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禹城大禹花卉

禹城大禹花卉

發布時間: 2023-04-27 19:13:05

A. 紹興鬱金香花展在哪

紹興鬱金香花卉

地點: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會稽山麓(大禹陵景區)花卉園

附近的公交站有:

浪港新村-公交站

途徑公交車:22路30路130路

禹陵村-公交站

途徑公交車:136路


花卉展門票信息:全票60元/人次,優惠價30元/人次

簡介:

大環河畔,會稽山下,花卉園與恐龍園合二為一,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

30萬個種球,各種鬱金香50餘款、風信子11款、洋水仙4款。

20多個景觀造型區域,同時點綴以各種野花、野草,結合荷蘭特色的風車、木鞋等造型,共同構成一個賞花勝地。遊客在欣賞美麗花卉的同時,也可以領略異國他鄉的萬種風情。


2015年紹興櫻花節&鬱金香花卉展交通指南(供參考)

景區免費班車

1.開行日期:

3月22日、23日、29日、30日;4月4日、5日、6日

2.班車運營時間:8:30—17:45

3.班車線路:

A線:大禹陵→櫻花林→大禹陵

B線:大禹陵→魯迅故里→蘭亭→大禹陵

C線:魯迅故里→東湖→大禹陵→魯迅故里


●自駕車小貼士

上海地區:

上海—滬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250公里,車程約2.5小時


浙江地區:

1、杭州—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58公里,車程約50分鍾

2、寧波—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125公里,車程約1.5個小時

3、台州—甬台溫高速—上三高速—上虞出口—104國道—紹興,總行程約210公里,車程2小時

4、溫州—甬台溫高速—上三高速—上虞出口—104國道—紹興,總行程約330公里,車程3.5小時


江蘇地區:

1、南京—滬寧高速—寧杭高速—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360公里,車程4小時

2、蘇州—蘇嘉杭高速—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185公里,車程2小時

3、常州—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285公里,車程3.5小時

4、無錫—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滬杭甬高速—紹興出口,總行程約240公里,車程3小時

→→→ 紹興出口站出口下高速,進入市區後沿中興路一直開到二環南路,沿紹甘線向東,過大禹陵景區到陽明路口右轉,可到宛委山櫻花林景區。

B. 禹城市景點

禹城市景點有大禹公園、德泉寺、張漢橋、大禹治水群雕像、禹城白塔寺等。1、大禹公園:位於山東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園基礎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綠地和城市廣場雙重功能。2、德泉寺:位於禹城辛店鎮西十華里處,古名寺之一,俗稱草寺,又稱大寺。

禹城市景點有大禹公園、德泉寺、張漢橋、大禹治水群雕像、禹城白塔寺等。

1、大禹公園:位於山東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園基礎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綠地和城市廣場雙重功能。

2、德泉寺:位於禹城辛店鎮西十華里處,古名寺之一,俗稱哪昌草寺,又稱大寺。

3、張漢橋:此橋在原張漢橋北約一里塌緩蔽處,橋上裝有雁齒護欄,挺洋氣,故當地人稱洋橋。

4、大禹治水群雕像: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與大禹和夏朝有著水乳交融的關團州系,沉積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夏禹文化。

5、禹城白塔寺:分東西兩個院子,東院子南北長80多米,東西寬50米。進得南門(山門)是一個前院,東西各有廂房3間,院正中有硬路(磚鋪)通往北邊的大殿。

C. 禹城大禹公園與景的作文(註:要有一步兩眼井和九曲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鋒孝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銀鋒稿,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皖南古村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因依附於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基判

