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銅瓶
⑴ 宋人花事——花器小賞
上次有幸參與了「 活動: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鏈接了解一下),不如對雅緻的宋人花事中花器進行小賞。
插花作為宋代文人的四般閑事之一,在書房之內,可少不了插花的點綴。書房雖小,書擺放有序,書案之上筆、墨、硯台、鎮尺等,小小的香爐中焚著香餅,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著花卉。
真是一方雅緻寧靜的小天地。
宋代可謂是插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各式各樣的花也陪著各式各樣的花瓶。
從材質上看,陶、瓷、金屬、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體量來區分,大個的自然是擺在廳堂等空間大的地方,小的置於書桌、案幾上作為點綴。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經用來裝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來插花。比如放置在廳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來自於糧嬰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種式樣的長頸瓶使用的很廣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畫中就有手持長頸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體現著雅趣的小花瓶,隨著傢具和室內陳設的發展漸漸興盛。
當時人們稱作「梅瓶」、「膽瓶」、「玉壺春瓶」等名稱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為花器來使用。(因為稱呼使用的廣泛,每一個稱謂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膽瓶就有指放在幾案或枕屏旁邊的插花小瓶。
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將長頸鼓腹、形狀有些像垂膽的瓶都視為膽瓶,可以說是一大類瓶的指代。
膽瓶造型優雅,線條簡單,鼓腹容水,修頸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來作為酒具的玉壺春瓶在當時長的與大型膽瓶很像,除了用來盛裝美酒,也可以用來插花。
一般花瓶陳設,為了放置的穩固,還會給它加上一個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個重要來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製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卻不是將古物束之高閣,而是讓它們的古意融於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銅器為酒器,如今見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鮮也很重要,當時的人們對銅瓶插花的好處就已經有了認識。古銅器插花能夠「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呢?轉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將花枝進行處理,也是能夠有助於花朵綻放的更久。
瓶花與佛教的香花供養有很深淵源,除了演變出室內陳設擺放的瓶花外,用於禮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發展延續,明清時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對。
當然啦,也不要以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多的還是文人志趣。平時生活中,花團錦簇式的裝點也是受歡迎的。
ps:奈何知識儲備太少,美圖也找不到,用極簡主義參考講座內容和文章進行一下小賞吧!
⑵ 純銅花瓶可以插鮮花嗎
純銅花瓶可以插鮮花。銅的形狀非常穩定。
銅花瓶可以搭配藍灰色顏色的花,藍灰色和銅色是很好看的顏色搭配,並且也可以達到時尚的視覺效果。
鮮花保存:
對水分需求大的鮮花可以使用擴大切口法,增大花枝的吸水面積。若要鮮花保持盛開,可使用使用灼焦法、浸燙法和鮮花保鮮劑法。如果鮮花狀態不好,垂頭時,可用深水急救法讓鮮花恢復狀態。另外,插鮮花的水必須保持少菌和營養,可在水中放入適量的鹽、酒精、阿司匹林、維生素C等等。
可從花店購買鮮花保鮮劑,插花時隨著水一起加入花瓶中。也可以按照水和阿司匹林3000:1或者水和高錳酸鉀2000:1的比例自行調制水溶液。此外,適量的硼酸、硫磺、石碳酸、水楊酸、食鹽、維生素等也可以幫助鮮切花保鮮。
⑶ 茶室插花六大講究,瞬間提升喝茶格調
插花,一場生活美學的修行。
橫斜觸目千萬條,賞心只有三兩枝
折枝插瓶,回歸性靈之美
讓生活散發一縷芬芳
簡約樸拙的意境中,流淌著四時的低語
入眼是畫,入心是禪
在室內獨憐花影,心性得以安放
素的極致之美
如花在野,如風清涼
無的豐富之美
如魚在淵,如月素凈
多一分為過,少一分不足
濃淡相宜,素雅清心,疏疏落落,氣韻無窮
插花雅事,由來已久
插花始於六朝,作為禮佛出現,那時中國人用花表示對生命的虔誠。後經唐宋而達到高峰,在宋代文人的參與下,插花變成了生活的雅事,北宋年間,出現了專門事花的店鋪,中國人的精緻生活開始得到普及,插花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民間,書齋插花、廳堂插花等都隨處可見,風雅變成了人們的生活日常,一枝花,便成了先人對生命的供養。
器不在貴,花不在香
插花是從古代的折枝花鳥畫而來,這為中國的插花增加了厚重感,即使千百年後,插花的器具、形式千變萬化,但最終還是脫離不了中國藝術的傳統內核。
器不在貴,雅緻就行,花不在香,清心即可,插花就是最簡單的美學修行。
陶瓷瓦罐,銅瓶器皿,一枝春花,幾枝秋樹,都可以成為案上的風雅,重要是在於心性的陶冶,讓我們感受這片土壤上,文化生發的溫度,它像熙暖的春風一樣,讓審美的種子,開出滿枝的清香。
清虛有致,韻律無窮
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生活中的插花就是一幅畫,一首詩,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幽逸雋永,賞心悅目。
那是虛實結合、比例的協調之美,當我們能從日常的插花藝術里,感受到美學成分的時候,那我們對風雅的領悟,便成了對生命的贊頌。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藝術境界的根據,用心靈的清疏看待生活的美,讓生活變得搖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