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滿月
❶ 春節的月相是(),重陽節的月相接近於(),中秋節的月相是(),七夕節的月相是()。
春節月相是「新月」,也叫做「朔月」,重陽節月相接近於「上弦月」,中秋節月相是「滿月」,或稱之為「望月」,七夕節月相是「上弦月」。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1、朔: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歷的初一。
2、上弦月:到了農歷初七、八,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月」。
3、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
4、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1)七夕滿月擴展閱讀來源:網路-月相
❷ 我們這里過滿月的習俗是什麼啊
做滿月 出生滿一個月叫「滿月」,一般男嬰在出生後的第三十天,女嬰則是第二十九天,滿月時所做的慶賀稱「做滿月」,有些人是選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以其小孩長大後會如同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樣孝順父母。 這一天要剃掉嬰兒的頭發,稱做「理胎發」。理胎發的規矩很多,要先備妥蔥、紅鴨蛋、紅雞蛋、石頭、金鎖片、銅錢放在浴缸內,嬰兒剃發前須先沐浴,並用紅雞蛋及鴨蛋在嬰兒頭上輕輕滾動三次,取其「紅頂」,希望他平步青雲、功成名就;蔥取聰明之意;紅雞蛋有再生、繁殖及圓滿之意,也希望長個雞蛋臉;紅鴨蛋希望他長得高壯的寓意。而蔥取意「聰明」、石頭取意「壓膽」,期待小朋友頭殼快快長硬,如同石子般堅硬、健壯;金鎖片及銅錢取意財運及好運、「大富大貴」。 這一天,要做雞酒油飯祭拜神明、祖先及床母。 這天產婦的娘家會派產婦的兄弟,給外甥送「頭尾」。所謂「頭尾」指的是嬰兒從頭到腳所穿的所有衣物而言,包括帽子、衣服、銀牌或金鎖、手鐲、腳鐲、鞋襪等。這種「頭尾」,在以前非常講究,尤其是有錢人家,一共要送「做滿月」、「做四月日」、「做周歲」等三次,其中以做滿月和做周歲送的衣物最多。 此外還要送蠟燭和「紅龜粿」。現在生孩子時一般朋友也會送衣物來,所以就另作「油飯」和「米糕」以為答禮,也有人用「酥餅」與「湯圓」為答禮的。對方為了表示回禮,就把少許的米放在鍋、盆等的容器中,上面再放一些豆子,用意是祈求嬰兒健康。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及滿月這一天,除了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外,還要准備雞酒油飯祭拜床母,此後,每年中元、端午、七夕、除夕等節日及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床母,直到小孩滿十六歲行成年禮為止。 步驟及程序 先將石子、硬幣及蔥加入煮蛋水; 將搗碎之蔥及蛋黃抹在嬰兒頭發上,再將頭發洗凈; 剃發; 將紅蛋放在嬰兒頭上,輕輕的來回滾三次,口念:『鴨卵身、雞卵面,好親成,來相勻』。 (有紅頂之意,象徵未來功成名就、生官吉兆。) 將胎發及石頭包在紅紙內,放於屋頂上。 或有舊俗例:由長輩將嬰兒抱至戶外進行喊老鷹的習俗,經嬰兒抱著繞行屋子一圈,用趕雞竹棒敲地邊唱說:「老鷹飛上山、囡子緊做官、老鷹飛高高、囡子中狀元、老鷹飛低低,囡子緊做父。」或說「老鷹飛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老鷹飛低低、囡子快做老父」。這些童謠大多是為小孩祈福,期待將來有所成就。古時女孩不能做官,故大多隻叫老鷹老鷹幾聲。最後將紅蛋分給圍觀或鄰近的小朋友。 親友禮俗: 外家: 嬰兒外婆此天會備「頭尾賀禮」及「外婆圓」送來女兒家。現今大多用禮金代替。 頭尾賀禮即是嬰兒從頭到腳所需穿戴的衣物,包含所需的鞋襪、手環及金飾。 外婆圓就是外婆送的粉紅色圓子。 親友: 多半送衣物、金飾及紅包等禮品,俗稱「送庚」; 或用紅線作一小袋將錢幣或銀元放入袋中,再將袋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俗稱「掛領」。 喜家: 備油飯、米糕、酥餅、紅圓,現代人有用蛋糕、餅乾等答謝親友; 親友在回禮時依古禮須放少許白米及幾粒小石頭於容器中,以期嬰兒身體健康。 若是第一胎為男嬰,舊俗由父親帶著一隻雞、六瓶米酒及一盤油飯的「媒人禮」,去答謝媒人,媒人則以金飾回禮,且留下雞與油飯,但退回一半米酒。 嬰兒出生三天及滿月這天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並備雞酒油飯祭拜床母,此外,到小孩滿十六歲行成年禮前皆須於每年中元、端午、七夕、除夕或初一、十五等日祭拜床母。 祭拜家中神明: 半生熟三牲; 水果; 清茶三小杯; 酒三小杯; 油飯、米糕、發粿、紅蛋; 點燭火; 神前獻茶、酒; 焚香三柱迎神,並祈求嬰兒平安順利長大; 香燒至三分之一時,雙手捧持金只拜供神明; 燒壽金、刈金、福金等三色金; 將酒撒於紙灰上; 收拾供品,禮成。 祭拜祖先: 拜好神明的供品可再拜祖先; 全熟三牲; 水果; 清茶三小杯; 酒七、九或十一杯; 油飯、米糕、發粿、紅蛋、湯圓三碗; 上供品,酒供幾杯、筷子同樣擺雙; 點燭; 獻茶、酒; 焚香三柱,並祈求祖先保佑嬰孩快快長大; 香燒至三分之一時,雙手捧持紙錢拜供祖先; 燒刈金、大銀; 將酒撒於紙灰上; 收拾供品,禮成。
❸ 七夕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
B
農歷初七、初八是上弦月
❹ 七夕節的晚上出現的月相是什麼
七夕節來晚上出現的月相是,源上弦月。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農歷初七、八,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圖中的位置5,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
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
❺ 七夕能看到滿月嗎.