D. 禹王亭的禹王亭歷史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縣城移遷善村(現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縣令登城向西眺望。見河西有一小丘鬱郁蔥蔥、綠蔭叢中隱現著一介草亭,似有紫氣繚繞。縣令隨問當地一老者:「此系何山?」「具丘山。」老者回答,隨將禹在具丘山上觀察水勢、疏通河流之事稟告了縣令。並說:幾千年來,當地百姓為緬懷大禹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樹、移植花草、結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祈求禹王保護一方百姓平安。
縣令又問:「此具丘山離縣城多遠?」老者回答:「離縣城十里。」縣令隨將具丘所在村莊定名為「十里望」。是日,縣令召縣內豪紳三老,商定在城西門內修建禹王廟,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跡亭,以便讓世人永記大禹冶水的功德。此舉得到百姓的悄攔塵積極響應;富者自願獻糧捐款;窮者自願出工。築亭建廟的工程當年就完成了。禹跡亭內擺設備案供奉著禹王神像。縣令親率官員民眾、攜帶香紙供品祭祀禹王。此後,歷代縣令都在春節和重陽節時親赴禹跡亭祭奠禹王。 自唐至元,曾周戰亂實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十里望鄉紳吳以達、吳以邏召號鄉民在禹王亭舊址建了禹王閣,比禹王亭有所擴大。清康熙五十年,廣東人曾九啟禪皋任禹城縣令時,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曾縣令稱此為禹王護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並置祭田數畝,刻碑記載——曾縣令親出碑文匾額。後曾縣令調離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績而捐款刻碑立於禹王亭內。 曾九皋重建的禹王亭佔地四十畝,規模又較前宏偉。至清雍正二年,禹王亭又經重修後更為壯觀:禹王亭坐面朝東,面對徒駭河。從具丘山東側拾級而上進人山門,迎面便是綠瓦灰牆、紅木棟梁、飛檐出廈的二層樓閣禹王亭。亭內雕梁畫棟。正中的主位上,有禹王高達1.89米的金身塑像。兩側,則塑有金童玉女相侍。禹王像前設有香案。亭兩側建有風格相同的配殿。 清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則徐離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並將其觀感記入日記。
明、清時期,禹王事香火大盛。前來拜祭禹王者絡繹不絕。不少文人墨客也來此朝拜觀光,留下了不少詩詞墨寶。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載入縣志。清至民國時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僅在春、秋季節在此舉辦廟會。 日寇侵華時,禹王亭院內兩配殿被戰火摧毀,亭之前廈被拆除——禹王亭慘遭破壞。至此,禹王亭逐漸凄涼荒蕪。
解放後,禹王亭曾經簡單修補當做了學校。1954年至1955年打井運動時,又被拆去不少磚瓦。1966年「文革」初期,禹王亭被當做「四舊」徹底拆除。從而,僅存下雜草叢生、滿目荒涼的具丘。
1977年2月,禹王亭遺址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於具丘下。由禹城文化、公安部門和十里望回族鄉政府,聯合成立了「禹王亭遺址」保護小組。具丘得以保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已二十餘年。禹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海內外人士多有來禹城考察觀光、探親訪友、尋古覓蹤、投資興辦企業。許多仁人志士也來禹城拜祭禹王,衡族尋找大禹遺跡,探討大禹文化。當地百姓也盼望著盡快恢復禹王亭原貌,使大禹精神激勵後人。因此,為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大禹精神、探討大禹文化、開發旅遊業,禹城市政府於1996年,決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這一決定,得到各界的積極響應:紛紛捐款、積極提供歷史文物,使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的工程於1997年1月順利完成。
為進一步將這一歷史古跡建設成有著禹城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使其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改革開放中發揮作用,豐富大禹文化寶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二十一世紀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觀,欲將其建成供人觀光、遊玩、考察、研討、休閑、娛樂的開放式的古文化「禹王亭」公園。
整修現已完善:公園內建有禹王大殿。中祥殿塑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並配有大禹在禹城治水時的有關傳說壁畫和木刻。左配殿內展有禹城出土文物和有關歷史資料;右配殿內是禹城建設發展成就的展覽。院內有歷代的碑刻和從禹城各地搜集到的石雕等珍貴文物。
禹王亭屹立在大殿後的具丘山上。亭右側有一眼唐代打成的神井,並附著有關神井來歷傳說的說明。
縱觀禹王亭公園:柔風扶柳,松柏常青;花卉爭芳、綠茵成坪。民族風格的建築群隱透著歷史的肅穆;惠風揚灑著宜人的清香。大禹文化把歷史陳跡推進了聖潔的藝術殿堂。
願大禹為民奉獻的精神千古傳承,以教後人。

E. 大禹公園在哪

大禹公園在山東省禹城市北部。根據網路地圖顯示,輸入大禹公園即可顯示位於山東鏈或喚省禹城市北部。大禹公園位於山東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園基礎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綠地和城市廣場雙重功能,是集休閑團余、觀光、健身、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棚凱性開放式城市公園。

