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飛地治理
『壹』 國內飛地產業園區有哪些
廣東佛山南海工業園區
廣東清遠經濟開發區
廣東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
東莞石龍(始興)、中山火炬(陽西)、中山石岐(陽江)、廣州白雲江高(電白)、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 成)、佛山禪城(雲城都楊)、東莞石碣(興寧)、佛山禪城(陽東萬象)、東莞東坑(樂昌)、中山三角(湞江)、東莞大朗(信宜)、中山(河源)、深圳鹽田 (梅州)、東莞鳳崗(惠東)、順德龍江(德慶)等1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為「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西玉林玉柴工業園區
廣西玉林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試驗區茂林核心區
欽州建設臨港工業園
福州馬洋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金山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永泰飛地工業園
九江開發區城西港區「飛地」工業園
江西安義工業園區
南昌東湖(桑海)工業園
南昌溫州工業園
連雲港東部工業園區
江陰·靖江物流園區
鹽城環保產業遠
江西贛州經濟開發區
麗景民族工業園
蘇州新加坡產業園
上海松江工業園區
啟東產業園
紅雲高新技術產業園
萊蕪市辛庄飛地經濟工業園
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飛地產業園
廣東汶川「飛地」工業園
成都-阿壩工業園
河北·平武工業園
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園」
山西·茂縣工業園區
湖南·下孟工業園
江西省「飛地」小金工業園
安徽產業園
崇義、上猶兩縣飛地工業園
淄博石嘴山工業園(大武口園區)
海口市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
陝西碑林·高陵工業園
襄樊余家湖保康工業園
道縣「飛地」工業園試點
桂陽工業大園區
懷寧縣開發區諸暨工業園
安徽宣城「飛地經濟」
安徽鳳陽飛地經濟模式
普蘭店漁業加工園區
重慶市沙坪壩區「飛地」
『貳』 河南作為「最早中國」,為何會產生那麼多飛地呢
在我國甚至是世界上,擁有很多土地管轄權在自己范圍內,而實際領土卻沒有和本土土地連在一起的地方。因為兩地之間隔著不屬於自己的地盤,人們想要到達這片地區時,只能“飛”過去,所以,人們把這種特殊的地形統稱為飛地。
就拿加里寧格勒州來說,它的管轄權屬於俄羅斯,但是它卻沒有和俄羅斯的其他領土連接在一起,而是隔著其他領土。在國內,同樣存在有很多這種特殊地形。在眾多飛地當中,河南的飛地可以說是最多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河南乃至世界存在那麼多飛地呢?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領土都存在飛地,而這些飛地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有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原因,也要可以把一塊完整的土地變成一塊飛地。大家覺得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飛地呢?
『叄』 飛地政策是什麼意思
飛地,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內地。通俗容的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飛地的概念產生於中世紀,術語第一次出現於1526年簽定的馬德里條約的文件上。飛地的歷史成因相當復雜,具有邊緣地帶的某些特徵: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行政管理鬆弛且成本較高;社會經濟相對落後,文化多樣性色彩比較濃郁。
『肆』 飛地難治的典故以及它的意思
飛地難治典出《燭之武退秦師》載於《左傳·僖公三十年》。意思是原理本國的回土地,即使答獲得也難於治理和產生利益。
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
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
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伍』 插花和飛地有什麼區別
插花地又稱飛地、嵌地,指"此縣境內某一特區之土地、人民,隸屬彼縣管轄者" 。插花地不僅與所在縣無隸屬關系,而且往往遠離直屬轄區。插花重在指人。而飛地是純政治地理概念,僅指被其他區劃包圍的小塊地域。
『陸』 插花飛地的概念
這不是園林問題,是地理學方面的。飛地」是國際法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法學辭典》對它的定義是:「指一國位於他國國境之內不與本國毗連的領土。」通俗地說,就是一國的土地「跑到」另一國的國土上。
迄今世界上的「飛地」為數不少,較著名的有:加里寧格勒、荷蘭境內屬比利時的巴爾列-赫爾托格、位於法國境內屬西班牙的利維亞、摩洛哥境內屬西班牙的休達、梅利利亞和英佔直布羅陀、美佔關塔那摩等。
「飛地」的成因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形成」;另一種是外來勢力強加而造成。
在距今久遠的年代裡,國境線沒有明確標界,和平時期兩國人民往往混雜而居,自由往來,一旦後來要按照自然地形確定國界,難免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將甲國居民聚居地劃入乙國國界內——這與中世紀西方國家公認的「屬人主義」管轄原則是相矛盾的。況且總有一部分人不願放棄家園,又拒絕異國統治,於是就成了邊界懸案。最後,兩國間通常經過協商,允許一國政府保持對國境線外的「飛地」的主權,並對該領土及其上的一切行使合法有效的管轄。巴爾列-赫爾托格飛地、利維亞飛地等皆屬這一情況。