七夕是陰歷的七月初七,不會有滿月的。 等到七月十五再看滿月吧。
❻ 越尋思越不對,七夕怎麼可能是滿月
有,七月初七應該是上玄月才對,十五才是滿月
❼ 滿月習俗有哪些
1、滿月酒,嬰來兒出生後一個自月設立酒宴,宴請親戚朋友過來參與見證,為孩子祈禱祝福。
2、報喜,寶寶出生當天,爸爸一定要去岳父母家告知這個消息,並且拜祭祖先,放鞭炮慶賀。
3、送米酒,岳父母得知女兒生下孩子後,孩子的外婆就要開始醞釀准備雞蛋、米酒等食物,待產後第三天前往看望。同時,還需要為孩子准備新衣褲、手推車、搖籃等嬰兒用品,待孩子滿月時送給他。
4、吃紅蛋,生了孩子的家庭會提前將雞蛋染成紅色,待孩子辦滿月酒哪天,將雞蛋送來來賓食用。
5、出窩,待寶寶滿月後,要抱著孩子回娘家串門,外婆會給寶寶肩膀上搭花線、脖頸上掛銀製品(銀墜子)寓意祝福外孫活長命百歲,享榮華富貴。
❽ 七夕節的時候月亮是什麼佯的
半圓,也可以說半邊陰。
七夕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回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答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月亮是按照農歷變化的,每月初一月亮最小,是鉤狀,然後逐漸圓潤,在十五達到一個圓,故月亮在初七初八達到半圓的樣子。
下面是與月亮有關的歇後語:
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初七八的月亮--半邊陰。
大年初一沒月亮--年年都一樣。
大年三十盼月亮--妄想。
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指望。
上弦的月亮--兩頭奸(尖)。
十五的月亮--完美無缺
月亮跟著太陽轉--借光。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月亮跟著日頭走--惜光。
❾ 七夕節晚上的月亮和平時的一樣么(除了月圓時)
你所說的一樣,指的是什麼呢?月亮的形狀每月一循環,七月初七與其它的月份的初七應該是一個形狀的。
❿ 滿月最後一天的做法
出生滿一個月叫「滿月」,一般男嬰在出生後的第三十天,女嬰則是第二十九天,滿月時所做的慶賀稱「做滿月」,有些人是選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以其小孩長大後會如同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樣孝順父母。
這一天要剃掉嬰兒的頭發,稱做「理胎發」。理胎發的規矩很多,要先備妥蔥、紅鴨蛋、紅雞蛋、石頭、金鎖片、銅錢放在浴缸內,嬰兒剃發前須先沐浴,並用紅雞蛋及鴨蛋在嬰兒頭上輕輕滾動三次,取其「紅頂」,希望他平步青雲、功成名就;蔥取聰明之意;紅雞蛋有再生、繁殖及圓滿之意,也希望長個雞蛋臉;紅鴨蛋希望他長得高壯的寓意。而蔥取意「聰明」、石頭取意「壓膽」,期待小朋友頭殼快快長硬,如同石子般堅硬、健壯;金鎖片及銅錢取意財運及好運、「大富大貴」。
這一天,要做雞酒油飯祭拜神明、祖先及床母。
這天產婦的娘家會派產婦的兄弟,給外甥送「頭尾」。所謂「頭尾」指的是嬰兒從頭到腳所穿的所有衣物而言,包括帽子、衣服、銀牌或金鎖、手鐲、腳鐲、鞋襪等。這種「頭尾」,在以前非常講究,尤其是有錢人家,一共要送「做滿月」、「做四月日」、「做周歲」等三次,其中以做滿月和做周歲送的衣物最多。
此外還要送蠟燭和「紅龜粿」。現在生孩子時一般朋友也會送衣物來,所以就另作「油飯」和「米糕」以為答禮,也有人用「酥餅」與「湯圓」為答禮的。對方為了表示回禮,就把少許的米放在鍋、盆等的容器中,上面再放一些豆子,用意是祈求嬰兒健康。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及滿月這一天,除了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外,還要准備雞酒油飯祭拜床母,此後,每年中元、端午、七夕、除夕等節日及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床母,直到小孩滿十六歲行成年禮為止。
外家:嬰兒外婆此天會備「頭尾賀禮」及「外婆圓」送來女兒家。現今大多用禮金代替。頭尾賀禮即是嬰兒從頭到腳所需穿戴的衣物,包含所需的鞋襪、手環及金飾。外婆圓就是外婆送的粉紅色圓子。親友:多半送衣物、金飾及紅包等禮品,俗稱「送庚」;或用紅線作一小袋將錢幣或銀元放入袋中,再將袋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俗稱「掛領」。喜家:備油飯、米糕、酥餅、紅圓,現代人有用蛋糕、餅乾等答謝親友;親友在回禮時依古禮須放少許白米及幾粒小石頭於容器中,以期嬰兒身體健康。若是第一胎為男嬰,舊俗由父親帶著一隻雞、六瓶米酒及一盤油飯的「媒人禮」,去答謝媒人,媒人則以金飾回禮,且留下雞與油飯,但退回一半米酒。嬰兒出生三天及滿月這天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並備雞酒油飯祭拜床母,此外,到小孩滿十六歲行成年禮前皆須於每年中元、端午、七夕、除夕或初一、十五等日祭拜床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