F. 大禹治水和禹城的由來有聯系嗎

禹城和大禹治水沒有聯系。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追念先王之恩德,將黃帝後裔分封到祝(現禹城、齊河、長清一帶),名曰「祝國」,城址現長清縣東北30里濟南西郊的古城村。

後郡稱祝柯,春秋時諸侯「盟於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置縣,改為祝柯縣,縣址依然。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祝阿縣,縣址未搬遷。;北魏皇興三年(469年);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祝阿縣改名禹城,縣址依然;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

(6)禹城大禹花卉擴展閱讀:

禹城風景

禹城存留遺跡遺址較多。近年來,通過興建修繕系列文化景點、建築,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禹王亭博物館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館內具丘山遺址於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亮隱化古遺址。

大禹公園現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另有全國激余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處,分別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德州高新區)、禹明鍵滾西生態農業觀光園。

G. 大禹的老家位於哪裡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鬥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共商治水大事。堯對大家說:「水災無情,請大家考慮一下,派喊衫誰去治水?」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一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部落聯盟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採納大家的建議,勉強同意鯀去治水。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牆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牆,結果弄得堤毀牆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並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神話中的地名)。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還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克族的首領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搖)等人前去協助。 大禹領命之後,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接著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據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一下子捲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里來鄭悉腔雨里去,扎扎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腰累疼了,腿累腫了,仍然不敢懈怠。 據考證,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游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陸塌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裡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中了。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後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求採納

H. 大禹治水縮寫作文

1. 神話故事大禹治水縮寫(200~400字)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 大禹治水的縮寫一百字以下

大禹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2,。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孫中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3. 大禹治水

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

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

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

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

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

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4. 大禹治水的故事 簡寫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則晌山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謹沒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5. 大禹治水的故事 簡寫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

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6. 大禹治水的故事簡稱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

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能夠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曾加。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就是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託,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7. 大禹治水的作文

這一天,我正在看《大禹治水》這本書,書中講到黃河水患是從堯開始的,當時的黃河流域經常發大水,農田被淹、房屋被毀,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十分悲苦。堯很著急,經過四方部落首領商議,決定派鯀去治水。但是,鯀也沒有治水的經驗,他只懂得用土埋,建堤築壩,結果治水九年,不但沒有把洪水治服,反而使水災鬧得更凶了。

看到這里,媽媽叫我休息,明天再看。我心裡一直記掛著,想著有什麼辦法才能把水治住,就這樣迷迷糊糊地睡著了。一覺醒來我發現一切都變了。高樓不見了,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也不見了。。.

居然變成了小小的茅草屋,還有一片汪洋,怎麼回事?我怕極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竟然來到了舜的時代。這時候,黃河的水患還是沒有得到治理,而且由於鯀的治水不力,現在已經是大禹在治水了。可是因為沒有好辦法,水災一直鬧個不停,大禹向百姓徵集好的辦法,我就去報了名。

見到大禹後,他問我:「小不點兒,你有治水的辦法嗎?」我胸有成竹的說:「除非你把黃河給密封了,否則,水是堵不住的。」大禹不解地問道:「你說什麼?」我又說:「意思就是用堵的辦法關不住水,難道不能把水給放了嗎?」大禹想了想,說:「真是好辦法!」我們一起看了河圖,發現龍門山堵住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擠得十分狹窄,才使得河水溢出河道,造成了水災。

辦法有了,水災的根源也找到了,新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鑿開龍門?這時候,我想到了沉香救母的故事,沉香不是用開山斧劈開了華山嗎?我把想法告訴了大禹,他微笑著說:「好,我們就一起去尋找開山斧。」經過了許多磨難,我們終於找到了開山斧,大禹用開山斧鑿開了龍門,並且挖了九條運河,把黃河水引到了大海里。

把黃河水引到大海以後,大禹把一根鐵棒 *** 海底。我問他那是什麼,大禹笑著說:「那是我的定海神針,是用來測量江海深淺的。」「定海神針?!」我愣住了,「那不就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嘛!這世界太神奇了!」

