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竹插花
① 名畫 古畫
韓熙載夜宴圖抄 步輦圖 清明上河圖 洛神賦 溪山行旅圖 富春山居圖 五牛圖 百駿圖 唐宮仕女圖竹禽圖 寫生珍禽圖 文姬歸漢圖 漁舟唱晚圖 匡廬圖 女史箴圖 十八學士圖 蕭翼賺蘭亭 春雲曉靄圖 孔子弟子像
② 中國著名的十二古畫
唐人宮樂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 48.7 厘米橫 69.5 厘米
本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發式,有的發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綳竹席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幾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宋/范寬/溪山行旅
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206.3 厘米橫 103.3 厘米
范寬(活動於十世紀),陝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贊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跡。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回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
宋/郭熙/早春圖
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158.3 厘米橫 108.1 厘米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河南溫縣人,神宗時為宮廷畫師,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制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在線,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黃居/山鷓棘雀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 97 厘米橫 53.6 厘米
黃居(西元933~993年以後),為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名家黃筌之子,繼承其父雙鉤填彩的風格。黃筌父子之畫且成為宋初圖畫院比較畫藝優劣的標准。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宋/崔白/雙喜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 193.7 厘米橫 103.4 厘米
崔白(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濠梁人(今安徽鳳陽東)。擅長道釋、人物、山水、花木、鳥獸,尤精於花鳥。
本幅描繪兩只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性機靈,喜群聚,有衛護領域的習性。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似欲回應經此路過不行嗎?三者動態與其唿應之關系,恰構成似有「S」型之韻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潑生動的神韻。這種自然生態中的景象,不是從籠檻中能觀察到的,畫家必需具備精湛的繪畫描寫能力,而且時常到郊野觀察,在偶然中見此生動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練的技法憶寫稍縱即逝的景象,再參考平時曾畫過的相關畫稿,或繼續觀察描繪,始能慢慢完成工謹詳實的作品。畫成於嘉佑辛丑(1061)年.
宋/李唐/萬壑松風
軸/絹本/設色畫
縱 188.7 厘米橫 139.8 厘米
李唐(約1049~1130後,另一說約1070~1150後),河陽三城人,字古,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後,中原紛亂,建炎年間(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畫院又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
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高齡的李唐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雲尖峰。畫中岡巒、峭壁似剛被斧頭鑿過的痕跡,是典型的斧噼皴法,這一片石質的山,顯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山巔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線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元/吳鎮/雙松圖
軸/絹本/水墨畫
縱 180 厘米橫 111.4 厘米
吳鎮(1280~1354),浙江嘉興魏塘鎮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吳鎮工詩文,善草書。擅畫水墨山水和墨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吳鎮早年常臨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畫,五十歲以後,畫風逐漸成熟。幅左款題:「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節,為雷所尊師。吳鎮。」知此畫為吳鎮四十九歲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跡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
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後推延,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空間深邃。雖然這件畫軸的畫題是「雙松圖」,可是從畫上兩棵樹的枝幹看來,吳鎮畫的應該是檜樹才對。畫中檜樹的枝糾結,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也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 197.5 厘米橫 108.7 厘米
蘇漢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難後,跟隨宋室,遷居錢塘。詳細生卒年已經不可考,大致的活動時間為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中期。他早年曾當過民間畫工,宣和年間被征入徽宗畫院。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贊賞。
本幅畫庭院中,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游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
由於畫中姊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根據這項線索,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
宋/劉松年/畫羅漢
軸/絹本/設色畫
縱 117 厘米橫 55.8 厘米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門,故人稱之為暗門劉。淳熙間(1174~1189)為畫院學生,至紹熙年間(1190~1194)成為畫院待詔。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於其師。寧宗時(1195~1224)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時稱絕品。
本院藏畫中,有三幅劉松年畫羅漢,每幅都款署「開禧丁卯(1207)劉松年畫」,此軸即為其中之一。幅中羅漢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身側隨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樹上長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觀,畫面生動。此羅漢臉上滿布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筆變化多端,衣紋流暢羅漢頭後的圓光,及三樹枝柯掩映,層次分明。全畫敷色妍麗,繁縟精美,皆臻絕紗。
