面加入適量(量衫春李我也沒計算過,大概100毫升用5克左右。)公丁香備用。食用油加熱到八。九成熱,關火,把熱油倒如瓶中馬上密封。放上一兩天就成丁香油了
丁香油最正宗的做法:
1.
步驟一:到糧油市場買回公丁香30g、香油300g。
2.
步驟二:將公丁香與准備好的香油放到密封的瓶子里。
3.
步驟三:泡製的過程中,每天將瓶子搖一下,讓葯效更好。
4.
步或遲驟四:夏天要泡製7天,冬天要泡製15天。
5.
步驟五:泡好後,將葯渣過漏掉。
6.
步驟六:保存好,基本上不會壞掉。在餌料里放上一兩滴丁香油,釣魚效果非常好。
丁香油的用法:
1、喜歡用葷餌的釣友不妨試試丁香油拌蚯蚓釣魚。加入丁香比單獨使用蚯蚓作餌料釣獲量要高6~8倍,是極好的釣森枯魚餌料。
2、用丁香油泡製酒米,可以用來打窩垂釣。至於效果,不同的水域效果可能相差比較大。只有釣友們自己去體會了。
❸ 丁香油使用禁忌
丁香油使用禁忌
丁香油使用禁忌,大家對於這一類葯物還是不太理解的,丁香油是一種中葯,對於很多疾病都是有用處的,可是丁香油也是有使用的禁忌,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丁香油使用禁忌的相關資料。
丁香油使用禁忌1
【功效】
丁香油具有很好的暖腎、降逆以及溫中的`功效。
【主治】
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性味歸經】
辛,溫。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③《本草新編》:「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味辛,氣溫,純陽,無毒。入腎、胃二經,又走太陰肺臟。」
【宜忌】
宜:對於寒性胃痛以及患有反胃嘔吐的患者比較適宜食用;對於口臭的患者也是比較食用的。
忌:對於患有胃熱的患者引起的呃逆或者是患有口渴口苦口乾的患者是不適宜食用的,對於患有熱性病的患者也是不適宜食用的。
丁香油使用禁忌2
丁香油如果用於緩解牙痛,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群,兒童、出血失調人群、糖尿病的人群,最好不要使用丁香油。如果有血液系統疾病,出現出凝血功能障礙的人群使用丁香油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另外如果攝入過量的丁香油,會引起咽喉痛、嘔吐、腎功能衰竭、肝臟受損、痙攣、呼吸困難等。也有一些在口腔科使用丁香油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刺激症狀,比如輕微的燒灼感,塗抹區伴隨著疼痛感或者神經損傷。一般有經驗的口腔科醫生在使用丁香油的時候都會非常謹慎,常常是將丁香油和氧化鋅混合在一起使用,降低出現並發症的風險。
【成份】
見"丁香"。
【加工採集】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Perry
【葯材鑒別】
為淡黃或無色得澄明油狀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漸濃厚而色變綜黃。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為1.038~1.060。
【葯理作用】
見丁香條。
【功能主治】
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葯性考》:"壯陽暖腎。治疝痛陰寒。"
②王殿翔《生葯學》:"用於腸胃多氣、絞痛,消化不良,惡心與嘔吐;風濕痛,神經痛,牙痛。"
【性味】
味辛;甘;性熱
《綱目拾遺》:"味甘辛,性大熱。"
歸脾;胃;腎經
【用法用量】
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坎。外用:塗擦患處。
【歸經】
歸經_脾經
【植物形態】
丁香,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徑約6mm;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數,花葯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cm,直徑5-8mm,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葯用部位】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丁香)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古代則多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❹ 丁香花的中葯化學成分和鑒定
1. 【化學成分】:在中葯學中,丁香花蕾含有的揮發油被稱為丁香油。這種油主要包括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B-石竹烯(B-Caryophyllene)等主要成分,還含有甲基正戊基酮、水楊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間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α-衣蘭烯(α-Ylangene)等。有些野生品種的花不含丁香油酚,但含有丁香酮(Eugenone)和激基番櫻桃素(Eugenin)。此外,花中還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如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黃酮和對氧萘酮類,如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異番櫻桃酚(Isoeugenitol)。
2. 【化學鑒定】:
(1) 取丁香花粉末少量,加入氯仿並攪拌均勻,隨後滴加一滴3%氫氧化鈉的氯化鈉飽和液,覆蓋玻片,稍等片刻,可以觀察到針狀的丁香酚鈉結晶生成。
(2) 取丁香花切片,直接滴加鹼液,覆蓋玻片,觀察到油室中有針狀丁香酚鈉結晶形成。
(3) 進行薄層鑒別:取0.5克丁香花粉末,加入5毫升乙醚,振搖後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同時制備丁香酚對照品溶液。將兩種溶液點在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作為展開劑,晾乾後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於105℃烘乾。供試品溶液與對照品溶液在相同位置顯示相同顏色的斑點。
3. 【特性】:丁香花中的紅棕色花苞狀似指甲狀的結構是提取精油的原料。丁香樹一般高約5至6公尺,主要產地為斯里蘭卡、爪哇、馬達加斯加等地。精油通過蒸餾法製得,具有輕微的鮮苔和木香香氣,是香水製造業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常用於酒中增添香氣。精油本身為透明無色。需注意的是,用於添加香氣的酒是否適宜飲用,取決於具體產品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