就這樣大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了黃河水患的大英雄。

I. 大禹像在那裡,為什麼叫大禹像

大禹像-大禹像 大禹像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道與畫聖路交匯處。任何人經過禹州,很自然地都會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偉岸地立於一個巨大的花壇中央,手拿石耜,整個一戰天斗地的雄姿,這便是大禹像。
這座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標志性雕像。
這樣的雕像其實也與禹州之名相符,禹即大禹也。4000多年前,大禹正是在這里指揮著千軍萬馬,治理好了華夏土地上的水患。
也正因為大禹,才有了如今的禹州。
夏朝建都於禹州,大禹封國於禹州,夏啟即位於禹州。據專家考證、歷史記載及禹州歷代遺址遺存,譬如用夏禹等名字命名的禹王山,禹王村、當地風物民俗和禹州群眾對大禹之過家門而不入故事達到知曉程度等,可以得出結論,禹州是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是夏代第一位開國君主,是華夏文明的肇始人。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與大禹和夏朝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沉積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夏禹文化。
據《竹書紀年》記載:「元歲癸亥,帝(啟)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漢書·地理志》也有記載:「潁川郡陽翟縣謂夏禹國。」《禹州市志》的記載同樣告訴我們,「自夏朝至戰國,禹境曾先後數為夏、韓都城。夏禹在城北八里營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國第一個國都。少康復國後,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該城北部為內城(紫禁城),內城左右有兩耳城,現尚存部分遺址,可窺當時一斑。」
實際上,讓禹州人堅信大禹建都於禹州的最直接證據是鈞台。
鈞台又名夏台。《竹書紀年》載:「夏啟元年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原在禹州西南的三峰山,後建在城內。
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從夏啟開始,與此前歷史不同,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文明史,也由此,鈞台之饗成為中國一次重要的朝會,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正式建立。夏朝末年,桀暴虐無道,把商湯囚禁在夏台。此地後建湯王廟。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劉魁將湯王廟建在城內西北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於國璧在湯王廟前建古鈞台,也就是現在的鈞台遺址。
鈞台坐北朝南,為磚石結構,下洞上閣式,但台上的樓閣,在民國年間被毀了。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寬7.4米,進深6.16米。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拱券上額有於國璧題「古鈞台」三個字,落款為「光緒甲午夏,南海黃 重修」。兩側楹聯為:「得名始於夏,懷古幾登台。」山門兩扇,虎釘獸環。台上閣樓為宮殿式建築,透花門窗,周圍24根明柱支撐二重檐,上覆赭黃琉璃瓦。四邊石欄20塊,上刻歷史掌故、風景文物圖畫20幅。
古鈞台後面,建有禹王廟,它最初創建橋枝於夏代,根據《有夏志傳》記載,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命寧、艾、靡、抒修葺五廟,掃視諸侯,贈立先王之廟。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告天下諸侯」。「乃以明年壬午為元喚手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廟,王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鈞台而朝諸侯。遂為中興首君。」古鈞台後的禹王廟是明代遺存下來的,正殿台基甚高,鋪石階9級,殿高24米,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殿內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書寫有一副對聯:「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
正殿兩廂有廊廡,廊廡南端有圓門,穿過圓門可進入東西跨院,東院有三賢祠,西院有水德祠。
正殿之後有「敏鏈敏禹池」,也稱「龍池」。
禹王鎖蛟井一個英雄神話時代的烙印