另一大類飛地是由於外來勢力強加形成的,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與侵略性。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殖民侵略政策以獲取原料產地與海外市場。由於列強為本國利益互相激烈爭奪,在力量對比未達到足以壓倒對手的情況下,便人為地造成了「飛地」。比如殖民地時代的印度,在英國佔主導統治地位的同時,葡萄牙占據了果阿、達曼和第烏島,法國控制著昌德那戈爾、馬赫等港口城市,它們都是侵略所造成的飛地。西班牙於1956年撤離摩洛哥時拒絕交還休達、梅利利亞及一些沿海島嶼,這些地方便成為飛地。
屬地:隸屬或附屬於某國的國家或地區。它是建立在大國強權或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吸引的基礎上,如拿破倫帝國、納粹德國的廣大附屬國。
『柒』 在林權證辦理程序上,如果是跨省的「飛地」,這個林權證由那個部門發放需提供哪些要件
插花林地按屬地管理的原則,插花林地由林地所在縣(區)人民政府確權發證內。
插花到容外省的,由林地使用權人向林地所在省、縣、區的林權管理部門申請登記,辦理林權證。
需提供以下資料,可能每個地方不盡相同,
1、林權登記申請表;
2、申請人身份證明;
3、土地證或林業「四固定」材料;
4、四至認定書(權屬方和林地方簽字);
5、插花山協議書
6、責任山承包合同;
7、申請登記山片公示情況;
8、按規定應提交的其他證明材料。
『捌』 飛地或插花地允許建設公墓嗎
不是你想就能的,需要審批的,其實這個社會看錢的,要錢到位不行的也行了
『玖』 插花飛地的概念
「插花地」、「飛地」是指沒有明確歸屬的區域。也就是權屬關系交織。
這些俗稱「插花地」「飛地」的行政區劃,給地方行政管理造成極大不便。
『拾』 攸縣是那個市管
歷史沿革
漢置攸縣,攸水在東。據《水經注》:「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
春秋、戰國時,今攸縣境域屬楚黔中郡地。秦(公元前250)設陰山縣,管轄范圍是現在攸縣的西鄉、南鄉以及安仁、衡東的部分地區;據《攸縣志》(1871-1949)記載,其縣治大約在現攸縣鴨塘鋪鄉的陰山港村。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設攸縣;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其管轄范圍是現在的東鄉、北鄉以及銀坑、涼江、蓮塘坳、網嶺、大同橋一帶,縣城大約在羅家坪或酒埠江某地。陰山縣屬桂陽郡。
東漢,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十三年(208),劉備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攸縣、容陵縣屬劉備管轄。建安二十年(215),吳孫權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名陰山縣。
三國吳黃武年間(222-229),改容陵縣為陰山縣,屬湘東郡。攸縣仍屬長沙國。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都尉湘東郡(郡治在今衡陰),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晉太康元年(280),破吳,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北朝時期。齊代,攸縣、陰山縣均屬湘東郡。梁天監年間(502~519),陰山縣分其地予湘潭縣,大概只保留現攸縣的西鄉和南鄉一帶地方。梁代(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陳代辛巳年(561)改攸縣曰攸水縣,隸湘州。
隋開皇元年(581),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合並為湘潭縣(非今湘潭縣),屬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州治設攸水,轄新興、安樂(兩縣系攸水析置)、陰山、茶陵、建寧五縣。貞觀元年(627),撤銷南雲州,將新興、安樂、陰山、建寧、茶陵五縣合並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聖歷元年(689),析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的後梁(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其間縣治於後梁時期由羅家坪東遷至洣水北岸(今址)。後漢乾裕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宋代攸縣屬潭州長沙郡。至道三年(997),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元貞元年(1295),攸縣戶口增至一萬戶,升為攸州,屬湖廣行省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清代攸縣屬長沙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原茶陵衛在攸縣境內的屯田,劃歸攸縣征賦。雍正十一年(1733),湖南巡撫提請將攸縣與茶陵分管的馬鞍山至小集一帶的茶陵衛屯田地區劃歸攸縣管轄。
民國元年(1912)廢除知縣公署,成立攸縣行政廳。不久,改稱為知事公署。民國3年(1914),廢府設道,攸縣屬湘江道。民國11年(1922)廢道,縣直接屬省。
民國27年(1938),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攸縣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衡陽,後遷耒陽。同年8月,廢區擴鄉,整頓保甲。撤銷7個區,將30個鄉合並為22鄉、鎮;5百多個保並為247保,保下設甲。
民國30年(1941),湖南省調整各縣插花飛地。攸縣將菜花坪鄉的黃皮洲及淥田鄉丫尖下街劃歸茶陵;茶陵將大洲及淥田街的肖家土坪、花明樓一帶劃歸攸縣;攸縣將淥田鄉的東沖劃歸安仁。
民國33年(1944)6月22日,日本侵略軍侵入明白鄉。23日,縣政府撤離縣城。7月初,縣政府遷鸞山高山嶺,後又遷高樓、官田,並設路西(攸醴公路以西)、米南(米水以南)兩個辦事處。民國34年(1945)9月,縣政府遷回縣城,改梅城鎮為中興鎮。
1949年8月14日,攸縣解放。9月7日,攸縣人民政府、中共攸縣縣委成立。9月,撤銷原12鄉鎮,劃為6個行政區,區以下沿用舊保甲編制,計157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攸縣屬衡陽專區;1952年改屬湘潭專區(後改稱湘潭地區)。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的新體制,攸縣改屬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