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金星
Ⅰ 七月初七的節日及風俗有哪些
乞巧,觀星,看戲。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歷史上蘭州人在這一天有乞巧,觀星,看戲的民俗活動,清代翰林,蘭州人秦維岳在道光皋蘭縣續志載,七月七日,兒女設瓜果於庭前,祀星,穿針乞巧,這是寫清代蘭州姑娘們七月七日夜晚乞巧的習俗。
她們在院中擺上小桌,供上時鮮瓜果,擺上針線剪刀,向織女星焚香禱告禮拜,引線穿針,乞求織女賜予智慧,讓自己心靈手巧,1915年蘭州甲辰科進士王烜賦詩詠七夕,綵樓針黹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來,聞說相思無限苦,情思斬斷即仙才,瓜果庭前眾女兒,巧娘祭罷愛游嬉,閑歌一曲長生殿,好為今宵譜竹枝。
這證明晚清民國初年蘭州還有女孩乞巧的習俗。
蘭州人還有在七月七夜晚觀銀河的習俗,大人們為小孩指指點點,在廣袤的星空尋覓牛郎星與織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銀河如帶,東岸的是牛郎星,發出橙黃色光芒,屬天鷹座,有三顆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
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為牛郎挑的一雙兒女,而牛郎星東南的六顆牛宿星被視為牛郎牽的牛,彼岸的織女星發青光,屬天琴座,也是三顆,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呈三角形分布,被認為是織女的工具梭子。
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台一,二,三,四,被視為織女的織布機,這無形中為富有好奇心的兒童傳授了天文知識。
節日里文娛表演是少不了的,從前在七月初七前後數日,蘭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則稱為牛郎與織女,場場人滿,現在由於社會發展,為傳統的節日輸入了現代元素,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喜愛。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牛郎父母早逝,經常受哥嫂虐待,每天在外放牛,牛郎長大,老牛牛金星下凡所變讓他去偷沐浴的織女的衣裙,以此為緣由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發現後,捉回織女,牛郎牽著老牛,挑著孩子追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急忙拔出金簪一劃,一條驚濤駭浪的銀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分割兩岸,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發了善心,恩准每年七月初七,讓喜鵲搭橋,兩人相會。
由此蘭州有一個傳說,七月初七那天喜鵲沒了蹤影,也聽不到喳喳喳的叫聲,人們說喜鵲都上天搭鵲橋去了,此外在七夕節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些年輕人躲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據說能偷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