讓禹州人口傳千百年、念念不忘的,是禹王鎖蛟的故事,雖然故事在現代人看來顯得離奇,這是沒辦法的事兒,站在2000年的高度上,去回望公元前2000年的歷史基點,隔著4000多年的距離,總也難免雲霧迷濛,眼光自然也難以與4000多年前對等,但又有誰能說,現在的人就肯定比公元前2000年時代的人看得更准。
按現代人的說法,公元前2000年前的人們,因為對事物的認識有限,所以產生了很多神話,那是一個英雄神話的時代。
大禹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公元前2000年的帝堯時代,大地上水很泛濫,治水成了舉國頭等大事,無奈,由於認識上的局限,治水難以奏效,這時大禹出現了,他採用的疏浚治水方法,產生了與以往堵、擋、屯治水的不同效果,水被治住了。因為治住了水,引起了一個時代的變革,因而人們尊大禹為神,認為他是上天派下來治水的。
據說,大禹治水使陸地得到安寧,生性愛弄水的蛟龍擔心危及龍宮,便率九仔以及水蛇、龜鱉之類,引潮逞凶,阻止大禹治水。大禹利用母蛟喜歡引水上涌之性,令臣民立於山巔,等待蛟龍湧上,以滾木滑石擊之,蛟龍則退。雙方相繼戰斗於伊洛、河朔、陳蔡,最後將母蛟圍困於潁河。蛟龍敗陣,子孫四散。禹命勇夫數人,躍入水中,用繩子將母蛟龍拴住。挖一深井,立一樁柱,把母蛟龍鎖於井中,使其永不得出,只留下魚鱉蝦蟹生存於江河湖澤中,與人類為友。這便是大禹鎖蛟的故事。
實際上,在禹州,大禹鎖蛟的故事最典型的是另外一個版本:相傳禹州城北潁河岸邊住著一對老夫婦,膝下無子,收留了一個被水沖來的孤兒做干兒子。這孩子聰明伶俐,老兩口視如掌上明珠。但他一不學文,二不習武,整天泡在潁河裡戲耍,老兩口怎樣勸阻都無濟於事。
寒冬臘月,大禹治水從潁河經過,見河裡有一頑童在戲水,渾身冒著熱氣。大禹定睛一看,發現頑童為蛟龍所變,立即派人盯住這小孩兒,暗地察看他的家在哪裡。
原來這蛟龍知道大禹的厲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而變化為孩童藏身於民間。
第二天,大禹喬裝打扮後來到小孩兒的家裡探查。
老漢把收養這個小孩子的事向大禹訴說了一遍,大禹一切全明白了,中午就餐時分,那孩子從河裡回來,看見大禹轉身就跑,說時遲,那時快,大禹順手從碗中捏起一根面條,叫聲「變」,面條立刻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只聽「嘩啦」一聲,套在那小孩兒的脖子上。大禹喝道:「畜生,還不快現原形。」話音未落,那頑童變成一條幾丈長、口如血盆、眼像燈籠、張牙舞爪的蛟龍。
大禹立刻把被鎖住的蛟龍壓在一口八角井內,那蛟龍苦苦哀求道:「啥時候能放我出來?」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那天。」
據傳,此井與海相連,深不可測。
多少年以後,有個新上任的州官來到禹王鎖蛟井邊,他想看看井裡被鎖的蛟龍到底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裡,所以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井內蛟龍以為是石頭開了花,便掙扎著想出來,轉眼間,井裡呼呼作響,井水一個勁往上漲,那州官嚇得魂不附體,掉頭就跑。衙役取下紗帽趕緊給州官送去,蛟龍看不見柱上的花,才又老老實實躺在了井裡。
直到現在,在禹州城內古鈞台南街中段東側一個單位的院子里,還有一個禹王鎖蛟井,它是為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造的。早年的建築毀於清末,井已填沒。現在的鎖蛟井,是禹縣(今禹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於原址稍東處重建的。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閣,歇山抹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門窗,門額上刻有「禹王鎖蛟井」五個大字。殿內正中靠後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頭,左手握鐵鏈,一副威武氣概。禹王像前有一口井,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鎖鏈一條,以示井內縛有蛟龍。移開井蓋,則見井內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龍,仰面朝天,呈蹦出之狀。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南關的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標志性雕像,它表明了禹州與大禹與夏朝密切相連的關系。

熱點內容
情人節情侶姿勢 發布:2025-09-14 11:49:31 瀏覽:234
櫻花校園醫 發布:2025-09-14 11:14:30 瀏覽:511
荷花籽煮粥 發布:2025-09-14 11:04:16 瀏覽:851
艾葉苗盆栽 發布:2025-09-14 10:58:30 瀏覽:78
面部玫瑰斑 發布:2025-09-14 10:47:46 瀏覽:369
自家梅花鹿 發布:2025-09-14 10:35:38 瀏覽:384
海棠花銹病 發布:2025-09-14 10:30:51 瀏覽:544
盆景犯食子 發布:2025-09-14 10:30:04 瀏覽:65
美的櫻花空調 發布:2025-09-14 10:06:49 瀏覽:152
細菊蘭花 發布:2025-09-14 09:42:53 瀏覽:886