宋/馬遠/雪灘雙鷺
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59 厘米橫 337.6 厘米
馬遠(活動於西元1190~1224年),字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光宗、寧宗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不論構圖、筆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創立「水墨蒼勁」一派風格。與夏圭齊名,人稱馬夏。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隻白鷺,均做瑟縮之狀,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濃淡墨色畫出的樹石、遠山和蘆草,對比於留白的積雪處,和幾不見墨痕的白鷺們,在黑白之間,充分表現出清冷的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另從岩壁上伸出的枝幹,曲折擴展,勢如蛟龍升騰游動,這種筆勢往下拖垂,形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馬遠」風貌。
宋/馬麟/秉燭夜遊
冊/絹本/設色畫
縱 24.8 厘米橫 25.2 厘米
<紈扇畫冊>第二幅
馬麟(約西元13世紀),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濟縣),後遷居浙江錢塘。宮廷畫家馬遠之子, 曾任職南宋寧、理宗(1194~1264)兩朝畫院,位至只候。作畫題材廣泛,工山水、花鳥,也擅長人物。其作品多進呈君王供賞玩或頒賜用,畫上常見有南宋寧宗、楊皇後(1162~1232)及理宗的題詩。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
一士人據太師椅當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緻細膩,表現宮廷園苑亭廊建築和園林布局,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致的特點,極富有情致。
宋人人物冊/絹本/設色畫
縱 29 厘米橫 27.8 厘米
歷代畫幅集冊第一幅
本幅畫士人坐於榻上,駐目凝思,執筆似欲書寫。身旁陳設琴、棋、書、畫四事,以及飲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後有座屏風,其上懸掛著士人之寫真畫軸。畫中主人公集文人之雅玩趣事於身邊,表現出閑適雅逸之生活。關於畫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實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燒香、點茶、褂畫、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醞釀發展中,本幅可見其端倪。一般「畫中畫」的屏風,多填飾以山水,本幅則以花鳥為飾,相當難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鳥的風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鳥畫特別興盛的時代性。
本幅畫曾經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對畫中人物甚感興趣,曾命姚文瀚也畫張相似構圖之作,畫中人物則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嚮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③ 張大千的竹林七賢仿古畫有收藏價值嗎
你好,發圖片看看有沒有價值不要被騙了前期費用
④ 雪梅雙鶴圖的古畫賞析
背景為雙勾綠竹,雪鞭蓉和傲雪白梅,交相輝映。筆墨工緻,設色明麗。是較典型版的明代權畫院派風格。右上角有「待詔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的題款,款下鈐有三方印章,一方為白文「情怡動植」,其餘兩方可惜漫漶不可辨。此圖畫二鶴,一隻引頸高歌,一隻屈首理羽。它們被安置在畫面最顯著的位置上,背景點以梅竹、芙蓉、傲雪之姿,相互生輝。畫風工細嚴謹,色彩明麗沉著。
⑤ 古人怎樣鑒賞古畫
1、紙絹鑒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鑒定是鑒定書畫又一途徑。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托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薴麻。
2、印章鑒定
印章的時代特徵與氣息也是鑒定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自元代王冕開始採用石料刻印以後,採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
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一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
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體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
3、題跋鑒定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真古畫而配以定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一些題跋中去探索。
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避諱。
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一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
(5)古畫竹插花擴展閱讀: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領域中,尤其是以漢族文化為中心的各種藝術,都有一種互相關聯的現象,盡管它們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現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盡相同,但那些不同門類藝術的藝術氣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達的民族性格的特點,在神髓上卻有相通之處。
譬如建築與服裝,都以寬博嚴肅為基調;桌椅陳設,都以方整對稱為基調;乃至文學語言上竟自出現世界各族語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這是漢民族文化中特別講求的對稱美。因而,對稱的要求貫穿於大部分這種文化藝術。體到書法和繪畫,更具有某些獨特的內在的關聯。
描繪人物只用單線條,並不藉助陰影,面頰上加上幾道線,性格就特別突出,這就叫做「傳神」。「傳神」一詞,在繪畫領域中也並不專指人像寫真,它也常被用在畫其他物像上,如「為山水傳神」、「為花鳥傳神」等。
用這個詞主要是指擺脫物像的一切細節,而要抓住它們的整體要點。所以許多「寫意」的人物,並沒有被觀者誤為貓狗;一抹遠山,也沒有被觀者誤為紙上的濕痕。尤可注意的,畫樹干、花頭、山巒、衣褶,寧許它不盡相似,但不許它的筆觸癱軟。
⑥ 客廳掛幅竹林七賢的古畫可以么
可以啊,很有意境的,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的了!!我家客廳就是竹林七賢的畫!!,呵呵
⑦ 為什麼看古畫有種惶恐不安,尤其是人物和竹子
這個問題應該與個人的內心世界有關吧。我一朋友說看國畫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我的感覺是挺安靜挺享受的。
⑧ 古畫一副幫忙看看誰畫地寫地什麼印章什麼意思值多錢
要打不少字,作為老鄉就回答下——
畫沒有題名,是副墨竹。
落款:墨光蕭氣得精神回,枝葉何須盡是真,答 張松石。
鈐印:張桂山印, 松石,靜心。
據以上畫作者是位叫張桂山(號或字松石)的人。
作者名氣不大,資料有限,大概是民國時期津門人,善畫蘭竹;有位善畫指頭畫的徒弟叫張精來。
價值應該在萬八一平尺。
這幅畫品相不錯,內容也掛得上廳堂,建議收藏。
⑨ 古畫的畫軸是竹子做的,那麼竹子是怎樣與畫紙相連的,古代又沒膠水
古代是沒有化學用品膠,請問他們是怎麼貼春聯,古代是有漿糊的這是你思維的一個錯誤,古中國乾隆結束之前一直都是世界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